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90116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doc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doc(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doc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

1、文言文两则《学弈》《两小儿辩日》电子课文

学弈(yì)[1]

弈秋[2],通国[3]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4]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éi)弈秋之为听[5];一人虽听之[6],一心以为有鸿鹄(hú)[7]将至,思援[8]弓缴(zhuó)[9]而射之。

虽与之[10]俱[11]学,弗(fú)[12]若之矣(yǐ)[13]。

为[14]是其[15]智弗若与(yú)?

曰:

非然也。

两小儿辩日[16]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7],问其故。

一儿曰:

“我以[18]日始出时去[19]人近,而日中[20]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21]日中则如盘盂(yú)[2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

“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23],及其日中如探汤[24],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25]也。

两小儿笑曰:

“孰(shú)为汝(rǔ)[26]多知[27]乎?

1、本文选自《孟子?

告子》。

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

弈:

下棋。

2、秋:

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3、通国:

全国。

4、诲:

教导。

5、惟弈秋之为听:

只听弈秋(的教导)。

6、之:

指弈秋的教导。

7、鸿鹄:

天鹅。

8、援:

引,拉。

9、缴:

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10、之:

他,指前一个人。

11、俱:

一起。

12、弗:

不。

13、矣:

了。

14、为:

因为。

15、其:

他的,指后一个人。

16、本文选自《列子?

汤问》。

17、辩斗:

辩论,争论。

18、以:

认为。

19、去:

离。

20、日中:

正午。

21、及:

到。

22、盘盂:

盛物的器皿。

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23、沧沧凉凉:

形容清凉的感觉。

沧沧:

寒冷的意思。

24、探汤:

把手伸向热水里。

意思是天气很热。

汤:

热水。

25、决:

判断。

26、汝:

你。

27、知:

通“智”。

2、《匆匆》课文原文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罢:

那是谁?

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

现在又到了那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

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我掩面叹息。

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

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3、《桃花心木》课文原文

乡下老家屋旁。

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已长成几丈高的一片树林。

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种桃花心木苗的是一个个子很高的人,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

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桃花心木苗旁的小路上散步,种树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

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我越来越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

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我起先以为他太懒,有时隔那么久才给树浇水。

但是,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

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

但是,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

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

多久浇一次水?

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

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枯萎吧?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

“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

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

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

上午或下午?

一次下多少?

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

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

“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

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他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4、《顶碗少年》课文原文

有些偶然遇到的事情,竟会难以忘怀,并且时时萦(yíng)绕于心。

因为,你也许能从中不断地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有一次,我在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里看杂技表演。

节目很精彩,场内座无虚席。

坐在前几排的,全是来自异国的旅游者,优美的东方杂技,使他们入迷了,他们和中国观众一起,为每一个节目喝彩鼓掌。

一位英俊少年出场了。

在轻松幽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摞(luò)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上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

最后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

站在别人晃动着的身体上,很难再保持平衡,他头顶上的碗,摇晃得厉害起来。

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摞碗突然从他头上掉了下来!

这意想不到的失误,让所有观众都惊呆了。

台上并没有慌乱。

顶碗的少年歉疚(jiù)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一位姑娘走出来,扫起了地上的碎瓷片,又捧出一大摞碗,还是金边红花白瓷碗,整整十只,一只不少。

于是,音乐又响起来,碗又高高地顶到了少年头上,一切重新开始。

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紧张不安的观众又陶醉在他的表演之中。

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

碗,又在他头顶厉害地摇晃起来。

观众们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头上的碗……眼看身体已经转过来了,几个性急的外国观众忍不住拍响了巴掌。

那一摞碗却仿佛故意捣蛋,突然跳起摇摆舞来。

少年急忙摆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

碗,又掉了下来。

场子里一片喧哗。

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cuò)了。

还是那一位姑娘,走出来扫去了地上的碎瓷片。

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

“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

”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

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他的手里,依然是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

他走到少年面前,脸上微笑着,并无责怪的神色。

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摩着少年的肩胛(jiǎ),轻轻摇了一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

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音乐第三次奏响了!

场子里静得没有一丝声息。

有一些女观众,索性用手捂住了眼睛。

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

当那摞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

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

5、《手指》电子课文

我们每个人,都随时随地随身带着十根手指,永不离身。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

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人家有两个关节,他只有一个。

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

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由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翻倒去,叫他用劲扳住。

讨好生活的事,却轮不上他。

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

给人搔(sāo)痒,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

  常与大拇指合作的是食指。

他的姿态可不如其他三指窈(yǎo)窕(tiǎo),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

他的工作虽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

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huì)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他具有大拇指所没有的“机敏”,打电话、扳枪机必须请他,打算盘、拧螺丝、解纽(niǔ)扣等,虽有大拇指相助,终是以他为主。

  五指中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的,无如中指。

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身体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一文一武,片刻不离。

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每逢做事,名义上他是参加的,实际并不出力。

他因为身体最长,取物时,往往最先碰到物,好像取得这物是他一人的功劳,其实他碰到之后就退在一旁,让大拇指、食指去出力,他只在旁略为扶衬而已。

  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样子可爱,然而,能力薄弱也无过于他们了。

无名指本身的用处多用于研脂粉、蘸药末、戴戒指。

小指的用处则更渺(miǎo)小,只是掏掏耳朵、抹抹鼻涕(tì)而已。

他们也有被重用的时候,在丝竹管弦上,他们的能力不让于其他手指。

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

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除了这等享乐的风光事以外,遇到工作他们只是其他手指的附庸。

  手上的五指,我只觉得姿态与性格,有如上的差异,却无爱憎(zèng)在其中。

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6、《北京的春节》课文原文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zhōu)。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jiàn)掺(chān)和成的。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nián),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

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xiāo),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

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fàn)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lǘ),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

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xián)熟技能。

  多数铺户在正月初六开张,不过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hǔ)传》故事。

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

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

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家中也有灯:

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

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1],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

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的时候。

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

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1]末庙:

庙会的最后一天,指庙会结束。

7、《藏戏》电子课文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还是从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什么桥梁,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jiāng)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shì)。

于是,年轻的僧人唐东杰布许下宏愿,发誓架桥,为民造福。

一无所有的唐东杰布,招来的只有一阵哄堂大笑。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传奇。

唐东杰布在山南琼(qióng)结,认识了能歌善舞的七位姑娘,组成了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用歌舞说唱的形式,表演宗教故事,历史传说,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

随着雄浑的歌声响彻雪山旷野,有人献出钱财,有人布施铁块,有人送来粮食,更有大批的农民、工匠跟着他们从一个架桥工地,走到另一个架桥工地……藏戏的种子随之洒遍了雪域高原。

所到之处,人们为姑娘们俊俏的容貌、婀娜的舞姿、优美清新的唱腔赞叹不已,观众们惊叹道:

莫不是阿吉拉姆[1]下凡跳舞了吧!

以后人们就将藏戏演出称为“阿吉拉姆”。

  就这样,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在藏戏里,身份相同的人物所戴的面具,其颜色和形状基本相同。

善者的面具是白色的,白色代表纯洁;

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威严;

王妃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柔顺;

活佛的面具是黄色的,黄色代表吉祥;

巫(wū)女的面具是半黑半白,象征其两面三刀的性格;

妖魔的面具青面獠(liáo)牙,以示压抑和恐怖;

村民老人的面具则用白布或黄布缝制,眼睛、嘴唇处挖一个窟窿.以示朴实敦厚。

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这是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之一。

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

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bó)为其伴奏。

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观众团团围坐,所有的剧情靠“雄谢巴”[2]的解说和艺人们的说唱来描述。

艺人们唱着,说着,跳着,在面具下演绎着各种故事。

在几百年的发展中,藏戏形成了自己固定的程式:

开场陈说藏戏历史以招徕(lái)观众,正戏表演故事的主要部分,结尾则具有庆贺演出成功之意。

藏戏艺人的唱腔、动作丰富多彩,不一而足。

不同的人物用不同的唱腔来演唱,不同的情绪有不同的舞蹈动作来表达,不同的流派、不同的戏班更是有各种风格的表演形式。

观众在吃喝玩耍中看戏,一出戏演它个三五天毫不稀奇,大家随心所欲,优哉(zāi)游哉,毫无倦意。

藏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

8、《各具特色的民居》课文原文

客家民居

  在闽西南和粤(yuè)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pā)”的客家民居。

  客家人是古代从中原繁盛的地区迁到南方的。

他们的居住地大多在偏僻(pì)、边远的山区,为了防备盗匪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便建造了营垒式住宅,在土中掺(chān)石灰,用糯(nuò)米饭、鸡蛋清作黏(nián)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hāng)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

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

大部分土楼有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历史,经受无数次地震撼动、风雨侵蚀以及炮火攻击而安然无恙,显示了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

  客家先民崇尚圆形,认为圆是吉祥、幸福和安宁的象征。

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guà)[1]布局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

  客家人在治家、处事、待人、立身等方面,无不体现出明显的文化特征。

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

“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

楼内房间大小一模一样,他们不分贫富、贵*,每户人家平等地分到底层至高层各一间房。

各层房屋的用途惊人地统一,底层是厨房兼饭堂,二层当贮(zhù)仓,三层以上作卧室,两三百人聚居一楼,秩序井然,毫不混乱。

土楼内所保留的民俗文化,让人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久远。

  傣家竹楼

  踏上傣家人居住的土地,你就走进了绿色的世界。

远远望去,到处是一丛丛绿绿的凤尾竹和遮天盖地的油棕林。

竹林深处不时传来鸡犬之声,那一幢幢竹楼都藏在浓绿的竹林中了。

  竹楼是傣族传统的建筑形式。

傣族人居住区地处亚热带,气温高,据说竹楼有利于防酷热和湿气,因此,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

  傣族村寨多则二三百户,少则一二十家,都由一幢幢别致的竹楼组成。

村边有防护林带。

每家竹楼四周,都用竹篱围着。

篱内种植着各种花木果树,可谓“树满寨,花满园”。

竹楼下有较大的空地作院子。

每幢竹楼呈正方形,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关牲口、堆柴禾。

竹楼由20至24根柱子支撑。

屋内横梁穿柱,有的横梁上雕刻着花纹。

离地七八尺处铺楼板或竹篾(miè),将楼房隔为两层。

以前屋顶是用茅(máo)草编织的草排或木片覆盖,近年来大都改用瓦顶。

  如果你到傣家做客,走进竹篱,登上梯子,便来到屋外的走廊。

进门,是一间宽大的堂屋,中间铺着一大块竹席,这是全家人活动的中心,也是招待客人的地方。

两侧是用木板或竹篾隔成的卧室,外人是不能入内的。

傣家竹楼建筑结构一般比较简单,但十分宽敞,别致美观。

室内通风也很好,坐在室内,只觉清风徐来,花果飘香。

  建造竹楼,是傣家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再立柱架梁。

一幢竹楼最主要的是中柱。

中柱一般是8根。

选择中柱是件严肃而隆重的事情。

中柱从山上运进村寨时,大家都前去迎接,并泼水祝福。

傣族还有个风俗:

一家盖房,全村帮忙。

新楼落成时,还要举行“架竹楼”仪式。

这时候,全寨子的人蜂拥而至,喜气洋洋,像过节一般热闹。

同时还要请“赞哈”[2]唱“贺新房”的曲子,据说这样才能吉祥、平安,家道兴旺。

  [1]八卦:

我国古代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相传是伏羲所造。

  [2]赞哈:

是傣语中民间歌手的意思。

9、《和田的维吾尔》课文原文

六年前的一个夜晚,我感受了和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

那是个停电的晚上,沙尘暴铺天盖地地撕扯着黑暗中的一切,我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听着。

忽闻一阵马车飞奔、铜铃丁冬,车上一个汉子嘶(sī)着沙哑的嗓子在迎风引吭(háng)。

马车远去,风中的歌声仍在夜空中渺(miǎo)渺回荡……虽然我听不懂他在唱什么,但在这样的夜里竟能听到如此热烈激昂的歌唱,我不由得惊奇进而肃然起敬了。

和田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能想象那黄灿灿、香喷喷的烤肉是在土堡似的土馕(náng)坑里烤熟的!

谁又能想到维吾尔人著名的日常食品——馕,也是在土馕坑里烤成的!

维吾尔牧人还喜欢吃沙土灰里烧出的“库乃其”。

他们先在沙土里挖个坑,捡来一些干胡杨在沙坑里燃起一堆火,火灭之后,就把包肉的面饼埋在火灰中烤熟即食。

据说,吃了这种“库乃其”,一天不吃饭也浑身有劲儿。

有些维吾尔老乡喜欢把洗过的衣服直接摊铺在沙漠上晾晒。

远远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衣服,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画,给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

穿了这种带有大地和太阳气味的衣服,也许会更有精气神吧。

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

他们天生爱花。

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盛开在维吾尔人的门框边、房梁顶、墙壁的挂毯上。

巴扎[1]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的绣花“都帕”[2],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3],犹如天幕上朵朵鲜艳的彩云,又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yè)的花儿,真是美不胜收。

维吾尔姑娘更是漂亮得叫人不敢正视。

密密的眼帘,深邃(suì)的眼睛,妩(wǔ)媚的笑容,像花儿般绽放在风沙里。

那里的小伙子,热情俊朗,浪漫风趣。

维吾尔的姑娘小伙不单漂亮,能歌善舞也是出了名的。

没有歌舞,维吾尔人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这种歌舞从来不受人员、场地和时间的限制,不论什么人,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想跳就跳。

和田维吾尔聚餐形式花样繁多,规格不限,有时给巴朗子[4]起个名字、施个礼,甚至耳朵要扎个眼,亲朋好友都要聚餐唱歌跳舞,以示庆贺。

聚餐的目的不在于吃,而在于载歌载舞。

豁(huò)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1]巴扎:

维吾尔语,集贸市场的意思。

[2]都帕:

订婚时戴的帽子。

[3]艾得来斯:

新疆出产的一种绸,以色彩鲜艳著称。

[4]巴朗子:

男孩子。

10、《十六年前的回忆》电子课文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

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

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

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

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

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

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

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

”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