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91444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心理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普通心理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普通心理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普通心理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普通心理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普通心理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普通心理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普通心理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普通心理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心理文档格式.docx

《普通心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心理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普通心理文档格式.docx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人的需要由七个等级构成的,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理解马斯洛认为低层次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就支配着人们的行为。

需要的层次越低,力量就越大。

只有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高层次的需要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2、动机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

3、引起动机的条件:

内在条件是需要;

外部条件是诱因,缺一不可。

4、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需要高、对失败恐惧低者,对中等难度的任务有较高的成就动机。

而成就需要高,对失败恐惧强者,只对容易的任务有较高的成就动机。

一个成就需要高的人并不是在所有任务面前表现出较高的成就动机(力求成功和避免是失败的动机)。

事实上,在面临的任务难度很大时,高成就需要的人很快放弃。

5、三维归因理论:

外部归因、内部归因和控制点(个体对自己行为和命运的决定力量的来源的看法)。

内控特征的人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外控特征的人往往成就动机低。

美国的韦纳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证明了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的中心要素。

韦纳把成就行为的归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同时把稳定性作为一个新的维度,把行为原因分为稳定(能力、任务难度)和不稳定(努力和运气)。

三维度

内部原因

外部原因

稳定

不稳定

不可控

可控

四因素

能力高低

努力程度

任务难易

运气好坏

6、耶吉斯·

多德森定律(动机最佳水平的问题研究):

记住图表倒U型。

动机不足或过强会影响工作效率。

动机的最佳水平与课题的性质有关。

在比较容易的课题中,工作效率随着动机的提高而上升;

随着课题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学习难度很小,学习动机必须十分强烈才能取得好的学习结果。

学习难度很大,适当降低学习动机的强度才能促进学习。

7、兴趣:

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

第3章:

注意

1、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范围(数量上的特性)、注意的稳定性(时间上的特征)、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活动目的和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特性)。

2、注意的转移与分心: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任务的需要,主动地把任务转移到新的对象上,使一种活动合理地代替另一种活动,是一个人注意灵活性的表现。

注意的分心是由于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使自己的注意离开了需要注意的对象,而不自觉地转移到无关活动上。

3、注意的功能:

选择(指向性)、保持、调节与监督功能。

4、注意的起伏:

在集中注意感知某一事物时,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的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间歇地加强或减弱。

这种不能直接控制的感受性所发生的周期性变化称为注意的起伏。

5、注意的种类;

按照注意志向和集中的目的是否明确,以及意志努力付出与否的差异分为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随意睡注意)。

无意注意:

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参与。

有意注意:

自觉而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

高度自觉、目的性强且不需要意志努力。

6、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积极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注重讲演、板书技巧和道具的使用;

重视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有效处理学生课堂学习中的问题行为;

加强教学中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运用注意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强化学生对学习目的和任务的理解;

培养学生对学习活动的间接兴趣;

合理组织课堂教学以防止学生分心;

用坚强的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者交替的规律进行教学

第4章:

感觉和知觉

1、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对这个最小刺激量的感受能力即绝对感受性。

绝对阈限与绝对感受性成反比。

2、韦伯定律:

C/I=K,C表示刺激变化量,I表示基础量,K是常数。

不同的感觉系统,韦伯分数也不一样。

在中等强度下不同感觉系统的韦伯分数,分数越小表示感觉越敏感。

韦伯定律是适合中等强度的刺激,过强或过弱刺激难以体现韦伯定律描述的现象。

3、各种感觉的适宜刺激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的电磁波,即可见光波;

听觉的适宜刺激是频率在16~20000赫兹之间的声波。

嗅觉的适宜刺激是挥发性物质。

味觉的适宜刺激是溶于水的化学物质(皮肤表面的温度也叫生理零度,产生温度觉的温度范围是-10~60摄氏度,超过这个范围会产生痛觉而不是温度觉)。

4、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除痛觉以外几乎所有的感觉都存在适应)。

5、联觉:

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器官的感觉和表象。

6、知觉的特征:

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7、社会知觉中的心理现象判断:

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往往深刻而且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并深刻地影响感知着以后的观点。

晕轮效应:

是人在社会知觉时形成对他人或好或坏坏的印象后,就以此为依据推断他人其他方面的特点。

如“一好百好。

刻板印象:

本质上是人在看待他人的时候总是倾向于把人归于某一类,然后以类的特点来概括个体的特点。

如把学生分类。

近因效应给我们的启发式我们对一个人的看法会受到其最近的表现左右。

8、错觉:

在特定的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固定倾向的歪曲知觉。

9、感觉与知觉的规律在组织教学中的运用

感觉强度规律:

在教学中,教师讲课的声音要足够洪亮、板书应该字迹清晰大小适宜、书写工整,需要做实验时要使实验现象足够明显。

但并不是说,刺激的强度越强越好。

知觉选择性规律:

突出教学内容使其成为学生的感知对象,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知觉理解性规律:

在教学中我们应想方设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要清楚学生的基础,根据学生的基础安排教学内容。

其次,还要加强学习内容的直观性。

感知协同规律:

教学要发挥多种感知系统的作用,让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以提高感知效果,调动学生不同感官从多个方面加深所学知识

的理解。

错觉规律: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错觉来加强教学效果,也可以利用错觉现象来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

还要提醒学生避免产生各种错觉,不要被错觉蒙蔽。

社会知觉规律:

社会知觉中的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和近因效应等在教学中都有移动的应用价值。

第5章:

记忆

1、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

2、记忆的环节:

识记、保持、再认。

3、内隐记忆:

自动的,不需要意识参与的。

4、记忆系统:

记忆可以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系统。

5、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但是遗忘的过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的遗忘速度很快。

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即所谓的先快后慢。

6、前摄抑制:

先前的学习与记忆对后续的学习与记忆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

后续的学习与记忆对先前的学习与记忆的干扰作用。

7、有效组织复习:

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试图回忆和反复阅读相结合、动员各种感官进行多样化复习、活动有助于记忆。

第六章:

思维

1、思维的根本属性:

间接性和概括性

2、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思维的发生是人类语言形成的动机、基础和必然结果;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语言的发展推动思维的发展;

思维的发展对语言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3、再造想象:

是根据词语的描述或非语言(图样、图解、符号等)的描述,在头脑中产生的有关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新颖性、独立性、创造性成分较小,再造形象因人而异。

4、概括过程:

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使之普遍化的思维过程。

抽象过程:

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

5、发展创造性想象的条件:

实践的要求与个人创造需要;

表象的积累和储备;

思维的积极活动;

原型启发。

6、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好奇心和求知欲;

培养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

培养直觉思维。

第7章:

情绪和情感

1、情绪情感的功能:

信号功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适应功能(通过信号功能实现)、感染功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动机功能、组织或调节功能。

2、表情的种类:

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

3、情绪化状态的种类

4、理智感:

是人在智力活动中,认识、探求和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5、沙赫特的情绪(认知—激活)理论:

情绪受环境的影响、生理唤醒和认知过程三种因素制约,认知因素对情绪的产生起关键作用。

6、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

认识角度转变法、情景转变法、自我暗示法、自我激励法。

第8章:

意志

1、意志:

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2、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

意志行动是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

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

3、动机冲突的种类:

接近-接近型冲突,又称双趋冲突(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回避-回避型冲突,又称双避冲突(取小害)、接近-回避型冲突(美食)、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

4、良好的意志品质与消极的意志品质:

自觉性(受暗示性和独断性)、果断性(优柔寡断和草率)、坚韧性(动摇和顽固)、自制力(冲动性)

第9章个性心理特征

1、个性的结构、特征及核心:

2、能力: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3、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能力与知识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

区别:

能力与知识属于不同的范畴。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它既是人类心理活动的结果,又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对象和内容。

能力则是人们顺利完成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其次,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能力的发展比知识的获得要慢得多,而且不是永远随着知识的增加而成正比发展的。

能力与知识虽有区别,但又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

首先,知识的掌握是以一定能力为前提的,能力是人们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和可能性;

能力是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形成发展的,可见能力既是掌握知识的结果,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二者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

4、影响能力的因素:

遗传因素:

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没有素质就不能发展相应能力。

环境因素:

社会生产方式、营养、教育(主导作用)、家庭。

实践活动和个性品质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5、当前国际上常用的智力测试:

维特斯勒智力测试、比纳-西蒙智力量表

6、气质:

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7、各种气质类型的高级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基本特征。

强度

平衡性

灵活性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气质

不平衡

兴奋

胆汁

平衡

灵活

活泼

多血

不灵活

安静

粘液

抑制

抑郁

8、试述气质及其在教育工作中的意义:

了解掌握气质的特点及意义,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进行教学教育工作,做到因材施教,一把钥匙一把锁。

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气质类型的特点,了解适合气质特点的最佳策略和方法;

发扬气质类型的积极方面,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针对学生气质类型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态度和方法,指导学生善于认识控制自己的气质;

胆汁质和抑郁质的学生应该是老师特别关怀的对象。

9、气质与性格的差异:

从起源来看,气质更多地受个体的高级神经系统类型的影响,而性格反应了人的社会性。

相对而言,性格的可塑性略大一些,气质的稳定性略大一些。

人的每一种气质类型无绝对好坏之分,但人的每一种性格都有褒贬社会评价的意义。

年幼儿童的个性结构中,气质特点其重要作用,成年人个性结构中,性格特征逐渐起核心作用。

10、性格的结构

对现实态度态度上的性格特征,主要指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对劳动以及对自己的态度(核心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情绪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