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知识点整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1844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知识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知识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知识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知识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知识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知识点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知识点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知识点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知识点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知识点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知识点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知识点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知识点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知识点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知识点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知识点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知识点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知识点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知识点整理.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知识点整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知识点整理.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知识点整理

绪论

1、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她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与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就是关于无产阶级与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就是关于自然、社会与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就是对人类思想成果与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原因)

1)社会两级分化,工人极端困苦,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加剧。

2)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

3)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与压迫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有科学的理论指导。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1)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就是指它就是对客观世界特别就是人类社会本质与规律的正确反映。

表现在:

●坚持世界的物质性的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

●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自觉接收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发展。

3)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就是指它就是无产阶级与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表现在:

●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

●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毫不隐讳自己的阶级本质,公开申明就是为无产阶级与人民大众服务的,坚持了无产阶级解放与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就是统一的。

这种统一不就是抽象的、先验的,而就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

4、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就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5、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1)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就就是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这就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3)就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4)就是否始终站在无产阶级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就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就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6、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1)坚持从一切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就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与发展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2)这种品质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3)这种品质就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4)这种品质就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7、如何掌握与运用马克思主义

1)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3)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4)将马克思主义化作自觉的行动。

第一章

1、哲学的基本问题

1)意识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究竟谁就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与精神何者就是第一性、何者就是第二性的问题。

2)“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就是怎样的?

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

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与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物质的概念

1)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就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4、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与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与生理活动的作用。

5、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就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与利用客观规律。

3)实践就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6、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与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实践就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与物质手段。

7、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就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就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就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就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8、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

1)实践就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物质生活、政治生活与精神生活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与进步。

9、联系的特点

1)联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就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就是主观臆想的。

2)联系具有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都不能孤立存在,且整个世界就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联系具有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就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就是多样的。

4)联系具有条件性。

条件就是对事物存在与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与。

10、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约等于辩证法的五对范畴)

1)原因与结果

2)现象与本质

3)内容与形式

4)必然性与偶然性

5)现实性与可能性

11、对立统一规律的内涵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与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就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就是理解这些规律与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2、矛盾的同一性

1)同一性就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就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3)同一性规定者事物转化的可能与发展的趋势。

13、矛盾的斗争性

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使双方力量的变化。

2)矛盾双方的斗争就是一种斗争统一体向另一种斗争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1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2)矛盾的共性就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就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与个性的辨证统一的关系。

4)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就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5)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就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就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15、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就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就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与质变就是相互渗透的。

16、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1)否定就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就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就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辩证的否定就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就是通过否定的环节联系起来的。

4)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7、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需要哪些能力

1)战略思维能力,就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大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与方向的能力。

2)历史思维能力,就就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

3)辩证思维能力,就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

4)创新思维能力,就就是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退、开拓创新的能力。

5)底线思维能力,就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能力。

第二章

1、实践的概念

实践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就是认识产生与发展的基础。

2、实践主体的三种基本形态

1)个体主体

2)群体主体

3)人类主体

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与发展。

4)实践就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的三种基本类型

1)物质生产实践

2)社会政治实践

3)科学文化实践

5、认识的本质

就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它不但具有再现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而且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特征,就是主体以实践为基础对客体能动的、创造性的思维再现。

6、能动反映论

能动反映有两个主要特性:

摹写、反映的特性与能动、创造的特性。

人对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能动反映,就是摹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否认反应的募写性,使创造性脱离反映论的前提,就会把创造变成主观随意的创造,从而滑向唯心主义与不可知论;如果把反映完全等同于摹写,忽视反映的创造性,就会重复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错误。

只有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坚持反映的摹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才能真正揭示认识的本质与规律。

7、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与深化为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8、从实践到认识(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1)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与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这就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2)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

3)必须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9、从认识到实践

1)由认识向实践飞跃,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包括确定实践目的、形成实践理念、制定实践方案、进行中间实验、运用实践的科学方法等。

2)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理论掌握群众,转化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10、真理的概念

真理就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就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1、真理的客观性

1)指真理的内容就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2)就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3)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第三章

1、社会存在的概念

社会存在也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就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地理因素、人口因素与物质生产方式。

2、跟社会意识有关的一堆划分

1)根据社会意识主体的不同,社会意识分为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

2)按照不同层次,社会意识分为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

3)社会意识形式又分为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

4)不具有社会经济形态与政治制度的性质,不反映特定社会集团的利益与要求,不服务于特定经济政治制度与特定阶级的意识形态就是非意识形态。

5)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社会意识就是意识形态。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就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社会存在就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就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条件的主观反映。

3)社会意识就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4)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早或晚地发生变化与发展。

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与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就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与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2)生产力三要素: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3)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就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与生产关系。

6、为什么说生产方式就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就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与存在的基础,就是一切其她社会活动的首要前提。

2)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与面貌。

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与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3)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与发展。

7、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8、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

1)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与可能性空间。

2)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主体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3)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就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9、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

1)社会基本矛盾就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与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推动作用的矛盾。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就是社会基本矛盾。

10、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生产力就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就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最终决定力。

2)生产力就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就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3)社会基本矛盾特别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她矛盾的存在与发展。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就是更为基本的矛盾。

4)社会基本矛盾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与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与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与发展。

11、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改变了人们的劳动方式;

●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就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改变。

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3)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12、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的原则

1)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谁就是历史创造者。

2)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与说明谁就是历史的创造者。

3)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不同层次上考察谁就是历史的创造者。

1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人民群众就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就是历史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就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就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4)人民群众就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4、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

1)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3)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4)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第四章

1.商品经济两个阶段

1)简单商品经济: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与个体劳动为基础。

2)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与雇佣劳动为基础。

2.商品的二因素

1)商品就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与使用价值两个因素,就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2)使用价值就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反映的就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就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3)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与体力的耗费,就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3.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

1)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

2)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因素。

4.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就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就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2)具体劳动就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3)抽象劳动就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与体力的劳动。

4)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不就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

5)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又分别反映劳动的不同属性。

5.货币的五种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6.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就是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2)其主要内容就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3)价值规律贯穿于商品经济的全部过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7.价值规律的作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8.价值规律的限制

1)导致社会资源浪费。

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2)导致收入两极分化。

可能使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另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

3)阻碍技术进步。

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9.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发展过程。

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就是商品经济的其她一切矛盾的基础。

4)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10.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拜物教性质产生的必然性

1)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产品只有采取商品的形式才能拿进行交换,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只有采取了同质的价值形式才能在交换中体现出来。

2)劳动量只有采取价值量这一物的形式才能进行计算与比较。

3)生产者的劳动关系的社会性质只有才去瞧商品之间的=即物与物之间相交换的形式才能间接地表现出来,这就使人们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具有了拜物教性质。

1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12.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1)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做出新的界定。

2)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与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3)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认识。

13.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1)劳动者就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支配。

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的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14.劳动力的价值

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与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15.一堆所有制概念

1)资本主义所有制就是指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的一种私有制形式。

2)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就是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这种所有与支配实现生产与获得剩余产品。

3)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就是指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法律形态。

16.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由此具有了剥削与被剥削的对抗性质,因此,资本主义所有制就是雇佣劳动赖以存在的基础就是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剥削与被剥削关系的体现。

17.剩余价值的概念

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她就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用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18.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1)不变资本就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2)可变资本就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19.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

1)绝对剩余价值就是指在必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与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就是指在工作日长度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3)超额剩余价值就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20.社会资本再生产

1)社会资本再生产就是指各个互为条件、互相交错的个别资本再生产的总与,主要分为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与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2)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就是指资本家瓜分到剩余价值后,如果将其完全将其用于个人消费,则生产就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重复进行。

3)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就是指资本家获得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后,并不就是将其完全用于个人消费,而就是将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21.资本主义工资实质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就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22.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1)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2)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就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

3)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特殊规律的同时,也揭示了商品经济与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

4)由于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2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1)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具体表现在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3)还具体表现在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24.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就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建立的,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反映了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要求。

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又反过来保护其经济基础,为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提供政治保障。

25.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就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利益与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与观念的总与。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就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就是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3)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就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第七章

1、说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与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特点)

1)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2)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3)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2、说明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与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3、马克思主义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

1)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论证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自我否定趋势。

2)揭示了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历史暂时性。

3)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与资本主义的非正义性,论证了工人阶级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历史使命。

4)揭示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发展规律与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