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4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782.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1916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4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78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4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78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4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78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4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78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4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78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4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78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4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78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4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78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4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78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4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78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4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78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4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78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4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78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4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78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4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78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4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78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4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78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4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78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4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78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4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78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4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782.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4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78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4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782.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4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782.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4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78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4

(总分100,做题时间90分钟)

单项选择题

1. 

在实践的基本形式中,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

A 物质生产劳动

B 政治实践

C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D 科学实验

    分值:

2

答案:

A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的基本形式。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其中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

因此,在实践的基本形式中,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物质生产劳动。

所以本题选A。

2.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实践是

A 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活动

B 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

C 人们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

D 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分值:

2

答案:

D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的本质含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由此看来,选项A的外延过大,选项BC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符。

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为D。

3. 

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以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到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

这些挖甘草的人们

A 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B 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

C 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

D 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分值:

2

答案:

C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联系的多样性。

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这要求我们必须从事物固有的联系出发,对多种联系进行具体分析,用以指导我们的实践。

人们只要眼前的经济利益,说明看到了直接联系;不顾破坏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说明人们忽视了间接联系,所以正确答案是C。

选项ABD均为相近的迷惑项,都不符合题意。

4. 

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

A 实事求是

B 矛盾分析法

C 唯物史观

D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分值:

2

答案:

D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5. 

一位机械工程专家讲过这样一件事:

“文化大革命”中,他在农场劳动,有一天领导要他去割羊草。

他没养过羊,怎么认得羊草呢?

但脑子一转办法就来了。

他把羊赶出去,看羊吃什么就割什么。

不到半天就割回了羊草。

这位专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意识到,“羊吃草”与“割羊草”两者之间存在着

A 主观联系

B 必然联系

C 本质联系

D 因果联系

    分值:

2

答案:

D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因果联系。

客观世界到处都存在着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联系,辩证法把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联系。

其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羊吃草”是原因,“割羊草”是结果,因为专家看到了羊吃什么样的草,所以他才知道如何去割羊草。

二者是因果联系。

正确答案是D。

6. 

“燕子低飞蛇过道,必有大雨到”这句谚语包含的主要哲学道理是

A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B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C 世界是物质的

D 矛盾具有普遍性

    分值:

2

答案:

A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事物的普遍联系。

题干谚语说的是燕子、蛇的活动方式与气象变化之间的联系,显然,其说明的是世界是普遍联系的(A)。

选项BD与题干内容无关。

选项C不够准确。

所以,最能说明题意的是选项A。

7.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分值:

2

答案:

D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是由新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

就本题来说,四个选项全部正确,但最能体现这两首诗的最佳选项是D。

因为“沉舟”和“病树”、“陈叶”和“后波”都是旧事物的代表,而“千帆过”和“万木春”、“新叶”和“前波”则代表新事物的发展趋势,所以本题选D。

8.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 对立统一规律

B 质量互变规律

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 联系和发展

    分值:

2

答案:

A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由于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关键,同时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所以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9.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A 普遍性和特殊性

B 同一性和斗争性

C 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D 可知性和不可知性

    分值:

2

答案:

B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就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

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B。

10. 

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

这说明

A 矛盾双方是互相排斥的

B 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C 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D 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分值:

2

答案:

C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同一性的含义。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二者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双方在对立的前提下,互为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每一方都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并从对方取得自己的规定性。

如题目中的上和下、先进和落后、正确和错误都是作为矛盾的统一体而相互依存,因此正确答案是C。

题干只说矛盾的依存,而没有涉及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更没有相互排斥的意思,ABD都不符合题意。

11. 

日本福岛核泄漏引起全球关注,世界各国纷纷调整核政策,采取措施应对核泄漏危机。

这件事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

B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C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D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

    分值:

2

答案:

B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普遍性的关系也就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日本福岛核泄漏是特殊、个别。

核设施的普遍使用,使得核安全成为所有国家关注的一般性问题。

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B。

12. 

“居安思危”这句成语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B 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C 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下推动事物的发展

D 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分值:

2

答案:

A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同一性。

“安”与“危”作为对立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A。

13.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认为,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C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D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分值:

2

答案:

C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问题的精髓就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即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正确答案是C。

14. 

“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知道限制自己。

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

”这段话告诉我们

A 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

B 要懂得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

C 要具体矛盾具体分析

D 要抓主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分值:

2

答案:

D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分析法。

选项A、B、C都对,但选项D最准确。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15.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其基本含义是

A 抛弃

B 既克服又保留

C 纯粹的否定

D 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分值:

2

答案:

B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否定的实质。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恩格斯)。

选项A、C只是“弃”,没有“扬”;选项D只是好坏的结合而没有“弃”。

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为B。

16.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 方向和道路

B 形式和状态

C 结构和功能

D 源泉和动力

    分值:

2

答案:

A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带有一定的综合性。

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所揭示的内容是各不相同的: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质量互变规律揭示的是事物存在的形式和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所以本题正确选项为A。

17. 

把不同事物区分开来的依据是

A 事物的度

B 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C 事物的属性

D 事物的量

    分值:

2

答案:

B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质、量、度。

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物的内在规定性。

度是区分质变和量变的依据。

对于同质事物,区别的依据是事物的属性和量。

18. 

部分质变是指

A 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B 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局部或阶段性的质变

C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 量变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分值:

2

答案:

B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部分质变的内涵。

部分质变分为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两种形式。

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未变,而比较次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从而使事物的发展呈现阶段性。

局部性部分质变是指事物全局的性质未变,而其中某些部分发生了性质的变化。

正确答案是B。

19. 

事物具有直接同一性的是

A 事物的量变和质变

B 事物的量和事物的存在

C 事物的质和事物的存在

D 事物的属性和事物的存在

    分值:

2

答案:

C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质与事物存在的同一性。

事物的质就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

特殊的质就是特殊事物的本身,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正确答案是C。

个别考生将事物的属性与事物的本质混淆,属性有本质的也有非本质的,不是和事物直接同一的。

故D选项错误。

20. 

由于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和灾区人民的顽强努力,历经两年多的共同努力,一个崭新的绵阳城矗立在世人面前。

从因果关系上看,这属于

A 多果一因

B 同因异果

C 一果多因

D 同果异因

    分值:

2

答案:

C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因果联系的复杂性。

因果关系是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题干说明,一个结果的取得,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

21. 

“大海捞针”是一种

A 现实的可能性

B 抽象的可能性

C 现实性

D 不可能性

    分值:

2

答案:

B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可能性的分析。

只要大海里有针,随着探测技术和打捞技术的发展,人类迟早能把针捞起来。

但就目前的技术条件而言,人类尚无法做到,所以这是一种抽象的可能性。

B选项正确。

考生需要注意的是,“大海捞针”指的是困难,而不是不能够实现。

22.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着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一论断体现了

A 必然性比偶然性重要

B 偶然性比必然性重要

C 偶然性对事物发展的重要作用

D 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分值:

2

答案:

C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偶然性的作用。

偶然性是指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或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

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

偶然性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

偶然性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但是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正确答案是C。

23. 

有人认为:

“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些科学家就都成为多余的了。

”这一命题

A 夸大了现象和本质的区别

B 否认了现象和本质的区别

C 揭示了现象和本质的区别

D 夸大了现象和本质的统一

    分值:

2

答案:

C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本质和现象的区别。

该命题的观点从反面说明了世界的现象和本质不可能合二为一,而是存在着差别的。

所以,正确选项为C。

24. 

有一则箴言:

“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

”“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

A 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B 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C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D 有其因必有其果

    分值:

2

答案:

B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质量互变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本题关键词是“坚持”和“胜利”,“坚持”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胜利”是坚持的结果,其所蕴含的哲理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B)。

选项D与题干相关,但该选项主要说明的是溪水与岩石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是“坚持就能胜利”所蕴含的哲理,属于干扰力极强的选项。

所以,正确选项是B。

25.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 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 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 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分值:

2

答案:

A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关系。

主观辩证法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

客观辩证法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

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是辩证法在认识和思维中的运用和体现,两者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主观辩证法”中的“主观”,是指人的主观世界即认识和思维领域,并不包含“唯心主义”“抽象”等含义,所以排除选项BCD,正确选项是A。

26. 

恩格斯说: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

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

”这段话表明

A 历史是由理论推演出来的

B 历史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是历史经过修正的再现

C 历史进程与逻辑进程是完全一致的

D 理论反映的是历史过程的全部内容

    分值:

2

答案:

B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思维方法。

恩格斯的这段话表明,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历史的修正,是对历史必然性的再现,而不是对全部历史内容的反映。

作为历史的反映与历史不能是完全同步的,选项A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正确答案是B。

27.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方法的逻辑起点是

A 客观事物

B 社会实践

C 感性认识

D 思维抽象

    分值:

2

答案:

D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方法。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起点是理性领域的思维抽象,而不是作为感性具体的“客观事物”“社会实践”“感性认识”。

正确答案是D。

个别考生会误认为“社会实践”是正确选项。

而本题考查的是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只能从抽象开始。

如果从社会实践开始就不是从抽象到具体了,是从具体到抽象了。

28. 

我国战国时代哲学家荀子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的这句话说明了

A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B 规律的平等性

C 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D 规律的能动作用

    分值:

2

答案:

A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因而社会规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荀子的这句话是说,天道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而运动变化的,它不以人世间统治者的好坏而发生改变——存在或消亡。

这是一种朴素唯物论观点,具有辩证法思想,充分体现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所以,正确选项是A。

29. 

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

A 是否具有客观性

B 是否具有强制性

C 是否具有稳定性

D 是否能够离开人类的实践活动而存在

    分值:

2

答案:

D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

只要是规律,就有客观性、稳定性和强制性的特点。

社会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之处在于,其必须通过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体现出来,离开了人类的实践活动,即脱离了人类社会,社会规律将无法存在,而自然规律可以脱离人类社会而存在。

所以,正确选项是D。

30. 

马克思说:

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人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地存在着”的目标和蓝图而进行的。

这说明了

A 人比动物具有更好的记忆力

B 观念的作用是不能够忽略的

C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D 人的劳动过程的特殊性

    分值:

2

答案:

C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从马克思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

在人的意识中,不仅预先规定了活动的目标,而且为实现这一目标又预先规定了活动的方式和步骤。

这就是同一定的目的性相联系的活动的计划性,从而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31. 

由于社会历史是由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着的人创造的,因此

A 社会规律是由人所创造的

B 人们可以改造或者消灭社会规律

C 社会发展规律只能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起作用

D 人的活动都体现社会规律

    分值:

2

答案:

C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人的自觉活动。

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的,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

A项的错误在于社会规律不是由人所创造的,它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B项的错误在于人不能改造或者消灭规律。

D项的错误在于并非所有人的活动都体现社会规律。

正确答案是C。

32. 

对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说明意识具有

A 目的性和计划性

B 对生理活动的控制作用

C 能动创造性

D 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作用

    分值:

2

答案:

C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是一道理解性试题,难度较大。

四个选项都是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但是只有A、C两个选项与题干有关。

本题考查的核心是对感性材料的“改造制作功夫”,这是典型的创造性的体现,只有创造性才能“改造制作”。

同时,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的过程,也就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认识现象到认识本质的过程。

而这一过程也恰好说明意识具有能动创造性。

因而C选项正确。

很多考生将题干的核心单纯地放在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目的性上,因而会误认为A选项正确。

B选项,对生理活动的调节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不选。

D选项,指导实践改造世界也与题干无关,题干所说是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还在认识范围内,还没有指导实践,所以也不能选。

33.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是

A 实践

B 规律

C 意识

D .人

    分值:

2

答案:

A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而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所以本题选A。

34. 

中国跨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中国人民经过反复实践和探索,又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

这一事实说明

A 社会历史规律具有决定作用

B 主体的选择可以不受社会历史规律的制约

C 在社会历史发展问题上,主体没有选择的自由

D 社会发展是历史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有机统一

    分值:

2

答案:

D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社会历史发展具有规律性,但并不因此而否定主体人在可能性空间内的选择。

题干中“跨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明主体选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选项A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选项BC本身就是错误的。

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D。

35.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

“心不在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A 客观性

B 能动性

C 对象性

D 任意性

    分值:

2

答案:

B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心不在焉”强调的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所以只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36. 

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

A 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 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 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 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分值:

2

答案:

A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

题干指的是主观唯心主义对意识能动作用的夸大。

所以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37.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世界。

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具有

A 决定性

B 预见性

C 能动性

D 主动性

    分值:

2

答案:

C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具有创造性;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题干所说的符合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属于意识能动作用。

故C为正确选项。

38. 

《坛经》中记载: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 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 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 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分值:

2

答案:

D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惠能所说即是精神的运动,属于唯心主义运动观。

所以选项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ABC是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是正确说法,但不符合题意。

39.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A 普遍性

B 绝对性

C 客观实在性

D 直接现实性

    分值:

2

答案:

D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构成实践活动的要素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结果都是客观的,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因此,实践是同主观认识活动相区别的感性物质活动。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就在于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可以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用客观同认识加以比较,就能检验出理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所以只有D是正确选项。

40.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分值:

2

答案:

A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上,对物质概念作出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