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性喜温暖潮湿.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90895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1.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蚯蚓性喜温暖潮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蚯蚓性喜温暖潮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蚯蚓性喜温暖潮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蚯蚓性喜温暖潮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蚯蚓性喜温暖潮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蚯蚓性喜温暖潮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蚯蚓性喜温暖潮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蚯蚓性喜温暖潮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蚯蚓性喜温暖潮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蚯蚓性喜温暖潮湿.docx

《蚯蚓性喜温暖潮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蚯蚓性喜温暖潮湿.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蚯蚓性喜温暖潮湿.docx

养殖技术

蚯蚓性喜温暖潮湿。

在自然条件下,除严冬或干旱外,一般在暖和季节都能繁殖。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一年四季都能繁殖。

蚯蚓从卵茧产下至发育成熟并开始产卵作为一个生育周期,其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有很大关系。

养殖蚯蚓,为了获得高产,必须研究熟悉所养蚯蚓的生活习性以及所需的生态条件,了解其对蚯蚓的影响。

1、温度

蚯蚓是变温动物,体温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蚯蚓对环境的依赖一般比恒温动物更为显著,环境温度不仅影响蚯蚓的体温和活动,还影响蚯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及繁殖等,而且温度也对其他生活条件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间接影响蚯蚓。

因此,温度是蚯蚓最重要的生活条件之一。

一般来说,蚯蚓的活动温度在5-30℃范围内,0-5℃进入休眠状态,0℃以下死亡,最适宜的温度为20-27℃左右,此时能较好地生长发育和繁殖。

28-30℃时,能维持一定的生长;32℃以上时生长停止;10℃以下时活动迟钝;40℃以上时死亡,蚓茧孵化最适18-27℃。

可见蚯蚓的最高致死温度低于其他无脊椎动物。

养殖场最好在室内,在南方地区,夏天通风保湿,冬天只要关窗保温就能全年正常生产(这里的温度指基料的温度,因为空气的温度与基料的温度是不一样的,比如:

当空气温度0℃时,基料温度有12℃左右;当空气温度为38℃时,基料温度却只有28℃左右,这是因为粪料含有极高的水分)。

2、湿度

蚯蚓没有特别的呼吸器官,它是利用皮肤进行呼吸的,所以蚯蚓躯体必须保持湿润。

如果将蚯蚓放在干燥环境中,蚯蚓的皮肤经过一段时间就不能保持湿润,因而不能正常呼吸,蚯蚓马上会发生痉挛现象,不久就会死亡。

蚯蚓体内水的成份极大,占体重的75%以上,因此,防止水份丧失是蚯蚓生存的关键。

当然,土壤过于潮湿对蚯蚓的生长发育也是不利的。

蚯蚓对不利的湿度条件也有暂时的忍受能力,为了求得生存,它们有时通过运动,转移到适宜的环境里去,有时通过休眠、滞育、降低新陈代谢强度等,以减少水份的消耗。

由于蚯蚓喜食细,烂,湿的饲料,尤其是它要靠皮肤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来呼吸,因此对蚯蚓来说,保持一定的水份供应特别重要。

蚯蚓抗急剧干燥的能力很差,其生育环境的最适湿度为70-75%。

3、酸碱度(PH值)

蚯蚓对酸碱都很敏感,因为蚯蚓体表各部分散布着对酸、碱等有感受能力的化学感受器官,蚯蚓在强酸、强碱的环境里不能生存,但对弱酸、强碱环境条件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大平2号蚯蚓生长在PH值6-8的范围内较好,在PH值7-7.5的范围产蚓茧最多。

4、盐度

有人做了蚯蚓对盐度忍耐的试验,分别把威廉环毛蚯蚓置于0.02%、0.1%、0.4%、0.8%、1.6%的食盐溶液中,置于0.01%、0.02%、0.04%、0.08%的硫酸铜溶液中,观察蚯蚓死亡时间。

食盐度为0.8%和1.6%的溶液中的蚯蚓死亡时间分别为145分钟和52分钟,其余食盐溶液中的蚯蚓24小时未死亡,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

在4种硫酸铜盐度溶液中的蚯蚓全部死亡,死亡时间分别为50分钟、76分钟、75分钟、57分钟。

这说明硫酸铜溶液对蚯蚓具有较强的毒杀作用。

因此,在蚯蚓的养殖中,要注意盐度对蚯蚓的影响,尤其是防止某些农药、化肥等有害污染对蚯蚓的毒害。

5、通气

蚯蚓是靠大气扩散到土壤里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土壤通气越好,其新陈代谢越旺盛。

不仅产卵茧多,而且成熟期缩短,蚯蚓不能在二氧化碳、甲烷、氟、硫化氢含量大的环境中栖息。

如栖息场所的硫化氢,甲烷过量,蚯蚓会逃亡甚至大量死亡。

如在北方有的地方为了保温,在蚯蚓养殖场、养殖室内烧火炉,由于管道漏烟气,致使蚯蚓大量死亡。

这是因为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一氧化碳等等有害气体的缘故。

在饲料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氨、硫化氢、甲烷等有害气体,这些气体的含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毒害蚯蚓。

试验证明:

当氨超过百万分之二十时,就会引起蚯蚓粘液分泌增多,集群死亡;硫化氢超过百万分之十五时,蚯蚓就会发生神经疾病而死亡。

甲烷超过百万分之十五时,会造成蚯蚓血液外溢而死亡。

因此,饲料喂前要充分发酵。

发酵后的饲料最好经过翻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喂。

6、光照

蚯蚓尽管没有眼,但全身被有感觉细胞,以口前叶及首数节分布较多,腹面则全无.它对光十分敏感,能辩别强光与弱光。

其感受范围从紫到绿,最敏感的是蓝光。

蚯蚓用通过蓝色滤色片的日光照射3小时后即死亡。

用通过橙色滤色片的日光照射二,三天后才死亡。

蚯蚓怕直射光,强光下十分钟即死亡。

蓝光对蚯蚓有刺激,红光则没有,紫外光有害。

所以养殖场地应避免太阳光直射,最好在室内饲养并点亮一盏红色日光灯。

7、密度

所谓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容积中的蚯蚓的数量。

养殖密度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环境的变化,从而对整体蚯蚓产量及成本都有很大的影响,密度小,虽然个体生存竞争不激烈,每条蚯蚓增殖倍数大,但整体面积蚯蚓增殖倍数是小的,产量低、耗费的人力、物力较多;若放养密度过大,由于食物、氧气等不足,代谢产物积累过多,造成环境污染,生存空间拥挤,导致蚯蚓之间生存竞争加剧,使蚯蚓增重慢,生殖力下降,病虫害蔓延,死亡率增高,幸存者逃逸等。

因此,掌握最佳的养殖密度是创造最佳效益的一大关键。

蚯蚓的放养密度与蚯蚓的种类、生育期、养殖环境条件(例如食物、养殖方法和容器)、及管理的技术水平等有密切的关系,以箱式养殖放养密度最高,在一平方米面积,25厘米高的培养基中可放养密度为:

种蚯1.5-2万条,孵出至半月龄,可放养8-10万条,半个月到成体可放养3-6.5万条。

若增大养殖密度,就会限制蚯蚓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产量就会降低。

所以在养殖蚯蚓时适时扩大养殖床,调整养殖密度,取出成蚓,这是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

8、食物

食物是影响蚯蚓的一个长期的、关键的生态因素。

食物不足会使蚯蚓间竞争激烈,特别是在养殖密度较高的情况下,个体间对食物的竞争加剧,往往导致生殖力下降、病虫害蔓延,死亡率增加,一些蚯蚓逃逸等。

食物对蚯蚓的影响,不仅表现在食物的数量上,而且体现在食物的质量上。

例如以畜粪为食的蚯蚓,它们所生产蚓茧数,比以粗饲料(如野草)为食的同种蚯蚓要多十几倍到几百倍;以腐烂或者发过酵的,来自动物的有机物比植物性有机物的饲喂效果好;又如,喂含氮丰富的食物(如畜粪)比含氮少的食物(如桔杆)使蚯蚓生长繁殖更好些。

蚯蚓系杂性动物,家畜,工农副业,公共场所的许多有机废弃物均可作为它的饲料。

它喜食蛋白质,糖分多的食物,特别喜食腐烂的东西;不喜食生的和含单宁,酸质多的食物。

食物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

蚯蚓的繁殖率和蚓粪的成分,如赤子爱胜蚓,以牛粪,马粪或泥炭为食物的,与以垃圾,麦秸,堆肥等为食物的相比,其产卵数后者为前者的1/10,差别很大。

日本配制蚯蚓饲料是以碳素为依据(即饲料,有机物中碳和氮的比率),氮源主要是蛋白质(分解后成为氨基酸,尿素,氨);碳源主要是纤维素,淀粉,糖类,他们的经验是碳素率以20-30%为好。

 

 

 

 第一节饲料的调制及投喂

1、饲料的消化与利用

蚯蚓有发达的消化系统和强大的消化能力(这与蚯蚓消化管道中有大量帮助消化的微生物共生是分不开的),使蚯蚓吃下的饲料能充分得到消化和利用。

为了达到增产和丰产的目的,饲料的调制是关键工作。

因为食物对蚯蚓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数量上,

同时也体现在质量上。

无数事实已证明,不同的食物对蚯蚓产出蚓茧的数量和繁殖的速度有着直接的影响。

例如,用牛粪来饲喂蚯蚓比以粗饲料和稻草来喂养所产出的蚯蚓茧数量高出几倍到几十倍。

说明以腐烂或经发酵后含氮丰富的动物有机粪料比含氮少的植物有机食料能更快促使蚯蚓的生长和繁殖速度,其效果是最佳的。

2、饲料的种类

蚯蚓主要以腐烂的有机物为食,只要是无毒的、酸碱度不过高或过低、盐度也不过高,能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的有机物都可以作为蚯蚓的饲料(但是,蚯蚓一般不吃生长着的植物有机体)。

任何畜禽粪便、酿酒、制糖、食品、制纸和木材等加工的有机废料,如酒糟、蔗渣、锯末、麻皮、废纸桨、食用菌渣等;垃圾、生活有机废物(如蔬菜下脚、剩余饭菜、米汤、废血、鱼的内脏等),以及昆虫的幼虫、卵、动物的尸体、各种细菌、真菌都可以作蚯蚓的饲料。

蚯蚓不大吃太酸、碱、涩、苦、辣的饲料,在自然界里,蚯蚓主要选食枯枝落叶等含有丰富钙质和蛋白质的有机物。

例如赤子爱胜蚓类的大平2号多选食发酵腐熟的畜粪、堆肥、蛋白质、糖源丰富的饲料,尤其是腐烂的瓜果、香蕉皮之类具有甜香味的食物,更易被其选食。

3、饲料发酵加工与发酵的条件

蚯蚓的饲料一般可以分为基础饲料和添加饲料两种:

基础饲料是蚯蚓长期栖息和食取的基本饲料;添加饲料是作为蚯蚓的补充饲料。

无论是基础或添加饲料,在堆制发酵前都必须进行加工,如将植物秆秸进行切碎以利发酵,剔除饲料中的橡胶塑料、金属、玻璃等无机废物和对蚯蚓有毒、有害的物质。

饲料发酵的方法比较多,但一般多采用堆沤的方法,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可大规模进行。

但在堆沤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必须有良好的通气条件,因为分解饲料中的有机物质主要是依靠好气性细菌来分解发酵,有良好的通气环境,氧气供应充足,可促使好气性细菌的生长繁殖,这样就可以大大加快饲料的发酵速度。

第二,必须要有充足的水分。

在堆沤饲料时,应当保持湿润,因为通常微生物活动和繁殖是喜欢潮湿的环境。

饲料发酵最适当的水分为60%~80%,即以手紧握饲料,指逢滴水为宜,或以木棍插入饲料堆内再拉出,看插入部分是湿润为好。

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直接影响到饲料分解发酵的速度。

当饲料堆里的水分含量达80%~95%时,就有利于厌氧性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而不利于真菌和放线菌的生长和繁殖;达到50%~75%时,适宜于真菌和好气性纤维菌的活动和繁殖,有利于饲料的分解木质素;当水分在10%时,各项细菌的分解作用就停止。

可见各种微生物的活动和繁殖是需要大量水分的。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当饲料发酵完成后,也需要补充适当的水分,以防止饲料因干燥而引起硝化(生成氨而挥发掉),但也不能补充水分过多,以防氮素流失。

过多或过少均会影响饲料的营养价值,所以一般保持饲料湿润即可(含水量在50%~60%)。

第三,在发酵饲料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微生物的数量和营养。

通常在饲料中,碳素和磷钾等均有,并以有足够的含量。

对于微生物最缺少的是氮素。

一般的做法是加入"EM"有效微生物菌种补充饲料中的微生物数量,同时加入适量的尿素以补充氮源。

第四,在饲料发酵的过程中还应当特别注意饲料堆的温度。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微生物分解饲料的效果。

一般饲料堆的温度保持在20~65度左右为佳,所以冬季时应该考虑到饲料堆的大小和形状以及遮盖物。

如果堆得太薄或太小,就难以保温,让饲料充分分解发酵腐熟。

4、饲料发酵的生化过程

饲料发酵是一个及其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在适宜的条件下不同的微生物交错配合作用,将有机质逐渐分解。

其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前熟期(糖类分解期);当饲料堆的温度达到20~40度时,有机物中的糖类、蛋白质、氨基酸等首先被细菌分解,随之细菌就大量繁殖生长,料堆的温度也逐渐上升,达到60度时,低温细菌就会被高温细菌代替。

此阶段被称为前熟期。

第二,纤维素分解期;当饲料堆内的温度上升到70度时,好气性细菌和放线菌大量繁殖活动,饲料内纤维素外围的一层木质素壳遭到细菌的破坏后,纤维素紧接着被分解为有机酸。

这个时期系高湿低温发酵阶段,含水分大约70%之间,纤维素细菌开始分解纤维素,经过半个月左右,再翻堆1次并补给水分。

这一过程是在厌气的条件下进行的。

此阶段被称为纤维素分解期。

第三,后熟期(木质素分解期);当温度由80度下降到60度时,木质素被乳酸菌与蘑菇菌等分解发酵成为黑褐色的碎片。

木质素被分解在发酵过程,各种微生物交互出现,死灰,这时微生物数量趋于衰减,微生物遗体也是蚯蚓的好饲料。

此阶段被称为木质素分解期,也就是进入了此过程饲料就已经发酵完成。

5、实例操作方法

由于不同的饲料所含营养成份以及碳氮比不同,不同的蚯蚓对饲料的取食,消化吸收率也不同。

因此,为了养好蚯蚓,必须根据上述情况,对饲料进行科学配比(俗称配方)。

做到就地取材、废物利用,减少运输及成本,饲料尽量多样,营养搭配合理,同时选用饲料混匀后要充分发酵,提高熟度和利用率。

配方实例:

①牛粪50%,纸浆污泥50%;

②②牛粪100%或一切禽畜粪混合100%;

③牛粪、猪粪、鸡粪各20%、稻草屑40%;(注:

鸡粪需要先用来养蛆后或放置1年以上才可以用来养蚯蚓,否则蚯蚓会全部逃走或死掉。

④玉米秸杆或稻草、花生杆、油菜杆单一或混合40%,猪粪60%;

⑤马粪80%、树叶烂草20%;

⑥猪粪60%,锯末30%,稻草10%;

⑦有机垃圾70%,畜粪30%;也可全部用垃圾100%。

⑧各种粪类60%,甘蔗渣40%;等等。

饲料的调制:

①发酵:

以配方②来做例子,将牛粪或一切混合禽畜粪放到平地上摊开10-25厘米厚,晒至5到6成干左右。

接着将这些粪料架堆起来,可以采用圆锥形、长方形、半圆柱形堆法,每堆一层(厚10-15厘米)粪料就淋300到500倍的"EM"一次,

如此重复铺4-7层,

直至水渗出为好;若采用垃圾,一层垃圾一层粪地堆。

长宽不限,并用薄膜盖严,在气温较高季节,一般第二天堆内温度即明显上升,4-5天可升至60-70℃,以后逐渐下降。

当堆温降至40℃时(这个过程需要约15天),则要进行翻堆(把上面翻到下面两边翻到中间去重新堆制,并再加入"EM"和尿素稀释液),以后每隔5天翻一次,一般翻2-3次即完成了饲料的发酵工作。

但草类一定要挖坑或集堆渗透沤制腐烂才可使用,以避免第二次发热。

②饲料的PH值检测调节和营养剂添加。

饲料发酵好以后,测试PH值,蚯蚓饲料一般要求适宜PH值为6-7.5,但很多动植物废物的PH值往往高于或低于这个数值,例如:

动物排泄物的PH值是7.5-9.5,因此对蚯蚓饲料的PH值要进行适当的调节,使它接近中性,以适合蚯蚓生长。

当PH值超过9时,可以用醋酸、食醋或柠檬酸作为缓冲剂,添加时为饲料重量的0.01-1%(重量比),可使PH值调至6-7,添加量太少,效果不大;然而超过1%则会使蚯蚓产茧率急剧下降。

当饲料PH值为7-9时,也可用0.01-0.5%(重量比)的磷酸二氢铵,可使饲料PH值调至6-7。

但不可超过0.5%,否则也会导致蚯蚓茧生产量的下降。

当饲料的PH值为6以下时,可添加澄清的生石灰水,使饲料的PH值调至6-7。

还有两种简单的方法可以作为检测饲料发酵程度的简易途径:

一是感官法,饲料通过堆沤发酵,在各种微生物的分解,这时凭人的感官即可看出饲料是否发酵腐熟,发酵好的饲料,其色泽呈黑褐色、无异味、质地松软、不粘滞。

二是试喂法,将发酵好的饲料取一部分放上一撮蚯蚓,经过1~2天的饲养,如果蚯蚓都钻到饲料中自由取食、栖息、无异常反应,就证明这一批饲料已经发酵完成,无任何问题,可以大量投喂。

不过饲料在发酵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有害气体,并且有少量的有害气体会溶解到饲料中或游离在饲料之间的间隙里,所以在投喂之前必须将原先覆盖的保温农膜揭开,并把摊开饲料1~2天以利有毒的气体挥发掉。

如果采用的饲料是含有化肥或农药之类的有毒物质,最好在发酵前和发酵完成后,将它们堆起来,然后用清水从头部冲淋喷洗,直到堆底有水流出为止。

饲料科学的配比,是提高养殖蚯蚓产量最有效的出路。

过去,人们也知道尿素可以作蚯蚓的氮源,但添加量一直局限于0.01-0.2%(重量比)。

采用醋酸等调节PH值的方法后,尿素的添加量可增至1%,这为氮源不足的饲料的利用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对如养殖蚯蚓来说,1克尿素相当于2.88克蛋白质,这一发现,为加快蚯蚓的生长和产量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再有,本技术在蚯蚓的饲料里添加了柠檬酸、香精、糖精,把蚯蚓的饲料调制成蚯蚓最爱吃的水果香甜味,蚯蚓从此不但不逃走、不挑食,而且食量增加了一倍,从而大大地加快了生长速度、提高了产量。

6、饲料的堆放与投喂

蚯蚓养殖之前得把饲料堆放好,即做好饲养床。

如果是采用木箱等植物容器养殖的,先将已经发酵好的饲料木箱等透气性的植物容器里,放料的高度为20~45厘米。

如果采用平地养殖,先将已经发酵好的饲料在平地上堆成宽40~60厘米、高20~50厘米的规格,呈半圆柱形,长度不限。

饲料的投喂一般有轮换堆料法、表面投料法、侧面补料法、下层投料法和穴式补料法。

其中比较好的为表面投料法和侧面补料法以及下层投料法。

表面投料法也称上添法,就是把饲料盖铺在原有已被蚯蚓吃完的饲料上,每10-15天进行一次。

此法适用于补料,当观察到饲料已经粪化时即把新饲料撒在原饲料上面,厚度以5-10厘米厚为宜.此法投料方便,缺点是新料中水分渗入原料床内,会造成底部水分过大,而且逐次投料将蚓茧埋入深层不利孵化。

侧面补料法也称侧喂法,将原饲料集中一边,空出的地方加入新饲料.1-2天后,成蚯蚓逐步转入新饲料中,待大部分成蚓进入新料时,将蚓粪取出过筛,此法操作简便,能把成蚓与幼蚓分开,便于养殖与孵化分头进行。

下层投料法也称下投法,此法适于新设饲料床,即将新料铺入殖床内,若用此法补料,可将原料铺新饲料上面.此法优点是原饲料在上部,有利于蚓卵孵化和通风透气,刮取粪便也方便。

蚯蚓的养殖方法蚯蚓的养殖方法很多,大致可分为下列几种:

(1)盆养可用花盆(23厘米20厘米)来养殖,先在盆内装1/3菜园土,再加入0.5-1千克腐熟的牲畜粪,拌均匀,浇水后,放入种蚓50条,经常浇水保持湿润,水分含量为60%左右,上面可用花盆倒过来盖在上面,大约两个月左右,蚯蚓就产卵,孵化出大量幼蚓后,即可分盆养殖,每2个月可分盆1次。

(2)箱养蚯蚓可利用旧木箱(40厘米60厘米20厘米)养殖,箱内先装入10厘米厚的菜园土,然后再入10厘米厚的腐熟的马粪或牛粪,还可掺入20%的木屑。

饲料水分60%,浇水后放入蚓100-200条,养殖2-3个月后,出现大量幼蚓后,即可分箱养殖。

蚯蚓养殖箱可作为家庭有机废物垃圾箱,可将烂番茄烂菜叶,西瓜皮直接投入箱内,利用蚯蚓处理有机废物,化废为肥,蚯蚓粪无臭无味,可用来栽各种花卉和疏菜等用。

(3)砖池养殖在室内外均可利用砖池养殖蚯蚓,砖池长2米宽1米0.2米,在养殖床内,放入腐熟的牲畜,秸杆堆肥,并可加入20%木屑,拌匀后,浇水使饲料含水分60%左右,然后放入种蚓1000-2000条,当蚯蚓产卵,孵化出大量幼蚓时,可采用分段加入新料诱蚓分池养殖。

(4)平地堆肥养殖平地堆肥养殖蚯蚓,在室内外均可进行,腐熟堆肥的宽度为80-100厘米,长度2-3米.浇水使饲料水分在60%-70%之间。

接种蚯蚓1000-2000条,3个月左右,当蚯蚓大量繁殖后,及时进行分池养殖。

一般可一个月加料一次,保证有足够的饲料才能繁殖得快。

江西赣州地区畜牧研究所采用此法,大量繁殖蚯蚓。

经过过1年零8个月的时间,繁殖330万条(引种时为70条),可见繁殖率之高。

(5)地槽养殖地槽养殖蚯蚓,可选择在房前屋后,势高不积水的地方,挖1条地槽,宽1米,长3-4米,深度为30-40厘米,底层可入10厘米厚堆腐的树叶或秸秆,并加入20厘米腐熟的牲畜粪,拌匀后,调节C/N比例,浇水后,每平方米放入种100-200条,表层可用麦秸和稻草覆盖,经常浇水以保持湿润,并注意防止鸡吃食,以免影响蚯蚓繁殖。

当蚯蚓大量繁殖后,可分段分收作为家禽的蛋白饲料。

(6)地里养殖(双重利用)地里养殖蚯蚓,可以选择靠近水源的自留地里进行养殖,同时种植蔬菜,饲料作物等。

其畦长2-3米,宽60厘米,中间挖一条宽20厘米,深20厘米的沟。

然后将腐熟的牲畜粪或农家肥施入沟中,浇水后放入种蚓,每平方米200条,表层可用麦秸或稻草覆盖保湿,当蚯蚓大量繁殖后,即采收成蚓,作为家禽的蛋白饲料。

第二季蚯蚓沟与农作物地交换位置,在饲养过蚯蚓的地带种植作物,在种植作物地带同样挖沟施肥养殖蚯蚓,经过长期反复试验后,这块土地就会被蚯蚓改造成为肥沃的良田,目前,海安县采用饲料地里养殖环毛蚓(青蚯蚓).

(7)架式养殖(工厂化养殖)工厂化养殖蚯蚓,一般采用木架或铁架,层次分4层,每层可放塑料箱或木箱2只(箱长65厘米宽46厘米高15厘米).箱内放入7.5千克腐熟的饲料,含水分在60%-70%之间,接种种蚓300-500条,蚯蚓产卵繁殖大量幼蚓后,即行分箱养殖.这种方法成本较高,适于工厂养殖。

 蚯蚓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动物,常年钻在地下吃土,疾病很少,只有几种病,而且这几种病都是人为造成的,都是环境条件或饲料条件不当而造成的"条件病"。

这些病只要调整一下环境条件就可以解决,几乎不用药物治疗,现介绍如下。

1、饲料中毒症

发现蚯蚓局部甚至全身急速瘫痪,背部排出黄色或草体液,大面积死亡,这是新加的饲料含有毒素或毒气。

这时要迅速减薄料床,将有毒饲料撤去,钩松料床的基料,加入蚯蚓粪吸附毒气,让蚯蚓潜入底部休息,慢慢就可以适应了。

2、蛋白质中毒症

如发现蚯蚓的蚓体有局部枯焦,一端萎缩或一端肿胀而死,未死的蚯蚓拒绝采食,有悚悚颤栗的恐惧之感,并明显出现消瘦。

这是由于加料时饲料成分搭配不当引起蛋白质中毒。

饲料成分蛋白质的含量不能过高(基料制作时粪料不可超标),因蛋白质饲料在分解时产生的氨气和恶臭气味等有毒气体,会使蚯蚓蛋白质中毒。

发现蛋白质中毒症后,要迅速除去不当饲料,加喷清水,钩松料床或加缓冲带,以期解毒。

3、缺氧症

如果发现蚯蚓体色暗褐无光、体弱、活动迟缓,这是氧气不足而造成蚯蚓缺氧症。

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①、粪料未经完全发酵,产生了超量氨、烷等有害气体;②、环境过干或过湿,使蚯蚓表皮气孔受阻;③、蚓床遮盖过严,空气不通。

此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加以处理。

如将基料撤除,继续发酵,加缓冲带。

喷水或排水,使基料土的湿度保持在30-40%左右,中午暖和时开门开窗通风或揭开覆盖物,加装排风扇,这样此症就可得到解决。

4、胃酸超标症

在发现蚯蚓痉挛状结节、环带红肿、身体变粗变短,全身分泌粘液增多,在饲养床上转圈爬行,或钻到床底不吃不动,最后全身变白死亡,有的病蚓死前出现体节断裂现象。

这说明蚯蚓饲料中淀粉、碳水化合物或盐分过多,经细菌作用引起酸化,使蚯蚓出现胃酸超标症。

处理方法是掀开覆盖物让蚓床通风,喷洒苏打水或石膏粉等碱性药物中和。

5、水肿病

如发现蚯蚓身体水肿膨大、发呆或拼命往外爬,背孔冒出体液,滞食而死,甚至引起蚓茧破裂或使新产的蚓茧两端不能收口而染菌霉烂。

这是因为蚓床湿度过大,饲料PH值过高而造成的,这时应减小湿度,把爬到表层的蚯蚓清理到另外的池里。

在原基料中加过磷酸钙粉或醋渣、酒精渣中和酸碱度,过一段时间再试投给蚯蚓。

蚓体出现痉挛状结节,变粗而短,环节红肿,全身粘液分泌增多,蚯蚓变白而死亡。

原因是蚯蚓吃了有毒的饲料,如在畜粪堆附近喷过农药,蚓床上浇了污染的水,在蚯蚓暂养育壮处曾堆放过化肥、农药,运送蚯蚓的容器接触过有毒物品,以及暂养蚯蚓放在薄膜上又不漏水,喂的饲料太潮,蚯蚓生活的环境过份潮湿,气温高时出现蚓体变白,少数死亡。

如因毒害出现这种情况,可采取多次喷水,让有害物质随水洗掉,还要勤添精饲料米糠、麸皮等;室内暂养蚯蚓发病,则要搬离。

如因过份潮湿造成蚓体变白,可添加发酵过的干畜粪或精饲料,与原有潮料和蚓粪拌和,并将薄膜取出,如发现已有少数死亡,即搬入蚓床饲养,以使尚能活动的蚯蚓恢复健壮。

部分农药对蚯蚓有毒杀作用,但蚯蚓对大部分农药不太敏感。

当土壤中残留某些农药时,蚯蚓还能生存,当蚯蚓吸入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药后,就会在其组织内富集。

另外,蚯蚓还能富集某些重金属,如在靠近公路的土壤中,蚯蚓体内镉、镍、铅、锌的含量非常高。

如把这些蚯蚓去喂动物,则会引起动物病变或死亡,所以在选择养殖场时,不要选在喷施过大量农药的地方,也不要选在某些工厂、矿山附近或公路沿线,这些地方往往因灰尘、废水、废气或矿渣的影响,使土壤受到重金属的污染。

另外,也不要喂喷过农药的饲料,如农田或果园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