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90258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8.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解析】【分析】

(1)“遮”不要写成“庶”,“蛰”不要读成zhí

,“蛹”不要读成tǒng。

(2)“召唤”意思是用某种方式或方法把人们唤来,通常口头呼唤某人。

“召”指呼唤,用言语叫人来。

(3)“旷场”指空阔的广场,“旷”的意思是空阔。

A项,“旷达”指开朗,豁达。

多形容人的心胸、性格。

旷:

开朗,心境阔大;

B项,“旷课”指即逃课,又叫翘课,通指学生无缘无故、没有正当理由而不去学校上课。

荒废;

耽误;

C项,“空旷”指空荡荡的,视野开阔,无阻挡物。

空阔;

D项,“旷日持久”指荒废时日,长期拖延。

拖延得太久,荒废、耽搁。

故选C。

(4)由“使生命呼吸”“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等句子可知,描绘了太阳给万物带来的巨大影响。

故答案为:

⑴遮;

zhé

yǒng

⑵昭唤;

召唤

⑶ 

C

⑷太阳给万物带来的巨大影响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

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汉字的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确定读音及字形。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

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

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⑶本题考查词义的把握,注意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⑷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概述,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概述主要内容。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银山碛西馆①

岑参

银山碛口风似箭,铁门关②西月如练。

双双愁泪沾马毛,飒飒胡沙③迸人面。

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

【注】①银山碛(qì

)西馆:

银山碛又称银山,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南,其西有吕光馆。

②铁门关:

在焉耆以西五十里。

③胡沙:

胡地的风沙。

(1)请赏析“飒飒胡沙迸人面”中“迸”一词的妙处。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迸”,原意是爆开,溅射,这里是扑打的意思,表面上表现飞沙的力度之大,实际上表现边塞风的力度之强,使“风似箭”更为具体化,十分突出地表现了边塞烈风的狂暴,从而展现了边塞的自然环境之恶劣,生活环境之艰苦。

(2)欲扬先抑(或反衬,或借景抒情)。

既反映了边塞艰苦的戎马生活,更表现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1)诗句“飒飒胡沙迸人面”的意思是:

飒飒飞扬的风沙扑打行人的脸面。

“迸”本是“爆开,溅射”的意思,这里是“扑打”的意思。

这句表面看似写“沙”,而实际是承第一句写“风”,具体传神地侧面写出塞外风的力度之强,表现了边塞的自然环境的恶劣,生活环境的艰苦。

并与上文的“风似箭”相照应。

(2)诗的前四句叙写了塞外的恶劣环境,末两句则借典言志,抛弃传统士人的性格气质而直逼功名的追求。

所以这首诗采用了衬托或借景抒情的写法,表达了诗人想要在艰苦的戎马生活中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据此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⑴示例一:

我赞成更换,旧铜马立在闹市区不安全,而且新的外表有光泽,展现出咱们盐城新的风貌,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精神内蕴。

示例二:

我赞成修复,旧的精心修复(或修旧如旧式修复),比换新的更有纪念意义,老的铜马并不只是一个城市雕塑,而是代表着童年的回忆、曾经的故事、新四军的精神。

⑵欲扬先抑(或反衬,或借景抒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体味诗歌中遣词的分析能力。

解答时结合词语的原意和在现在语境中的含义进行内容和情感、手法等方面的分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和情感的分析能力。

解答时通读全诗,在通译的基础上感受表现手法,情感则可通过题目、内容、关键词句、作者和注释等多方面来进行分析。

3.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各题。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粪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丰匹红纱一丈皱,系向牛头充炭直。

(1)这首诗作者是________(人名),诗中“直”一词的意思是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一肖像描写,把卖炭老人尘灰满面,十指熏黑的形象刻画得极为传神。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一极度反常的心理,突显老翁内心的忧伤。

诗歌揭露了当时宦官假借“宫市”之名强取豪夺民间财物的社会现实。

诗歌表达了对受“宫市”之苦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答案】

(1)白居易;

同“值”,价钱。

(2)B

(1)本题第一空要根据平时对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第二空要根据平时积累句意理解词语意思。

注意“直”这里是通假字,通“值”,价值。

(2)ACD理解正确。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一极度反常的心理,写出了卖炭翁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矛盾。

⑴白居易 

同“值”,价钱。

⑵B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及理解词语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及基本的介绍。

解答此题,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

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⑵此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能力。

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鉴赏,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4.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㶚上①秋居

马戴

㶚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②。

【注】①㶚上:

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②致此身:

以此身为国君尽力。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的意境。

(2)诵读“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一句时,你会重读哪个字?

请说说你的理由。

(3)全诗抒发了作者哪些丰富的感情?

请简要概述。

【答案】

(1)秋夜寂静无声,只听见荒郊庭院内树叶飘落的声音,寒夜已至,独自一人被寒意包围,面对昏暗孤灯,倍感凄凉。

(2)示例一:

重读“空”字,意为“空旷,空荡"

,突出庭院的空寂氛围,抒发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示例二:

重读“滴”字,采用以声衬静,用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轻微响声来衬托秋夜的宁静,表达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示例三:

重读“孤”字,强调隔壁只有一个野僧作邻居,衬托作者孤身一人,只与野僧相伴的孤寂愁苦之情。

(3)羁旅漂泊的思乡思亲、久居荒郊的寂寞孤独、怀才不遇的惆怅苦闷。

(1)本题作答要抓住“落叶”“寒灯”“夜”等意象,描绘秋夜寂静、凄凉的氛围,叙写人面对此景时寂寞孤独的心情。

(2)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羁旅漂泊的孤独、思亲之情,还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惆怅苦闷的心情。

据此,诵读“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这一句时,可重读“空”字,抒发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

重读“滴”字,采用以声衬静,用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轻微响声来衬托秋夜的宁静,表达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

(3)此诗首联写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秋风秋雨已定,雁群频飞;

颔联写在他乡异土见落叶时的酸楚和寒夜独处时的悲凄况味;

颈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

尾联抒发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之情。

据此概括作答。

⑴秋夜寂静无声,只听见荒郊庭院内树叶飘落的声音,寒夜已至,独自一人被寒意包围,面对昏暗孤灯,倍感凄凉。

⑵示例一:

⑶羁旅漂泊的思乡思亲、久居荒郊的寂寞孤独、怀才不遇的惆怅苦闷。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鉴赏能力。

考生要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要抓住诗句中的意象,描绘出符合诗歌的意境。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

考生对诗句词语的重读音节的把握要建立在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基础上。

因此要考生首先理解诗句的内容,感悟诗句蕴藏的情感,找准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而这些词语就是要重读的词语。

⑶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鉴赏。

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作者的处境、时代背景、人生遭遇等等去感悟作者的情感。

5.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歌从神话传说落笔,遥想“昔人”已乘鹤而去,既写出了黄鹤楼的历史悠久,又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

诗歌前四句三见“黄鹤”,二见“去”“空”,回环咏叹,抒发了诗人那种求而不得、待而不来的迷惘与惆怅之情。

诗人登高远眺,长江对岸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的芳草长势喜人,此时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偶句押“ou”韵,韵脚是“楼”“悠”“洲”“愁”,读起来朗朗上口,音调和谐,旋律优美。

【答案】C

【解析】【分析】ABD赏析正确。

C.这首诗表达诗人的思想愁绪,诗人所描绘的景物也不是家乡的景物,谈不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

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

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①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③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②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

回答该题,要放在语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运用效果。

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约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中的画线句。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人们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引用它?

为什么?

【答案】

(1)示例一:

用疑问句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二:

用问号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三:

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四:

连用四个三字句,节奏短促,表达诗人内心的焦灼与苦闷。

在处于困境或遭遇挫折时。

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激励自己或别人,战胜困难,坚定信心,鼓起前行的勇气。

在想要奋起前行、追逐梦想时。

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鼓舞自己或别人,坚定信心,扬帆起航。

(1)、对诗句的赏析关键在于要选准赏析的角度,本句可从句式、修辞、词语结构等角度结合诗人的情感进行赏析。

示例一: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阐述。

⑵示例一: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能力。

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对诗句要选好角度结合情感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名句的理解,考生一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注意其常常蕴含的道理,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阐述。

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太阳的话

艾青

打开你们的窗子吧

打开你们的板门吧

让我进去,让我进去

进到你们的小屋里

我带着金黄的花束

我带着林间的香气

我带着亮光和温暖

我带着满身的露水

快起来,快起来

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

睁开你的被睫毛盖着的眼

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

让你们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

打开它们的关闭了很久的窗子

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

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的空间。

一九四二年一月十四日

(1)诗中的“我”指________,“你们”指________。

(2)诗中的“太阳”象征什么?

【答案】

(1)太阳;

当时社会的人民

(2)“太阳”就是光明、温暖,是希望的象征。

(1)联系题目“太阳的话”可以推断“我”的所指,联系全诗的内容、诗人的写作日期可以推断出“你们”的所指。

(2)要联系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根据“我带着金黄的花束/我带着林间的香气/我带着亮光和温暖/我带着满身的露水”“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温暖和露水撤满你们心的空间”等关键句可知,这里运用的是象征手法,且根据相关内容可以提炼出“太阳”的象征意义。

⑴太阳;

当时社会的人民;

⑵“太阳”就是光明、温暖,是希望的象征。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以拟人的手法,赋予太阳人的语言与思想,诗中的“你们”指人类(人们),“我”指太阳。

8.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毛泽东《浪淘沙·

北戴河》)

(1)词中写到的“遗篇”是指________(人名)的诗《________》。

(2)请结合具体词句,赏析这首词的“时空美”。

(3)这首词上阕写景寄情,下阕怀古抚今,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曹操;

观沧海

(2)上阕“白浪滔天”从下到上,“秦皇岛外”由近及远,词人视通万里,写出了阔达辽远的境界。

下阕“往事越千年”由今及古,“今又是”又由古及今,词人思接千载,寄托了鉴古颂今之豪情。

全词拓展了空间,拉长了历史,时空交错,富有张力,尽显词的时空美。

(3)词人鉴古颂今,抒发坚定乐观、奋发进取、改天换地的自豪欣慰之情。

(1)原诗为: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上片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

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

“秦皇岛外打鱼船”回应开头一句的“幽燕”,点明地点,又与题目相吻合。

“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的意境或也取轧于古人对大海惊涛骇浪的描写,但《浪淘沙》是小令,不直铺叙,用精炼的设问句式写出来,化实为虚,以简驭繁,真乃神来之笔!

与其说是写人写船,不如说是以小衬大,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进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旷悍,突出风雨中的海天莫辨、浩茫混沌、旷荡无崖的景象,从而扩大作品的空间容量,显示出一种寥廓深邃的宇宙感。

(3)这首词写于1954年夏毛泽东到北戴河住过一些日子,在此填了这首词。

词中描绘了北戴河壮阔的场景和渔民出海的情形,怀古思今,热情地歌颂了新时代的新生活。

故答案:

(1)曹操;

观沧海;

(2)上阙“白浪滔天”从下到上,“秦皇岛外”由近及远;

词人视通万里,写出了阔达辽远的境界。

 

下阙“往事越千年”由今及古,“今又是”又由古及今;

词人思接千载,寄托了鉴古颂今之豪情。

(3)词人鉴古颂今,抒发坚定乐观、奋发进取、改天换地的自豪欣慰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观沧海》为《步出夏门行》组诗的第一章。

这首诗作于曹操屯军无终之时^诗中描写登山所见海上雄浑壮观的景色,是古诗中写景的四百名篇;

⑵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⑶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一般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9.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早发

(唐)韦庄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

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

(1)诗歌题为《早发》,请简要分析全诗是怎样扣住“早”字来写的。

(2)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

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答案】

(1)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颔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颈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2)比喻。

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1)结合诗歌具体语句理解分析,这首五言律诗始终扣住题目中的“早”字来写。

“雾浓”“鸡未唱”“马频嘶”“树色遥藏”“泉声暗傍”都是因为“早”。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也都是写“早”。

(2)“如珪”二字,是比喻的修辞方法。

诗人早起赶路,走了三十里地,月色还很明亮。

诗人早起“独”性三十里,路上一个人都没有,从中可以体会出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⑴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颔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颈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⑵比喻。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理解诗歌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要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其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其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这首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败象,饱含感叹;

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充溢离乱伤痛之情。

诗中“烽火”是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大火,这让诗人很难得到家信。

诗的尾联意思是诗人的白发越抓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全诗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沉着蕴藉,真挚自然,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2)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

(1)B

(2)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之情。

(1)ACD正确;

B.诗中“烽火”是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战火而不是“大火”;

故选:

B。

(2)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

春天望去,诗人对国家破败、山河破碎的局面十分忧虑,几乎到了白发“不胜簪”的地步;

家书难得则可表现出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之情。

(1)B

(2)本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

⑵本题考查短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二、中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11.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

他用他的苦难铸成欢乐,正如他那句豪言壮语所说的,——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

“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 

——《名人传》

(1)选文中“他”指的是________ 

,他是________ 

造就的伟人。

(2)通过阅读《名人传》,你感受到他身上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答案】

(1)贝多芬

痛苦和磨难

(2)在困境中顽强奋斗,不向命运低头。

【解析】【分析】《名人传》写的是名人在困境中顽强奋斗,不向命运低头。

【点评】学生要熟悉名著内容。

12.阅读下面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节选的文字,回答1-2题。

保尔又问那女子:

“您呢,女公民,您也拒绝干活吗?

”但是,霎时间他愣住了,因为站在他面前的竟是她。

她好不容易才认出这个衣衫褴褛的人就是保尔。

保尔身上穿着又破又旧的短褂,脚上穿着两只稀奇古怪的鞋子,脖子上围着一条脏毛巾,脸好久没洗了。

只有他那双眼睛,还跟从前一样炯炯有神。

这正是他的眼睛。

就是这个像叫花子一样的衣衫褴褛的人,不久以前还是她所爱的!

世事变化得多么快啊!

(1)站在保尔面前的女子是________ 

,保尔认为她现在的缺点是________ 

(2)________ 

工作使保尔如此“衣衫褴褛”?

阴冷潮湿的工作环境使他染上________ 

和________ 

疾病。

【答案】

(1)冬尼娅

个人主义,爱出风头,爱慕虚荣,贪图安逸生活

(2)筑路

伤寒

肺炎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重要人物的了解,联系相关的情节回答即可。

1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