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各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总结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92015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4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含各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含各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总结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含各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总结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含各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总结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含各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总结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含各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总结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含各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总结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含各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总结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含各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总结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含各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含各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含各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含各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含各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含各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含各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含各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含各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含各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含各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总结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含各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总结Word下载.docx

《含各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总结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含各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总结Word下载.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含各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总结Word下载.docx

剑脊

蕲蛇

翘鼻头、方胜纹、连珠斑、佛指甲

牛黄

乌金衣、挂甲

麝香

当门子、银皮(云皮)

赭石

钉头

羚羊角

血丝、骨塞、通天眼

特殊加工方法的药材

方法

药材

口诀

忌铁器

大黄、蟾酥

忌火煅

雄黄、雌黄

反复搓揉

玉竹、党参、三七

玉竹揉搓三七党

需要发汗

杜仲、玄参、茯苓、续断、厚朴

杜玄发汗需厚服

需要蒸煮烫

(浆汗多,淀粉多,糖多的药材)

红参、天麻、天冬、白芍、五倍子、太子参、桑螵蛸、延胡索、郁金、姜黄、莪术

胡子长长的太子,蒸煮桑叶,预备二天红烧黄天鹅

撞法去除根及粗皮

川芎、木香、黄芩、黄连、苍术、泽泻、姜黄、浙贝母

香连择琴,姜母传术

干燥

挥发性药材,贵细药材

晒干或低温干燥不超过60

1、常见溶剂分类与极性顺序

水>甲醇>乙醇>丙酮>正丁醇>乙酸乙酯>乙醚>氯仿>苯>四氯化碳>石油醚

2、生物碱碱性由强到弱的一般顺序:

季铵碱>N-烷杂环>脂肪胺>芳香胺≈N-芳杂环>酰胺≈吡咯

3、川乌中所含生物碱的毒性顺序

双酯型乌头碱>单酯型乌头碱>无酯键的醇胺型生物碱

4、按苷键原子不同,苷类酸水解的易难顺序

N-苷>O-苷>S-苷>C-苷

5、蒽醌类衍生物酸性强弱顺序

含-COOH>

2个以上β-OH>

1个β-OH>

2个以上α-OH>

1个α-OH

6、黄酮类化合物酸性由强至弱的顺序:

7,4′-二OH>7-或4′-0H>一般酚羟基>5-OH

中药鉴定之科属完美总结

来源

品种、基源

B

蚌壳蕨科

狗脊(根茎1)

百部科

百部(块根3)、

百合科

川贝母(鳞茎6)、浙贝母(鳞茎1)、黄精(根茎3)、玉竹(根茎1)、重楼(根茎2)、土茯苓(根茎1)、天冬(块根1)、麦冬(块根1)、山麦冬(块根2)、知母(根茎1) 

 

三母三冬是百合,黄玉重楼土茯苓。

柏科

侧柏叶(树梢及叶1)

报春花科

金钱草(全草1)

C

唇形科

丹参(根和根茎1)、黄芩(根1)、紫苏叶(叶或带嫩枝1)、广藿香(地上部分1)、荆芥(地上部分1)、益母草(新鲜或干燥地上部分1)、薄荷(地上部分1)、半枝莲(全草1)、香薷(地上部分2)黄芩紫苏益母草,荆薄丹参广藿香。

川续断科

续断(根1)

车前科

车前草(全草2)

D

豆科

苦参(根1)、山豆根(根和根茎1)、葛根(根1)、粉葛(根1)、甘草(根和根茎3)、黄芪(根2)、苏木(心材1)、鸡血藤(藤茎1)、降香(树干和根的干燥心材1)、合欢皮(树皮1)、番泻叶(叶2)、槐花(花及花蕾1)、沙苑子(成熟种子1)、决明子(成熟种子1)、补骨脂(成熟果实1)、广金钱草(地上部分1) 

 

山豆苏葛香叶茶,广草黄芪鸡血补,合欢甘苦槐双子。

杜仲科

杜仲(树皮1)

大戟科

巴豆(成熟果实1)、千金子

F

防已科

防已(根1)、北豆根(根茎2)

H

葫芦科

天花粉(根2)、瓜蒌(成熟果实2)

黑三棱科

三棱(块茎1)

禾本科

薏苡仁(成熟种仁1)、淡竹叶(茎叶1)

J

苋科

牛膝(根1)、川牛膝(根1)

桔梗科

桔梗(根1)、党参(根3)、南沙参(根2)

菊科

木香(根1)、白术(根茎1)、苍术(根茎2)、紫菀(根和根茎1)、艾叶(叶1)、款冬花(花蕾1)、菊花(头状花序1)、红花(花1)、牛蒡子(成熟果实1)、茵陈(地上部分2)、青蒿(地上部分1)、蒲公英(全草2)、大蓟 

青红二术贺公牛,紫菀陈香和冬菊

姜科

莪术(根茎3)、郁金(块根3)、姜黄(根茎1)、砂仁(成熟果实3)、草果(成熟果实1)、豆蔻(成熟果实2)、益智(成熟果实1) 

三姜两仁是草蔻

夹竹桃科

罗布麻叶(叶1)

堇菜科

紫花地丁(全草1)

爵床科

穿心莲(地上部分1)

L

鳞毛蕨科

绵马贯从(根茎和叶柄残基1)

龙胆科

龙胆(根和根茎4)、秦九(根和根茎4)

萝摩科

徐长卿(根和根茎1)、白前(根和根茎2)、白薇(根和根茎2)、香加皮(根皮1) 

萝摩二白香长卿

兰科

天麻(块茎1)、白及(块茎1)、石斛(茎3)、铁皮石斛(茎1)

藜科

地肤子(成熟果实1)

列当科

肉苁蓉(带鳞叶的肉质茎2)

M

马兜铃科

细辛(根和根茎3)

蓼科

大黄(根和根茎3)、虎杖(根和根茎1)、何首乌(块根1)、蓼大青叶(叶1)

毛茛科

威灵仙(根和根茎3)、川乌(母根1)、草乌(块根1)、附子(子根加工品1)、白芍(根1)、赤芍(根2)、黄连(根茎3)、升麻(根茎3)、牡丹皮(根皮1) 

三乌二芍威灵仙,黄连升麻牡丹皮。

木通科

木通(藤茎3)、大血藤(藤茎1)

木兰科

厚朴(干皮、根皮和枝皮2)、辛夷(花蕾3)、五味子(成熟果实1)、南五味子(成熟果实1)

木犀科

秦皮(枝皮或干皮4)、连翘(果实1)、女贞子(成熟果实1)

马钱子科

马钱子(成熟种子1)

麻黄科

麻黄(草质茎3)

Q

蔷薇科

地榆(根2)、枇杷叶(叶1)、木瓜(近成熟的果实1)、山楂(成熟果实1)、苦杏仁(成熟种子3)、桃仁(成熟种子2)、乌梅(近成熟的果实1)、金樱子(成熟果实1)山地木瓜枇杷叶,二仁乌梅金樱子。

茜草科

茜草(根和根茎1)、巴戟天(根1)、钩藤(带钩茎枝5)、桅子(成熟果实1)

茄科

地骨皮(根皮2)、洋金花(花1)、枸杞子(成熟果实1)

R

瑞香科

沉香(含有树脂的木材1)

忍冬科

金银花(花蕾或带初开的花1)、山银花(花蕾或带初开的花4)

S

商陆科

商陆(根2)

石竹科

银柴胡(根1)、太子参(块根1)

十字花科

板蓝根(根1)、大青叶(叶1)、葶苈子(成熟种子2)

伞形科

白芷(根2)、当归(根1)、独活( 

)、羌活(根和根茎2)、前胡(根1)、川芎(根茎1)、蒿本(根和根茎2)、防风(根1)、柴胡(根2)、北沙参(根1)、小茴香(成熟果实1)、蛇床子(成熟果实1) 

北回归,南蛇风,两活两胡芷蒿芎。

莎草科

香附(根茎1)

薯蓣科

山药(根茎1)

桑寄生科

槲寄生(带叶茎枝1)、桑寄生(带叶茎枝1)

桑科

桑(根皮1)

鼠李科

酸枣仁(成熟种子1)

山茱萸科

山茱萸(成熟果肉1)

三白草科

鱼腥草(新鲜全草或干燥地上部分1)

T

天南星科

天南星(块茎3)、半夏(块茎1)、石菖蒲(根茎1)、

桃金娘科

丁香(花蕾1)

W

五加科

人参(根和根茎1)、红参(根和根茎1)、西洋参(根1)、三七(根和根茎1)、通草(茎髓1) 

三七五加通,人参西洋红

X

玄参科

玄参(根1)、地黄(块根1)、胡黄连(根茎1)、

小檗科

淫羊藿(叶4)

旋花科

菟丝子(成熟种子2)、牵牛子(成熟种子2)

Y

罂粟科

延胡索(块茎1)

远志科

远志(根2)

鸢尾科

射干(根茎1)、西红花(柱头1)

芸香科

黄柏(树皮1)、关黄柏(树皮1)、白鲜皮(根皮1)、枳壳(未成熟果实1)、吴茱萸(近成熟果实3) 

芸香三白(柏)和(枳)吴

Z

紫草科

紫草(根2)

泽泻科

泽泻(块茎1)

樟科

肉桂(树皮1)

棕榈科

槟榔(成熟种子1)

两基源

重楼、山麦冬、黄芪、天花粉、南沙参、苍术、白前、白薇、赤芍、地榆、商陆、白芷、羌活、蒿本、柴胡、远志、紫草、厚朴、地骨皮、番泻叶、茵陈、蒲公英、香薷、车前草、肉苁蓉、葶苈子、菟丝子、牵牛子、桃仁、豆蔻、瓜蒌、海螵蛸、土鳖虫、斑蝥、蟾酥、鹿茸、灵芝、没药、蜂蜜

三基源

百部、黄精、甘草、党参、莪术、细辛、大黄、威灵仙、黄连、升麻、石斛、木通、辛夷、麻黄、吴茱萸、砂仁、天南星、水蛭、珍珠、牡蛎、桑螵蛸、麝香、

四基源

龙胆、秦九、秦皮、山银花、淫羊藿、地龙、苦杏仁、郁金

五基源

钩藤、海马

六基源

川贝母、石决明

中药化学之香豆素类中药化学结构总结

香豆素

主要成分

质量控制成分

秦皮

大叶白蜡树皮中主要含七叶内酯和七叶苷;

白蜡树皮中主要含白蜡素和七叶内酯以及白蜡树苷。

简单香豆素类

秦皮甲素、秦皮乙素

前胡

白花前胡以角型二氢吡喃香豆素类为主,紫花前胡以线型二氢呋喃和二氢吡喃香豆素类为主。

白花前胡甲素、白花前胡乙素

肿节风

异秦皮啶、东莨菪内酯等

异嗪皮啶、迷迭香酸

补骨脂

补骨脂内酯(呋喃香豆素),异补骨脂内酯(异呋喃香豆素)和补骨脂次素等

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

多炮制方法不同药物作用总结

一、大黄

生大黄

攻积导滞、泻火解毒

酒大黄 

酒炙,黄酒10kg

苦寒泻下作用稍缓,并借酒升提之性,引药上行,善清上焦血分热毒 

熟大黄

酒炖,黄酒30kg

泻下作用缓和,腹痛之副作用减轻,并能增强活血祛瘀之功

大黄炭

泻下作用极微,并有凉血化瘀止血作用 

醋大黄

醋炙,米醋15kg 

泻下作用减弱,以消积化瘀为主,用于食积痞满,产后瘀停,为癥瘕癖积

清宁片

酒和炼蜜

泻下作用缓和,具缓泻而不伤气,逐瘀而不败正之功。

大便秘结之年老、体弱者及久病患者,可单用

二、黄连

辅料用量

炮制作用

黄连 

泻火解毒、清热燥湿 

酒黄连

黄酒12.5kg

引药上行,缓其寒性,善清头目之火

姜黄连

生姜12.5kg或干姜4kg

苦寒之性缓和,止呕作用增强

萸黄连

吴茱萸10kg

抑制其苦寒之性,使黄连寒而不滞,以清气分湿热,散肝胆郁火为主

三、当归

当归

炮制作用 

生品质润,具有补血,调经,润肠通便的功能 

酒当归

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作用增强。

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土炒当归 

既能增强入脾补血作用,又能缓和油润而不滑肠。

可用于治疗血虚便溏,腹中时痛 

当归炭 

止血和血为主。

用于崩中漏下,月经过多

四、麻黄

麻黄(发散风寒药)

生品

发汗解表和利水消肿力强

蜜麻黄

性温偏润,辛散发汗作用缓和,以宣肺平喘力胜。

多用于表证较轻,而肺气壅闭,咳嗽气喘较重的患者 

麻黄绒 

作用缓和,适于老人、幼儿及虚人风寒感冒 

蜜麻黄绒

作用更缓和,适于表证已解而咳喘未愈的老人、幼儿及体虚患者

五、黄芩

黄芩

生黄芩 

长于清热泻火解毒

酒黄芩

苦寒之性缓和借黄酒升腾之力,用于上焦肺热及四肢肌表之湿热

黄芩炭 

长于清热止血

六、地黄

地黄

鲜地黄

清热、凉血、止血、生津

生地黄

性寒、养阴清热、凉血生津 

熟地黄

药性由寒转温,味由苦转甜,功能由清转补,具有滋阴补肾、益精填髓作用

生地炭

凉血止血

熟地炭

补血止血

七、半夏

半夏

辅料

炮制目的 

(降低毒性,缓和药性)

清半夏

8%白矾20kg

长于化痰,以燥湿化痰为主

姜半夏

生姜25kg,白矾12.5kg

增强了降逆止呕作用,以温中化痰、降逆止呕为主

法半夏

甘草15kg,生石灰10kg;

pH在12以上

偏于祛寒痰,同时具有调和脾胃的作用

八、山楂

山楂(消食药)

生山楂 

长于活血化瘀,常用于血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疝气疼痛,以及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冠心病 

炒山楂 

酸味减弱,可缓和对胃的刺激性,善于消食化积,用于脾虚食滞,食欲不振,神倦乏力

焦山楂

酸味减弱,且增加了苦味,长于消食止泻,用于食积兼脾虚和治疗痢疾

山楂炭

收涩,具有止血、止泻的功效,可用于胃肠出血或脾虚腹泻兼食滞者

九、栀子

栀子 

(清热泻火药)

生栀子

长于泻火利湿、凉血解毒。

多用于治疗温病高热、湿热黄疸、湿热淋证、疮疡肿毒等,外治扭伤跌损 

炒栀子

缓和了苦寒之性(炒焦品缓和作用大于炒黄品),避免伤胃。

均有清热除烦的作用,多用于治疗热郁心烦、肝热目赤等

焦栀子

栀子炭 

长于凉血止血,多用于吐血、咯血、咳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等

中药化学之苷类化合物结构分类总结

按苷键类型分类

代表性化合物 

氧苷

醇苷 

红景天苷、毛茛苷、獐牙菜苦苷、海星环苷

酚苷

天麻苷、水杨苷

氰苷 

苦杏仁苷

酯苷 

山慈菇苷A、土槿皮甲酸和乙酸

吲哚苷

靛苷

硫苷

萝卜苷、芥子苷

氮苷

腺苷、巴豆苷

碳苷

芦荟苷、牡荆素

中药制剂与剂型——气雾剂与喷雾剂

1、气雾剂、喷雾剂的特点

·

速效、定位

稳定性高

给药剂量准确,副作用较小

局部用药刺激性小

设备特殊成本高

封装不严泄露无法喷射

有内压受撞击易爆炸

抛射剂挥发制冷多次使用可引起不适

2、气雾剂的分类

(1)按用药途径:

吸入、非吸入

(2)按处方组成:

二相(气、液)、三相(气、液、固/液)

(3)按给药定量与否:

定量、非定量

3、喷雾剂的分类

(1)按内容物组成:

溶液型、乳状液型、混悬型

(2)按用药途径:

吸入、鼻用、皮肤/黏膜

定量、非定量 

4、吸入气雾剂/喷雾剂的吸收

>

直接作用于支气管平滑肌

肺部吸收

影响因素:

脂溶性、小分子吸收快、雾滴/粒粒径的大小

5、气雾剂的构成

(1)附加剂

溶剂:

抛射剂兼,乳浊液水/油

潜溶剂:

乙醇、丙二醇

抗氧剂:

维生素C、亚硫酸钠

防腐剂:

尼泊金乙酯

表面活性剂:

乳化剂(硬脂酸三乙醇胺皂、聚山梨酯类)、助悬剂(司盘类、月桂醇)

(2)抛射剂

抛射剂

代表品种

特点

氢氟烷烃类

HFA-134a(四氟乙烷) 

HFA-227ea(七氟丙烷)

新型,不破坏臭氧

二甲醚

 

可燃,腔道、黏膜

碳氢化合物

丙烷、正丁烷、异丁烷

易燃、易爆

压缩惰性气体

CO2、N2

耐压要求高

(3)耐压容器

(4)阀门系统

6、气雾剂、喷雾剂的质量要求

(1)非定量阀门:

喷射速率、喷出总量

(2)定量阀门

每瓶总揿/喷次、每揿/喷主药含量、每揿/喷喷量

递送剂量均一性

(3)吸入气雾剂

微细粒子剂量/粒度

递送速率和递送总量(雾化)

粒度(中药5μm、10μm)

1、片剂的特点

(1)按片服用,剂量准确

(2)质量稳定(包衣、包合)

(3)五方便

(4)品种丰富

(5)制备或贮藏不当影响崩解、吸收

(6)某些易引湿受潮;

含挥发性成分久贮含量下降

(7)溶出不及胶囊剂及散剂,影响其生物利用度

(8)昏迷病人和儿童不易吞服

2、片剂分类

(1)口服片:

普通片、咀嚼片、分散片、可溶片、泡腾片、缓释片、控释片、肠溶片、口崩片

(2)口腔用片:

含片、舌下片、口腔贴片

外用片:

阴道片与阴道泡腾片、可溶片

3、中药片剂的分类:

全浸膏片、半浸膏片、全粉末片

4、片剂的辅料(赋形剂)

(1)填充剂(稀释剂、吸收剂)——助成型:

淀粉、糊精、预胶化淀粉、糖粉、乳糖、甘露醇、硫酸钙二水物、磷酸氢钙

(2)润湿剂、黏合剂——黏结:

水、乙醇、淀粉浆(糊)、糖浆、胶浆类、微晶纤维素、纤维素衍生物

(3)崩解剂——碎裂:

干燥淀粉、羧甲基淀粉钠、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泡腾崩解剂、崩解辅助剂

崩解机制:

毛细管作用、膨胀作用、产气作用

(4)润滑剂——润滑:

硬脂酸镁、滑石粉、聚乙二醇、月桂醇硫酸镁(钠)、微粉硅胶

(5)其他:

着色、矫味

5、片剂包衣的目的

(1)隔绝,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2)掩盖不良气味,增加顺应性

(3)肠溶

(4)缓释、控释,减少服药次数,降低不良反应

(5)隔离有配伍禁忌的成分,有助复方配伍

(6)美观,便于识别

6、包衣片的种类:

糖衣片、(半)薄膜衣片、肠溶衣片、肠定位肠溶衣片、缓释衣片、控释衣片

7、融变时限:

阴道片30min

8、崩解时限

(1)普通:

15min

(2)原粉:

30min

(3)浸膏/半浸膏、糖衣1h

(4)薄膜衣:

化药30min,中药1h

(5)含片10min

(6)舌下5min

(7)可溶3min

(8)口崩1min

(9)结肠、肠溶1h

(10)泡腾5min

(11)咀嚼片、冻干口崩片、溶出度、释放度×

1、胶剂

(1)特点及种类:

滋补强壮。

皮胶类补血、角胶类温阳、甲胶类侧重滋阴还有活血祛风作用。

(2)胶剂的原料的种类与选用

皮类:

驴皮张大毛黑、质地肥厚、无病害者

骨类:

骨骼粗壮、质地坚实、质润色黄之新品

甲类:

板大质厚、颜色鲜明、未经水煮者

角类:

质重、坚硬、有光泽、角尖对光照呈粉红色的砍角

(3)胶剂辅料的种类与选用

冰糖/白糖:

增加透明度、硬度,矫味

油类(花生油、豆油、麻油):

降低黏度,便于切胶,收胶时利于气泡逸散

酒类(绍兴黄酒/白酒):

矫味、矫臭,收胶时利于气泡逸散

明矾:

除杂、增加透明度

2、膜剂、涂膜剂

膜剂

涂膜剂

膜状,口服、黏膜,剂量大不适用 

含量准确、质量稳定 

五方便 

多种释药方式

多层避免配伍禁忌

涂搽患处后形成薄膜,适用无渗出液的损害性皮肤病 

缓释 

启用后四周

成膜材料

天然:

淀粉、纤维素、明胶、白及胶

合成:

纤维素衍生物、聚乙烯醇(PVA)

PVA、PVP、EC

乙醇

附加剂

增塑剂、着色剂、遮光剂、矫味剂、填充剂、表面活性剂

增塑剂(甘油)

(1)膜剂的分类

按结构类型:

单层、多层、夹心层

按给药途径:

口服膜剂、黏膜用膜剂

3、其他传统剂型

(1)锭剂:

细粉+黏合剂

(2)灸剂:

借助燃烧产生的温热性刺激及药物的局部透皮吸收,达到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目的。

(3)线剂

药物的轻微腐蚀+药线的机械扎紧→切断痔核的血液供应,使痔枯落或置瘘管中,引流畅通→以利疮口愈合

线剂结扎,辅以药物→治疗肿瘤,止血抗炎

(4)熨剂:

细粉/提取液+煅制铁砂,外用

用时拌醋生热→热刺激及药物蒸气透入熨贴的部位→活血通络,发散风寒

(5)糕剂:

细粉+米粉/蔗糖→蒸制成块

含糖味甜可口,治疗小儿脾胃虚弱、面黄肌瘦等慢性消化不良性疾病。

(6)丹剂

毒性大仅外用,注意剂量和部位,以免中毒

散剂、钉剂、药线、药条、外用膏剂

红升丹(HgO)、白降丹(HgCl2)、轻粉(Hg2Cl2)

(7)条剂(纸捻)

用桑皮纸黏药膏后搓捻成细条

桑皮纸搓捻成条,黏面糊,再黏药粉制成

外用——插入疮口或瘘管,引流脓液,拔毒去腐,生肌敛口

(8)钉剂

细粉+糯米粉→搓成细长尖锐(或锥形)

外用——插入,治疗痔、瘘管及溃疡性疮疡

(9)棒剂

皮肤、黏膜(眼科)→腐蚀、收敛

1、丸剂的特点

(1)传统缓释、长效(慢性病、调和气血)

(2)新型滴丸速释(水溶性基质急救)

(3)固体、半固体、黏稠性液体药物均可制成丸剂

(4)提高药物稳定性,减少刺激性

(5)糊丸、蜡丸降低毒性和不良反应

(6)制法简便,小量、大生产

(7)某些剂量大,服用不便,尤其是儿童

(8)易致溶散迟缓、微生物易超标

2、丸剂的分类

1.按赋形:

水丸、蜜丸(大、小)、水蜜丸、浓缩丸(蜜、水、水蜜)、糊丸、蜡丸

2.按制法

(1)泛制丸:

水、水蜜、浓缩、糊

(2)塑制丸:

蜜、水蜜、浓缩、糊、蜡

(3)滴制丸:

3、水丸(水泛丸)的特点

(1)饮片细粉以水或水性液体制备

(2)丸粒小,光滑便于服用

(3)分层泛丸,提高稳定性,缓释+速释

(4)易溶散,吸收快,显效快,解表消导

(5)设备简单,小量、大生产

(6)细粉泛制,易污染

4、水丸的赋形剂

(1)润湿剂、黏合剂:

水(制药纯水、新沸冷开水)、酒(黄、白)、醋、稀药汁、糖液、含蜜水液(<5%)

5、蜜丸的特点

(1)蜂蜜:

滋补、矫味、润肺止咳、润肠通便、解毒

(2)滋补,慢性病治疗

(3)还原糖可防止有效成分的氧化

6、水蜜丸的特点

(1)丸粒小、光滑圆整,易于吞服

(2)节省蜂蜜、降低成本

(3)利于贮存

7、蜂蜜的要求

(1)半透明、带光泽、浓稠的液体

(2)白黄褐

(3)放久或遇冷渐有白色颗粒状结晶析出

(4)芳香味甜不酸不涩

(5)无杂质

(6)还原糖≥64.0%

8、蜂蜜的品种:

一等、二等、三等、等外品

(1)可选用:

荆条花、荔枝花、梨花、芝麻花、枣花、油菜花

(2)切勿使用(有毒):

乌头花蜜、曼陀罗花蜜、雪上一枝蒿花蜜、

9、蜂蜜的炼制

(1)目的:

除去杂质、破坏酶类、杀死微生物、降低水分含量、增加黏性

(2)方法:

生蜜加水煮沸,去沫滤过,继续加热炼制

(3)规格:

嫩、中、老

炼蜜规格

嫩蜜

中蜜

老蜜

炼制程度

色泽无变化,稍黏

黄色、鱼眼泡、黏性、无长白丝

红棕色、牛眼泡、黏性强、打白丝、滴水成珠

适用

黏性强:

黏液质、胶质、糖、淀粉、油脂、动物组织

黏性中等

黏性差:

矿物药、富含纤维

炼制温度↑含水量↓相对密度↑

10、浓缩丸(药膏丸、浸膏丸)

◆部分饮片提取浓缩+细粉+辅料

◆全部饮片提取浓缩+辅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