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及考试习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91109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及考试习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及考试习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及考试习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及考试习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及考试习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及考试习题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及考试习题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及考试习题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及考试习题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及考试习题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及考试习题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及考试习题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及考试习题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及考试习题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及考试习题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及考试习题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及考试习题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及考试习题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及考试习题Word下载.docx

《高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及考试习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及考试习题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及考试习题Word下载.docx

凡是酸应具有酸的通性:

①使指示剂变色;

②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

③与碱发生中和反应;

④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⑤与盐发生复分解反应。

这里要注意的是水溶液显酸性的物质不一定都是酸,例如强酸的酸式盐,或水解显酸性的强酸弱碱盐,应强调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

碱指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的化合物,中学常用的可溶性强碱为如下四种:

是常用的弱碱。

碱的通性如下:

②与酸发生中和反应;

③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④与盐发生复分解反应(碱与盐的复分解反应要求反应物都可溶,产物中至少有一种是沉淀,气体或弱电解质)。

盐是酸、碱中和的产物,大多数的盐属于强电解质。

盐的溶解性差别很大,钾盐、钠盐、硝酸盐、醋酸盐、铵盐大都易溶于水,碳酸盐、磷酸盐、硫化物、亚硫酸盐等大都不溶于水。

根据盐的组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碱式盐、复盐。

正盐指酸碱完全中和的产物,酸式盐指酸中的氢部分被中和的产物,如等;

碱式盐指碱中的部分被中和的产物,如等;

复盐指多种阳离子与一种酸根离子组成的盐,如。

部分盐可与金属发生置换反应,另外,盐与酸、盐与碱均可发生复分解反应,氧化物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

氧化物又可以细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

不成盐氧化物和过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指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气,如等;

酸性氧化物大多是非金属氧化物,也可以是金属氧化物,如等,酸性氧化物中元素的价态必须与对应的酸和盐中的价态一致,例如的酸性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指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如等。

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两性氧化物指与酸、碱反应都能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

另外,有一类氧化物不能与酸、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或者没有对应价态的酸、碱或盐,这一类物质称为不成盐氧化物,如NO、等。

还有象称为过氧化物。

以上是无机化合物的主要种类,有机物可分为烃和烃的衍生物两大类,每一类里又根据不同的结构特点和官能团细分为不同类的物质,这部分内容到有机再详细复习。

2、化学用语

化学用语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表示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化学用语;

(2)表示物质宏观组成的化学用语;

(3)表示物质变化的化学用语。

现分别区分如下:

(1)表示微粒组成的化学用语有元素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结构示意图、原子电子式、离子电子式、离子符号等。

(2)表示物质宏观组成的化学用语有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对分子晶体来讲即为分子式),最简式(用元素符号表达其组成元素原子的最简整数比的式子)、结构式(用短线表示共用电子对的式子),结构简式(结构式的简写)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表示最外层电子得失或形成共用电子对的情况)。

(3)表示物质变化的化学用语包括电离方程式(强调强电解质的电用“=”表示,弱电解质的电离用“”表示)、化学方程式(要注意配平,有气体,沉淀生成时要注明“↑”或“↓”)。

热化学方程式(必须要注明各物质的状态,且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与方程式系数成正比)、离子方程式(只有可溶性强电解质才能以离子形式存在并参加反应,其余物质都应该以化学式表示,并且要注意方程式两边带电荷量应相等),电极反应式(注意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阳极上发生的是氧化反应,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阴极上发生的是还原反应。

3、化学中常用计量

化学中常用计量指围绕物质的量展开的计算。

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它表示物质所含的微粒个数,它的单位是摩尔。

它可以与微粒数,物质质量,气体在标况下的体积,溶液的浓度之间进行换算,在高中化学计算中起桥梁作用。

关于气体的问题,经常应用到阿佛加德罗定律和它的推论。

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具有相同的分子数,将它扩展,就是同温同压下,气体体积比等于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

因为气体的体积受分子数多少,分子间距离决定,在同温同压下,分子间距离相等。

4、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在讨论化学反应基本类型之前,首先我们明确什么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这两种变化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从微观上理解化学变化,就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没有变化,仅仅是原子之间的结合方式发生了改变,例如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结晶水合物与无水盐之间的转化等都属于化学变化。

化学反应基本类型可分为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有些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有些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

分解反应指一种物质分解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有些分解反应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

置换反应指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复分解反应指的是两种化合物相互起反应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

有气体,沉淀或难电离物生成。

这里的复分解反应主要指的是离子交换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反应从微观来看还可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

有电子转移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它的特征是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得电子的物质为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发生还原反应;

失电子的物质为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发生氧化反应。

常见氧化剂和它的还原产物为

等。

常见还原剂和它的氧化产物为

从化合价来判断,一般最高正价的元素只能表现氧化性,而最低负价的元素只能表现还原性。

物质之间反应遵循如下规律:

强氧化剂+强还原剂→弱还原剂+弱氧化剂

(还原产物)(氧化产物)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遵循电子守恒的原则,即氧化剂得电子总数=还原剂失电子总数。

离子反应指有离子参加的化学反应。

离子反应包括两大类:

①复分解反应,需要满足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一般情况下,向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

②氧化还原反应,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反应。

生成弱氧化剂和弱还原剂。

5、溶液

按照分散系微粒直径大小不同,将分散系分为浊夜,胶体和溶液。

溶液中微粒的直径小于。

溶液中主要涉及下面几个概念。

(1)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它的单位为克。

对于饱和溶液,存在如下关系: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例如溶液,即使饱和,浓度也很小。

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例如溶液,即使浓度很大,仍未饱和。

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程度不同,这里我们重点记住三种物质:

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迅速增大;

②的溶解度基本不受温度影响。

③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溶液的质量分数用100克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表示的浓度

(3)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1L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这三者之间的相互转换(对于饱和溶液)

6、物质结构

物质结构包括原子结构。

化学键和晶体。

(1)原子结构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

原子核所带正电荷等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因此整个分子呈电中性。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中子不带电。

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质量数,质子数写在元素符号的左下角。

质量数写在元素符号的左上角。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互为同位素。

同位素是微观概念,适用于原子。

同位素原子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另外,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在自然界中的含量是不变的。

我们要了解的有:

H元素有三种同位素:

IH、、,C有三种同位素:

、、Cl有两种同位素。

由于有些元素有多种同位素原子。

因此,元素的种类一定小于原子的种类。

元素的原子量定义为以原子质量的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值为核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简称原子量。

这样求出的实际上是某种同位素的原子量。

若元素有多种同位素原子时,则应分别求出各同位素的原子量,然后分别乘以这种同位素原子在自然界中的物质的量百分含量,加和,即为该元素的原子量。

同位素的质量数称为这种原子的近似原子量。

若用同位素的近似原子量分别乘以这种同位素原子在自然界中的物质的量百分含量,加和,得到的是这种元素的近似原子量。

原子核外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按照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分别排到在离核电近到远的空间,每个电子层最多容纳电子的数目为2个,且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2)化学键

化学键指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它的主要类型有离子键和共价键。

(3)晶体

经过结晶过程而形成的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称为晶体。

晶体根据其组成的微粒和微粒间相互作用的不同分为种:

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

离子晶体是由阴、阳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熔、沸点较高,硬度较大,要求掌握晶体的空间结构图,要知道在离子晶体中,没有单个的分子,因此其化学式实际为比例式。

分子晶体是由分子通过范德华力结合而成的,熔沸点较低,硬度较小。

对于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分子量越大,熔沸点越高,例如有机化合物中同系物随着原子数的增加熔沸点升高,卤素单质在常温下由气态逐渐过渡到固态等。

分子晶体的物理性质主要受范德华力的影响,它发生状态变化时,仅仅是范德华力被破坏,而没有影响到分子内原子间的共价键,一般发生化学反应时共价键才被破坏。

例如,水凝结成冰或挥发成气体时,仅仅是分子间距离变了,HC键的键能比晶体硅中~键的键能更大。

熔沸点更高,硬度更大。

这两种晶体都是空间网状结构,每个原子与4个成键,键角为,在晶体中,1个原子与4个O原子结合,1个O原子与2个原子结合。

也形成空间网状结构,二氧化硅晶体中同样没有单个的分子,它也是比例式而非分子式。

7、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周期律的表现形式。

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一个横行,称一个周期;

将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行,称为一个族。

周期表中共有7个周期,前3个为短周期,

四、

五、六为长周期,第七周期为不完全周期,各周期含有元素的数目依次为2,8,8,18,18,32,元素所在周期数等于该元素原子核外的电子层数。

周期表中共有18列,其中有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第Ⅷ族,一个O族。

主族元素所在的族数等于该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

周期表的结构可以简单概括成下面的内容:

七主七副七周期,Ⅷ族O族镧锕系。

元素原子的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及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密切相关。

原子的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分别决定它在第几周期,第几主族。

主族元素的族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最外层电子数。

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增大,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增强,因此,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

表现在物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方面,则是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减弱,酸性增强;

②非金属氢化物的稳定性增强,还原性减弱。

同一主族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递增,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逐渐减弱,因此得电子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因此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减弱,金属性增强,表现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减弱,碱性增强,金属与水或酸反应出越来越剧烈。

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在周期表的右上角,为氟元素,但氟没有正价。

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在周期表的左下角,为。

8、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是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变化来表示,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在同一反应中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时,数值可以是不同的,但表示的都是同一个反应速率。

因此,必须指明是哪一种物质表示的。

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的比值一定等于化学方程式的系数比。

另外一般反应速率也随着反应的进行逐渐减小,因此,通过上式计算出来的反应速率为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物质自身的性质。

此外,也受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的影响。

当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反应速率加快。

而固体和纯液体的浓度可视为常数,它们的量的变化对速率的影响忽略。

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相当于增大气体的浓度,反应速率加快。

如果是固体或液体物质起反应时,改变压强对浓度的影响很小,因此认为不影响它们的反应速率。

一般情况下,升高温度都能使反应速率加快,无论反应放热还是吸热,只不过放热反应增大得少,而吸热反应增大得多而已。

催化剂可以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的速率,但不能改变反应进行程度,即不能使原本不能发生的反应变成可能。

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因为,单位时间里各物质生成和消耗的速率是相等的,因此,各反应物,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且各物质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但是反应并没有停下来,只不过从宏观上看,各物质的量不变而已,因此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

化学平衡状态可以从正反应,逆反应,或中间任一状态出发达到,与反应的途径和投料方式无关,只与投入物料的多少有关。

例如:

对于这个体系。

当恒温恒容时,以下三种投料方式会达到相同的平衡状态:

①投入②投入;

③投入和和三种不同的投料方式和不同的量达平衡时,、、各物质的百分含量是相同的,因此是同一个平衡状态。

因为后两种情况都可以折算成。

化学平衡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保持平衡,若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后,反应条件(如浓度、温度、压强等)改变了,平衡混合物里各组成物质的质量分数也随之改变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这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

影响平衡的因素主要有浓度、压强、温度等因素,归纳为一句话,就是勒沙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注意理解“减弱这种改变”,

9、电解质溶液

电解质溶液是高中化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包括如下几个知识点:

(1)电解质的概念。

(2)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3)水的电离和值

水做为一种极弱的电解质

中学常用三种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和在不同的值显示出来的颜色如下:

指示剂值颜色值颜色值颜色

甲基橙红色

3、1~

4、4橙色>

4、4黄色

石蕊<

5红色5~8紫色>

8蓝色

酚酞<

8无色8~10浅红色>

10红色

(4)盐类的水解溶液中盐的离子与水电离出的生成弱电解质,从而破坏水的电离平衡,使溶液显示出不同程度的酸碱性。

盐的水解反应是中和反应的逆反应,通常是微弱的,因此用可逆符号来表示。

水解是吸热反应,因此升温有利于水解。

盐的水解程度主要由盐自身的性质决定,强酸强碱盐不水解,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

有些弱酸的酸式盐,在溶液中既存在电离平衡,又存在水解平衡,这时要比较电离和水解程度的大小,如、等,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溶液显酸性;

如、、等,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溶液显碱性。

盐的水解用水解方程式来表示。

由于水解的程度不大,除用可逆符合表示外,一般不会生成气体和沉淀,因此不用“↓”和“↑”表示。

多元弱酸盐的水解是分步进行的。

以第一步为主。

由于水解程度很弱,实际只有下面几类情况才考虑水解的因素,而大多数情况下不考虑水解。

(5)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它的构成条件为①有两种不同的金属(或有一种为非金属导体,如C棒);

②以导线相连或接触;

③浸入电解质溶液中,形成闭合回路。

它的电极称为负极和正极。

负极是电子流出的一极,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是电子流入的一极,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原电池应用于产生电能外,金属的腐蚀也符合原电池反应的原理。

金属的腐蚀是指含有杂质的金属在潮湿的空气中形成微型的原电池而被氧化的过程。

在酸性较强条件下发生析氢腐蚀,在酸性较弱或中性条件下发生吸氧腐蚀、对于原电池来讲,电池的总反应式应为正、负两极电极反应式的加和。

(6)电解池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

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就叫电解。

构成电解池的条件要求有外接直接电源,电极和电解质溶液。

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叫阳极、阳极上发生氧化反应,与电源负极相连的叫阴极,阴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当电解池通电时,溶液中的离子发生定向移动,阳离子向阴极移动,阴离子向阳极移动。

为了正确判断电解产物,要求掌握离子的放电顺序。

在阳极、要是惰性电极(石墨或金属铂)则依照阴离子还原性强弱,放电由易到难:

,若其它金属做阳极时,则金属优先放电;

在阴极,则按照阳离子氧化性强弱,放电由易到难为:

实际上,在溶液中放电的离子仅限于、、、、、、、几种,因为水溶液中都有,因此一般情况下,离子放电顺序中在、之后的就都不放电了。

这里要求重点掌握电解、、溶液的反应方程式,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并能够根据电子守恒进行计算。

电解的应用要求掌握电镀和精炼。

电镀指在某些金属表面镀上一层其它金属或合金的过程。

电镀时,镀件作阴极,镀层金属作阳极,电渡液选择含有镀层金属的阳离子的溶液。

精炼是以纯金属为阴极,粗金属为阳极,电解含金属阳离子的盐溶液,阳极粗金属溶解,阴极有纯金属析出。

(二)元素化合物

现以卤素和碱金属为例,整理出相应的知识网络。

1、碱金属元素

碱金属元素位于周期表中最左侧,是各周期中最活泼的金属。

这一族元素包括锂()、钠()、钾(K)、铷()、铯()、钫()。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熔沸点逐渐降低,金属性逐渐增强,与水或酸反应越来越剧烈,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增强。

我们以为代表来学习这一族元素的性质。

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

金属单质很软,切开外皮后呈银白色,密度比水小,属于金属晶体,熔沸点较低。

是活泼金属,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表现很强的还原性。

做为活泼金属,它的通性有:

①与酸反应出②与非金属反应,掌握物质性质时,最好将实验现象与性质一起掌握,将形象与抽象的内容结合起来,有利于记忆,且不易觉得枯燥。

还可以与反应,与反应的实质仍是与水电离出的反应。

因为水中存在着,由于与反应产生了,使得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最终生成了。

与盐溶液反应时,并非简单地置换出金属单质,例如:

当溶液反应时,并非置换出,而是与起反应,生成,然后再和反应出沉淀,因为水是大量的,所以优先与水反应,在与其它物质的反应中,它都表现还原性,是一种强还原剂。

的氧化物有两种:

与、是在空气中被氧化的产物属于离子化合物。

是白色粉末,它是碱性氧化物,具有碱性氧化物的通性。

①它可以与反应生成;

②它在空气中放置,很快与空气中的结合生成;

③它也可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另外,具有还原性,它可以继续与反应,被氧化成。

的两种氧化物中,比稳定。

是离子化合物,其中以离子键结合,中两个O原子之间以非极性键结合。

不是碱性氧化物。

它是由在中燃烧得到或继续被氧化得到。

最重要的化学性质是两条:

和在这两个反应中,发生的都是自身氧化还原反应,转移电子,给另电子,于是得到价的O和价的O。

的这个性质可用于呼吸面具中。

是强氧化剂,也可用于漂白织物(原理同)。

所对应的氢氧化物就是,是中学阶段最常用的可溶性强碱,它具有碱的通性。

此外,又称为火碱或烧碱,有很强的吸水性,用于干燥碱性气体,重要的钠盐有、和。

晶体俗名芒硝,化学式是?

和的俗名分别为苏打和小苏打。

它们分别属于碳酸的正盐和酸式盐,性质上有相似也有不同,总结如下:

①它们都可溶于水,溶解度大;

②它们都水解,且水解程度大。

溶液碱性强;

③它们都可以与反应出,但要剧烈得多。

④变热不分解,而受热分解生成、和。

2、卤族元素

下面我们以卤素为例来总结非金属元素的知识体系。

卤素包括氟(F)、氯()、溴(Br)、磺(I)、砹(Ae)五种元素。

它们的最外层都是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电子,因此,卤素单质均为强氧化剂,氧化性从上到下逐渐减弱,是氧化性最强的非金属单质。

卤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它们与化合由易到难,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降低,还原性逐渐增强。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减弱。

因为F没有正价。

因此中学学到的酸性最强的含氧酸即为。

另外,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

③官能团位置异构:

官能团在主链上的位置不同,如1–丁烯和2–丁烯,同系物指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原子团的物质。

同系物首先必须强调结构相似,如、就不一定是同系物,因为可能是环丙烷,可能是不饱和的链烃,因此,必须说成乙烯和丙烯,苯和甲苯才能属于同系物。

同系物由于属于同一类性质,结构相似,因此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呈现出一定的递变性。

因为它们都属于分子晶体,熔、沸点随C原子数上递增而升高。

这一点与同分异构体不同,因为同分异构体之间结构不同,因此表现出的性质也不同。

烷烃的命名分为三步:

(1)选最长碳链为主链;

(2)选定离支链较近的一端为起点;

(3)读出取代基的名称及它的位置。

烷烃的命名是其它有机物命名的基础,其它有机物在此基础上再考虑选含有官能团的碳链为主链,离官能团较近的一端为起点,命名时读出官能团的位置。

3、掌握各类烃中碳碳键、碳氢键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

在烃类物质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四种:

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

1、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

理解物质分类:

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等概念;

理解同素异形体和原子团的概念;

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见高中第一节课笔记)

2、掌握有关溶液的基本计算;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计算;

根据化学式计算等;

(用物质的量进行计算)

3、常见气体(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发生、干燥、收集装置;

(见盐酸补充提纲)

常见物质酸(盐酸、硫酸)、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盐(碳酸钠、氯化钠)检验与鉴别;

过滤、蒸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