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逋著作考述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90390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6.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林逋著作考述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林逋著作考述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林逋著作考述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林逋著作考述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林逋著作考述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林逋著作考述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林逋著作考述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林逋著作考述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林逋著作考述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林逋著作考述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林逋著作考述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林逋著作考述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林逋著作考述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林逋著作考述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林逋著作考述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林逋著作考述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林逋著作考述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林逋著作考述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林逋著作考述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林逋著作考述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林逋著作考述Word格式.docx

《林逋著作考述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逋著作考述Word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林逋著作考述Word格式.docx

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明确的答案。

但是,根据我们查找到的北宋有关资料,却能对这个问题作出比较明确的回答,这几条资料是:

一、苏轼《东坡全集》卷十五收有《书林逋诗后》诗一首,其云:

吴侬生长湖山曲,呼吸湖光饮山渌。

不论世外隐君子,佣儿贩妇皆氷玉。

先生可

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

我不识君曾梦见,瞳子了然光可烛。

遗篇妙字处处有,歩

绕西湖看不足。

诗如东野不言寒,书似西台差少肉。

平生高节巳难继,将死微言犹可录。

自言不作封禅书,更肯悲吟白头曲。

我笑吴人不好事,好作祠堂傍修竹。

不然配食水仙王,一盏寒泉荐秋菊。

二、黄庭坚《山谷集》卷二十六《书林和靖诗》云:

欧阳文忠公极赏林和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句,而不知和靖别有咏梅一联云:

“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

”似胜前句。

不知文忠公何缘弃此而赏彼,文章大概亦如女色,好恶止系于人。

三、惠洪(觉范)在《石门文字禅》巻十一中有《偶读<

和靖集>

戏书小诗卷尾云“长爱

东坡眼不枯,觧将西子比西湖。

先生诗妙真如画,为作春寒出浴图。

”廓然见诗,大怒。

前诗规我,又和二首》(诗略)。

四、宋李之仪《姑溪居士前集》卷四十二《书林逋处士诗后》云:

 西湖风物固不迁,但无和靖辈人物尔,览之怅然。

姑溪老农。

关于这些资料,如果仅看一、二、四条,似乎还不能明确下断言,因为这些资料大致存在这样两种不确定性:

一为这些诗文大概是书于林逋某篇作品之后;

一为这些诗文是书于或名为《林逋诗》、或名为《林和靖诗》、或名为《林逋处士诗》的林逋诗集之后。

如果是后者,那么就说明林逋诗集在北宋曾经刊行,但究竟属于那一种,从这些资料很难确证。

而惠洪的诗却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林逋诗集确实在北宋有刻本或抄本传播。

但北宋时期传播的《和靖集》刊刻情况如何?

它是否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所著录的《和靖集》?

我们却无更多资料可以证明。

另据有关资料记载,宋代林逋诗集有刻本流传,还有日本的翻刻本可以佐证。

在日本

贞享丙寅(即三年,公元1686年)时,林逋诗集有茨木多左卫门刻本,名为《林和靖先生

诗集》,共二卷。

这个刻本在日本一部目录著作中有著录,这部著作就是长泽规矩也的《和

刻本汉籍分类目录》(汲古书院油印本)。

在杨守敬的《日本访书志》卷一四中,对这个翻刻

本也有记载,其云:

集(指日刻本林诗集)分上下二卷。

首梅尧臣序,首题“和靖先生诗集”,不冠以“林”字,次行题“太常博士宛陵梅尧臣撰”(明沈行辑本删去“宛陵”二字以置于年

月之后。

又序文“宁海西湖之上”,沈本改“宁海”为“钱塘”)。

序文于“和靖”皆提行,其根源于北宋本无疑。

今就明沈行辑本较之,沈本多出《春日寄钱都使》一首,《伤朱寺丞》一首,《林山人隐居》一首,《洞霄宫》一首,又“草泥行郭索,云水叫钩辀”二句。

其重辑本不载,见于此本者,《秋怀》一首,《寄辇下莫降秀才》一首,《梅花》二首,《西湖小隐》一首,《东竹寄曹州任懒夫》一首。

又《和病起》一首,此本在《和谢秘校西湖马上》之下,沈本在《和安秀才次晋昌居士留题壁》之下。

其他字句异同,更难枚举,然则沈氏亦未见此本也……明正德丁丑沈行辑本为四卷,国朝康熙中吴调元刊本因之。

昔刘后村以《摘句图》证和靖诗之多逸,为之惋惜。

今此本《秋怀》以下六篇宛在,竟为沈行、吴调元刊本所脱,不尤可郑重哉。

这段文字将日刻本与明沈行辑本作了详细比较,其异同之处颇多。

但最值得注意的是其对日刻本的判断:

“其根源于北宋本无疑。

”如果这一判断能够成立,那么,我们就可以推测林大年当初编辑的林逋诗集应为上下二卷本,而且在北宋时期就已刊刻(或有抄本流传),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和《宋史·

艺文七》中所著录的二卷本当为北宋刻本。

然而,这一判断无更多的证据支撑,只能作为一家之说列出。

林逋诗集在南宋时期有过重刻本,这一点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以下我们所征引的资料足以证明这一点。

一、在《渭南文集》卷三十,收有陆游《跋<

林和靖诗集>

》一篇,其云:

和靖人物文章,初不赖东坡公以为重,况黄、秦哉?

若李端叔者,尤不足录读,竟使人浩叹。

书之所以慰和靖于泉下也。

嘉泰甲子六月二十四日放翁识

也就是说,在陆游所处的时代,《林和靖诗集》就曾流行。

二、南宋周紫芝《太仓稊米集》卷五有《读<

林和靖集>

书其尾》诗一首:

    泉石膏肓挽不回,笑看嵩少仕塗开。

暮年封禅无遗藁,平日江湖只钓台。

月自黄昏人已老,鹤无消息客谁来。

吴儿不解高人意,秋菊何当荐一杯。

三、南宋尤袤在《遂初堂书目》“别集类”也曾著录“林和靖集”、“林和靖诗”。

四、这虽是一个间接的资料,但也可以说明林逋诗集在南宋的刊刻情况。

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陈贽、王玘编刻本《林和靖先生诗集》四卷之后附有名贤题跋一卷,其中有南宋沈诜题记一则,沈氏云:

和靖先生孤风凛凛,可闻而不可见,尚可得而见者,有诗存焉耳。

是邦泯然无传,岂不为缺典哉。

因得旧本,访其遗逸,且与题识而附益之,刊置漕廨,庶几尚友之意云。

此记末署“绍兴(当为“熙”)壬子(公元1192年)七月既望龟溪沈诜书”。

细析沈文,可获得这样几点信息:

一是林诗在此之前已有刻本流传,何时所刻,不详;

二是以前刻本和沈氏刻本卷数及收诗数量不详;

三是此刻本为沈氏主持下完成的;

四是沈氏刻本所在地大概在浙江,据清侯元棐等编《德清县志》(康熙抄本)卷七《人物传》“名业”记载,沈诜在南宋绍熙初,历官左右司直,转运两浙本路,故有此推测。

总之,以上资料明白无误地说明一个问题,即林逋诗确曾在南宋流行并重刻。

又有相关文献记载,林逋诗集在宋代(最迟亦在南宋时期)确有各种版本流传。

如南宋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四库本)卷四下曾有这样的叙述:

《林君复集》二卷,右皇朝林逋字君复,杭州钱塘人。

少刻志为学,结庐隠西湖之孤山,真宗闻其名,诏郡县常存遇之。

善行书,喜为诗,其语孤峭澄淡。

临终作一絶句云:

“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初无封禅书。

”或刻石置之其墓中。

赐谥曰:

和靖先生。

集有梅圣俞序。

南宋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亦云:

《和靖集》三卷,《西湖纪逸》一卷,处士钱唐林逋君复撰,梅圣俞为之序。

《纪逸》者,近时桑世昌泽卿所辑遗文逸事也。

通过上文所引资料,我们可以发现,林逋诗集在宋代刊刻和传播中有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名称的不同。

梅尧臣序称《林和靖先生诗集》,惠洪称《和靖集》,陆游称《林和靖诗集》,周紫芝称《林和靖集》,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称《林君复集》,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亦称《和靖集》,尤袤《遂初堂书目》在“别集类”则称《林和靖集》和《林和靖诗》,今存宋刻本林诗一卷名为《和靖先生诗集》,而《宋史》在卷二百零八《艺文七》中则称《林逋诗》。

第二,卷数的不同。

这主要反映在《郡斋读书志》和《直斋书录解题》中,晁公武云:

“《林君复集》二卷。

”陈振孙则云:

“《和靖集》三卷。

”而《宋史》卷二百零八《艺文七》又言:

“《林逋诗》七卷,又《诗》二卷。

”《宋史》“林逋传”记林逋诗“今所传尚三百馀篇”。

也就是说,在宋代流传的林和靖诗集,有二卷本、三卷本以及七卷本,但存诗总量都为三百馀首。

结合明人的有关资料来看,林逋诗集的宋刻本在明代尚存,如,祁旷翁的《澹生堂藏书目》卷一十三曾著录“《林和靖集》二册”;

赵琦美在《脉望馆书目》著录“《林和靖诗》一本”;

陈第在《世善堂藏书目录》卷下亦著录林集三卷。

这些著录或有明本,但也应有宋本存在。

以其卷数和册数来看,亦应以二卷、三卷本为主,七卷本则十分罕见。

(上述两点中,林逋诗集名称各异、卷册不同的情况,也恰恰能说明林逋诗集在宋代刊刻和传播的状况,即林逋诗集在宋代便有不同版本流传)第三,除诗集流传外,在宋代尚有《西湖纪逸》一卷、《林和靖摘句图》一卷同时流传。

林逋诗集的宋刻本,今仅存残帙,现存中国国家图书馆。

关于宋刻本,有关文献曾有记叙。

清人黄丕烈在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曾请顾广圻据原本以旧纸影摹,黄氏在影摹本后有跋语称:

“自题签至跋语共三十四叶,与抱冲本无纤毫之异,恐汲古精钞,无以过是矣。

”黄丕烈在其题跋中对影摹经过更有详细叙述,其云:

“此(指宋刻本)故人顾抱冲(即顾之逵)遗书也。

抱冲在日,未及请观,今夏间得一陈贽刻本,因从其弟东京借归雠勘。

余爱其楮墨精妙,刻镂分明,虽非完书,亦是秘本,遂属伊从弟涧薲(即顾广圻)影摹一本,留诸士礼居中,以为见书如故人也。

”(见《士礼居藏书题跋记》)这个影摹本现也保存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内。

据《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录黄丕烈嘉庆二年跋记载,今存宋刻本《和靖先生诗集》一卷的基本情况是这样的:

闰六月三日,东京以其件氏遗书慨然见借,余于四日竭一日乏力校毕。

惜宋本残阙不全,已遭剜补。

惟梅序完好,馀诗三十一叶,首题曰“和清先生诗集上”,次行空二格标目古诗,列五言四首,后接律诗,标目以后五言、七言不复分体,共约一百五十馀首。

虽非完璧,其所有者胜于此刻(指明正德本)多矣。

予检《宋史·

艺文志》,称《林逋诗》七卷,又《诗》二卷;

《文献通考》则云《林和靖诗》三卷、《西湖纪逸》一卷。

今宋本卷首及版心皆云“和靖先生诗集上”,“上”字系修改者,其下半一画尚系原刻字痕,其为“一”、为“二”、为“三”,未敢定也,姑著所疑于此。

又据清人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二十记载,今存宋刻本的版式等情况是:

每半叶九行,行二十字。

“树”字缺笔,“构”字注“高宗庙讳”,“敦”字注“御名”,光宗时刻本也。

原书分上下二卷。

诗编古体、律体,五、七言律绝不分列,犹存古式。

旧为太仓黄摄六(即黄翼)藏本,有手书跋云:

“《和靖集》,余向购之于武林徐门子铺中,后归灵均。

灵均身后,藏书散尽,此册以残缺独存。

戊子夏,赵昭携过溪上,因复留之,如异乡见故人也。

摄六黄翼。

”册首签题《宋林和靖诗集》六字,为灵均笔。

这段文字记叙了宋刻版的格式,以及它在明代的收藏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的瞿氏两个判断:

一为此书的刊刻时间,瞿氏认为是南宋光宗时的刻本,也即绍熙元年至五年(公元1190年-1194年)间;

二为此书卷数的判断,瞿氏认为“原书分上下二卷”。

第一个判断有一定的依据,结合南宋沈诜的题记来看,此本似应为沈氏刻本。

第二个判断如参照王丕烈的跋来看,瞿氏所言似嫌草率。

又,清人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二十六对其所藏影宋本《和靖先生诗集》也曾有详细记载,其云:

每叶十八行,每行二十字。

卷首题《和靖先生诗集序》,次行低七格题“太常博士宛陵梅尧臣撰”。

凡“天下”、“朝廷”俱提行。

集之首行题“和靖先生诗集上”,次行低二格题“古诗”,三行低四格题《和运使陈学士游灵隐寺寓怀》。

其下卷“律诗”低二格,诗题低四格。

版心题“和靖先生诗”上、下,有刻工姓名。

丁氏又云:

愚按,郎仁宝《七修类稿》云:

“世重宋版诗文,以其字不差谬,今刻不特差谬,且多遗落。

予因林和靖诗而叹之。

旧名止曰《漫稿》,上下两卷,今分为四卷。

旧题如《送范寺丞仲淹》,今改为《送范仲淹寺丞》者最多。

今‘拾遗’《和运使陈学士游灵隐寺》古诗四章,宋刻首篇者也。

今仅律绝,而遂以此为‘拾遗’,可乎?

”郎说与此皆合,姑附证之。

丁氏所言影宋本,仅其所记,此本在版式如行、字上与今存宋残本相同,其它方面则有差异,

至于刊刻年代等更难详考。

总之,以上这些资料,或直接或间接地让我们了解到林逋诗集在

宋代的刊行情况。

关于林逋诗集的宋刻本,除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这一部外,还有两部影宋抄本,一部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题为《和靖先生诗集》,卷数不详,为清嘉庆二年顾广圻影宋抄本,有清人黄丕烈跋;

另一部收藏在南京图书馆,题为《和靖先生诗集》,卷数亦不详,为清代影宋抄本,由谁影抄不详,有清人丁丙跋,并录有清人黄翼、黄丕烈的跋。

另外,日本贞享三年的茨木多左卫门刊本,虽然断言其源于北宋难免证据不足之嫌,但是有一种说法引起了我们的关注,这就是王岚先生的观点,其云:

“该本二卷,不同于明代、清代通行的四卷,且序文遇敬词转行,故茨木多左卫门据以翻刻的‘洛阳书肆柳枝轩藏版’,很可能是源于宋刻,但又不是今藏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那一种,因为中国国家图书馆之宋刻《和靖先生诗集》(残存1卷),其起止之诗与此本卷上、卷下皆不相合。

”(王岚《宋人文集编刻流传丛考》)

(三)《林和靖先生诗集》在元明清时期的传播

林逋诗集在元代是否有刋本,因无元本流传,且缺乏资料而难以详知,但在《万卷精华楼藏书记》卷一0九中,却言有元本林集。

林集在元代传播,却是有材料佐证的。

如,元人王恽《秋涧集》卷二载有《读<

》诗便可证明,其诗云:

枯梢振惊飚,茅斋寒日短。

幽怀久不乐,访友桥南馆。

探囊得逋集,尘臆欣一浣。

赓歌竟遗编,佳处时再欵。

先生玄豹姿,清风滿朝简。

仿像诗骨清,云岭松雪偃。

湖光与山緑,几席供奇产。

呼吸贮肝脾,元气笔下绾。

逸情薄云月,幽律发葭管。

静观周物灵,逺览豁襟散。

清遗郊岛寒,淡入陶韦坦。

孤山富梅竹,香动春江暖。

篇中几致意,似慰平生眼。

客来佳话馀,横琴浮茗椀。

是中有真趣,风味亦不浅。

庐洛与寺合,意适欲忘返。

长空渺孤鹤,容与归舟晚。

如斯六十春,笑傲一何衎。

相去羲皇间,不到牛鸣逺。

暮归傍窗眠,清兴江湖满。

隽永惬初心,有味参玉版。

灯花喜共妍,一笑成微莞。

人生无百岁,胡为日忧懑,扰扰声尘中,任事同蝜蝂。

林逋诗集到了明代,刊刻较多,其情况大致如下:

一、正统本。

这也是最早的明刻本,刻于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

该本由陈贽重编,

王玘校刻,将林逋诗重新编定为四卷,并名为《重编西湖林和靖先生诗集》。

王重民在《中国善本书提要》中对此刻本有这样一段介绍:

卷内题“姚江陈贽编次,钱塘王玘校正锓梓”。

卷内有“彭氏孔嘉”、“彭年孔嘉”、“清世逸民”、“黄印丕烈”、“荛圃手校”、“荛圃”、“杨印以增”、“至堂”、“宋存书室”等印记。

黄丕烈从旧钞补录陈贽正统八年一序,因定此本为正统间所刻。

诸家目录所载,又有正德丁丑余姚陈氏刊本,上距陈贽付梓已七十四年,不知为就此本重刊,抑就旧版重印?

何时能并置两本于案上,一决此疑也。

这个本子的编校情况究竟如何?

我们可以从黄丕烈根据旧钞补录的陈贽序文中得知大概,其

云:

    因过孤山寺,访先生诗集,所在无有知者。

后又屡访于人,皆不得。

正统改元,余官满,将上京师,偶过江口之总持招提僧房中,见旧书一帙,取而观之,曰《林处士集》,不觉惊喜。

求之数年不得,而忽此得之,似不偶然。

欲假一录,僧曰:

“留此亦无所用之,就以相奉。

”因持归披玩数日,真所谓大羹玄酒之味,清庙朱丝之音也。

然诸体颇相混淆,字亦不无讹谬,欲重加编辑,以行期逼,弗果。

今幸厕词林之末,退直之暇,手自缮录,以类相从,釐为四卷,题曰《重编西湖林和靖先生诗集》。

切意士大夫之欲见而未得者尚众,非刻之梓,何以传与人人?

顾力有所不能,方欲与杭城诸公之仕于朝者图之,适广州府通判钱塘王公叔华以报政至,会间误及,欣然首肯曰:

“和靖,乡之先贤,素所景慕,谨当成兹美事。

然不可无序以见本末也。

”因不暇辞,而序所以重编之意如此,盖亦有所感焉。

这段文字将正统本的编校过程叙述甚详,除此之外,我们从中还可以了解到,林集在明代于

正统本之前已有刻本传播,但是,“诸体颇相混淆”“字亦不无讹谬”,于是陈贽“更加编辑”,校正讹谬,编定为四卷(此后传播的四卷本,皆源于正统本)。

此本在明代的传播及收藏情况,从一些旧题跋中可略知一二,如彭年跋云:

“此集为匏菴相国所藏,标题尚公手迹也。

嘉靖戊申春,友人礼部陆君子传购得之,间以遗余,其雅意不敢当,漫识卷末,隆池山樵彭年书于寒绿堂。

”关于正统本,现北京大学图书馆有藏本一册(另据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标点善本题跋集录》载,该馆所藏编号为09950的善本亦为正统本林集),王岚在《宋人文集编刻流传丛考》一书中对该藏本作了详细介绍:

用纸捻装订,有残缺和抄补。

卷首为梅尧臣序,次为目录残页一页。

卷一前缺三页,起于第四页:

“花阴。

静赏应难极,孤怀自不禁。

苍然水池上,烟露达青岑。

”为五言诗;

卷末有“重编西湖林和靖先生诗集卷之一”字样。

行款为半页10行行18字,大黑口,四周双边。

卷二、卷三全,卷四第十三页以下缺。

每卷起首皆标题“重编西湖林和靖先生诗集”,且有“姚江陈贽编次、钱塘王玘锓梓”两行题名;

卷二、卷三为七言律诗;

卷四为五言绝句;

拾遗仅第一首《和运使陈学士游灵隐寺寓怀》,未完,下缺。

该本正文卷末是抄补的拾遗、名贤题跋等计四页半。

二、正德本。

为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刻本,由韩士英、喻智、沈行刊刻,名

为《宋林和靖先生诗集》,亦为四卷,另有附录一卷。

关于正德本的刊行情况,卷首著录的明洪钟《重辑林和靖先生诗集序》言:

“近者地官主政西蜀韩君廷延(即韩士英)、当涂喻君子贞(即喻智)相继督课来杭……乃属士人沈君履德(即沈行)搜辑考订,并续以名贤题跋及近世大夫士谒墓吊挽之辞,萃为一卷。

”傅增湘在《藏园群书经眼录》卷十三中对正德本也有较详细的叙述:

明正德丁丑刊本,十行二十字,白口,单阑。

前有正德丁丑钱塘洪钟序,言地官主政西蜀韩君廷延属沈君履德蒐辑考订,并续以名贤题跋,萃为一卷寿梓云云。

首梅尧臣序,次像及赞,次名贤题跋诗文、姓字名号爵里,目录,末附录一卷,则《宋史》本传及记载诗文。

正德本与正统本是否有区别呢?

祝尚书在《宋人别集叙录》(上)云:

“按正德本亦分四卷,

当即翻刻正统本,所谓‘蒐辑考订’云云,盖主要指增辑题跋附录等事。

”正德本现国内著

录四部(其中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明正德十二年韩士英、喻智刻本一部;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有明正德十二年韩士英、喻智刻本一套,由冯知十校、傅增湘跋;

上海图书馆还藏有明正德

十二年韩士英、喻智刻本一套,有清丁丙跋;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一套,有李盛铎跋),另

日本静嘉堂文库藏一部。

据有关文献介绍,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正德本,乃明人冯知十校宋

本,并有傅增湘跋。

傅氏在《校宋本林和靖集跋》一文中介绍说,宋本编次与明本有所不同,

它是以古律分体,而不分五言七言。

这个藏本的基本情况是这样的:

首有洪钟于正德丁丑(即

十二年)撰写的《重辑林和靖先生诗集序》,次为《宋梅尧臣叙》、《宋林和靖先生像》、洪钟

撰写的《赞》,又附录《名贤题跋诗文姓字名号爵里目录》。

卷一题“宋林和靖先生诗集卷之

一,五言律诗”,卷二至卷四加“重刊”二字,卷二和卷三全为七言律诗,卷四为五言绝句

和七言绝句;

书口标明“林先生诗”,只题页数(四卷页码连排到底),未注卷次;

天头多有冯知十据宋本校,比如卷一的末页天头,即抄补了《赠崔少微》五言律诗一首,并有注云:

“此首宋本多。

”卷四末附《拾遗》,仅收《和运使陈学士游灵隐寺寓怀》诗和《题草词调点绛唇》。

卷末《附录》一卷,主要收入了《宋史》本传以及《归田录》等相关记载,另有范仲淹等宋、元、明人的题咏,总计三十页;

后有庚午(公元1930年)七月傅增湘手书题跋,云此藏本为其友邢赞庭所收,傅氏自己所藏明刊黑口四卷本乃由此本翻雕。

关于“黑口本”,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一套林集“正德本”,此本正是“黑口本”。

据有关文献记载,北大所藏“黑口本”的情况大致是这样的:

卷首扉页有清人李盛铎撰于光

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的跋文,李跋云,此本之异文与卢文弨《群书拾补·

林和靖集校

正》相吻合,其编排顺序又与黄丕烈题跋中所叙述的顾云美抄本相吻合,因此,李氏认为,

这个版本“是殆从宋本出者,非陈氏编次本可比”。

(另,李氏在《木樨轩藏书题记及书录》

中又有一段文字记一明刊本云:

“首年谱,次奏札,次杂文,次书并壁帖。

半叶十行,行二

十字。

大黑口。

语涉宋帝均空格,宋讳间有缺避,当从宋本翻雕者。

惜序跋缺失,不可考为

何年所刻耳。

”此本刊刻于明代何年已难查考,因亦为“黑口”,姑列于此)对李氏这个观

点,王岚在《宋人文集编刻流传丛考》一书中认为这是错误的。

其云:

“(黑口本)较中国国

家图书馆藏正德本卷首少明洪钟序以及《名贤题跋诗文姓字名号爵里目录》;

卷四末拾遗有

《和运使陈学士游灵隐寺寓怀》等4首诗,却无附录的《宋史》本传、后人题跋等。

正因为

此本失去洪钟序,却保留《宋林和靖先生像赞》,故李盛铎不知洪钟乃明正德时人,反因为

赞中‘仁庙’二字转行高一格,为他本所无,就认为这是出自宋本的证据,大谬。

”上海商

务印书馆在民国时编印的《四部丛刊初编》所选林集,即据傅增湘所藏“黑口本”摹写影印。

另,李盛泽在其《木樨轩藏书题记及书录》中亦著录有明正德刻本一部,李氏云:

“《宋

林和靖先生诗集》四卷,明正德刻本。

半叶十行,行二十字。

白口,单边。

前有梅尧臣撰序

并和靖先生像,像赞内‘仁庙谥以和靖先生’,‘仁庙’提行,当源出宋刊。

三、第三个刻本,是在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由何养纯、诸时宝等人所编刻。

这个版本在梅尧臣序前增加了两篇序,即明人乔时敏和张蔚然的《林和靖先生诗集序》、《林复君处士集序》。

另有林逋画像以及宋安抚临安府尹袁韶和元、明时代陆文珪、廖驹、钱塘洪钟四人的赞词。

此本还有《宋林和靖先生诗集目录》(包含了各卷细目),卷一收入五言古诗四首(此为前两个刻本所没有),其后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共收诗二百八十九首,诗馀二首。

此本正文标“宋林和靖先生诗集卷之一”,下有三行题名,“明后学何养纯文叔、诸时宝廷取、诸时登廷采校”(此题名每卷均有)。

此刻本版式为,半页八行,行二十字,白口。

四卷末有《宋林和靖先生诗集补遗目录》及正文,收入补遗诗有《春日怀历阳后园游兼寄宣城天使》等共计八首。

另有陈云渠跋。

此刻本还误将《省心录》一卷收入,其实《省心录》并非林逋作品,而是李邦献所著(对于这一失误,我们将在后文详加叙述)。

此本中国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上海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重庆市图书馆等均有收藏。

此本另有清人季锡畴校并跋,季校本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四、第四个刻本,也在万历年间,即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由潘是仁刊刻。

氏刻本与通行的版本不同,他把林诗三百馀首按体分为六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