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形体演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92013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0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字的形体演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汉字的形体演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汉字的形体演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汉字的形体演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汉字的形体演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汉字的形体演变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汉字的形体演变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汉字的形体演变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汉字的形体演变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汉字的形体演变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汉字的形体演变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汉字的形体演变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汉字的形体演变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汉字的形体演变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汉字的形体演变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汉字的形体演变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汉字的形体演变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字的形体演变Word格式.docx

《汉字的形体演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字的形体演变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汉字的形体演变Word格式.docx

  如果联系商周甲金文的构形特点,不难发现上述推测是合情合理的。

当然要真切地了解原始文字的构形特点,还必须等到大量的、可论定为原始汉字的新资料出土的那一天。

(二)甲骨文

 

甲骨文又称卜辞、殷墟文字等,主要是指商代锲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商代统治者迷信尚神,事无巨细,均要进行占卜以问凶吉。

他们把每次占卜的内容有时连同应验的结果都刻在特制的龟甲兽骨上(也有少数是非占卜的纪事刻辞)。

即使是资讯发达的现代,人们仍然流行以塔罗牌、星象等来预测未知的命运。

然而三千年前,缺乏气象预报、医疗设备的殷氏帝王,更是凡是必须依据占卜,透过龟甲兽骨,向鬼神祈求指引,来解决生活上的疑难。

甲骨上所刻的卜辞,就是记录占卜的问题、经过和结果。

这些特殊的文字资料随着殷商王朝的灭亡和殷都(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的夷为废墟而长期埋没于地下,直到1899年才被人发现为宝物。

之后经过多次发掘,到目前为止,从安阳出土的有字甲骨已达十万片以上。

甲骨文中的单字据孙海波《甲骨文编》的统计,多达5949个(其中多有同字异构,据最新研究,约为3500左右)。

甲骨文的发现,为研究上古史、古汉字和上古汉语等提供了大量可靠新材料。

补充一:

甲骨文也有很多别称,视其命名的「著眼点」不同而定,由於名称太多了,举四个常见的例子:

1.以刻在「甲骨」上来命名,则甲骨文又叫「甲骨刻辞」。

2.以发现的「地方」来命名,也叫「殷虚文字」。

又,本来墟是没土的,後来被借为空虚的「虚」,才将废虚加了土,成了「墟」,所以「殷虚」或「殷墟」皆可。

3.就「内容」来命名,甲骨文是古代王室,用来记录卜卦、占卜的经过的文字,所以又叫「贞卜文字」。

又,许慎说「贞、卜,问也。

」与後来贞节的贞不同。

4.以「刻」来命,名叫「契文」,所以有《契文举例》这本书。

供占卜用的龟甲与兽骨一般都经过整治。

它们用于占卜时大致经过三个步骤:

1选材;

2锯削、刮磨。

即将牛胛骨的骨臼部分锯削、磨平;

3凿、钻、灼。

凿是在甲骨背面挖出枣核形凹槽;

钻是在槽的一边用刀或钻头钻出圆形的穴;

灼是用火在钻、凿的地方烧灼,使因钻凿而变薄的甲骨正面出现爆裂的卜兆。

根据卜兆辨别吉凶祸福,并将卜问的结果刻在甲骨之上。

卜辞有一定的格式。

一条完整的卜辞,可分为前辞、命辞、占辞、验词等部分。

前辞,也叫叙辞,记占卜的时间和人名。

命辞,指所要占卜的事项。

占辞,记兆文所示的占卜结果。

验辞,记事后应验的情况。

癸巳卜,壳贞:

旬亡祸?

王占曰:

有祟,其有来艰。

乞至五日丁酉,允有来艰自西。

戛告曰:

土方正于我东鄙,灾二邑;

方亦侵我西鄙田。

”大意是:

癸巳这一天占卜,问十天内有无祸患?

商王占卜的结果说:

有祸祟,将有一次突来的灾难。

迄至五日丁酉时,这灾难来自西方。

戛警告说:

土方正侵扰我东部边境,祸及两邑;

方亦侵我西部边境土地。

“甲申卜,壳贞:

妇好冥,不其?

三旬又一日甲寅冥,允不,惟女。

”——甲骨文中对商王的妻子妇好难产的纪录。

妇好,商王武丁的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文武双全的女将军。

在出土的甲骨文献中,妇好的名字频频出现,仅在安阳殷墟YH127甲骨穴中出土的1万余片甲骨中,她就出现过200多次,内容主要是对她征战、生育、疾病,乃至去世后的状况纪录。

妇好是一位出色的女军事家,用兵用计都非常出色,可称得上是男性职场中的佼佼者。

甲骨卜辞的记录表明,妇好曾多次受命代商王征集兵员,并屡任军将征战沙场,前后击败了北土方、南夷国、南巴方,以及鬼方等20多个小国,为商王朝开疆拓土立下了不朽的战功。

她曾一次统兵1.3万人攻羌方,俘获大批羌人,成为武丁时期征战率兵最多的将领。

她参加并指挥了对土方、巴方、夷方等小国的重大作战,曾与武丁合作设置埋伏歼灭敌军,是中国战争史上记载最早的伏击战。

妇好是职场中美女精英们的老前辈,她的墓中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铜镜和很多装饰品,她很喜欢打扮,也很善于修饰自己,是一位很符合当时审美观点的美女。

据考证,妇好使用的兵器应该是“钺”,形似大斧头。

在古代,斧钺主要用于治军,更是军事统率权即王权的象征。

后来根据资料雕刻的妇好汉白玉像的形象就是她左右手分别持龙纹铜钺和虎纹铜钺的样子,2个铜钺共重18公斤左右,这可以说明她双臂非常有力,身体强壮矫健,属于健美的典型。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一位美女在领军作战时将是怎样的英姿飒爽。

在周人的眼里,商纣王的第一宗罪就是“唯妇言是用”,那个年代是瞧不起女人的,妇好是例外的。

因为妇好的才干和能力,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商代,她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类祭典,出任占卜官,是武丁统治集团的重要成员。

同时妇好还拥有自己的封地,还要在封地上主持各项事务。

妇好的封地是商王朝最富庶的地方之一,她不但拥有自己的田地和奴隶,还拥有一支人数超过3000的独立嫡系部队,这是当时一般封地统治者无法想象的军队人数。

为了管理好自己的封地,妇好经常离开王宫,到封地去生活,类似于现在职业女性因公出差,不同的是妇好要管理的是一个小国家。

对比今天的职场女性来说,妇好的确算得上CEO级别的女强人了,她的工作除了固定的管理封地还要时不时地出征作战,但在这样繁忙的政务中她并没有放弃做母亲的权力,屡屡为武丁生育儿女。

考古者发现这样的纪录,武丁曾多次卜问妇好是否怀孕,妇好怀孕后他又不断地卜问孩子是男是女,是否会生产顺利。

这些卜问显示出父母对新生儿的关注,如果当时有孕检设备的话,估计武丁会要专门包一个病房每天为妇好检查。

考古学家根据众多卜辞发现,妇好生育的次数很多,说明她可能有许多子女,而且其中一位做了商王,所以妇好才列入周祭谱与武丁配享。

在医疗条件差的古代,生育对于女性来说是很大的挑战,死于难产的女性比比皆是。

在商代,33岁的妇好已经是标准的超高龄产妇了,这位久经沙场的女性没有战死疆场,却难逃高龄生育的危险。

卜辞还记载了妇好生育遇到难产的事实:

“壬寅卜,殻贞:

妇好娩,不其嘉?

王乩曰:

凡不嘉,其嘉不吉于□,凡兹乃死。

”卜官殻贞问:

“妇好分娩,不顺利吗?

”武丁判断说:

“都不顺利,就是顺利也不是吉利的事情。

现在看这总体的情况,妇好会死去。

”这显然是妇好生产不顺利,情况十分凶险,因此让殻占卜,武丁判断卜兆后认为情况都不好,要是这样下去,妇好就会死去。

甲骨文中还有这样的记载“甲申卜,壳贞:

”翻译过来就是“妇好要分娩了,不好。

三旬又一日,甲寅日分娩,一定不好。

女孩。

”还有诸如“贞妇好不死?

”、“贞妇好其死?

”、“贞妇好不死,有子?

”、“贞妇好延死?

”之语。

可以推测妇好很可能是死于难产,享年只有33岁。

丁亥卜,贞子渔其有疾。

甲骨文中的疾患种类 

商代人称病患为疒,即疾字,甲骨文疾写作,① 

像一人卧倚版榻津津出虚汗状,以患者病态取意,相当《说文》说的“疒,倚也,人有疾病,象倚箸之形”。

这是人们出于对病象病症认识的约定俗成。

"

从古非一,而梦为大"

.讨论中国古代预测术,那必然要涉及梦占,因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被梦魂索绕,可以说自占梦术产生以来,从来没有被冷落过,而西方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梦学理论的推出,在某种程度上也佐证了中国古代的梦占理论。

我国的祖先很早就研究梦,殷墟个辞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庚辰卜,贞:

多鬼梦,不至祸?

补充:

甲骨的发现、鉴定、收藏及甲骨文早期研究的情形。

〈一〉1.发现:

时间:

清光绪(1875~1908)初年(1875~78),为何不敢确定?

因为是事後追记的。

地点:

河南北部安阳县,古时的县有县城,在县城西北5华里处(5华里≠5公里),有个小屯村。

发现者:

小屯村的农民,在耕田、刨地时,常在田里发现甲骨,农民不知为何物,称之「龙骨」。

下场:

村民将龙骨卖予中药店当药材,学术界一般相信,这些龙骨是被磨成粉,用来治毒虫咬伤,如现在的消炎药。

2.经过:

清光绪24(1898)、25(99)年(追记,不确定),这些甲骨才被骨(古)董商视为具有商品价值的古物(身价转变),运送到北京去卖(1斤3毛成了1两数百)。

3.鉴定与收藏:

当时一位范姓古董商,将他买到的甲骨卖给在北京作官的王懿荣,这是甲骨命运的大转折。

王见了甲骨,大为赏识。

王是个收藏家,也是金石学家[金=铜器上的文字,如散氏盘。

石=石碑上的文字,如石鼓文,历代为了使功绩流传於世,秦汉就有很多石碑,像那到处跑的秦始皇],对文字的考订亦非常精深,因此,见此甲骨就鉴定为非常有价值的古物,从此,甲骨便广为世人所知(出头了)。

因此有人说,「甲骨文」是在清光绪25年发现的,但这是不对的,王是业馀的收藏、金石家,对字的考订又极内行,但却没有研究这些字,所以「光绪25年」只能说是个关键性的一年,不能说是发现甲骨之年,亦不是发现甲骨文之年。

4.为何王没有研究甲骨上的文字呢?

王虽是收藏、鉴定甲骨的第一人,但他与甲骨的因缘却不到一年,因为光绪26即发生庚子拳乱,八国联军入北京,王投井自杀以示负责。

北京被破,皇帝都跑了,为何王不逃反死呢?

王在京为官,当的是国子监祭酒,周朝的国子=小学生,清的国子是大学生,监=大学,祭酒是官名,王懿荣乃全国最高学府的首长,但这跟他的死无关;

死亡关键在於,王以祭酒之官,兼任团练大臣[当时中央、地方皆有团练],王是首长,一个为职位负责的读书人,就这麼自杀了,所以来不及作研究。

5.王死後,他的1000片甲骨就归於刘鹗手中,後来刘又经古董商之手,陆续买了5000多片的甲骨。

刘将手中6、7000片的甲骨,精选出1000多片,拓印行世(刊行於世),名曰《铁云藏龟》,於光绪29(1903)年出版,公开贩售。

《铁云藏龟》为中国第一部(本)研究甲骨文的材料之书。

为何要精选呢?

因为一片大龟甲,可能破成好几小块,有些小片的,也许一个字也没有,刘精选出大块的、字多的拓印成册。

6.有了研究的材料,隔年[光30(1904)],研究甲骨文的第一本著作,孙诒让的《契文举例》就发表了(写成了,隔好几年才大量出版)。

契=刻,甲骨文=契文。

7.早期的研究情形:

此後,继续研究甲骨文且具成就者,不乏其人(有了材料,又有人开研究先例),其中,号称世界四大甲骨学者的四堂,分别是:

1.罗振玉号雪堂2.王国维号观堂3.董作宾号彦堂(在台)4.郭沫若号鼎堂(大陆),此四堂是世界公认研究甲骨文最有成就之人。

为何说是世界呢?

甲骨自光绪初被发现,经20、30年而盛行,先後有「甲骨学」、「甲骨学者」的出现。

由於有材料和先例,全世界的汉学者都在研究,其中亚洲研究得最好的是日本,欧有英、法、瑞典、俄罗斯,美洲则有美、加,甲骨散在世界各地,俨然成为当时的世界显学了,而四堂正是世界公认最有成就之人。

其形体结构,有如下特点:

  1.形体来源于客观事物的图象,是原始记事方法——绘画记事法的继承体,但从整个文字体系来看,其形体己经过了符号化的改造,在线条化和规范化方面都己具有相当的规模。

  甲骨文是通过一百多个基本形体[组成汉字合体字的独体字,也即形符。

岛邦男《殷虚卜辞综类》归纳甲骨文部首时定为164个,于省吾主编的《甲骨文字诂林》并合为149个。

的相互组合和变化形成的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

这些基本形体,一部分来源于客观事物的具体形体,在其中占绝大多数的比例,它们有正如许慎所谓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两大类。

如加以进一步的划分,则有人体自身的图象,如:

人、大、女、子、目、耳、自、口、止、又、手、白;

有鸟兽虫鱼的图象,如:

牛、羊、犬、豕、马、象、虎、隹、鱼、龙、龟;

有草本植物的图象,如:

屮、木、禾、来;

有自然界的图象,如:

日、月、雨、土、山、水;

有日用器物的形象,如:

其、网、力、皿、帚;

有军事武器,如:

戈、戉、戊、弓、矢等。

这些都是最基本的文字符号。

一部分来源于客观事物的抽象形体,如从一到十的数字,都不过是在“一”这个形体上所做出的形态变化和组合,而“一”是个抽象的形体和概念,上,下,甲,气等也是如此。

  早期的甲骨文中象形字带有很浓厚的图绘性质,仍然保留着大量比较原始的图象,例如“马”,“虎”二字。

但是后期的甲骨文中图绘性质有所减弱,“止”字与商金文的同字比较,已明显地线条化,符号化了,只有淡淡的图绘的意味了。

这两种情况在甲骨文中极其普遍。

.

  2.结构上六书皆备,而以象形字、会意字为主,形声字占总字数的22%左右,转注字已经萌芽,假借现象已经很普遍,一片甲骨卜辞中,假借字往往要占半数以上,这是在早期文字符号还不很齐备时的特有现象。

甲骨文的象形字“山、兕、羽、鬲”等,指事字“上、亦、孔、本”等,会意字“雀、安、秉、羞”等,形声字“杞、帛、室、汝”等,转注字“辳、麓、牆、涉”等,以及假借字“西、兹、來、我”等,它们已具备了后世六书理论所总结的汉字的各种形义关系,这表明甲骨文虽还是一种早期文字,但已脱离了原始文字阶段,开始走向成熟。

  3.处在不定型文字阶段,存在着很多不规范的因素,字型多不够固定,异体字繁多。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a.在不发生混淆的前提下,字形书写允许部位

移易,即正反无别,正侧无别,正倒无别,上下无别,左右无别,同一字有多种写法。

例如:

“臣、新、龟、侯、相、灾”等字

  b.在不发生混淆的前提下,同一字允许笔画、偏旁损益,即可以增减笔画甚至偏旁。

“告、介、帝、晕、登、旅、渔、众”等字

c. 

在书写上允许义近的偏旁任作,即性质相近的偏旁可以互相代替。

“族、莫、牢、逐”等字.

  d.异体字同形现象尚存。

这违反字形求别律,是文字形体在分化过程中,存在于过渡环节的一种形体交叉现象。

“正”与“足”,子孙之“子”与地支之“巳”,“六”与“入”,“立”与“位”,“七”与“甲”。

  4.有相当数量的合文。

合文或称合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刻或合写在一起,在行款上只占一个字的位置,形式上象一个字而实

际上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代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语素。

甲骨文中使用合文形式的,主要是先公先王的称谓、人名、地名、月份、十以上的数字以及某些常用熟语。

祖乙、祖丁、十二月等。

甲骨文中合文形式往往是与析书同时并存的,因此判断一个字形是否合文,其重要依据之一便是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是否有析书而连用的形式。

  5.笔画有直笔、圆笔、粗体、细体,但是一般都是瘦硬的细线,笔画多方折。

这是因为甲骨文字多是用刀刻写在坚硬的龟甲兽骨上,或直接施刻,或先书而后刻,銅刀、玉刀刻划锋芒较明显所致。

有些圆形之体往往刻成四方或五方形,如“日”字;

有些肥体之物,往往只刻个轮廓或改用其他线条代替,如“天”字上本象人头,则刻成方框或一横。

这样一来,其字体的象形程度间或也大打折扣。

  6.行款比较自由,可直可横,可左可右,但是一般直行书写,即每行字从上到下字字相连,一行写完,另起一行,而提行有的向左,有的向右。

段落一般是由下向上排列,以先下后上为序。

(三)金文

所谓金文:

中国古代,从殷周之世,下及秦汉之际,有个习俗:

人们会把一国、一家(一族)的大事,个人的功勋[对国家的汗马功劳],或者作器(制作此器物)的原因[如毛公鼎、宗周钟,是用来告诫子孙,要对国家…],把以上这些内容,铸在用青铜器铸成的器物上(文法说明:

铸在…的器物上,中间的「青铜器铸成的」是补充说明,一句话有两个「铸」,意思要弄懂),凡是这些器物上的文字,就叫金文。

由来:

虽说这习俗是殷周至秦汉,但听说夏代,甚至黄帝便有「铸大鼎」之事,但这毕竟是传说,我们没有具体的证据证明商以前的历史,所以我们从具体的开始讨论。

过去,我们所知道的商史,都是根据史记所写,是近代发现甲骨文後,才有证据证明史记的真伪,那麼,汉朝的司马迁又是如何写商史的呢?

司马子长是抄尚书的!

如盘庚辛苦劝民渡殷的故事,就是尚书所载。

《尚书.盘庚(篇)》是中国最早的散文之一,凡记在书本、经籍、典籍上的古事,尚书的最古老,所以说尚书为散文之祖;

尚书的年代,包含了西周初,甚至殷末遗民的活动,到战国晚期,所以尚书也记了许多战国的传说。

关於青铜器:

殷周秦汉之人,是如何制作青铜器的呢?

铸造,先要有模子,才会有鼎。

铜=黄铜,称其「黄」乃因其颜色,古代的铜,硬度不够又易生锈,於是古人加了些其他种类的少量金属,就成了「青铜」;

铜熔成液态→加入少量金属→放入模子→冷却→拆模板,就成了一个青铜器,所以说,制器前先要有模子,模子上要先有字,总不能铸好了才刻字呀!

总之,古人的工艺技术是很高超的。

凡将家国大事、个人功勋等内容,铸於青铜器上,这器物上的字,就叫「金文」。

所以说,古代的金=铜,如尚书的「金」常是指「铜」;

又,古代犯罪可用「金」赎之,视其罪而定。

关於名称:

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称「钟鼎文」,宋人称「款识」。

名称由来:

为何叫「钟鼎文」?

可以留下文字的器物有很多,如钟、鼎、盘、壶等,而这些器物中,最大的、能容下最多字的器物,就是钟和鼎,故名「钟鼎文」,又,「文」指文字而非文章。

何谓款识?

为何提到宋朝?

研究金石的风气,自宋朝始,宋朝的文人,几乎都会和金石发生关系,如李清照夫妇的《金石录》,如欧阳修的「六一」,其一便是金石、铜器,宋朝的人会人人知金石、研金石,因为风尚如此,也因此,宋朝对金文的研究,一开始就有了不起的成就。

所谓款识,宋人对此二字有不同的定义:

凡青铜器上的文字居外且凸出者,称为「款」,又叫「阳文」;

凡青铜器的文字居内且凹下去的,叫「识」,又名「阴文」。

要注意,是「且」,有些字居外却凹下去就不叫「阳文」罗!

论古人习惯:

钟,字常在外,铸里面谁看得到呀!

鼎,理论上字可在外,但鼎外常是工匠展现其设计功力的地方,古代的工匠们,会将花纹图案设计满整个鼎外(艺术化了),这时如果字也写在外,画面就会变得很怪,所以,就像毛公鼎里头,整整有500字,整齐地躺在锅底。

又,如果拿这鼎来作食器,若鼎内的字是凸出的,翻煮时可能会弄坏,所以古人才会发展出居内又凹下的字。

盘子也能铸字,且,理论上盘子也可写外面,因其盘浅可容纳很多字,故盘子的字在盘内。

又,「款」拓印出来是黑的,「识」是白的。

1、商代金文

  商代金文,字形和字体与甲骨文近似,只是比甲骨文的象形程度更高,笔形较甲骨文圆润肥厚,有些字为实笔,更接近于原始文字。

  商代金文铭辞简单,每器字数从一二字到十余字者常见,至殷商晚期帝乙、帝辛时期才开始出现三四十字的较长铭文。

一器一字的铭文,多为族徽文字,它们来源于图腾崇拜,原先并不用于纪事,因而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始的形态,具有浓厚的图画意味。

成句成段的铭文,则是族徽文字以外的一般金文,它们不象族徽文字那样刻画细微,繁琐复杂,但是比较庄严规范。

2.西周金文

  武王灭商以后,全面继承了殷商文字,因此西周文字是商代文字的继承和发展。

西周文字资料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金文,它上承商代金文,下启春秋金文,是当时的正体,而虽有周原甲骨文那样的手写体俗字,都是为数不多,面貌至今难以作出太具体的阐述。

  西周金文有如下特点:

  (1.)新的独体字很少出现,有声符的合体字明显增加。

其表现为:

一是甲骨文中原无声符的字被加上声符。

例如“其”字甲骨文象簸箕形,金文中有加声符者;

“宝”字甲骨文为会意字,金文多加声符“缶”。

二是甲骨文中很少见的一些部首的形声字数增多。

例如心部、金部、衣部、言部的形声字,在金文中大量出现。

  

(2)字形较甲骨文稳定,有的字和偏旁逐渐趋于定型,异体字相对减少。

例如甲骨文“逆”字有从彳、从止、从辵(辶)三种偏旁者,西周金文基本上固定为后者。

  (3)虽有合文,但是较甲骨文数量大大减少。

其拼合方式常见的为上下拼合式,其次是兼体式、加合书符号式、加重文符号式,例如:

小子、至于、公孙、公子孟、大夫、子孙、受有佑、孝孙、旅衣、之所、明月、上下>

 (4)块面笔画逐渐线条化,曲折笔画逐渐平直化。

早期汉字源于图画,所以有相当一些文字不是由线条构成,而是包含了成块的笔画,很难涂写;

同时随所象客观物体的外形而出现各种曲折蜿蜒的笔画,不便书写,这些文字风格在西周金文中逐渐发生了变化。

例如“王”、“父”和“正”三字的西周早期金文到西周晚期金文的变化

  (5)行款基本固定,一般从右往左直行书写,成为后世汉字书写的典型款式。

在西周晚期每篇铭文字体的大小也渐趋一致,甚至还出现了打格子书写的现象,力求字形方正匀称,奠定了汉字的方块形式。

  3.春秋金文

  春秋金文,多铸刻在列国诸侯的器物上。

在中期以前与西周金文没有太显著的区别。

春秋中后期,诸国金文普遍出现长条化和整齐化的趋势,另外还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后者比较突出地反映在江淮流域的吴楚诸国金文常常具有浓厚的装饰美术化倾向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鸟书盛行。

所谓鸟书,就是在美术化的文字中改造原有的笔画使之成为鸟的形象,或在原有的文字上另加鸟的形象。

江淮一带曾是以鸟为图腾的东夷、淮夷的活动区域,这一带出现的鸟书文字可能是鸟图腾崇拜的孑遗。

  4.战国金文

  汉字在春秋中后期开始依国别或地区而分化,至战国时代,秦与东方各国的文字分化大大加剧,形成秦系文字和六国文字两大系统,这一时代的金文自然也就具有其所属文字系统的特点。

(四)六国古文

六国古文,又称东方六国文字,简称古文,是战国时代东方齐、楚、燕、韩、赵、魏等国文字的合称。

  战国时代,诸侯国经过春秋数百年的分合,形成了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大国和宗周、宋、卫、中山等几个小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剧变,给汉字的发展以深刻的影响。

生长力发展,使文字的使用日益广泛,要求文字简化;

书写工具和材料变化,用毛笔书写于竹帛远比范铸简捷;

文字使用者扩大到平民,而他们对字的形义关系理解又较差;

诸侯割据,政治上不统一,使各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