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类分级管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1874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类分级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类分级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类分级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类分级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类分级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类分级管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类分级管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类分级管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类分级管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类分级管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类分级管理.docx

《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类分级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类分级管理.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类分级管理.docx

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类分级管理

xxxx精神病院不良事件管理及处置预案

一、目的:

明确护理不良事件分级分类管理范筹,界定不同类别与不同性质的护理不良事件,讨论分析不良事件发生原因,改进防范措施、更好地做好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保障护理安全,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二、不良事件定义:

伤害事件并非由原有疾病所致,而是由医疗护理行为造成患者死亡、伤害、功能障碍、住院时间延长,或出院时仍带有某种程度的失能。

如:

跌倒,用药错误,走失,烫伤,压疮等。

三、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类:

护理不良事件是与护理活动相关的损伤,在诊疗护理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纠纷或事故的事件。

为了便于不同事件的处理,参照卫生部关于印发《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试行)》(卫医政发〔2009〕49号),《四川省二级精神病医院评审标准(2014年版)实施细则》,《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卫医管发〔2011〕4号)等文件的有关要求,结合我院精神专科医院的具体工作特点,制定我院护理不良事件管理的具体规定。

将护理不良事件分为六类五种性质。

根据对病人的损伤程度和不良结果分为五度五级。

(一)、临床常见不良事件分类:

1类:

治疗性的不良事件,如:

医嘱执行错误、给药错误、输液错误、输液液体渗出、注射部位感染,应做皮试的抗生素或换批号后未做皮试,特殊治疗身份识别错误、术前准备不足等。

2类:

护理服务不良事件,如:

饮食、皮肤护理、院内压疮、医源性皮肤损伤、约束损伤、管道滑脱、病人自拔管道输液针等。

3类:

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如:

病人出走、身份识别错误、危险物品进入病房、噎食、自残、自杀、烫伤、伤人、被伤等。

4类:

医患沟通不良事件,如:

病人及家属对精神专科护理特点的不理解,护患争吵、病家不满、投诉等。

5类:

意外不良事件,如:

无障碍病人跌倒、坠床,烧伤、咽入异物、突发冲动、猝死等。

6类:

医疗设备器械事件,如:

医疗设备故障、仪器故障、器械不符合要求等。

(二)、不良事件性质:

责任、技术、疏忽、意外、其他

1、责任原因:

工作人员消极怠慢,无责任心,违反技术操作规程,不按规章制度、规范、护理常规做事。

交接班不严格,工作走过场,不履行岗位职责,擅离职守、脱岗离岗等原因引起的不良事件。

2、技术原因:

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缺乏,临床经验不足,没有足够的安全意识和风险意识。

临床护理基本操作技能水平不高;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很少涉及的其他专科护理操作,如;特殊穿刺、活检、特殊化验标本采集留取、精神障碍患者的孕期保健等跨专业情况,由于技术不足等原因引起的不良事件。

3、工作疏忽:

因责任心不强,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或技术操作规程。

工作粗疏,可预见、能防范的而未采取积极的有力的干预措施。

如:

肢体功能障碍病人跌倒,医嘱、记录遗漏签字,精神病性症状活跃病人没能及时汇报,保护性约束时对病人保护不足等原因引起的不良事件。

4、意外:

正常的护理行为造成的不可预防的损伤。

突然发生的、出乎预料的不可预防事件。

如:

猝死、康复期病人在康复活动中突然跌倒、病人突发危机行为等原因引起的不良事件。

5、其他:

护理职业行为以外的其他原因。

(三)、根据不良事件的损伤程度以及所造成的后果分为五级:

1、一级(极重度度伤害):

造成患者肢体残疾、永久功能障碍或造成死亡。

2、二级(重度伤害):

非疾病本身造成病人组织器官损伤,严重功能障碍。

除需要额外的照护、评估或观察外,还需要住院或延长住院时间或会诊等特别处理者。

3、三级(中度伤害):

造成伤害,引发不安全隐患,需要通过相关检查、医疗等处置措施,需额外的照护、评估或观察。

如:

外出检查、缝合、冰敷、抽血检查、包扎等治疗手段。

4、四级(轻度伤害):

造成伤害、但不需或仅需稍微的处理或观察措施无不良后果。

5、预警级(无伤害):

隐患事件,未造成损伤,一旦实施将给患者引发伤害。

四、不良事件管理预案:

(一)、建立院科两级质量安全管理组织:

略(见质量安全管理方案)

(二)、不良事件管理措施:

1、实施非惩罚与问责制相结合,要求护理人员积极主动的上报护理不良事件。

不断的自我总结,改进工作,预防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

1、对科室发生的不良事件,护士长应及时(一周内)调查、组织科室人员认真分析、讨论、定性、提出处理意见和改进措施,并做好详细记录,及时上报。

2、各科室质量安全管理小组建立不良事件登记本,对科内发生的不良事件以及平时工作和质量安全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风险、隐患等预警事件即时指出,即时改进,并登记记录。

3、不良事件有原因分析,改进措施,事件有追踪,措施落实有效。

4、每月的质量安全工作会议上对本月出现的差错、缺陷等安全风险(不良事件)做阶段性的原因分析、总结,提出改进措施,积极的整改。

每季度进行汇总总结,针对不良事件、安全隐患、风险汇总结果,完善和优化安全管理措施。

5、每日护士长利用晨会等时间对发现安全风险、隐患等预警事件提出警示,重点强调,落实防范措施,做好相应的记录。

6、科室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每半年进行小结,年终总结,并形成资料,年底统一交质控科存档。

7、院护理质量安全管理部门根据病区上报的材料进行调查核实,根据不良事件的性质以及对患者的损伤程度和结果等情况,组织召开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会议,对发生的差错认真分析、讨论、提出处理意见和改进措施。

8、院质量管理委员会每季度召开一次质量安全工作会议,对各科室发生的不良事件以及平时质量安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做阶段性的总结分析,讨论改进措施,并监督落实,每半年进行小结,年终总结汇总,根据总结结果,优化改进安全工作方案。

(三)、发生护理不良事件补救处置:

处置:

凡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当班者或责任人应迅速采取补救措施,并即刻向当班医生汇报。

本着病人安全第一的原则,尽量避免和减轻对病人健康的损害,或将损害降到最低程度。

根据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及时向科主任、护士长汇报或向院行政值班汇报(中午、夜间、清晨等工作人员少时),以调配人员参与补救工作。

护士长核实情况,根据不良事件的程度即时汇报护理部,以便及时协调相关部门参与补救处置工作。

护理部核实事件后,根据不良事件的损伤程度指导补救,并将(二度及以上的伤害)有关情况如实向主管院长汇报,同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解释工作。

事后责任人(或发现人)对事件及时做好详细的记录。

对于严重的不良事件,科室主任、护士长应按卫生部《病历管理规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等有关规定,指定专人妥善保管相关的原始资料及物品,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病历资料,因输液、输血、注射、服药等引起的不良后果,医患双方应当场封存,保留现场实物,以备检验

(四)、护理不良事件报告:

1、一级(极重度伤害):

不良事件发生后,科室即刻口头(电话)报告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24小时内书面报告(不良事件报告表)。

2、二级(重度伤害):

根据补救措施处置情况2小时内口头报告相关科室负责人,24小时内书面报告(不良事件报告表)。

3、三级(中度伤害):

根据补救措施处置情况及纠纷隐患等及时报告科室负责人,48小时内书面报告(不良事件报告表)。

4、四级、五级(轻度伤害、(预警级)无伤害):

当班者或当事人立即汇报科室负责人,采取必要的补救处置。

严重不良事件紧急汇报流程图:

(附件一)

(五)、临床常见的不良事件:

(附件二)

(六)、不良事件的防范:

(附件三)

五、处理

不良事件处理实行非惩罚与问责相结合,鼓励科室工作人员及时汇报不良事件。

根据不良事件的性质以及对患者的损伤程度和结果,调查核实后按院、科两级考核细则相关规定进行问责;对及时主动汇报者,三、四级中轻度伤害,根据性质及不良后果,免于或减轻处罚,一、二级重度伤害,根据性质减轻处罚;严禁隐瞒不报,若出现隐瞒者,一经查实,除不良事件处罚外,另扣责任科室管理质量分20分,处理结果纳入当事人和责任科室年终考评。

有不良后果者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严重的护理不良事件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处理。

广x市精神病院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

二0一三年一月

精神科临床常见的不良事件:

(附件二)

护理不良事件:

是指在护理工作中,不在计划中、未预计到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常称为护理差错和护理事故。

临床工作中常见不良事件:

1、坠床:

患者翻身时从一侧坠床,谵妄病人约束不良无床挡等。

2、烫伤:

患者喝水、无工作人员监护进入配餐室接水或在消毒柜取碗筷时被烫伤。

3、跌倒:

下肢功能障碍患者,更换体位过快,服用精神科药物剂量较大患者等。

4、自杀自伤:

严重的抑郁、焦虑症患者,明显的妄想、幻觉、行为紊乱等患者。

5、噎食:

年老体弱病人,卧床病人,谵妄、服用精神科药物较大、药物不良反应明显的病人等。

6、病人兴奋躁动,冲动伤人等危机行为未及时汇报、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导致病人或其他人员损伤。

7、给药对象识别错误,(错发药物)剂量或方式错误。

8、特殊治疗术前准备疏忽。

如:

电疗术前准备遗漏或识别错误。

9、危险物品进入住院环境。

长带背包、鞋带、有线充电器、剃须刀等。

10、危机行为干预保护不良造成损伤。

11、设备故障:

常常发生在急症抢救时,不会操作医疗设备、错误操作,设备找不到或者维护不良等。

12、查对制度不认真落实,医嘱执行错误,遗漏医嘱或执行医嘱不及时(给药时间延后或提前超过2小时者)。

13、护患沟通交流、知情告知不足(入院、住院告知)。

14、护理记录缺陷(缺项、漏项、字迹不清,与医疗记录不一致)。

15、青霉素、头孢类等应做皮试的药品,无皮试阴、阳性标示或更换配号后不仔细核对,遗漏皮试环节。

16、输液治疗未按医嘱要求控制滴数;患者自行调节输液速度或自行拔出输液针头、静脉液体外渗外漏等未及时发现;病人暂停输液进行其它处置后继续输液无记录显示,致使单位时间补液量与医嘱不一致。

17、褥疮发生。

18、病人出走。

19、交接班清点物品,只签字,不清点。

如:

插线板等(有登记,无实物)。

交接病人不仔细清点人数。

20、服药牌涂改含糊不清,导致剂量有误。

 

不良事件的防范:

(附件三)

1、工作时间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坚守岗位,不擅自离岗、脱岗,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落实各项护理常规。

2、病房管理应用“五常法”(即常自查、常整顿、常反省、常规范、常自律),使各类物品、药品放置有序,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3、按护理级别要求巡视患者,认真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和当班(值班)医生联系,及时汇报不良隐患。

4、对新入院病人、年老、体弱、合并其他疾病、进食差、服用精神科药物剂量较大、兴奋躁动、谵妄状态、行为紊乱等病人做到身份识别标识明确,心中有数,置视线范围内,重点观察。

5、电休克等特殊治疗病人,术前准备,术中、术后的观察护理落实到位。

6、按要求及时、规范书写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及巡视、监护等护理记录。

7、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要严格按医疗护理常规进行,必须落实查对制度。

对病人施行危机行为干预时做到尊重病人,以保护病人安全为目的,执业行为规范。

8、在病人床旁、活动厅等场所进行护理操作处置时,所用治疗护理用具清点数量,用后即时如数收回。

9、落实安全管理制度,每日安全检查、每周两次的安全排查、新病人入院(病人外出反院)的安全检查,以及病人陪护、外来探视人员所带物品必须认真仔细检查,并做好沟通告知工作,杜绝危险物品进入住院环境。

10、护理人员应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努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院科两级定期考核。

11、对专科开展的新项目、新技术应及时制定护理常规,并使护理人员能够遵照执行。

12、护理用具、抢救仪器要定期检查,保证处于备用状态。

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放置位置,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方法。

13、按有关规定使用的一次性物品,并定期检查,防止过期、包装破裂、潮湿、污染等现象发生。

14、认真落实交接班制度,危重患者、新入患者、年老体弱、特殊治疗及突然发生病情变化等患者要床头交接班。

15、按合疗医保有关规定及四川省医疗项目收费价格规定合理收取费用。

不得多收、漏收、私自分解项目收费。

16、若出现护理不良事件、护理纠纷,按规定及时上报科室领导。

 

不良事件紧急补救汇报流程图:

(附件一)

发生不良事件

判定不良事件损伤程度

即刻采取补救措施汇报值班(当班)医生

 

根据损伤情况及时汇报科主任、护士长,(中午、夜间、清晨

同时汇报院行政值班,二线值班医生)组织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

科室护士长根据事件的损伤程度及时汇报护理部,组织采取进一

步的补救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