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心理学》本科必修形成性考核一及答案电子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91677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心理学》本科必修形成性考核一及答案电子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电大《心理学》本科必修形成性考核一及答案电子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电大《心理学》本科必修形成性考核一及答案电子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电大《心理学》本科必修形成性考核一及答案电子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电大《心理学》本科必修形成性考核一及答案电子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电大《心理学》本科必修形成性考核一及答案电子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电大《心理学》本科必修形成性考核一及答案电子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电大《心理学》本科必修形成性考核一及答案电子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电大《心理学》本科必修形成性考核一及答案电子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电大《心理学》本科必修形成性考核一及答案电子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电大《心理学》本科必修形成性考核一及答案电子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电大《心理学》本科必修形成性考核一及答案电子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电大《心理学》本科必修形成性考核一及答案电子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电大《心理学》本科必修形成性考核一及答案电子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电大《心理学》本科必修形成性考核一及答案电子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电大《心理学》本科必修形成性考核一及答案电子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电大《心理学》本科必修形成性考核一及答案电子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电大《心理学》本科必修形成性考核一及答案电子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电大《心理学》本科必修形成性考核一及答案电子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电大《心理学》本科必修形成性考核一及答案电子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大《心理学》本科必修形成性考核一及答案电子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电大《心理学》本科必修形成性考核一及答案电子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心理学》本科必修形成性考核一及答案电子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电大《心理学》本科必修形成性考核一及答案电子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简述心理学的功能。

①描述和测量。

②解释和说明。

③预测和控制。

2、列举几种主要的意识状态,并简要说明意识的作用。

(1)意识的状态:

睡眠与梦;

催眠;

白日梦和幻想;

特殊药物下的意识状态。

(2)意识的作用:

①意识对人所觉察的和注意的范围进行限制,从而减少刺激输入的流量。

②意识使人们依据知觉的组织规律,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和事件,③意识使人们能利用过去的记忆对现时输入信息作出最佳的判断和行为。

④意识的能动性使人们可以有限度地超越外部的信息内容,在其范围之外建构它们的意识内容。

3、简述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转移。

4、什么是知觉的恒常性,常见的恒常性有哪些?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稳定的特点。

常见的知觉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和颜色恒常性。

5、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有哪些?

①感觉通道的特性。

②一定时间内发生事件的数量和性质。

③人们的兴趣和动机。

6、产生深度知觉的线索有哪些?

主要来自肌肉线索和单眼线索。

肌肉线索包括调节和辐合;

单眼线索包括线条透视、相对大小、阴影、遮挡、纹理梯度。

三、论述题

1、论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它包括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前者一般分为认知、动机与情绪、能力与人格三部分。

(2)心理学的任务是揭示心理活动过程的规律、研究心理结构、研究心理的脑机制、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研究心理与环境。

(3)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4)心理学的功能有描述和测量、解释和说明、预测和控制。

2、试述格式塔学派提出的知觉组织原则。

(1)邻近原则:

空间上比较接近的刺激物会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2)相似性原则:

在大小、形状和颜色等属性上相似的刺激物会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3)连续性原则:

具有良好连续性的几条线段会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4)闭合原则:

人们倾向于将图形知觉为一个连续的、完整的形状;

(5)同域原则:

处于同一地带或区域的刺激物更容易被知觉为是一个整体。

3、举例说明错觉产生的原因。

(1)客观原因:

知觉对象发生了变化,但人们仍以原来的知觉模式进行感知。

有的是对象结构发生了某种变化,如垂直水平错觉;

有的是对象所处背景发生了变化,如月亮错觉。

(2)主观原因:

与个体过去的经验、动机、预期和认知方式等因素有关。

例如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是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

当人们把知觉三维世界的这一特点用于知觉平面物体时,就会引起错觉现象。

电大《心理学》(本科必修)形成性考核二及答案

1、记忆:

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信息加工的观点认为,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2、陈述性记忆:

主要是指对事件、情景或知识的记忆。

3、程序性记忆:

主要是指对技能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4、组块:

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编码过程。

5、精细加工:

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应用己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新信息合理化。

6、系列位置效应:

人们对序列之初和序列之尾的项目记忆效果最好,对序列中间部分的回忆效果最差。

7、思维与想象: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8、定势:

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9、功能固着: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只看到事物的某种典型功能,而看不到该事物其他方面作用的现象。

10、创造性思维:

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11、词频与语境:

词频是某个单词在书面语言中的使用次数。

任何一种语言交际活动都是具体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或者说,都离不开什么人说、对谁说、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场合说等,这些语言使用时的环境,就是通常所说的语境。

12、图式:

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

它说明了一组信息在头脑中最一般的排列或可以预期的排列方式。

也有人把图式看做是有组织的知识单元。

13、语言产生:

也叫语言的表达,是指人们通过语言把所要表达的思想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过程。

语言的生成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种形式。

14、电报式语言:

美国语言学家弗罗金和罗德曼认为,儿童一旦越过了双词语阶段,在他们的话语中就会很快地出现较长的短语。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将这一时期的语言称为电报式语言。

1、信息加工的观点是如何阐述记忆过程的?

信息加工的观点认为,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讲,记忆就像是一台电脑。

编码是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或者说是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

存储是将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和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

提取是指从记忆中查找已有的信息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

2、简述编码特异性原则。

什么样的信息得到存储取决于所知觉到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怎样被编码加工,而已存储的信息又决定了什么样的提取线索是有效的,可以通过它来提取已存储的信息。

也就是说,当提取线索与编码时的情境相匹配时,提取的效果最好。

3、简述遗忘发生的原因。

编码和提取失败;

消退说;

干扰说;

压抑说。

4、根据艾宾浩斯曲线,谈谈复习时应遵守的策略。

及时复习;

复习形式应该多样化;

合理的分配复习时间。

5、什么是表象?

表象在思维中有哪些作用?

表象是事物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大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形象的认知过程。

表象在思维中的主要作用:

表象能够促进问题解决和决策;

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

6、想象有哪些功能?

①预测和计划的功能。

人们从事某些活动时,可以通过想象预测活动的结果,从而指导活动进行的方向。

②补充知识经验的功能。

实际生活中,有许多事物是无法直接感知的,但是可以通过想象来补充这种知识经验的不足。

③代替的功能。

当人们的某些需要无法得到实际的满足时,可以通过想象的方式得到满足或实现。

④生理调节的功能。

想象可以调节机体的生理活动,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机能活动过程。

生物反馈技术就是基于想象与生理活动变化关系开发出来的一种新的疾病治疗方法。

7、什么是手段-目的分析,包括那些步骤?

手段-目的分析,就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它的基本步骤包括:

①确定事件当前状态和目标状态间的差距,并找到能够缩小差距的步骤;

②如果不能直接达到最终目标,就尝试找到子目标;

③寻找达到子目标的方法,实现子目标;

④尝试新的子目标。

如此循环往复,直至问题解决。

8、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与过程。

(1)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新颖性;

流畅性;

灵活性;

精致性。

(2)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顿悟阶段和验证阶段。

9、简述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功能。

(1)语言的特征:

①语言的结构性。

②语言的产生性。

③语言的意义性。

④语言的社会性。

(2)语言的功能:

保存和传授社会历史经验的功能;

交流和表达的功能;

思维功能。

10、如何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人们思维的工具。

语言与思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语言依赖思维。

语言不是空洞的声音,而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心理现象,语言的意义主要来自于思维。

另一方面,思维需要通过语言来表征。

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学会用词语和句子来表征客观事物的过程。

掌握了语言这一有力工具,客观事物及其相互联系就可以用一种更为经济的符号来表示了。

11、语言的产生包含哪几个阶段?

(1)构建阶段。

确定要表达的思想,并从记忆和环境中选择信息,准备构建想要说的话。

(2)转换阶段。

运用规则将思想转换成句法、词汇和语音等不同层次的语言结构。

(3)执行阶段。

大脑要支配发音器官的肌肉,把音位表征转换为实际要说的声音。

1、试述加工水平理论和相关的实验证据。

加拿大认知心理学家克雷克与洛克哈特的加工水平理论认为,作用于人的刺激经受一系列不同水平的分析,从表浅的感觉分析开始,到较深的较复杂的、抽象的和意义的分析。

针对一个刺激的加工水平或深度会对记忆效果产生很大影响,更深水平的加工水平比浅水平的加工产生更精细、更持久及更强烈的记忆痕迹。

在证明加工水平理论的研究中,克雷克等人让被试完成不同水平的信息加工任务,但并不要求他们记忆。

待任务完成后,出乎意料地对他们进行记忆测验。

结果发现,之前的加工水平越深,随后的再认成绩也就越好,其中语义加工水平的成绩最好。

这证明记忆痕迹是加工水平的函数,支持了加工水平说。

2、试述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中,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含义和特点。

感觉记忆也叫瞬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信息输入感觉器官后,感觉信息在极短的时间内以感觉痕迹的形式在人脑中被保留下来的过程。

感觉记忆只停留在感官层面,保存时间大约为0.25-2妙,不加以注意则转瞬即逝;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一般是指保存时间少于1分钟的记忆。

短时记忆是信息处理的中转站,这些信息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工处理,只有那些经过复述的信息才有可能进入长时记忆系统,否则就会消失;

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的保留下来。

长时记忆是一个真正的信息库,其保存时间可达几年甚至终身。

容量大和保存时间长是长时记忆的两个最主要的特点。

3、联系实际论述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克服各种障碍,由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

(1)提出问题:

是解决问题的起点。

问题广泛的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的问题比较明显,只需要人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很多问题是比较隐蔽的,不易被人们发现。

能否正确的提出问题会直接影响人们能否正确的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

(2)分析问题:

提出问题后,就要对问题进行分析。

分析问题就是找到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间的差距,从而确定问题解决的方向。

分析问题的核心是把握住问题的实质,这将有助于提出更高效的解决方法。

(3)选择策略:

通过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的实质,还要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

能否提出合理的策略,一方面依赖于个体在该领域的知识经验,知识经验越丰富,就越容易提出合理的策略;

另一方面,依赖于个体思维的灵活性,思维越灵活,能够提出的策略就越多。

(4)检验策略:

选择的策略是否可行,还必须通过执行策略加以检验,如果执行的结果达到了原来的要求和目标,说明解决方案是正确的,问题得到解决;

如果执行的结果没有达到要求和目标,就说明原来的策略是错误的或有缺陷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这时,就需要解决者提出新的策略,再进行验证,直至达到目标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只是问题解决的一般步骤,在实际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人们可能并不会有意识的一步步的思考问题解决的过程,而是将整个的解题过程知觉为一个整体。

4、试述语言获得的阶段与语言获得的理论。

(1)语言获得的阶段:

①咿呀学语阶段(6个月-1周岁):

开始发出一些人类语言中存在的音节。

②单词语阶段(1-1.5周岁):

开始使用只有一个音节的单词语。

③电报语阶段(1.5-2周岁):

开始由两个或更多词语组成的电报体语言。

④语言胜任阶段(2周岁后):

开始学习掌握语法规则,并逐渐学会使用符合语法规则的完整句子。

(2)语言获得的理论:

(1)后天学习论。

强调后天学习的作用,认为语言获得是后天模仿、学习强化和纠正的结果。

①以巴甫洛夫提出的条件反射学说为基础的语言获得理论认为,儿童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归根结底是条件联系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②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通过强化方式,儿童就能逐渐掌握成人世界的通用语言。

③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从观察学习的角度阐述了语言获得的过程。

婴儿的语言行为是以父母(或其他亲人)为楷模,向他们模仿学习而来的。

(2)先天因素说。

心理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个体语言的获得,主要是由个体的先天因素决定的。

他提出了一个语言能力获得的公式:

最初的语言材料——语言获得装置——语法能力。

乔姆斯基提出,人类生来具有一种能够对语言符号进行加工的装置,叫做“语言获得装置”(LAD)。

有了这样一个装置,当个体发育到某种程度的时候,只需要少量的语言刺激,个体就能充分利用、自行变通,说出各种最基本的语句。

电大《心理学》(本科必修)形成性考核三及答案

1、情绪:

有机体反映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体验。

2、基本情绪与复合情绪:

基本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在发生上有着共同的模式,它们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

复合情绪是由两种以上的基本情绪组合而形成的情绪复合体。

3、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

积极情绪是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通常伴随愉悦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

如快乐、兴趣、满足和爱等。

消极情绪是生活事件对人们心理上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如痛苦、悲伤、愤怒、恐惧等。

4、心境、激情和应激:

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持续性的、比较平稳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与心境相反的情绪,它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

应激是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人的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5、动机:

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6、需要:

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这种不平衡状态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不平衡。

7、驱力:

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减少驱力,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8、诱因:

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9、成就目标:

关于个体追求成就任务的理由和目标的认知表征,是反映了个体对成就任务的一种普遍取向,是有关目的、胜任、成功、能力、努力、错误和标准的有组织的一种信念系统。

10、自我效能感:

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11、能力与智力: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保证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智力是人们所共同具有的最基本的能力,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即一般能力。

12、模仿能力:

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技能,然后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

1、简述情绪的成分与功能。

(1)情绪的成分:

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

(2)情绪的功能:

①适应功能。

②动机功能。

③组织功能。

④交流功能。

2、简述情绪的二维度说的基本内容。

情绪最基本的维度有两个。

一个维度是愉快不愉快,称之为情绪的效价。

在效价维度上,由正到负,愉悦度依次降低,中间的某一点上无情绪感受。

另一个维度是唤醒度,有低唤醒与高唤醒,它由弱到强。

3、请简要列出情绪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最具代表性的观点。

(1)詹姆斯—兰格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

詹姆斯认为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

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

他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

血管运动的混乱、血管宽度的改变以及各个器官中血液量的改变,乃是激情的真正的最初原因。

(2)坎农-巴德学说。

美国生理学家坎农和巴德认为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情绪感觉是由大脑皮层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共同激发的结果。

(3)认知评价理论。

①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认为,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

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评估的结果可能认为对个体“有利”、“有害”或“无关”,从而引起肯定、否定的情绪体验或予以忽视。

②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拉扎勒斯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情绪活动必须有认知活动的指导。

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

在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地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

具体来讲,有三个层次的评价:

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

4、简述动机的特点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

(1)动机的特点:

①动力性。

②指向性。

③隐蔽性。

④活动性。

⑤维持性。

(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由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种需要构成的。

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这些需要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

5、举例说明动机与行为、工作效率的关系。

(1)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①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

同一种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即各种不同的动机通过同一种行为表现出来;

不同的活动也可能有同一种或相似的动机。

②一般来说,良好的动机应产生良好的行为效果;

反之,不良的动机则会产生不良的行为效果,这就是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动机与效果不统一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2)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①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上。

人们倾向于认为动机强度越高对行为的影响越大,工作效率也越高;

反之,动机强度越低则工作效率越低。

但事实并非如此。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

②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也就是说,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

③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

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这就是著名的耶克斯-道德森定律。

6、在学校环境中,如何发挥社交动机的积极作用?

(1)师生沟通。

①良好的师生沟通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心理背景。

可以使学生获得社交的满足,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②良好师生沟通的要素是“真诚”、“接受”、“理解”。

(2)同伴沟通。

同伴沟通主要表现为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它是儿童社交活动的又一重要方面。

随着年龄的增加,同伴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种影响在青少年时期达到顶点,并可能取代父母和老师在儿童心目中的第一地位。

①同伴沟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

②同伴沟通对儿童的社会化和社交能力的培养有重要影响。

③同伴沟通有助于儿童从他人角度上看待问题,设身处地的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④同伴沟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学生对于同伴交往的渴求和需要,以及同伴沟通对学生的深刻影响,努力创设条件来增加他们相互了解和交流的机会,培养健康友好的沟通气氛,使这种需要得到合理的满足,或充分利用它来作为增强学习的动力。

7、能力是如何分类的?

(1)根据能力所表现的活动领域不同,可以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根据能力是否能够帮助人们创造出新事物,可以划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3)根据能力的功能不同,可划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如生产劳动能力、艺术表演能力、体育运动能力等都被认为是操作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人际适应能力、洞察能力、应变能力等都被认为是社交能力。

8、请简要列出智力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最具代表性的观点。

(1)斯皮尔曼的二因素学说。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认为人的智力可以分为两种因素:

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

(2)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把智力看成是多种成分的复杂结构,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智力应从操作、内容和产物三个维度去考虑。

(3)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美国加德纳提出了关于智力及其性质和结构的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作为个体,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8种智力。

这8种相对独立的智力在现实生活中是错综复杂地以不同方式组合在一起。

个体8种智力的不同组合使得每一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同时使每一个人的智力又各具特点。

(4)沙洛维和梅耶的情绪智力理论。

情绪智力可定义为4个主要成分:

准确和适当地知觉、评价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运用情感、促进思考的能力;

理解和分析情感信息、有效地运用情感知识的能力;

调节情绪以促进情感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9、在人的一生中,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如何?

(1)能力的发展趋势:

①童年期和少年期能力发展迅速。

总体来说,在青年期以前,人的能力始终处于比较迅速的发展状态中,在青年、成年期达到巅峰状态。

从人的智力发展曲线图,可以看出,个体的智力12岁之前是直线式发展。

②能力中各种成分的发展达到顶峰的时间不同。

③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发展趋势不同。

④成年期能力发展最稳定。

(2)能力不同侧面的发展趋势:

能力的不同侧面其发展趋势也是不同的。

10、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1)能力的类型差异:

能力的类型差异指构成能力的各种因素存在质的差异。

(2)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指不同人的同种能力在量的方面存在差异。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人的能力发展早晚也有差异。

有的人在儿童时期就在某些方面显现出非凡的能力。

有的人能力发展较晚,年龄很大时才达到较高的水平。

青壮年时期是各项能力表现的最佳年龄。

25—40岁是成才的最佳年龄。

1、什么是表情?

表情有哪些类别和功能?

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它是在情绪状态发生时身体各部分的动作量化形式,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

人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的识别就能了解其情绪状态。

表情是表达情绪的重要形式。

2、什么是情绪调节?

联系实际谈谈情绪调节的策略?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