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1183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文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文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文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文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人文名词解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人文名词解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人文名词解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人文名词解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人文名词解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文名词解释.docx

《人文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名词解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文名词解释.docx

人文名词解释

从人类的历史发展经历来看,人类脱离动物界的发展过程,主要经历了两个方面的变化:

即人类体质的变化和人类文化(心智)的发展变化。

前者称为生物适应,后者称为文化适应。

生物适应是指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而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在体质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而这种变化具有遗传特性。

文化适应是指人类在适应环境过程中,除了体质发生变化外,还通过技术(工具)、制度(组织)、思想的变化以增强对环境的适应,称为文化适应。

文化区是以不同地区盛行的文化特征的差异而划分的一种空间单位,即在同一区域内,某种文化要素,甚至多种文化要素以及反映这些文化特征的景观呈现一致性的特征。

文化传播既包括文化的代际传承,又包括文化的空间扩散(即文化扩散)。

文化景观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并通常附加在自然景观之上的人类活动形态。

如:

园林建筑、书画题记等。

文化史层说(Sequentoccupance):

1929年惠特西尔提出。

各个历史时期人类对文化景观都有所贡献,每个时期的人都按各自的文化去感知、认识、评价景观,并且对景观施加影响,创造文化景观。

同时,一个地域各个时期创造的文化景观具有强烈的继承性,各文化按照时间序列在特定地域上不断沉积并融合,形成多层文化叠置的具有多重文化属性和特征的文化景观。

如同镶嵌的“壁毯”。

文化整合(Culturalintegration)

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即为文化整合。

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

文化整合作为一种过程,是随着文化体系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进行的。

文化整合的含义:

1)内整合:

指地域文化系统中各要素相互协调。

2)外整合:

地域文化系统与新文化系统的整合关系。

文化取代、文化同化、文化融合。

如果文化整合(协调)则发挥文化正向功能作用;反之,是负向作用,甚至使文化系统衰落或解体。

文化概念小结:

1、文化内容丰富、外延宽广。

2、文化是疏松综合体。

3、文化的模糊性。

(1)弹性概念。

(2)模糊的文化与不求甚解

文化的实质:

就是对人们有某种支配意义的,且为人们所认同(包括遵循、依托)的模式、符号、观念等。

能满足人的全部需求。

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即人类文化活动地域系统的形成及其发展规律。

文化结构层次的三分法,即文化由三个层次所组成,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后两者又称非物质文化,是与物质文化相对。

1、物质文化

指满足人类物质需要的那部分文化产物。

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各种物质产品。

可见的、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具有色彩和形态。

具体指器物及其生产、工艺和技术等。

物质文化的特点:

(1)物质性

即实体性可触摸的实体,可见的、有形的

(2)基础性

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载体,使其文化形态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如书籍、雕塑。

(3)时代性

不同时代,物质文化是不断变化的,且带有时代特征

2、制度文化

它是人类处理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文化产物,包括人际关系和规范化了的社会制度及实施这些制度的组织机构。

主要反映为各种各样的制度。

特点:

强制性和权威性;缓慢变迁性;相对独立性。

3、精神文化

指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情感、民族性格等因素所组成。

是人类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

精神文化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

 

年龄别生育率(‰),一年中某一年龄或年龄组妇女的活产婴儿数与该年龄妇女平均人口数的比率。

总和生育率,在年龄分组组距一岁的情况下,各年龄组生育率之和。

适度人口(人口合理容量):

一个国家和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是一种理想的人口数量。

即人口合理容量是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或国家所能容纳的人口。

合理容量不是指最大或最高人口,而是指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并且能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

人口合理容量具有相对性、临界性和警戒性。

适度人口研究的意义:

对于解剖某个区域的人口过剩状况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制定国家人口战略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人口构成

指一定地区,一定时点的人口系统内部各因素的结构及其比例关系。

研究其有助于揭示人口构成规律,为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口构成体系,制订有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1)人口的自然构成

按照人口的自然特征划分,反映人口的自然属性。

(2)人口的经济构成

按照经济标志划分,是人口经济特性的反映。

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分配制度的影响。

(3)人口的社会构成

按照人口的社会标志划分,是人口社会属性的反映,如民族、宗教、文化等构成,随社会的变迁发生变化。

性别比:

以女子人口为100,计算男性人数对女性人数的百分比。

性别比=男/女*100

抚养比(抚养系数):

指少年儿童人口或(和)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率。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的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

人口密度

(1)算术人口密度

单位面积土地上的平均居民数。

即人/km2,称之为人口算术密度。

(2)人口土地密度

(3)人口经济密度

人口密度=总人口/土地面积

三、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1、自然条件自然条件直接影响人口分布;通过影响各地的社会经济条件间接影响人口分布。

(1)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2)海拔高度

地貌,在高原和山区的山间盆地、谷地、向阳坡山麓地带等部位适宜居住和发展生产。

(3)水体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4)土壤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5)矿产资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2、社会经济条件

(1)社会生产方式影响人口分布

(2)生产发展与布局影响人口分布

(3)经济发展水平

(4)交通运输条件

(5)其它

如科学技术进步,开发历史,国家间的政治关系,各国人口经济政策、疆域变动、战争等政治因素,影响人口分布。

人口移动(PopulationMovement):

泛指人们为了某种原因,离开自己的居住地,住所可不变更(空间位置移动)。

如购物、郊游、度假等。

人口迁移(PopulationMigration):

人们变更住所(或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故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

1.人口压力说

代表人物博塞洛普(BoserupE.)1965年提出。

认为:

由于冰后期(距今1万年)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气候变暖、冰雪融化,生存环境扩大),人口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对动植物的过度捕猎(杀)导致其数量下降,出现了食物的短缺。

人类就不得不转向新的食物来源,以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

在新食物来源中就有一部分植物的种子。

于是出现了驯化植物的农业。

宴享说

海登(B.Hayden)提出。

认为在农业的起源阶段,由于其生产量不大,在人类食物结构中不可能占很大的比重。

所以,早期人类驯化植物不是为了解决食物不足,而是为了扩大食物的品种结构,增加美食的种类。

正因此,人类开始了驯化农业。

旱作农业(dryfarming )

特点:

作物的生产主要依靠自然降水。

故降水量的多少与季节的不稳定,会影响到农业的产量,甚至造成自然灾害。

在旱作农业区解决降水不足、降水不及时(降水的保证程度)问题,对农业的稳产和高产起着重要作用。

地中海农业(Mediterraneanagriculture)

特点:

地中海气候位于温带大陆的西岸,是夏干热,冬季暖湿。

主要分布:

地中海周围地区,此外有美国西海岸,智利中部,南非与澳大利亚南部沿海。

主要农作物:

小麦,大麦,玉米,水稻;经济作物:

葡萄(酿酒原料,产量多的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油橄榄(榨食用植物油等);家畜:

山羊,绵羊,猪。

游牧业(Nomadicherding)

是一种在干旱地区以放养食草动物的一种自给自足的农业类型。

特点:

游牧业主要是逐水草而居,随季节变化交换牧场,生产力低下。

多数以家庭为单位放牧。

现大部分定居或半定居。

他们的产品牲畜的肉和奶以家庭消费为主,只有少数产品和部分牲畜用于和农区交换所需的粮食及消费品和生产用品。

种植园农业

专门生产某一种经济作物的商业农业。

适合种植热带经济作物,这种热带种植园农业,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

特点:

(1)生产品种的专门化;

(2)商品化生产;

(3)生产地域的专门化;

(4)投入大量的劳动力;

靠大量的劳动力,实行集约式生产。

牲畜育肥农业

牲畜育肥农业是一种种植业与饲养业相结合的农业。

即以种植的谷物为饲料,以饲养所养的牲畜为最终产品投放市场的农业类型。

乳品业指专门生产流质牛奶及乳加工制品的农业。

市场园艺业是为市场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产品的农业。

市场园艺业是为市场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产品的农业。

.观光农业

指在城市郊区和周围农村出现的一种新兴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经营模式。

即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与观光旅游活动结合起来,为人们提供观光度假,休闲体验,品尝购物等活动空间,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

信息农业

在信息经济条件下,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网络化。

(如果园管理可用计算机自动控制)

科技农园,以农业科学研究与科普教育为主开展的一种观光农业。

即将基地开放,供人学习、参观,并设立有专门的展示场,展览先进的农业技术,高、新、奇、特的动植物品种,让人在游乐中获得相关的农业知识。

聚落是指人类生产、居住、休息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

在地图上常被称为居民点。

聚落不仅是房屋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地直接相关的其它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城市化概念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聚集和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这一过程使城市数量增多,每个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使城市人口在区域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城市化内涵:

1城市化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②是全球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③是人口的集中过程;④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不断提高的过程。

功能城市化:

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

结果是城市特征强化、城市现代化。

城市化不仅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还包括人们乡村思想意识、行动方式、生活方式向城市转化的过程

郊区的城市化

郊区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必需品与城市经济联系密切。

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是指城市市区人口尤其是大城市市区人口郊区化、大城市外围卫星城镇布局分散化的城市化模式,所谓“逆”并不是指城市人口的农村化,更不是指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农村化,而是指城市市区人口向郊区迁移,大城市人口向卫星城迁移的倾向。

城市体系

即一定地区内,性质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城市地域体系。

在城市系统内,大小城市具有等级从属及职能联系的关系,按大、中、小,按规模职能有规律的排列与组合,即为城市的等级结构

首位城市法则

杰佛逊(Jefferson)1939年提出。

他观察到一些国家(世界51个国家)的首都比全国城市系统中的重要城市大许多倍。

认为一个国家在首位城市下分众多中小城市,组成一个系统。

后又经修改,认为有些国家的首都不一定是首位城市,如华盛顿等。

因此,法则修改为不一定国家首都都是首位城市;地区中心也可以成为首位城市;一国也可有两个首位城市;发展中国家首位城市法则作用明显

首位度:

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

用以衡量首位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重要程度

位序规模律

某一城市的规模和该城市在国家或区域城市人口规模排序中的位序之间所存在的规律,叫做位序—规模律。

城市感知

城市景观给人们留下的印象。

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活动范围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对城市的接触面不同等,会对城市产生各自不同的印象。

感知的城市景观(即印象)主要由路、界限、节点、区和路标构成。

集镇:

是指建制城镇以外的地方服务中心,指除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以及其它设镇的地点之外,县以下的多数乡行政中心,具有一定的商业服务和文教卫生等公共设施,并且有相应的腹地支持,这样的聚落称为集镇。

集镇,是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型居民点。

村落是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

具有人口和建筑密度低,基础设施落后,服务职能水平低,人口以农业人口为主。

一般是由村庄(中心村,基层村)和集镇构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