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国学故事集.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91462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国学故事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学国学故事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学国学故事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小学国学故事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小学国学故事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小学国学故事集.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小学国学故事集.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小学国学故事集.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小学国学故事集.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小学国学故事集.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小学国学故事集.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小学国学故事集.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小学国学故事集.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国学故事集.doc

《小学国学故事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国学故事集.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国学故事集.doc

1、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大志,少年时代发奋读书,以天下为己任。

一天,他父亲的一位老朋友薛勤来看他,见他独居的院内杂草丛生、秽物满地,就对他说:

“你怎么不打扫一下屋子,以招待宾客呢?

”陈蕃回答:

“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乎!

”薛勤当即反问道: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陈蕃听了无言以对,觉得很有道理。

从此,他开始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智慧小语:

大事都须从小事做起。

《弟子规》中说: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意思是说:

书房要整理清洁,墙壁要保持干净,读书时,书桌上笔墨纸砚等文具要放置整齐,不得凌乱,触目所及皆是井井有条,才能静下心来读书。

2、老汉粘蝉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孔子带着弟子到楚国去,路上经过一个树林,在树林中有个驼背老人正在用竹竿粘知了。

他粘知了非常轻松,就像在地上捡知了一样。

孔子问:

您的动作真是巧啊!

有什么门道吗?

老人说:

我确实有自己的办法,我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叠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这样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叠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这样失手的情况十次也不会超过一次;叠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就会像在地上拾取知了一样容易。

我立定身子,犹如立着的断木桩,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

虽然天大地大,万物品类繁多,但我一心专注于知了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这样为什么不能成功呢!

最后孔子转过身来对弟子说:

“专心致志,本领就可以练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这就是驼背老人所说的道理。

  

智慧小语:

一个人如果能够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集中精力,勤学苦练,就可以掌握一门过硬的本领。

  

3、书读百遍,其意自见(xiàn)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

  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

他的哥哥讥笑他,他却不在乎。

  天长地久,他写出了两本书,引起了轰动,别人问他读书有什么窍门。

  他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xiàn)。

  人们很佩服他,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

  董遇告诉他们说: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学习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种的空余时间:

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

  人们听了,恍然大悟。

原来就是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智慧小语:

现在有些人总找借口说:

“我白天那么忙,工作压力那么大,生活节奏那么紧,哪有时间学习?

”其实,只要你自己肯学,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

爱因斯坦和鲁迅说过同样一句话:

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

有个著名的“三八理论”,就是一个普通成年人的一天应该分为“三个八”:

八小时工作、八小时睡觉、八小时自由安排时间。

前面两个“八”,大多数人是一样的,并无多大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就在于剩下的八小时怎么度过。

4、鹿乳奉亲

春秋时期的郯(tán)子,生性至孝,历来为人所称道,被视为德、才、威、雅的化身。

在我国历史上传颂不衰的“二十四孝”中,郯子的故事被视为楷模。

郯子的父母年老体衰,都患有眼疾,他特别伤心,到处求医。

听说鹿乳能治好双亲的眼疾,他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中。

猎人误认其为鹿,正要举箭射他,他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

猎人听后非常感动,想办法给他弄来鹿乳,并护送他出山。

  

智慧小语:

《弟子规》中说:

“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有命令,要赶快行动,不应该拖拉,这也是孝敬父母的举动。

从小若有这样的理念,那么一旦父母生病,自己因感恩也会去孝养。

5、孟母断机

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

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

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

“您为什么要这样?

”孟母告诉他:

“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

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

”若是现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话就扔给母亲:

“这是你自己的事。

”但孟子的根基毕竟不同一般,他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

  

智慧小语:

《弟子规》中说: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应顺承。

”对父母长辈的责备,理应乐于听受。

对父母的批评,也要视为一种教诲。

6、黄香温席

古代有个叫黄香的人,以孝出名。

他9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更细心地照顾父亲,一人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事。

到了冬天,他害怕父亲着凉,就先钻到冰冷的被窝里,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上床睡下。

不像现在,可以开电热毯、开暖气,那时候他只能用自己的身体。

到了夏天,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他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请父亲去睡。

黄香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智慧小语:

用孝顺的心对待父母,父母可以得到很好的孝养;用慈悲的心对待众生,众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利益。

用恭敬孝养父母的心做天下的事情,这个世界会因为你的存在而变得格外美好。

7、陆绩怀橘

三国时期有个人叫陆绩,他特别孝顺父母。

6岁那年,一次他到袁术家里做客,袁术命人取出蜜橘招待他。

但他没吃,而是悄悄藏在怀里。

后来他向袁术行礼告辞,叩头的时候,怀里滚出三个蜜橘来。

袁术大笑道:

“你吃了不够,还要拿呀?

”他回答说:

“我没见过这么好的蜜橘,舍不得吃,想拿给母亲尝尝。

”袁术听了大为惊讶,心想一个6岁孩儿便懂得克制自己,孝敬长辈,实在难能可贵。

他感叹道:

“小陆郎有这样的品德,来日必成为报效国家的栋梁!

”的确,据有关历史记载,陆绩长大后对国家的贡献相当大。

  

智慧小语:

陆绩六岁就懂得体念亲心的行为并非偶然,实为得力于良好的家庭教育。

除了父母以身作则外,他还研读经史,无数古圣先贤的存心和德行,从小就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8、程门立雪

宋朝的时候,有一位有学问的人,名叫杨时。

他对老师十分尊敬,一向虚心好学。

“程门立雪”便是他尊敬老师、刻苦求学的一段小故事。

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非常用功。

后来中了进士,他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

当时,程颢(hào)、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

杨时先是拜程颢为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

4年后,程颢逝世了。

为了继续学习,他又拜程颐为老师。

这时候,杨时已经40岁了,但对老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

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

午饭后,杨时为了找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zuò)一起去程颐家里。

守门的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便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

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

他们站在门外,雪花在头上飘舞,凛冽的寒气,冻得他们浑身发抖,他们仍旧站在门外等着。

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这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里已经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来。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得有一尺多深了。

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

正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学业才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

四面八方来向他求教的人,都不远千里地来拜他为老师,大家尊称他为“龟山先生”。

  

智慧小语:

老师,是给予学生第二次生命的人。

在学习的过程里,从目不识丁直至学富五车,无不是老师用辛勤的汗水浇开了我们的知识之花。

学会尊重给你知识、改变你命运的人吧,如果不是老师这根明烛,我们也许永远不知道知识的美丽。

9、查道访亲

宋朝有个人叫查(zhā)道,有一天他和仆人挑着礼物去拜访远方亲戚。

由于忘了带干粮,又找不到吃饭的地方,中午时他们特别饿。

仆人建议从礼物中拿些食物吃。

查道说:

“这怎么行呢?

这些礼物既然要送人,就是人家的东西了,我们怎么可以偷吃呢!

”结果,两个人只好饿着肚子赶路。

  

智慧小语:

《弟子规》中说: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意思是说:

借用别人的东西,必须当面向主人索求。

如果不问一声就随便拿走,那就是偷盗的行为。

10、以人为镜

唐太宗是一个文武双全,英明盖世的能人,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在他身边有两位监督他言行的“明镜”:

一为长孙皇后,另一位乃忠义贤良的魏征。

皇上一有过错,他们立即会巧妙地指出。

据《贞观政要》一书所载:

唐太宗喜欢一只小鹞子,一日正在玩鸟,魏征来了,太宗怕魏征指责自己,赶快把小鸟藏到怀中。

魏征假装没看到,故意留下来与他商谈国家大事。

太宗心里虽为鸟着急,却也怕暴露,因为他信任、敬畏魏征。

等魏征走后,太宗取出怀里心爱的小鸟一看,早已命归黄泉了。

于是伤心地回到后宫,大发雷霆说:

“我非杀掉这个田舍翁不可!

”皇后闻之,问明原委,立刻穿上大礼服向太宗行礼道贺: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唐朝有魏征这样的好臣子,又有您这样的好皇帝,这是有史以来没有过的好现象,国家兴盛指日可待。

”故使太宗渐渐平息了怒气。

唐太宗就“以人为镜”常观察自己,真正做到了勇于改过、从善如流。

后来魏征死了,唐太宗惋惜地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而今魏征不在了,朕就少了一面镜子。

  

智慧小语:

身体的仪表妆容,可以用镜子来观察;而自己的心态行为,就要靠别人来监督,或靠自心来反观,一旦发现了错误,就要立即改正。

能得旁人监督、提醒、指出自己的过失是相当重要的,若是具有德行的智者指出你的过失时,就可以推知自己肯定有过失,应反观自己力图改正,并真诚地感谢指责自己的人,也应万分珍惜这种福报机缘!

11、孔子学琴

从前,孔子跟从师襄子学琴。

师襄子教了一首曲子后,孔子每日弹奏,丝毫没有厌倦。

过了十天,师襄子说:

“这首曲子你弹得很不错,可以学新曲子了。

”孔子说:

“我虽学会了曲谱,可还没有掌握一些高难度的技巧。

又过了许多天,师襄子说:

“你已掌握了弹奏技巧,可以学新曲子了。

”孔子说:

“我还没有品味出这首曲子的神韵。

又过了许多天,师襄子说:

“你已领会了这首曲子的神韵,可以学新曲子了。

”孔子说:

“我还没体会出作曲者是怎样一个人,尚未深入他的内心世界。

又过了很多天,孔子庄重地向远处眺望,说:

“我现在知道作曲者是什么人了。

这人长得黑,身材魁梧,胸怀大志,要统一四方,一定是周文王。

”师襄子听后,立即离席行礼,说:

“这首曲子就叫做《文王操》啊!

  

智慧小语:

学习需要用心专一,深入其中。

倘若停留在表面,或是深入得不彻底,便难以领悟其中更深的道理。

而且学习也不是为别人学,是为我们自己学,为更好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服务社会而学。

因此,真正有志于学习的人,会用心投入,深入下去,不会轻易带过或是半途而废。

12、编蒲抄书

西汉时期的路温舒,他少年时非常热爱学习,可家里十分贫穷,没钱去读书,只好以替人放羊为生。

有一天,他赶着羊群来到一池塘边,看见一丛丛又宽又长的蒲草,灵机一动,采了一大捆蒲草背回家,晒好压平之后,切成与竹简同样的长短,编连起来。

然后他向人家借书,抄写在这些蒲草上,做成一册一册的书。

从此,他每次去放羊,身边都带着这种书,一边放羊一边读书,从中获得了很多知识。

后来,路温舒靠自学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因为他精通汉书、熟悉法律,以后做了狱吏,最后官至临淮太守,成为著名的法律专家。

  

智慧小语:

历史上许许多多的伟人志士都是在艰苦的条件下,勤学不辍,终于学有所成。

古人说:

“玉不琢,不成器。

”一个人想要追求知识和美德,想要有所作为,就要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努力坚持、辛勤付出。

13、心正则笔正

唐朝有位著名书法家叫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

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

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

“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

”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

“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

“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

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

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

一进华京城,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

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胡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

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说:

“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

“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

”小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

“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

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

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他不仅字写得好,做人也和他的字一样,铁骨铮铮、正直不阿(ē)。

据说,有一次柳公权在写字,穆宗皇帝边看边连连赞叹,惊诧地问:

“你的字怎么写得这么好?

能告诉我书法的秘诀吗?

”柳公权毫不犹豫地回答: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写字的窍诀在于心,心不清净、不端正,字也不可能漂亮。

  

智慧小语:

无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心一意,勤学苦练,才能成功。

《弟子规》中说: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意思是说:

古人写字使用毛笔,写字前先要磨墨,如果心不在焉,墨就会磨偏了,写出来的字如果歪歪斜斜,就表示你浮躁不安,心定不下来。

一个人的字,能反映出内在的智慧。

假如字写得歪七扭八,看半天也看不清楚,这个人可能心很乱;假如字写得大方工整,由此也可推知他思路清晰、辨别能力强。

14、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是古代有名的书法家,被人们公认为“书圣”。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

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

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

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

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

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馍馍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

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

有一段时间,人人都夸他的字写得好,他也自鸣得意、洋洋自得起来。

有一天,他到一家饺子馆吃水饺,发现水饺都是从墙那边一个个扔过来的,而且十分准确地扔在锅里。

他十分好奇,绕到墙后一看,见是一位老太太在包饺子,包好后,头也不抬就扔过墙去,没有一个掉在锅外。

王羲之问她有何窍诀,她说:

“没什么,只是熟练罢了!

”王羲之听后,觉得自己的字远没达到这种熟练程度,于是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智慧小语:

一个人懂得谦虚才有进步的空间,试想如果王羲之没有碰到那位包饺子的老人,他不会意识到自己的差距,也就没有后来的努力,而我们现在也就看不到《兰亭集序》这样的书法墨宝了。

15、王献之学书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为了继承家学,向父亲王羲之学习书法。

学了一段时间后,他觉得差不多了,就写了一篇字,拿去给父亲看。

王羲之看后,什么话也没说,在他所写字中的一个“大”字下面点了一个点。

王献之看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就拿去让自己的母亲看。

王献之的母亲也是书法家,看了王献之所写的字后,指着王羲之在上面的那一点,对他说:

“这一点写得不错。

”王献之听了,才知道自己和父亲的书法还相差很远,从此一心练字,后来也成了书法名家。

  

智慧小语:

《弟子规》中说: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意思是说:

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不要自暴自弃,也不必愤世嫉俗,应该发愤向上努力学习,圣贤境界虽高,循序渐进,也是可以达到的。

16、学无止境

苏东坡从小就喜欢读书,他天资聪明、过目不忘,每看完一篇文章,便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

经过几年苦读,他已是饱学之士。

一天,他乘着酒兴,挥笔写了一副对联,命家人贴在大门口。

上面写到:

“读遍天下书,识尽人间字。

过了几天,苏东坡正在家看书,忽听仆人通报门外有人求见。

他出来一看,是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

老太太指着门上的对联,问他:

“你真已读遍天下书,识尽人间字了吗?

苏东坡一听,心里很不高兴,傲慢地说:

“难道我能骗人吗?

老太太从口袋里摸出一本书,递上前说:

“我这里有本书,请帮我看看,上面写的是什么?

苏东坡接过书,从头翻到尾,又从尾翻到头,书上的字竟一个也不认得。

他不禁羞愧万分,觉得自己说的大话太丢脸,伸手想把门上的对联撕掉。

老太太忙上前阻止:

“慢!

我可以把这副对联改一下。

”于是在每句前面各添两个字,改成:

“发愤读遍天下书,立志识尽人间字,”并谆谆告诫:

“年轻人,学无止境啊!

  

智慧小语:

我们暂时拥有了人身,但凡夫的想法没什么恒常可信的,故一定要夜以继日勤奋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在求学的过程中,也要记住“学无止境”这句话,万万不能骄傲自满、得少为足。

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