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管理郑州市高考语文质量分析_00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92133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6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管理郑州市高考语文质量分析_00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浅谈管理郑州市高考语文质量分析_00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浅谈管理郑州市高考语文质量分析_00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浅谈管理郑州市高考语文质量分析_00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浅谈管理郑州市高考语文质量分析_00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浅谈管理郑州市高考语文质量分析_00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浅谈管理郑州市高考语文质量分析_00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浅谈管理郑州市高考语文质量分析_00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浅谈管理郑州市高考语文质量分析_00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浅谈管理郑州市高考语文质量分析_00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浅谈管理郑州市高考语文质量分析_00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浅谈管理郑州市高考语文质量分析_00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浅谈管理郑州市高考语文质量分析_00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浅谈管理郑州市高考语文质量分析_00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浅谈管理郑州市高考语文质量分析_00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浅谈管理郑州市高考语文质量分析_00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管理郑州市高考语文质量分析_00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浅谈管理郑州市高考语文质量分析_00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管理郑州市高考语文质量分析_00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谈管理郑州市高考语文质量分析_00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二)试卷整体结构

附:

2007年全国Ⅰ卷语文命题知识、能力双向细目表

能力要求

知识点

识记

理解

分析

综合

表达

应用

鉴赏

评价

分值

总计

第一题

字形

12

熟语

辨析病句

句子衔接

第二题

社科类说明文

阅读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9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第三题

文言文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用法

筛选文中的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第四题

古文

翻译

古诗

赏析

文学

常识

名句

默写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3

鉴赏古诗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的古诗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第五题

文学作

品阅读

2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第六题

语言

语言表达得体

15

语言表达简明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第七题

作文

60

各能力题数及赋分总计

2题

8分

5题26分

5题18分

7题84分

14分

共21题150分

(三)试题商榷之处:

1.12小题诗歌鉴赏题

(1)“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案给的是“表现的是无奈、苦涩的心情”,是否也有“超然”“旷达”的心情?

[根据:

(1)从副标题“超然台作”;

(2)从苏轼性格看;

(3)从“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句看;

(4)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鉴赏词典》。

]我们随机抽查了一百份试卷,其中答“低沉”一类的41份,答“旷达”一类的20份,答二者兼有的39份。

2.13小题名篇名句默写题

(1)中两句“车柔以为轮”“车柔使之然也”都考查了“车柔”字,考查点显得重复,不少学生因一字写错扣了两分。

另外,

(2)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一句出自高中第三册(试验修订本·

必修)版中《离骚》的选文中,而非现行高中第三册(必修)版中《离骚》的选文中。

3.第五大题16小题考查“表现手法”(“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

”),但答案给的是“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和想象的表现手法”。

虽然广义的表现手法可以包括“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但我们一般认为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拟人和拟物)、设问、反问、借代、对偶、排比、夸张、衬托、用典、互文、反复等;

而表现手法有:

象征、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想象、联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等。

就连命题人也是把二者分开来看的(见上答案),但设题时为何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4.20小题由于限制过多(“请以‘梦想与现实’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两个句子。

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拟的修辞方法,两个句子之间构成对偶”),即限定了内容、句式,修辞,甚至是大致的字数,学生发挥的空间太小,才华不能充分展现,以至于今年鲜有佳作。

比较全卷情况发现,水平差和水平高的学生此题得分拉不开距离。

(四)考生答卷情况分析及复习建议:

05年全省试卷抽样平均得分97.09分,得分率64.73%,难度适中。

第一大题“基础知识”。

该大题有4道小题,每题3分,共12分。

[答题情况]平均得分5.4分(6.55分),得分率45%(54.5%),得分率在七个大题中排名倒数第一(第三)。

1小题考查现代汉字的字形。

该题平均得分0.99分(0.62分),得分率33%(21%),在全部21个小题中得分率倒数第三。

[该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因形近、音近而致误的汉字的辨别能力。

命题设置的三处错误,都属于音同形近异义,其中“娇”(柔嫩;

娇气)与“矫”(强壮;

勇武),“磬”(石制打击乐器)与“罄”(尽;

空)都是考生因其音同而形近易出现误用的字;

“拾人牙慧”是拾取人家的只言片语当作自己的话,其中的“牙慧”,指别人说过的精彩的话。

A项“娇健”应为“矫健”;

B项“拾人牙惠”应为“拾人牙慧”;

D项“磬竹难书”应为“罄竹难书”。

所以答案是C。

]

2小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

该题平均得分1.5分(2.2分),得分率50%(73%)。

[“甘之若饴”、“蠢蠢欲动”(指敌人准备进行攻击或坏人策划破坏活动,贬义词。

可改为“跃跃欲试”)、“沧海桑田”、“无足轻重”都是常见成语,难度不大。

答案是B项]

3小题考查学生辩析病句的能力。

该题平均得分0.86分(1.95分),得分率28.67%(65%),在全部21个小题中得分率倒数第二。

[该题重点考查考生辨析结构性病句的能力。

A项成分赘余,“邂逅”意“偶然遇见;

不期而遇”,和“相逢”意“彼此遇见(多指事先没约定的)”语意重复;

B项搭配不当,一是“专利申请”后应加上“数目”“数量”等才能与“增长”搭配,二是“意识”只能“增强”,不能“提高”;

C项语序不当,“每年”应放在“10%的速度”或“也在”之前。

所以答案是D项,另外“湖面”“被填平”也搭配不当。

4小题考查句子衔接。

该题平均得分2.05分(1.78分),得分率68.33%(59%)。

[本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语言贯通、连贯的能力。

对语境的把握关键是注意分清前面的伏笔、接引、铺垫、过渡和后面的照应、总结、归纳。

横线上所填的句子可分为三组:

句单独为一组,因句“时而到岸旁嬉戏”是与横线前的“时而在水上遨游”对举的,所以句应紧随其后;

为一组,因为“灯芯草”是生长在水边的,天鹅“沿着水边”游,就像“藏到灯芯草丛中”一样,所以应连排;

为一组,因为句中的“回到”紧承句中的“离开”,而句中的“享受着与人相处的乐趣”又紧承句中的“回到有人的地方”,且与下文相衔接,所以应连排。

所以答案是A项。

总起来看,第一大题命题知识点与去年相同,薄弱环节在于汉字字形和辩析病句。

[复习建议]

“基础知识”要抓落实。

由于2005年起《考试大纲》取消了加※号的内容,意味着高考将对所有考点进行选择性考查,因此,考生复习的覆盖面扩大了。

考前复习既要全面,要带领学生把每一个知识点都复习到,又要突出重点,要针对07年高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第一大题的薄弱环节在于汉字字形和辩析病句)进行强化训练,并指导学生总结规律,掌握一些应试对策。

下表,是对2007年高考共18套语文试卷(其中全国卷2套,高中课改省份山东、广东、宁夏海南卷3套)所考查“语文基础知识”考点的统计:

试卷

字音

词语

标点

符号

句子

修辞

近义词

病句

衔接连贯

全国Ⅰ卷

1

1

1(主观题)

全国II卷

北京卷

1(文言断句)

天津卷

1

0.5

0.5

上海卷

重庆卷

辽宁卷

江苏卷

浙江卷

安徽卷

福建卷

江西卷

湖北卷

湖南卷

四川卷

山东卷

广东卷

宁夏海南卷

总计

8

14

6

17

10

11

第二大题“科技文小阅读”。

今年选的是社会科学类说明文,话题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

该大题有3道小题,满分9分。

[答题情况]平均得分5.58分(4.62分),得分率62%(51.3%),在七个大题中得分率排第二位(第五)。

5小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平均得分2.02,得分率67.33%。

答案为C项(以偏概全。

原文中“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一句的意思不是“使各个群体和团体对世界上那些已经被认定的‘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认同感和历史感”,而是“使各个群体和团体对‘自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认同感和历史感”,以为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文化多样性”)。

6小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平均得分2.20分,得分率73.33%。

答案为B项(原文有“古琴艺术的价值不只在于古琴这种乐器本身,也不限于古琴曲目和弹奏技术,更重要的在于以古琴为聚合点而构建的传统美学特质及哲学意味”,可见是包括而并非排斥“其乐器本身、曲目及弹奏技术”)。

7小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平均得分1.36分,得分率45.33%。

答案为B项(A项“正是由于他们具有欣赏古琴艺术的水平”与原文中“知音意识和获得知音的愉悦成为雅士阶层不可分割的一种人生内容”表达的内容观点不一致;

C项“比其他形式的文化遗产更值得保护”在原文中并没有比较;

D项“每个人身上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述与原文中的表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一个人都跟它脱不开关系,因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他所在社会的传统”不一致)。

总起来看,第二大题设题角度与去年相同,难度较小,得分率高于去年,这说明学生阅读社会科学类说明文的能力要高于阅读自然科学类说明文。

(05年考查涉及“考古”的社会科学类说明文,平均得分5.86分,得分率65.11%,06年考查涉及“气候成因”的自然科学类说明文,平均得分4.62分,得分率51.3%)

“科技文小阅读”的选材一是自然科学,二是社会科学。

[07年高考18套语文试卷中,大多选择社会科学类文章(全国Ⅰ卷“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卷“核心竞争力”,重庆卷“民间艺术的当代变异”,湖北卷“彩陶”,浙江卷“怎样的琵琶声音才算好”,江西卷“书斋”,辽宁卷“人与现代技术”,安徽卷“‘艺术默契’与京剧的伴奏”,江苏卷“汉学”,上海卷“‘包豪斯’艺术设计学校的介绍”,山东卷“‘龙城’还是‘卢城’”,广东卷“创新与想象”,宁夏海南卷“为什么我们这个堪称伟大的时代却出不了伟大的作家”等13套),文本大都涉及“文化”这一话题,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文化,关注人类历史,关注民族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选择自然科学类文章的有三套(全国II卷“生物多样性”,湖南卷“嗜盐菌”,四川卷“瓦斯的开发和利用”);

另有两套卷二者均选(天津卷“知识产权”、“人造肌肉”,福建卷“节能环保”、“光子结晶”)]考查内容上,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信息的筛选、文意理解和推断想象应作为训练的重点。

老师要指导学生养成一个系统的阅读、解答的思路并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

首先要树立整体阅读观念,通读全文把握文本大意,获得整体印象;

再读题干,在原文中找出题干所在的位置;

最后“对题读文”,即从命题人常设的几个干扰角度(或张冠李戴,曲解原意;

或随意引申,任意拔高、贬损;

或真真假假,正误参半;

或以扁盖全,妄加推断;

或无中生有,夸大事实)认定题干与原文说法是否有出入。

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

文段选自《后汉书•宋均传》。

该大题有3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答题情况]平均得分5.28分(5.07分),得分率58.67%(56.3%),在七个大题中排第五(第二)。

8小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用法”。

平均得分1.92分,得分率64%。

答案为D项(“挠”通“桡”,“弯曲”意。

引申为“屈服”,成语有“不屈不挠”“百折不挠”等)。

9小题着重考查考生筛选并提取信息的能力。

平均得分2.61分,得分率87%。

答案为C项(①是宋均到任之前的官府禁令,非宋均所为,应排除;

⑤是表现宋均受到皇帝的宠信,⑥是表现宋均死后皇帝对他的追思怀念,⑤⑥均非“民众”所为,也应排除)。

10小题是对文段内容的概括与分析。

平均得分0.75分,得分率25%,在全部21个小题中得分率倒数第一。

答案为D项[D项错在对“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一句的理解有误,把“一人两面”理解成了“两种人”]。

需要强调的是,这类题是暗示帮助考生理解文言文的钥匙。

因为一般这道题往往只设置一个干扰项,聪明的考生可以借助这道题读懂并深入理解原文。

总起来看,今年文言文阅读与历年全国卷一样选择的是“史传类”文章[07年高考18套语文试卷中,共有全国Ⅰ卷、全国II卷(《新五代史·

安重荣传》)、重庆卷(《明史·

李东阳传》)、四川卷(《元史·

贺仁杰传》)、上海卷(《后汉书•仲长统传》)、山东卷(《晋书·

王戎列传》)、宁夏海南卷(《新唐书·

韦丹传》——与“郑州市2005年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质量预测”文言文阅读选文相同)等七套试卷选择的是“史传类”文章,其他11套卷有的选自诸子散文(如北京卷《淮南子·

泰族训》),有的选自宋代以后作家的散文(如福建卷明代高启的《书博鸡者事》),还有选自文言小说(如广东卷《聊斋志异·

郭生》)等],设题角度与去年相同,试题难度与去年接近,但10小题考查难度过大。

第四大题“文言文翻译、古代诗歌赏析、名篇名句默写”。

该大题有3个小题,满分23分。

平均得分12.74分(11.49分),得分率55.39%(50.3%),得分率在七个大题中排倒数第二(倒数第二)。

11小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语句取自第三大题的文言文选段),这是考查考生文言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

该题10分,平均得分6.28分(5.45分),得分率62.80%(55%)。

[参考答案]

(1)如今成为民害,罪过在于残忍的役吏,而不辞劳苦地张网捕捉,不是顾怜的根本办法。

译出大意给2分;

“咎”、“劳勤”、“忧恤”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忠臣坚持道义,不应有二心。

如果惧怕威势丧失公正,我即便是死,也不会改变志向。

“执义”、“失正”、“虽”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补充细则]关键词语与全句大意的翻译不重复扣分。

[答题情况]

问题一:

文言功底差。

有些同学不懂句子大意,以致于胡乱翻译。

如第一句译为:

今天为民除害,目的不在于残酷的刑吏,而是在于勤劳的张捕,不是忧愁的原因。

/今天为民除害,劳累了张捕头,实非本人之意啊!

第二句译为:

忠心为臣执行任务,没有二心。

如果威信已无,可以处死,不会没有志气。

问题二:

关键词语翻译不准确。

文言文翻译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要求较高,如果不能对关键词语正确把握,就很难准确译出全句。

(1)题“咎”、“劳勤”、“忧恤”三处(关键词语),每译对一处给1分。

有考生将“咎”误答为“原因在于”“原因是”“主要是”“在于”“责备”“归其原因”“归根到底”等;

将“劳勤”误答为“频繁”“劳作勤快”“徒劳”“勤快”“勤劳”等;

将“忧恤”误答为“忧患”“担心”“改善生活”“抚帖安稳”“担忧挑衅”等。

(2)题“执义”、“失正”、“虽”三处(关键词语),每译对一处给1分。

有考生将“执义”误译为“执行正义”“伸张正义”“讲义气”“正直敢言”“职责”“献计策”“掌握大权”等;

将“失正”误译为“失去正义”“失去正直”等;

将“虽”误译为“虽然”。

问题三:

错别字较多。

如:

残仁(忍),既(即)使。

“文言文”复习首先要回归课本。

由于高考文言文的命题原则是材料出课外的,但考点的内容根基在课内,所以文言文复习还要回归课本,把常见文言现象归纳整理一下,如文言实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活用等)、文言虚词(18个)、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等,以实现知识的条理化、系统化,并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其次要培养意识。

翻译的句子一定要把它代回原文,联系上下文去准确贯通句子的意思。

经常这样去训练,学生就有了语境意识,翻译不至于太离谱了。

另外,文言文翻译要抓住得分点(即句子中的关键词),字字落实,尽量直译。

12小题是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该小题8分,平均得分3.82分(3.27分),得分率47.75%(41%)。

(1)小题侧重于对其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2)小题侧重于对本词的内容与形式的总体理解把握。

[古典诗词鉴赏03考诗眼,04考细节描写的创作风格,05年考修辞与表现手法,06年考分层,07年考词语运用和情景关系。

[参考答案]

(1)表现的是无奈、苦涩的心情。

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

“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

答出什么样心情,给2分;

能作简析,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2)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

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

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答出“春未老之景”、“无奈之情”、“思乡之情”各给1分;

答出“情景交融”给1分。

不审题。

题干要求“简要分析”,不少学生不知结合“咨嗟”(高中第五册《蜀道难》尾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书注:

叹息。

)“休对”“且将”这些词语,只是笼统地泛泛而谈。

如第一问答成:

词中表现了作者身在异乡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和内心的压抑、无奈的心情。

/词人通过对春天各种美好事物的描写及酒醒之后的豪言,表现了词人的豪放旷达、超然于世的心情。

对词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不准确。

有考生误答如①“咨嗟”写出了诗人百无聊赖的郁闷;

②“休对”“且将”表现诗人豁达的胸怀,超脱、乐观的心情;

③表现了由悲而喜的积极乐观的心情;

④抒发了一种欢快、愉悦、明快的心情,以哀景抒乐情。

对词中“情”和“景”的理解欠准确。

不少考生只注意了苏轼豁达、乐观的性格,却没有认真阅读所给材料,没有把握词中作者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

如有的误答①写出悲凉气氛下乐观积极的心态。

②表现自己的抱负,立志要有一番作为来报效祖国的满腔热情。

③写出作者积极向上、达观的人生态度。

④想趁年轻为国奉献等等。

例:

这首词从景看:

春天尚未老去,尚未过去,景色还是一派花红柳绿的景象。

从情看:

一切重新开始,把握青春的美好时光。

范例:

(1)寒食过后,别人都回家祭祀祖辈,而苏轼却在他乡,抒发了诗人思乡思人的心情。

但又无奈,他只能重燃新(薪)火,借酒消愁,来寻找慰藉之感,同时也饱含了诗人珍惜光阴之情。

(4分)

(2)诗人写“柳”“风”“春水”“春花”“火”“茶”“酒”都包含着作者的主观感情:

作者远离他乡,无限思乡与无奈之情。

作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看到眼前的暮春之色想到了自己的处境。

“古代诗歌”复习要培养三种意识:

一是培养审题意识,题干一般包含着命题角度、阅读范围、答题方式三方面的提示性信息,下笔前一定要吃透题干要求;

二是强化解题流程,即从读题目、联作者、看注释、抓关键语句(议论抒情句等)、析意象、品意境、了解诗歌的章法结构等方面来弄懂一首诗歌的内容;

三是规范答题意识,掌握答题的常用模式、基本思路。

比如:

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景物特征+剖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点评性语句(点评特征、手法技巧、情感意境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