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0532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历史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历史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历史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历史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历史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历史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历史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历史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历史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历史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历史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历史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历史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历史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历史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历史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历史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历史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历史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docx

《历史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docx

历史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

历史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

孔子与老子

1.孔子的学说

(一)历史地位:

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二)思想主张:

1.思想核心:

“仁”和“礼”:

A.“仁”:

“仁者爱人”,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忠恕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礼”:

“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复合礼制,实质是维护西周时期的周礼(等级秩序),具有保守性。

2.政治思想:

“为政以德”,改良政治。

3.鬼神观:

持怀疑态度,主张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4.教育思想:

(最早创办私学的人之一,打破了西周官府垄断教育)①“有教无类”:

受教育者范围扩大②“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特点,采取不同方法启发诱导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温故而知新”坚持正确意见,“当仁不让于师”

(3)评价:

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被推崇为“圣人”.

二、老聃与《道德经》

(一)历史地位:

老子(春秋时期楚国人)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二)著作:

《道德经》又称《老子》,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老子思想的著作、哲理。

(三)思想主张:

哲学思想:

①“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②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剔除了“天命论”的绝对权威。

③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都有对立面,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无事取天下”

(四)影响:

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孟子.荀子与儒家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孟子: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继承发展孔子学说,尊为“亚圣”。

1.思想:

①政治思想核心:

“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认为土地、人民、政事是国家三宝。

②人性论:

人性本善③义利观:

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评价:

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三)荀子

1.思想:

A.自然观:

“天行有常”,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制天命而用之”,按照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B.人性论:

人性本恶C.治国:

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

评价:

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二、墨子与墨家

1.墨子:

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

2.组织:

成员称墨者,领导人称巨子,墨子是第一个巨子。

3.思想:

A.“兼爱”:

无等级差别的爱B.“非攻”:

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C.“尚力”:

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D.“节用”“节葬”:

反对铺张浪费。

4.评价:

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②曾被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三、庄子与道家

1思想:

A.哲学思想:

“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B.“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C.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2.评价:

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4.韩非与法家

韩非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

1.韩非:

思想主张:

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法律是处理政事的基本,权术是君主控制群臣的工具。

势力是君主的“筋力”是“法”“术”的前提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2.评价:

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②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在西汉以后1000多年中,儒家与法家结合,外儒内法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五.孙膑与兵家

1、春秋时期孙武的《孙子兵法》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

2、孙膑与《孙膑兵法》:

重视战争规律

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什么重要意义?

(1)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儒家思想孕育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

(3)道家思想是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4)法家思想中的其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改革家的理论武器。

(5)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①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②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③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1.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一)历史背景:

社会背景:

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盛行时间:

从汉高祖刘邦至汉武帝即位约70年地位:

政治上的指导思想,社会上居支配地位。

(二)派别:

属于道家学说:

黄帝学说(养生)和老子学说(治国)

(三)特点:

来源:

早期道家理论为基础,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内容:

“无为而无不为”“待时而动”“因时制宜”(积极的无为思想)

(四)作用:

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但到汉武帝时被新儒学取代。

(五)衰落:

1.原因:

主观:

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无法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客观:

儒家学说自我调整,形成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理论体系。

2.时间:

汉武帝时被新儒学取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背景:

汉武帝即位,发展大一统事业;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汉代儒学:

1.思想来源:

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2.理论基础:

“天人感应”学说:

君权神授;3.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

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4.想核心:

大一统(“新”所在)

(三)评价(历史意义):

A.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神化皇权;B.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C.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

(四)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②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③汉武帝通过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学、将儒家经典确定为教科书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宋明理学

1、儒学的危机

1.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系统,即理学。

二、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

二程:

程颢、程颐。

南宋:

朱熹(理学集大成者)

2.理学内容:

“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3.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6.发展:

南宋:

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等;元朝:

理学北传,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明初:

确立程朱理学的思想界统治地位;明成祖时发展到,鼎盛阶段;外传日、越、朝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

“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事物上寻找,提出“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是天下万物的渊源,称为“心学”,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求“理”就是内心反省.

2.王守仁:

“阳明心学”,核心是“致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强调自我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四、宋明理学的影响:

理学是宋明时期儒学主流,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深远。

历史作用:

①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②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明代)

1.思想批判产生的历史背景:

A.政治上,专制政治的腐败,农民起义打击。

B.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本原因)。

C.思想文化上,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的习气;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开始传入,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2.李贽思想:

(1).对统治阶级极力推崇程朱理学大加鞭挞,否认孔孟万世至论

(2.)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自然”,顺其自然使个性得到自由发展。

(3)提出“万物皆生于两”的社会发展观。

(4)著作有《焚书》、《藏书》

3.影响:

动摇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从根本上否定了“天理”的存在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背景:

明末清初,一些士大夫努力寻求改革社会的方案,提出以史为鉴,将学术研究和现实相结合,形成“经世致用”思想。

2.思想主张:

(一)王夫之:

系统批判宋明理学,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①“理在气中”,即天地万物的规律体现在物质世界之中;

②“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即通过考察客观事物可以得到正确认识

③颠覆程朱理学“道在气先”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理论根基

④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充分肯定做人为本能要求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

(二)黄宗羲:

反对专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

“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

皇帝乃“天下之大害者”,君臣关系是平等的“师友”关系,根本上否定陈腐的伦理纲常。

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最主要观念是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

(三)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

“经世致用”。

(四)经世致用影响:

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重要思想源泉。

评价:

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冲击君主专制。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一、古代科技的里程碑—四大发明

1.造纸术:

殷商时期:

刻在龟甲兽骨上,陶器上,青铜器。

用竹木简,缣帛做书写材料;西汉时期:

出现植物纤维纸(地图);东汉时期:

蔡伦改进造纸术。

影响:

纸的发明不仅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人传承提供了有效的载体,也为当时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传播与平民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印刷术:

唐代:

《金刚经》,世界现存最早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

北宋: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

胶泥活字→木活字→金属活字。

13世纪中期传到朝鲜,后又从西域传到欧洲。

影响:

大大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对人类的文明历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3.火药:

唐代孙思邈《丹经》称“硫磺伏火法”;唐末:

火药应用于战争;五代,宋应用广泛,制成火器;14世纪初,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影响:

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明,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

4.指南针:

战国时期:

司南,后又出现指南车,指南鱼;北宋时期:

发明人工磁体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13世纪传入欧洲

影响:

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明的时代。

二、天文学成就

1.观测天象:

①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关于日食记载世界最早;②彗星、哈雷彗星记录比欧洲早1000多和670多年;对太阳黑子记录比欧洲早800多年。

③战国时期,齐人甘德《天文星占》,魏人石申《天文》,合称《甘石星经》,书中《石氏星表》测定120个恒星,是世界最早星表。

2.天体测量:

①张衡(东汉):

水运浑象仪,比欧洲早1000多年,地动仪,测量地震方位。

②唐代,僧一行与梁令瓒创制黄道游仪,发现恒星位置变动。

世界首次主持实测子午线长度,制成水流动力的水运浑象仪。

③元代郭守敬,简仪,比欧洲早300多年,主持全国天文,土地测量,测定黄赤交角极准,受到世界天文界推崇。

《授时历》是一部最精密的历法。

三、算经和圆周率

春秋时期:

九九乘法口诀,末期:

发明度量衡,筹算计算方法,元代出现珠算。

数学专著:

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定理”;东汉《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以算筹为计算工具、运用十进制记数系统计算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圆周率:

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

领先世界1000年之久。

四、古代农书

《齐民要术》:

北朝贾思勰,现存最早最完整农书,总结生产经验,因地制宜,多种经营。

《农书》:

元代王祯,主张生产工具改革,记录多种生产工具。

《农政全书》:

明代徐光启,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吸收西方农业科技思想和方法,开展农业科技实验,体现了科学性、创新性和先进性。

《天工开物》明代宋应星记录30多种工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于世界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提高。

五、医药学

《黄帝内经》:

成书于西汉,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

《伤寒杂病论》:

东汉张仲景,系统论述“四诊法”,“医圣”;

《千金方》:

唐代的孙思邈“药王”;

《本草纲目》:

明代李时珍,创立当时最先进分类法,体现生物进化思想。

孙思邈:

华佗:

擅长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创“五禽戏”

六.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

中国古代科技方面的成就,长期领先于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七.16世纪后没能产生现代科学的原因:

1.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限制生产力的发展;

2.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古代科技发展;

3.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儒学为主的教育,使中国缺乏科技人才。

根因:

腐朽的封建制度。

汉字和书法

一.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

1汉字起源和演变:

新石器时代:

陶器上出现刻画符号;→商代:

甲骨文,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汉字;→商周时期:

青铜器上的“金文”;→西周籀文(大篆)→秦朝时期:

推行“书同文字”;以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汉代隶书得到推广。

→三国:

楷书

影响:

文字改革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书艺历程

1.魏晋南北朝:

汉字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2..代表人物:

东晋王羲之—“书圣”特点: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越名教而在自然”

代表作:

《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3.隋唐时期:

草书:

张旭“伏如虎卧,起如龙跳,顿如山峙,控如泉流”

怀素:

“惊蛇走虺,骤雨狂风”

楷书: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颜筋柳骨”书法理论日趋成熟.

宋代时期:

四大家: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明代时期:

随着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强调个性化。

三、印宗秦汉

1.在篆刻艺术上,秦汉时代是一个标志性时期。

秦印特点:

雍容大度,精致不苟。

汉印特点:

方正质朴,端庄豪放。

2.明中叶以后,篆刻艺术发展成为与书法,绘画一起相得益彰的姊妹艺术

笔墨丹青

一、绘画艺术的起源

新石器时代:

出现陶画,岩画,绘画艺术开始萌芽;

战国时期:

帛画(是用毛笔)出现,绘画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人物龙凤图》

西汉时期:

绘画种类增多,帛画,壁画内容更加丰富(神仙魔怪)

二、从顾恺之到吴道子

(一)顾恺之

魏晋时期:

开始出现凸显个性的文人画;

代表人物:

东晋顾恺之,擅长丹青,提出“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

代表作: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二)吴道子(画圣)

唐代:

政治统一,经济繁荣。

绘画题材扩大,技法成熟。

《天王送子图》。

雍容华贵.

代表人物:

吴道子,绘画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

三、文人意趣

1.宋代:

文人阶层壮大,文人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种理学兴起使文人更注重内心修养,山水画也,从注重写实到注重意境。

2.北宋绘画特点:

构图气势宏伟,画风阳刚豪放(国家统一)

3.南宋绘画特点:

对象多为江南风光,构图不讲对称,墨色恬淡。

代表:

马远(马一角)和夏圭(夏半边)

4.元代:

南方士人郁闷心情通过山水画抒发出来(民族等级制度)

5.明清时期:

时代变化,社会动荡,出现风格特意的画家,艺术风貌不拘成法。

代表人物:

八大山人(朱耷),“瞪眼鱼”“伤心鸟”,桀骜不驯。

四、民间风情

1.背景:

宋代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和文化普及

2.代表: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恍然如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3.明清小说插图,年画,布贴画,剪纸画

4.绘画风格:

宫廷和民间绘画注重写实;文人画注重写意,融诗、书、画、印为一体。

5.文人画的意义:

在启迪民族自信心,自尊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诗歌与小说

一、《诗经》、楚辞与汉赋

1.《诗经》: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年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

周朝各诸侯国民歌,称“国风”,揭露讽刺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颂扬劳动人民,反映当时社会生活;雅:

西周宫廷乐曲歌词;颂:

为宗庙祭祀配以舞曲的歌词。

特点:

多采用重章叠句,语言质朴丰富。

影响:

是中国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现实主义倾向和“赋比兴”的手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2、楚辞:

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其特点为句式自由灵活;代表:

屈原—《离骚》“骚体”和“风”合称“风骚”,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3、汉赋:

特点是铺陈词藻、文采华丽,是一种带韵散文。

如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

二、唐诗、宋词和元曲

1.唐诗:

(1)繁荣原因:

①统一、强盛②中外、民族间交流频繁③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④科举制度的确立

(2)唐诗:

派别划分:

田园山水派:

王维、孟浩然;边塞诗:

岑参、高适

代表人物:

诗仙李白,盛唐时期诗人,诗歌特点:

放荡不羁,诗风飘逸,豪放,纵横开阖,体现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精神,属于浪漫主义诗人。

代表作《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诗圣杜甫,中唐时期诗人,诗风凝重浑厚,沉郁顿挫,“诗史”。

属于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三吏”“三别”

白居易:

中唐后期诗人,诗中体现对黑暗现实猛烈抨击,对民间疾苦同情,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

《秦中吟》、《新乐府》《长恨歌》、《琵琶行》

2、宋词:

(1)繁荣原因:

①商业的繁荣、城市生活更加丰富,适应市井生活需要②山河的破碎、民众的苦难使人们的感情更加丰富③“长短句”能灵活地表达情感

(2)特点:

句子长短参差,便于抒发感情,可配乐演奏

(3)作品:

豪放派:

苏轼:

词风意境开阔,雄浑壮观。

《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

词风慷慨激昂,沉郁悲凉。

《破阵子》

婉约派:

柳永:

体现市民情趣,委婉含蓄。

《雨霖铃》李清照:

《永遇乐》

3、元散曲:

(1)背景:

汉族文人进取无望,用以抒发愁闷情怀。

社会下层文人对社会黑暗、人民悲惨遭遇的不满。

(2)代表人物:

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秋思》。

4、明清小说;

(1)社会背景:

①商品经济的发达,工商业城镇兴起,市民阶层崛起,对文学的需求增多②社会识字率的普遍提高,更多的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作③印刷术不断完善,书坊书肆迅速发展④社会上弥漫着拜金逐利的风气,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⑤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使一些文人对现实进行批判。

(2)作品:

《三国演义》:

元末明初罗贯中,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水浒传》:

明朝施耐庵,开英雄传奇,武侠小说的先河;《西游记》:

明朝吴承恩神魔小说典范;《红楼梦》:

清朝曹雪芹,深刻反映现实的百科全书式的巨著;《金瓶梅》:

明朝兰陵笑笑生,描摹世态人物,社会风尚变迁的世情小说。

三言二拍:

《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续刻拍案惊奇》第一次将商人作为歌颂对象;《聊斋志异》:

清朝蒲松龄,假借谈狐说鬼,宣泄对社会现实不满的“孤愤之书”;《儒林外史》:

清朝吴敬梓,辛辣嘲讽揭露丑恶的世风百态,成为长篇讽刺小说的开山之作。

梨园春秋

一、戏曲的起源

原始社会:

祈获丰收、狩猎胜利的原始宗教歌舞—“傩”;

春秋战国至秦汉:

宫廷宴乐,杂技百戏;

唐代:

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梨园出现,表演的歌舞戏有一定情节性、叙事性和戏剧冲突。

宋代:

社会经济发展,出现娱乐场所瓦舍

两宋之际:

浙江温州一带产生南戏,用多种表现手段演出完整的故事情节。

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

二、元杂剧与昆曲

1.元代:

古代戏曲的黄金时代,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成熟,虚拟动作表意。

代表人物:

元杂剧奠基人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

王实甫《西厢记》(提出“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口号)

2.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3..明中叶至清中期:

昆曲艺术鼎盛。

被称为“百戏之祖”;

代表人物:

汤显祖的《牡丹亭》(讴歌男女追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的斗争。

元曲四大家:

郑光祖,关汉卿,白朴,马致远

三、“国粹”京剧

1.形成原因:

外部:

明清时期,北京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内部:

清乾隆年间,三庆班等四大徽班进京,融合吸收了其他剧种腔调,表演形式而形成京剧。

2.京剧四大行当:

生、旦、净、丑

3.艺术手段:

唱.念.做.打

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

一、从泰勒斯到智者学派

1、公元前7世纪,最早的哲学诞生。

最早的哲学流派是自然哲学,标志着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

代表人物泰勒斯,创立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被誉为“西方哲学之父”。

2.哲学的含义:

爱好智慧之学。

希腊哲学体现理性精神

理性:

看待社会与自然现象的一种科学态度,认识事物所应坚持的逻辑思维方法。

3.智者学派:

(1)背景:

希腊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展,公民社会生活丰富,思想活跃。

(2)观点及代表人物:

智者学派以认识社会为讨论重点,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和决定作用,这一切构成古希腊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涵。

代表人物是普罗塔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3)评价:

①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认了超自然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②过分强调个人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二.知识即美德(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认识人自己))

1.思想:

探讨人类的心灵智慧,重点研究人的伦理道德

①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知识即美德”;②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

2.影响:

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深远影响。

三、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无尤爱真理”)

1.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的精神,真理高于一切(批判柏拉图的唯心主义)

2.哲学贡献:

创立逻辑学,从大量收集材料开始,经过严密的分析、概括、推理,最后才得出结论。

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3.影响:

为现代许多科学门类奠定了基础,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把希腊哲学爱智慧与好学深思的理性精神发展到了顶峰,给后人留下一笔包罗宏富的文化遗产。

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

一、文艺复兴背景

1.社会环境:

政治:

封建神学占统治地位;思想:

教会、神学禁锢人们的思想。

生活:

黑死病在欧洲大流行

2.历史条件:

经济基础: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阶级基础:

从手工工厂主、商人和金融家中产生了新的资产阶级。

人才和文化基础:

众多博学多才的学者、古希腊古罗马丰富的文化遗存、造纸

术、印刷术传入欧洲,极大便利了文化的传播

3.文艺复兴的性质:

14-17世纪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想解放运动。

4.形式:

借助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表达反封建思想。

5.人文主义内涵:

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地位;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