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川教版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部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1117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8.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历史川教版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世界历史川教版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世界历史川教版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世界历史川教版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世界历史川教版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世界历史川教版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部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世界历史川教版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部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世界历史川教版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部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世界历史川教版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部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世界历史川教版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部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世界历史川教版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部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世界历史川教版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部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世界历史川教版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部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世界历史川教版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部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世界历史川教版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部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世界历史川教版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部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世界历史川教版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部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世界历史川教版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部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世界历史川教版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部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历史川教版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部分.docx

《世界历史川教版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历史川教版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部分.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世界历史川教版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部分.docx

世界历史川教版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部分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部分)

1、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

(1)实质:

经济实力与所占殖民地的不平衡。

世界排名

英国

法国

美国

德国

1870年前工业

1

2

4

3

殖民地

1

2

5

6

1870年后工业

3

4

1

3

(2)三国同盟进程:

①1879年10月,德奥双方在维也纳签订《德奥同盟条约》正式结盟;

②1881年意大利受拉拢;

③1882年5月,德、奥、意三国在维也纳签订了《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正式建立三国同盟军事集团。

以德国为核心,意大利队结盟动摇不定。

(3)三国协约进程:

①1894年,俄、法两国正式结盟;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

③1904年,英法签订《英法协约》;

④1907年,英俄签订《英俄协约》,这意味着英、法、俄三国协约军事集团正式形成。

(4)两大军事集团的性质:

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

(5)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影响:

①两大军事集团的最终形成,帝国主义列强为争霸世界,纷纷疯狂扩军备战,进一步展开军备竞赛;②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是国际危机和局部战争不断发生,巴尔干半岛是两大军事集团争夺的焦点,成为世界大战爆发的火药桶。

(6)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种种矛盾

意大利突尼斯问题法国

三普法战争后果三

国国

同德国世界市场英国协

盟殖民地问题约

巴尔干问题

奥匈帝国巴尔干问题俄国

2、第一次世界大战

(1)原因:

①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②具体原因: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2)时间:

1914—1918年

(3)开始标志: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4)导火线:

萨拉热窝事件

(5)主要参与国家:

英国、法国、俄国(于10月革命后退出)——三国协约;德国、意大利(后加入协约国作战)、奥匈帝国——三国同盟

(6)结束标志:

1918年11月德国投降

(7)结果:

德国战败,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8)影响:

大战不仅激化了交战过国内的矛盾,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而且促进了东欧民族独立国家的形成和殖民地人民的觉醒。

战争后期,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9)性质:

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除塞尔维亚以外)

(10)三条战线:

①西线,英。

法对德作战;②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③南线,奥匈对俄国和塞尔维亚作战。

(11)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1914年(马恩河战役);②第二阶段-1915-1916年(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东线俄军的夏季攻势);③第三阶段-1917-1918年。

(12)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次战役。

此后德军在西线丧失了作战主动权。

3.俄国十月革命

(1)俄国不同时期国家名称

时间范围

国家名称

1480-1547年

莫斯科公国

1547-1917年

沙皇俄国

1917-1922年

苏维埃共和国

1922-1991年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991年至今

俄罗斯

(2)时间: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

(3)领导者:

列宁

(4)意义:

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注意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中国)。

(5)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不同

①相同点:

领导力量基本相同,都是由布尔仁政什维克党领导的。

②不同点:

反对对象不同,二月革命推翻的是沙皇专制统治。

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革命性质不同,二月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

产生的结果不同:

二月革命后虽然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但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仍然进行对外参加一战,对内镇压人民的政策,而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

名称

时间

性质

革命任务

结果

二月革命

1917年3月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翻沙皇统治

两个政权并存(①工兵代表苏维埃;②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

社会主义革命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6)巩固新政权措施:

①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等收归国有,实行工人对企业的监督;

②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③在做出很大让步的情况下同德、奥匈等国签订《布列斯特合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④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⑤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B、把农民的余粮全部征集到国家手中;C、取消一切自由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必须由国家集中分配,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7)结果:

苏维埃政权镇压了国内的反革命叛乱,粉碎了外国势力的武装干涉和进攻,保卫了十月革命的伟大成果。

4、苏联的建设成就与体制弊端

(1)历史背景:

①直接原因:

经济困难,政治危机;

②根本原因:

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措施:

①经济上:

新经济政策

A、实施目的:

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缓和政治危机

B、开始时间:

1921年3月

C、政策内容:

①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②除重要工矿企业由国家经营外,中小企业可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③废除平均主义的配给制;

④商品通过市场用货币自由交换,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D、评价:

①理论意义:

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开始从本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

这是对苏俄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②实际意义:

新经济政策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热烈欢迎,苏维埃俄国工农业生产也逐渐恢复到一战前的水平,苏维埃政权得以进一步巩固。

②政治上:

1922年12月,苏维埃俄国各族人民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3)1924年1月,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不幸逝世。

(4)评价列宁:

①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二、十月革命);②采取措施巩固无产阶级政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③践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新经济政策);

④1922年领导建立了苏联(成立苏联);

⑤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最伟大的领袖(总结)。

(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

①(1928-1932,1933-1937)提前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

②到1932年,苏联已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

③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方面的差距大大缩小,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的优越性。

(6)斯大林模式: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①时代背景:

面临帝国主义的威胁和包围;国内经济和文化条件还相对落后。

②特点:

苏联的经济政治体制,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体制。

(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文化上高度划一)

③严重的弊端:

a、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b、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c、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d、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总之,从长远来看,它严重地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④评价:

曾经起过积极作用,但经济政治体制上的这些弊端,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巴黎和会

①时间:

1919年1月

②地点:

法国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

③操纵国:

美国、英国、法国

④三巨头:

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

⑤中心问题:

如何处置战败后的德国

⑥性质:

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

(2)《凡尔赛合约》

①签订时间:

1919年6月28日

②合约内容:

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捷克的独立;德国的殖民地由英国、法国、日本等国瓜分;德国向协约国支付巨额额赔款;限制德国军备。

※③其他条约

国家

签订条约

奥地利

《圣日耳曼条约》

保加利亚

《纳伊条约》

匈牙利

《特里亚农条约》

土耳其

《色佛尔条约》

德国

《凡尔赛合约》

④启示:

弱国无外交

⑤影响:

建立起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新秩序

⑥隐含矛盾

a、对战败国的掠夺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b、分赃的不均加剧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c、牺牲弱小民族的利益加剧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与帝国主义殖民国家之间的矛盾

(3)华盛顿会议

①时间:

1921年11月

②与会国:

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葡萄牙、中国

③主宰国:

美国

④正式议题:

限制海军军备以及远东和太平洋地区问题

⑤实质:

巴黎和会的继续

⑤性质:

分赃会议

⑥重大议题:

中国问题

⑦相关条约:

a、《四国条约》(美、英、日、法)

b、《五国海军条约》(美、英、日、法、意)

c、《九国公约》

时间:

1922年2月6日

内容:

名义上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同时又宣布在中国实行美国提出的“每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

实质:

保证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控制,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⑧评价: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在承认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建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最终形成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即所谓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

A、欧洲局势:

a、德奥土俄四大帝国被摧垮;

b、德国面积缩小且东西不相连;

c、欧洲出现了7个新兴国家。

影响:

改变了欧洲及亚太地区的政治格局

B、世界局势:

a、激起德国复仇情绪走上纳粹道路;

b、战胜国内部因分赃不均矛盾重重;

c、美日矛盾冲突加剧,埋下太平洋战争祸根。

影响:

激起帝国主义的新矛盾,埋下世界大战的祸根

6、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和法西斯的发展

(1)爆发原因:

①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和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决定的,不可避免且会周期性地爆发。

②直接原因:

美国财政信贷危机

(2)时间:

1929年10月29日(美国黑色星期四)

(3)特点:

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4)影响:

①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破坏;

②经济危机引起各国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导致政治危机;

③激化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④各资本主义国家展开激烈的关税战、贸易战、货币战,矛盾激化;

⑤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5)罗斯福新政

①背景:

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打击过大

②时间:

1933-1941年

③目的:

尽快摆脱经济危机

④前提:

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⑤实质:

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⑥特点:

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⑦性质:

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以适应社会生产。

⑧措施:

a、财政方面,政府大力整顿银行,采取淘汰小银行,扶持大银行,政府对银行存款进行担保等措施,使银行的信用得以恢复。

b、工业方面,政府实施“产业复兴法”,包括制定“公平竞争法规”,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调整劳资关系,规定工人有权组织工会,以工代赈等内容,同时还筹划大规模公共工程的兴建,以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等。

(“新政”中最主要的反危机措施)

c、农业方面,所见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政府以优惠贷款补偿农民的损失,以复兴农业。

⑨影响:

a、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摆脱了危机并逐渐复苏,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范例;

b、但由于产生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它并不能化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也无法使美国避免新的危机;

c、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增强;

d、维护了美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⑩怎样评价罗斯福新政:

a、直接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危机对美国社会的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

b、间接影响:

由于经济的恢复,社会矛盾缓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民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遏制了美国国内的法西斯势力,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c、深远影响:

新政采取的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开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从此西方放弃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逐渐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

7、德意日的法西斯化:

壹、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1)历史背景:

①经济衰退;②政治混乱;③垄断资产阶级的扶持。

法西斯政权建立的标志:

1922年10月,墨索里尼率党徒“向罗马进军”夺取政权。

(2)统治措施:

①对内实行恐怖统治;②对外进行侵略扩张。

贰、德国法西斯的建立

(1)历史背景:

①经济危机的打击;

②纳粹党争得了军队和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

③纳粹党打着“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号,狡猾的利用了当时民众对凡尔赛合约的愤怒情绪,把他们引上了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的道路。

(2)建立过程:

①1932年7月的选举中,纳粹党成为议会第一大党;

②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总理;

③1934年,希特勒集总统、总理和最高军事统帅大权于一身,自称“国家元首”。

(3)统治措施:

①对内恐怖统治:

A、希特勒上台后,一手制造了阴谋陷害共产党人的“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人;B、迫害犹太人;C、纳粹党剥夺了人民所有的民主自由权利。

②对外侵略扩张:

1935年德国公然撕毁《凡尔赛合约》,重建空军,陆军扩充至60万。

(4)法西斯统治下的德国已经成为新的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

叁、日本法西斯统治的建立

(1)进程:

①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②1936年日本发动二二六兵变;

③1936年3月广田弘毅内阁上台(标志着日本法西斯的建立)。

(2)军部是日本法西斯化的主要决策者和推动者。

(3)统治措施:

①对内镇压工人运动,加快国民经济军事化的步伐;

②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使日本成为新的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

肆、三位一体

(1)1937年11月,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形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2)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签订《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表明三国法西斯军事同盟正式形成。

(3)影响:

德意日的法西斯独裁统治,是人类历史上最反动、最黑暗的统治。

三国统治者相互勾结,狼狈为奸,对世界和平与进步事业构成了严重威胁。

新的世界大战爆发已经不可避免。

8、第二次世界大战

(1)二战爆发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②直接原因: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2)在经济危机影响下,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3)重要原因:

英、法、美的绥靖政策纵容侵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法西斯的扩张以及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

(4)法西斯的扩张表现:

①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②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③1936年意大利德国出兵西班牙;

④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

⑤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

(5)英法美采取绥靖政策目的:

为求苟安一时,保住其既得利益

(6)绥靖政策定义:

英法等国对法西斯侵略弱小国家的行动采取姑息纵容的绥靖政策,企图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谋求法西斯国家妥协,并力图推动法西斯进攻苏联,将祸水东引,坐收渔利。

(7)实质:

姑息、纵容法西斯侵略

(8)英、法、美采取绥靖政策的原因:

①一战使英法经济军事地位严重削弱,世界经济危机打击,整体实力下降;

②美国鉴于国内和平主义,孤立主义盛行,厌倦战争,不愿卷入欧洲战争,对法西斯侵略采取“中立”政策,属于变相的绥靖政策。

(9)慕尼黑阴谋

①时间:

1938年9月底

②人物:

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

③地点:

慕尼黑

④内容:

规定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即《慕尼黑协定》

⑤绥靖政策的影响:

《慕尼黑协定》把英、法的绥靖政策推到了顶点,并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它使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公然受到鼓励,助长了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的野心。

慕尼黑会议不到半年,德国便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接着又把侵略的矛头直指英、法的盟国波兰。

英、法的绥靖政策破产了。

⑥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

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9、二战的爆发

(1)爆发标志:

1939年9月1日清晨,德军集中强大的优势兵力,在大批飞机、坦克的配合下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袭击。

(2)初期阶段:

①丹麦、挪威等国沦陷;

②张伯伦下台,丘吉尔组阁;

③敦刻尔克大撤退;

④法国沦陷(1940年6月22日);

⑤不列颠之战(1940年8月-10月)

(3)波兰灭亡的原因:

①武器装备陈旧;

②战略战术落后;

③德国“闪击战”;

④英、法宣而不战波兰军队孤军奋战。

(4)西线为什么会出现“奇怪的战争”?

英法军事集团继续推行绥靖政策,企图与德国妥协求和,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满足德国法西斯的贪欲,并祸水东引。

(5)法国溃败投降的原因:

①法国统治集团长期推行绥靖政策;

②军事思想落后,指挥失当。

(6)夏尔·戴高乐将军组织“自由法国”运动。

10、战争的扩大

(1)德国东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①准备:

巴巴罗萨计划

②苏德战争: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军集中190个师的兵力,出动3500多辆坦克、装甲车和5000多架飞机,向苏联发动袭击和全面进攻,苏德战争爆发。

莫斯科保卫战(1941年10月-1942年1月):

横扫欧洲的闪电战破产,德国被迫两线作战。

③德军为什么要发动对苏联的进攻?

a、灭苏是希特勒的一贯目标,是实现称霸世界的侵略计划的第二步;

b、希特勒害怕英国、苏联联合起来,两面受敌(西线战事结束前,先灭苏联,再挥师西进)。

(2)苏军初期失利的原因:

①德国军事实力强于苏联;

②苏联最高当局对德国发动战争的时间及规模估计不足,缺乏充分的临战准备;

③在防御战略上犯了严重错误;

④临战前几年苏联“大清洗”运动清洗了大批高级将领和军官。

(3)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①原因:

a、日本侵华战争已经进入到相持阶段;

b、德国的胜利刺激了日本;

c、日本在亚洲的侵略扩张危及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美英等国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美日矛盾尖锐化,在假和谈的烟幕下,加紧准备向美国发动战争。

②实质:

妄图奴役亚洲各国,建立殖民大帝国(日本提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实质)

③1940年8月,日本内阁总理大臣近卫文麿公开提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口号。

④爆发:

时间:

1941年12月7日

进程:

a、1941年12月7日,在美军毫无戒备的情况下,日本出动大批军舰和飞机偷袭美国夏威夷海军基地——珍珠港,以微小的代价重创了美军太平洋舰队。

b、次日,美、英对日宣战,德、意也对美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至此,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4)日本偷袭珍珠港为什么要选择在星期天的凌晨?

趁美军戒备最松懈的时候行动,以便偷袭成功。

(5)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①背景:

面对德、意、日法西斯的疯狂进逼,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开始逐步的走向联合。

②形成标志:

1942年1月,中、苏、美、英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③内容:

各国保证以全部的军事和经济资源,团结一致,彻底打败法西斯轴心国及其追随者。

(6)《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对打败法西斯有何重要作用?

a、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

b、历史意义:

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2、二战的战略转折

(1)苏德战场: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

①德军进攻斯大林格勒目的:

企图占领该城,以便夺取苏联南方重要的粮食和石油产区,进而包抄莫斯科,改变德军在苏德战场的被动军面,最后征服苏联。

②历史意义: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它极大地鼓舞了苏联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总在这之后,德国开始战略防御,苏联开始战略反攻。

德国是轴心国的核心,德国的惨败打击了法西斯集团,加速其崩溃

(2)太平洋海战:

中途岛海战(1942年6月)

(3)北非战场:

阿拉曼战役(1942年秋-1943年)

在此鸣谢(排名不分先后):

XX文库贡献者:

m798978407

贡献者:

w1xzhq

XX搜索引擎

XX百科

XX知道

搜狗输入法

印务打印机

鄙人勤劳的双手和双眼

命题者:

邹道旭

截稿时间:

2011年2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