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91713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8.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

“打扫干净

屋子再请客”

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

主义阵营一边

在保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

【重难点突破】:

新中国为什么必须“一边倒”,而不能采取中立态度?

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

两大阵营的对峙,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针对新中国采取了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

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敌人,苏联曾是中国革命的盟友

从目的看: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保卫和平,在维护独立和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孤立,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这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仅不相悖,反而是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

旧中国外交和新中国外交政策有何区别?

为什么?

从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A区别:

旧中国:

丧失主权的不平等的外交,新中国: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旧中国原因:

社会制度的落后;

政府的腐败无能;

科技、经济、军事力量的全面落后。

C新中国原因: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建立;

综合国力的增强。

D认识:

1、落后就会挨打,弱国无外交

2、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

3、捍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

(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建国后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在建国的第一年里,人民政府在正确外交方针指引下同苏联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提出:

周总理1953年12月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

又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并共同倡议将它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2)内容: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后来“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

(3)相互关系: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必备条件和基础,它构成了核心部分;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贯彻五项基本原则的保证;

平等互利是实现共处的条件;

和平共处则是出发点和必然结果。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

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建国初的“三大政策”的区别:

(1)从目的上看,三大政策以维护独立和主权为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外交关系;

(2)从内容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因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3)从影响上看,三大政策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得到国际社会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4)从外交政策的实质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日内瓦会议:

①背景:

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千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②目的:

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③特点:

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④内容(成果):

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⑤意义:

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万隆会议

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

②内容:

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

④意义: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形成了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的精神,称为"

万隆精神"

(团结、友谊、合作)。

“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各是什么?

同:

共同的遭遇:

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共同的任务和要求:

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

异:

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治体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

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不同等。

二、开创外交新局面

(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背景:

(1)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的抵制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所非法占据;

(2)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3)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1971年,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方案遭到中国的断然拒绝。

2、恢复: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26届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合法席位,并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3、原因:

(1)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提高。

(2)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3)是中国长期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结果。

(4)20世纪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无力阻挡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4、意义:

(1)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2)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更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反映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的历史潮流,极大地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力量。

(二)中美关系正常化:

1、五、六十年代的中美关系:

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

朝鲜战争停战以后,中国希望美国从台湾海峡撤走它的武装力量,缓和中美关系。

但美国继续敌视中国。

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的阴谋。

美国不仅继续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活动,还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

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

2、缓和的原因:

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

(1)从美国方面看:

①建国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②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③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

④经济上受到日本、西欧的挑战;

⑤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

(2)从中国方面看:

①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有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

③有利于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

3、缓和的过程:

(1)试探之旅--“乒乓外交”

中美关系“解冻”当时正需要一个契机。

毛泽东和周恩来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由此开始了“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

(2)旋风之旅--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

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宣读公告只用了三分半钟,但却成了20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

(3)破冰之旅—尼克松访华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主席。

1972年2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

《中美联合公报》是中美两国签署的第一个指导双边关系的文件。

它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4)建交:

1979年,中美发布建交联合公报

(三)中日关系正常化:

1、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及条件:

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美国谋求同中国缓和关系的活动,却避开了日本政府,这种“越顶外交”的做法,在日本引起强烈震动。

②日本许多对华友好政党和团体的推动:

两国民间交流日益加强,日本国内要求中日建交的呼声高涨;

③日本经济发展的需要;

④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2、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年9月,毛泽东主席会见应周恩来邀请来访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田中访华期间,两国政府首脑签署了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

3、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1)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2)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3)促进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三、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1、新时期外交政策的目标: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依据:

(1)国际: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格局由美苏两极向多极化发展。

(2)国内: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这就需要一个和平安静的国际环境;

②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保持和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有利于在国际事物中团结战斗,建立平等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③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形成,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闭关自守。

3、新时期外交成就: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后,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

(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xx年10月,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3)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xx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 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签订《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新中国各个阶段的外交政策:

(1)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

①特点:

“一边倒”。

②原因:

二战后出现美苏为首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

美苏对新中国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

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建设需要国际援助。

③作用:

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先后与苏联等17国建交,从而使新中国在保卫胜利果实,维护独立与主权斗争中不致于孤立。

(2)20世纪70年代:

扩大外交,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苏联陈兵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

中日、中美关系正常化,促使中国同更多西方国家建交,扩大了世界影响。

(3)80年代起: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形势的发展需要;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我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赢得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

同时,广泛的外交活动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对点练习新人教版必修3

[课程标准] 1.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

                    

一、经典力学

1.背景

(1)____________运动不仅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对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2)16世纪末17世纪初,伽利略发现了________________等物理学定律,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后来____________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建立

1687年,牛顿出版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体运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等。

(3)特征

①以________为基础。

②以________为表达形式。

3.地位及作用

经典力学体系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

后来,根据________________,人们发现了海王星等。

二、相对论的创立

(1)19世纪,随着物理学研究的进展,____________无法解释研究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面临着挑战。

(2)________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多年的研究。

2.内容

(1)狭义相对论:

物体运动时,________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加,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________的变化而变化,即会发生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广义相对论:

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的________情况,也取决于物质本身的________状态。

3.意义

(1)相对论的提出是__________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

(2)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______________的本质属性。

(3)它也发展了____________,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1)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子和__________的发现,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深入到了________内部。

(2)大量的实验表明,______________运动不能用____________的理论来说明。

2.诞生

(1)时间:

1900年,________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

辐射像物质一样,是由具有能量的基本单位________来实现的。

3.发展

(1)爱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____________。

(2)丹麦物理学家________提出了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

(3)20世纪30年代,____________建立起来。

4.意义

(1)使人类对____________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

(2)与__________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

(3)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进步,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一 经典力学

1.1632年,伽利略因在一本书中宣传“日心说”,遭到罗马的迫害,并被教会判处终身监禁,能够说明的问题是(  )

A.伽利略的思想理论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B.文艺复兴解放了思想,对科学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C.伽利略时代人们的思想仍然受到教会的严厉禁锢

D.伽利略认识到要了解自然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

2.关于伽利略的力学成就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标志着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②开创了实验科学的时代

③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④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成就之一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3.一位科学家的墓碑上镌刻着这样的铭文:

“他以神一般的力量……第一个说明了行星的运动和图像。

”这位科学家应该是(  )

A.伽利略B.牛顿

C.爱因斯坦D.普朗克

4.牛顿临终遗言:

“我好像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不时为拾到比通常更光滑的石子或更美丽的贝壳而欢欣鼓舞,而展现在我面前的是完全未探明的真理之海。

”牛顿所说的“光滑的石子”和“美丽的贝壳”是指(  )

A.物体机械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B.相对论

C.量子论

D.进化论

知识点二 相对论的创立

5.美国《时代》周刊曾选出了多名20世纪的风云人物。

《时代》周刊认为其中一名“在许多科技领域里,特别是在探索和利用原子和宇宙的多种作用力方面,他是值得人们记忆的人。

”这位“风云人物”应该是(  )

A.牛顿B.爱因斯坦C.达尔文D.居里夫人

6.

某物理学理论否定了绝对时空观,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为纪念其诞生100周年,联合国设立了“国际物理年”(右图是“国际物理年”标识)。

这一物理学理论是(  )

A.量子论B.相对论

C.经典力学理论D.光电效应理论

7.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场伟大革命。

它(  )

A.否定了牛顿的力学原理

B.借鉴了法国科学家的学说

C.揭示了时间、空间并非绝对不变的属性

D.修正了能量、质量相互转化的理论

知识点三 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8.“使人类克服了经典物理学的危机,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指的是(  )

A.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B.进化论的提出

C.自由落体定律的提出D.量子论的提出

9.

(新华网)瑞典皇家科学院2009年10月6日宣布,xx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美国科学家威拉德·

博伊尔和乔治·

史密斯与华裔英籍科学家高锟。

那么1921年因光电效应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是(  )

A.伽利略B.牛顿C.普朗克D.爱因斯坦

10.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汤姆生在展望20世纪物理学前景时,讲道:

“动力理论肯定了热和光是运动的两种方式,现在,它的美丽而晴朗的天空却被两朵乌云笼罩了。

”其中第二朵“乌云”,尤以黑体辐射理论出现的“紫外灾难”最为突出。

为驱散这一“乌云”(  )

A.伽利略提出自由落体定律

B.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

C.普朗克创立量子理论

D.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1.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为物理学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为纪念这一成果诞生一百周年,xx年被定为世界物理年。

(1)19世纪以来物理学取得了巨大成就。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科学家

创立的科学理论

牛顿

爱因斯坦

量子假说

(2)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的物理学理论为核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爱因斯坦得知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平民伤亡惨重时,感到非常痛心。

他说,致信罗斯福提议研制核武器,是自己一生最大的错误和遗憾。

他甚至懊悔当初从事科研,“早知如此,我宁可当个修表匠”。

就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伽利略发现,运动中的物体若无一定的外力使它转向,便作匀速直线运动。

这一发现要求人们必须能解释:

为什么行星不以直线飞离,而趋于落向太阳,结果形成椭圆形的运行轨道;

为什么月亮同样地趋于落向地球。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材料三 “在失重状态下点燃的蜡烛会熄灭”,这是爱因斯坦的结论。

上海市向明中学的学生设计了“失重”状态下观察烛光的各种实验,结果发现:

在完全失重状态下点燃的蜡烛依然是不灭的,只不过火焰呈圆形,亮度比较暗一点。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伽利略的发现是被谁的什么理论解释的?

(2)材料二中两人在科学理论上的成就分别是什么?

(3)许多科学理论都受到过人们的质疑,联系材料三说明科学研究的特点。

第11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知识清单

一、1.

(1)文艺复兴 

(2)自由落体定律 经典力学

2.

(1)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三大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 (3)①实验 ②数学 3.万有引力定律

二、1.

(1)经典力学 

(2)德国 2.

(1)质量 速度 尺缩效应 钟慢效应 

(2)运动 分布 3.

(1)物理学 

(2)时间和空间 (3)牛顿力学

三、1.

(1)放射线 原子 

(2)微观的粒子 经典力学

2.

(1)德国 

(2)量子 3.

(1)光电效应 

(2)玻尔

(3)量子力学 4.

(1)微观世界 

(2)相对论 (3)角度和方式

对点训练

1.C [由题意可推断出当时教会对人们思想的禁锢,对新思想者的迫害,A、D两项表述的是伽利略的贡献,B项论述的角度正好与此相反。

]

2.B [伽利略的力学成就为经典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另外,伽利略开创的一系列科学研究方法使其成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成就之一。

3.B [能够“说明了行星的运动和图像”最早的理论是牛顿力学体系。

4.A [认真通读材料,牛顿遗言是对自己一生成就的谦虚总结,所以“石子”和“贝壳”应该是物体机械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甚至还包括他的微积分等数学成就。

5.B [注意题干中的“原子”一词,联想到相对论与原子弹。

6.B [图片中有“2005”字样,xx年相距1905年是100周年。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否定了绝对的时空观,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相对论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是现代物理学的一大基本支柱。

7.C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实验同经典物理学理论发生了矛盾,物理学出现了危机。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空间、时间、物质、运动之间的本质上的统一性,解决了这一问题。

8.D [使人类认识深入微观世界的是量子论的出现。

9.D [伽利略和牛顿的时代还没有诺贝尔物理学奖,因此排除A、B,普朗克获奖是在1918年,排除C,故选D。

10.C [题干中的“热和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