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1034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医学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医学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医学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医学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医学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医学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医学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医学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医学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医学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医学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医学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医学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医学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医学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医学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医学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医学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医学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docx

《医学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学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docx

医学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篇一: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题】

1、名词解释

(1)、热原质:

(致热原),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2)、灭菌:

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胞、病毒和真菌等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3)、消毒:

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4)、无菌操作:

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5)、条件致病菌:

有些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治病,只有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才可引起致病,这类细菌成为机会致病菌

或条件致病菌

(6)、菌群失调:

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导致宿主某些部位寄居细菌的种群发生改变或各种群的数量

比例发生大幅度变化,从而导致疾病成为菌群失调

(7)、毒血症:

致病菌侵入宿主体内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液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外毒

素经血到达易感的组织和细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

(8)、菌丝:

芽管逐渐延长成丝状成为菌丝(9)、医院感染:

是指患者或医务人员在医院环境内发生的感染(10)、质粒:

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11)、支原体:

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性,能通过滤菌器,在无生命培养基中能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

生物

(12)、内毒素:

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组分,其分子结构由o特异性多糖,非特异性核心多糖和脂质a三部

分组成

(13)、真菌:

是一类具有典型细胞核和完整细胞器,不分根茎叶,不含叶绿素的真核细胞性微生物(14)、分离培养:

将标本或培养物划线接种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因划线的分散作用,使许多原混杂的细菌在固体培养

基表面上散开,成为分离培养

(15)、纯培养:

挑取一个菌落,移种到另一个培养基中,可生长出来的大量的纯种细菌,成为纯培养(16)、菌落:

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成为菌落

2、微生物包括哪些类型与种类?

细菌的基本形态有几种?

类型:

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性微生物种类:

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基本形态:

球菌、杆菌、螺形菌

4、g+菌与g-菌细胞壁结构的基本成分是肽聚糖,g+特殊成分是磷壁酸,g-的特殊成分是外膜

7、细菌所需的营养物质包括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

8、叙述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基本条件?

1)、营养物质:

充足的营养物质可以为细菌的新陈代谢及生长繁殖提供必要的原料和充足的能量

2)、氢离子浓度(ph):

多数病原菌最适ph为7.2~7.6

3)、温度:

病原菌最适生长温度为人的体温,即37℃4)、气体:

①专性需氧菌仅能在有氧环境下生长②微需氧菌在低氧压(5%-6%)生长最好③兼性厌氧菌不论在有氧或无氧环境中都能生长④专性厌氧菌只能在低氧分压或无氧环境中进行发酵5)、渗透压

波长:

240~300nm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

作用机制:

紫外线主要作用于dna,干扰dna的复制与转录,导致细菌的变异或死亡注意事项:

注意防护

应用:

用于手术室、传染病房、无菌实验室的空气消毒;或用于不耐热物品的表面

14、控制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3)、加强药政管理4)、研制新的抗菌药物5)、破坏耐药基因15、病原菌对宿主的致病性的因素有细菌的毒力、侵入的数量、侵入的部位及机体的免疫力

16、机会致病菌致病的特定条件?

1)、正常菌群寄居部位改变2)、宿主免疫功能低下3)、菌群失调17、细菌的毒力物质包括侵袭力、毒素、体内诱生抗原、超抗原

点主要为机会致病菌、常具有耐药性、常发生种类的变迁;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方法有消毒灭菌、隔离预防、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0、全身感染的表现为毒血症、内毒素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细菌感染的传播途径为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损伤、经节肢动物媒介、性传播、多途径传播21、临床标本采集与运送应注意的原则有哪些?

1)、早期采集2)、无菌采集3)、采集适当标本4)、采集双份血清5)、尽快送检6)、标本做好标记,在相应的化验单上详细填写标本种类、检验目的和临床诊断,以保证各环节准确无误

培养基:

是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物制品

种类:

①基础培养基:

包括营养肉汤、营养琼脂、蛋白胨水②增菌培养基③选择培养基④鉴别培养基⑤厌氧培养基

24、叙述培养基制备的一般程序、培养基制备的注意事项

程序:

调配溶化矫正ph过滤澄清分装灭菌检定保存

注意事项:

⑴加热溶化过程中,要不断搅拌,加热过程中所蒸发的水分应补足

⑵ph值必须按各种不同培养基的要求准确测定⑶所用器皿要洁净,勿用铜质和铁质器皿

⑷分装培养基塞时,要注意不得使培养基在瓶口或管壁上端沾染,以免引起杂菌污染

⑸培养基的灭菌时间和温度,需按照各种培养基的规定进行,以保证杀菌效果和不损失培养基的必要成分,培养基灭菌后,必须放在37℃温箱培育24小时,无菌生长方可使用

基本程序:

涂片→干燥→固定→染色→镜检

㈠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菌膜(专性需氧菌,如枯草杆菌);混浊(大多数细菌);沉淀(多见于链状排列的

细菌)

㈡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①有鞭毛细菌:

在培养基中沿穿刺线并向外扩散生长,呈云雾状混浊生长

②无鞭毛细菌:

只沿穿刺线生长,穿刺线边缘清晰

意义:

区别有无鞭毛的细菌,观察其动力

㈢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①菌落(包括s型、r型、m型)②菌苔

意义:

⑴细菌计数:

菌落的数量反映样品中活菌数⑵分离种子,纯培养

27、叙述细菌接种的基本程序

灭菌接种环→俟冷→沾取标本→接种→灭菌接种环

30、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在化脓性炎症特点上有何区别?

其特点与哪种致病物质有关及其作用

区别:

金葡—脓汁金黄而黏稠,病灶界限清楚,多为局限性

链球菌—病灶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清,脓汁稀薄带血,有扩散倾向

质的破坏

链球菌致病与三种侵袭性酶有关,作用:

①透明质酸酶:

能分解细胞间质的透明质酸,使病菌易在组织中扩散

②链激酶:

能使血液中纤维蛋白酶原变成纤维蛋白酶,可溶解血块或阻止血浆

凝固,有利于病菌在组织中扩散

③链道酶:

能降解脓液中具有高度黏稠性的dna,使脓液稀薄,促使病菌扩散

31、肠道杆菌的共同特征;引起肠道感染的大肠埃希菌种类及所致疾病

共同特征:

①形态与结构:

g-,大多有菌毛,多数有鞭毛,少数有荚膜,全部不产生芽孢

②培养:

兼性厌氧或需氧

③生化反应:

在肠杆菌科中,乳糖发酵试验可初步鉴别志贺菌、沙门菌等致病细菌和其他大部分非致病肠道

杆菌,前两者不发酵乳糖

④抗原结构:

主要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荚膜抗原

⑤抵抗力:

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60℃,30分钟即死亡,易被一般化学消毒剂杀灭,常用氯进行饮水消毒⑥变异

种类及所致疾病:

⑴肠产毒素性大肠埃希菌:

引起5岁以下婴幼儿和旅游者腹泻

⑵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

发热、腹痛、腹泻、脓血便及里急后重等症状⑶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婴幼儿腹泻

⑷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

出血性结肠炎、溶血性尿素综合征

⑸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

引起婴儿和旅行者持续性水样腹泻、半脱水、偶有血便

32、志贺菌属的主要致病物质及引起疾病?

致病物质:

侵袭力、内毒素、外毒素引起疾病:

急、慢性细菌性痢疾感染

33、人类沙门菌感染的疾病有哪些?

各有哪些沙门菌引起?

⑴肠热症:

包括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伤寒,以及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希氏沙门菌引起的

副伤寒

⑵胃肠炎(食物中毒):

鼠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肠炎沙门菌⑶败血症:

猪霍乱沙门菌、希氏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⑷无症状带菌者:

伤寒或副伤寒沙门菌

34、临床肠热症的标本如何采集?

肥达试验的临床意义?

采集:

第一周取外周血,第二周起取粪便,第三周起还可去尿液,从第一周至第三周均可去骨髓液意义:

对伤寒副伤寒有辅助诊断意义

35、霍乱弧菌主要生物学性状、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生物学性状:

⑴形态与染色:

呈弧形或逗点状,g-,有菌毛,无芽胞,在菌体一端有一根单鞭毛,运动非常活泼

⑵基因组特征:

由两条环状染色体组成

⑶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

兼性厌氧,耐碱不耐酸,过氧化氢酶阳性,氧化酶阳性,还原硝酸盐、吲哚反应

阳性,圆形、透明或半透明s型、无色扁平菌落

⑷抗原构造与分型:

耐热的o抗原和不耐热的h抗原,其中o1群、o139群引起霍乱⑸抵抗力:

对热和一般消毒剂敏感

致病物质:

霍乱肠菌素、鞭毛、菌毛及其他毒力因子

所致疾病:

烈性肠道传染病霍乱,o1群霍乱弧菌感染可从无症状或轻型腹泻到严重的致死性腹泻

36、hp的生物学性状、主要引起什么疾病?

性状:

单极、多鞭毛、末端钝圆,螺旋形弯曲的细菌,有1~2个微小弯曲,g-,单排列成s形或海鸥状,在黏液层下面,

黏膜上皮表面,在胃小凹内及腺腔内呈不均匀的集团状分布,最适生长温度为37℃,传代培养后可变成杆状或圆球体形,过氧化氢酶和氧化酶阳性,尿素酶丰富,可迅速分解尿素释放氨

所致疾病:

胃部的炎症,胃酸产生的改变和组织的破坏;急性炎症可引起患者恶心和上消化道疼痛,呕吐和发热也是由

发生,一般持续一周;大约90%的病人患十二指肠溃疡,50%—80%是胃溃疡

37、厌氧芽胞梭菌中重要的致病菌有哪些,致病物质

⑴破伤风梭菌:

破伤风溶血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

38、叙述破伤风梭菌感染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破伤风痉挛毒素属神经毒素,该毒素对脊髓前角细胞核脑干神经细胞有高度的亲和力,当破伤凤痉挛毒素阻止抑制神经介质的释放,干扰了抑制性神经元的协调作用,迫使肌肉活动的兴奋与抑制失调,导致屈肌伸肌同时发生强烈收缩,骨骼肌出现强烈痉挛

防治原则:

①非特异性防治措施②特异性预防措施:

百白破三联疫苗制剂③特异性治疗

39、结核分枝杆菌的鉴定要点、致病物质及作用

要点:

①直接涂片染色:

咳痰可直接涂片,用抗酸染色法染色,结核分枝杆菌染成红色,而其他非抗酸性细菌及细胞等

呈蓝色,如样品中结核分枝杆菌量少,应浓缩集菌后再涂片染色镜检

②分离培养③动物试验

④结核分枝杆菌核酸及抗体检测致病物质及作用:

⑴脂质:

①磷脂:

刺激单核细胞增生,抑制蛋白酶的分解作用,使病灶组织溶解不完全,形成结核结节和干酪样坏死

②分枝菌酸:

与分枝杆菌的抗酸性有关

③蜡质d:

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并具有佐剂作用

④硫酸脑苷脂和硫酸多酰基化海藻糖:

抑制吞噬细胞中的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

⑵蛋白质:

引起较强的迟发型超敏反应⑶多糖:

引起局部病灶细胞浸润

⑷核酸:

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⑸荚膜:

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40、蛋白质的致病物质是黏附蛋白,所致疾病为间质性肺炎(又称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

41、普氏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恙虫病立克次体的传播媒介及所致疾病

①人虱(体虱)流行性斑疹伤寒②鼠蚤和鼠虱地方性斑疹伤寒

③恙螨恙虫病(为急性传染病)

42、致病性衣原体所致的疾病有哪些?

⑴沙眼衣原体:

沙眼、包涵体结膜炎、泌尿生殖道感染、婴幼儿肺炎、性病淋巴肉芽肿⑵肺炎嗜衣原体:

呼吸道疾病、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

⑶鹦鹉热嗜衣原体:

破损皮肤、黏膜或眼结膜感染、非典型性肺炎

43、病毒的主要特点

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表现为无完整的细胞结构,仅有一种类型核酸(rna或dna)作为其遗传物质

44测量病毒大小的单位是纳米或毫微米,病毒的结构包括核衣壳、包膜、其他辅助结构,化学组成为病毒核酸、病毒蛋白质、脂类和糖

【篇二:

医学微生物学考试试卷(附答案)】

xt>(临床医学本科、影像医学本科、中医药学本科、实验技术本科、预防医学本科)

班级学号姓名

注意事项:

1.在试卷上写上姓名、班级。

在答题卡上填上学号,将相应的数字涂黑,并写上班级、姓名和试卷类型(a卷/b卷)。

交卷时必须将答题卡与试卷一起上交,否则以零分计算!

2.本份试卷由基础知识题和病例分析题组成,共150个选择题,请按题目要求,在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的字母涂黑,做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时请严格遵守考场纪律,原则上不允许上厕所。

第一部分、A型选择题

(由一题干和5个备选答案组成,请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共90个选择题)

1.哪种疾病的病原体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

a.疯牛病b.梅毒

c.结核病d.沙眼

e.体癣

2.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主要依据是:

a.单细胞b.二分裂方式繁殖

c.对抗生素敏感d.有由肽聚糖组成的细胞壁

e.仅有原始核结构,无核膜

3.革兰阳性菌细胞壁:

a.肽聚糖含量少b.缺乏五肽交联桥

c.对溶菌酶敏感d.所含脂多糖与致病性有关

e.有蛋白糖脂外膜

4.青霉素杀菌机制是:

a.干扰细胞壁的合成b.与核糖体5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c.影响核酸复制d.与核糖体3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e.损伤细胞膜

5.有关“细菌鞭毛”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与细菌的运动能力有关

b.许多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鞭毛

c.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不能直接观察到

d.可用于细菌的鉴定

e.将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中有助于鉴别细菌有无鞭毛(半固体)

6.有关“芽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均可产生(都是阳性)b.不直接引起疾病

c.对热有强大的抵抗力d.代谢不活跃

e.通常在细菌处于不利环境下形成

7.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油镜观察细菌形态时,总放大倍数为:

a.10倍b.100倍

c.400倍d.900~1000倍

e.10000倍

8.脑膜炎奈瑟菌和肺炎链球菌经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95%乙醇脱色后,菌体分别呈:

a.红色和紫色b.紫色和紫色

c.紫色和无色d.无色和无色

e.无色和紫色

9.革兰染色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染色法,其实际意义不包括:

a.鉴别细菌b.初选抗菌药物

c.了解细菌致病性d.了解细菌的染色性

e.观察细菌的特殊结构

10.在自然界中,细菌与其他生物相比,繁殖速度较快,主要原因是细菌:

a.细胞膜有半透性,允许水分及营养物质进入菌体内

b.体积小,相对表面积大,有利于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c.代谢类型多样化

d.表面带有电荷,可以吸附营养物质,利于吸收

e.具有多种酶系统

11.研究抗菌药物的杀菌效果,最好是选用细菌生长的:

a.迟缓期b.对数生长期

c.稳定期d.衰亡期

e.对数生长期和稳定期

12.有关“热原质(即脂多糖)”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主要是革兰阴性菌的合成代谢产物

b.是细菌的内毒素成分

c.微量热原质注入人体能引起发热反应

d.可被高压蒸汽灭菌法(121℃,20min)破坏(常用吸附剂、蒸馏或特殊石棉滤板除去)e.注射药剂中不得含有热原质

13.检查细菌对糖和蛋白质分解产物的主要意义在于:

a.了解细菌生长繁殖的能力

b.了解细菌的致病性强弱

c.帮助鉴别细菌的种类

d.确定细菌抵抗力的强弱

e.了解细菌对营养的需要

14.消毒是指:

a.杀死物体上包括细菌芽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

b.杀死物体上不包括细菌芽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

c.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

d.防止或抑制细菌生长繁殖

e.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

15.高压蒸气灭菌法灭菌所需温度和需维持时间分别为:

a.100℃,15~20minb.121.3℃,15~20min

c.100℃,10mind.121.3℃,10min

e.160℃,2h

16.紫外线常用于物体表面和空气的消毒,其杀菌机制主要是:

a.破坏酶系统b.损伤细胞膜

c.干扰dna复制d.干扰蛋白质合成

e.干扰肽聚糖合成

17.细菌毒力岛:

a.是一个分子量较小的染色体dna片段

b.往往位于rrna基因位点内或附近

c.是较稳定的dna区域

d.毒力岛与该菌染色体dna的密码使用有明显差异

e.毒力岛两侧均有同向重复序列和插入元件

18.细菌间的转导是:

a.通过性菌毛传递遗传物质接合

b.通过普通菌毛传递遗传物质

c.以温和噬菌体为媒介

d.以烈性噬菌体为媒介

e.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的游离dna片段转化

19.白喉棒状杆菌由无毒株变成产毒株的原因是由于:

a.溶原性转换b.接合

c.转导d.转化

e.转座

20.细菌dna的转化是否成功与哪一项无关:

a.受体菌是否处于感受态

b.转化的dna片段的大小

c.供体菌dna的浓度

d.供体菌dna片段是否与受体菌基因组有同源性

e.进入受体菌的转化因子应是双链dna

21.有关“接合”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f菌与f菌进行接合时,转移的是f质粒

-b.hfr菌与f菌进行接合时,转移的主要是染色体基因

-c.f’菌与f菌进行接合时,转移的是染色体基因和f质粒

-d.f’菌与f菌进行接合后,失去f质粒

+-+-e.f菌与f菌进行接合后,f菌不变为f菌

22.有关“细菌毒力增强或减弱”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一般因光滑型菌落变成粗糙型菌落而增强

b.通过易感动物传代而减弱

c.长期在人工培养基传代而减弱

d.失去形成菌毛的能力而增强

e.溶源性转换后,可能减弱

23.由基因突变造成的耐药性:

a.由抗生素诱导产生

b.较易在细菌之间转移

c.多为对单一抗生素的耐药性

d.不稳定

e.发生耐药性变异的是群体中的全部细菌

24.有关“质粒”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多为闭合环状双链dna

b.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

c.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因载体

d.不能通过转导方式在细菌之间转移

e.可在不同种属的细菌间转移

25.较少产生耐药性的细菌是:

a.金黄色葡萄球菌b.大肠埃希菌

c.铜绿假单胞菌d.结核分枝杆菌

e.a族溶血性链球菌

26.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的生化机制主要是:

a.产生灭活酶b.靶位改变

c.减少药物吸收d.增加药物排出

e.旁路代谢

27.预防耐药菌株产生和扩散的主要措施是:

a.大剂量使用抗生素b.少量多次使用抗生素

c.使用广谱抗生素d.多种抗生素联合使用

e.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择使用抗生素

28.导致菌群失调的最主要原因是:

a.正常菌群的定位转移

b.细菌从无(弱)毒株突变成为有(强)毒株

c.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

d.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放射治疗

e.微生物制剂的大量使用

29.条件致病菌感染:

a.均为内源性感染b.均为医院感染

c.是二重感染的主要病原菌d.近年感染率明显下降

e.仅发生于免疫力低下的病人

30.有关“二重感染”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是二种细菌同时感染

b.在用抗生素治疗原发感染的同时发生的一种新感染

c.是一种严重的菌群失调症

d.主要由条件致病菌引起

e.多由耐药菌引起

31.有关“医院感染”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是指人们在医院接受诊断、治疗期间发生的感染

b.感染对象主要是医务人员

c.主要由条件致病性微生物引起

d.病原体来源广泛

e.病原菌常具有耐药性

32.有关“超抗原”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需经过抗原提呈细胞的处理,才能与mhcⅡ类分子结合

b.能直接激活t细胞增殖

c.仅需10-12mol就能诱发免疫应答

d.具有毒性作用

e.可引起自身免疫病

33.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称为:

a.毒血症b.菌血症

c.败血症d.脓毒血症

e.内毒素血症

34.可侵入人体血液的细菌是:

a.白喉棒状杆菌b.破伤风梭菌

c.结核分枝杆菌d.肉毒梭菌

e.霍乱弧菌

35.有关“抗感染免疫”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细胞免疫主要针对胞内菌感染

b.抗毒素的中和作用主要针对外毒素感染

c.siga主要阻挡致病菌定植

d.抗体与细菌结合直接杀死胞外菌

e.血-脑脊液屏障可保护中枢神经系统

36.有关“toll样受体”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是一种跨膜蛋白

b.表达在感染早期直接接触病原体的细胞

c.不能诱导凋亡信号

d.能调控天然免疫向获得性免疫的转变

e.能特异性识别病原菌相关分子模式

37.目前可用类毒素进行预防的疾病是:

a.伤寒与白喉b.破伤风与波状热

c.破伤风与结核病d.白喉与破伤风

e.百日咳与白喉

38.注射或接种哪一项而获得免疫的方式称为人工被动免疫:

a.破伤风抗毒素(tat)b.卡介苗(bcg)

c.百日咳疫苗d.脊髓灰质炎疫苗(opv)

e.白喉类毒素

39.有关“核酸疫苗”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免疫途径多种

b.由免疫原编码基因与载体(如质粒)组成

c.免疫维持时间短

d.可诱发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e.安全性好

40.抗毒素:

a.为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获得

b.用于人工主动免疫

c.可中和与易感细胞结合的外毒素的毒性作用

d.可中和内毒素的毒性作用

e.使用原则是早期、足量、防过敏反应

41.直接涂片镜检:

a.不能快速诊断细菌感染

b.适用于所有细菌感染疾病的初步检查

c.只适用于形态和染色性上具有特征的病原菌

d.其结果必须结合临床表现方有诊断价值

e.以上都不是

42~47.下篇短文中,每一段可能有1处或多处明显错误。

每读完一段后,请选择可能存

在的错误数(注意:

整篇短文有13处明显错误)

细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微生物,个体微小,必须在普通光学显微镜的高倍镜下放大1000倍左右才能看到。

粘肽是细菌细胞壁的主要组分,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

青霉素能干扰交联桥的形成,使细菌不能合成完整的细胞壁,在一般渗透压环境中,可导致细菌死亡。

而人体细胞中含有青霉素酶能分解青霉素,故青霉素通常不会损伤人体细胞。

42.a.1b.2c.3d.4e.5

多数细菌细胞壁受损后,在低渗低琼脂含血清的培养基上仍能缓慢生长而成为细菌l型。

细菌l型呈高度多形态性,大多为革兰染色阴性。

l型的子代细菌仍保有亲代的遗传特性,去除抑制物后能返祖而恢复原有的形态。

某些细菌l型仍有致病力,与许多慢性反复发作的感染有关,并常在使用作用于细胞壁的抗菌药物(如头孢菌素、链霉素、青霉素等)治疗过程中发生。

43.a.1b.2c.3d.4e.5

病原菌侵入机体能否致病主要取决于细菌的毒力、侵入数量、侵入部位和机体的免疫力。

侵袭力和毒素构成细菌毒力,其物质基础是细菌的菌体结构和代谢产物。

粘附是细菌引起感染的首要条件。

与粘附有关的菌体表面结构主要有性菌毛和毛发样突出物,菌毛的粘附作用具有组织特异性,例如:

肺炎球菌常侵犯血管内皮或脑膜,而与其生物学性状相近的淋球菌常选择泌尿生殖道或眼结膜。

有些细菌能产生侵袭性酶,能促进细菌的直接扩散,如a群溶血性链球菌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