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导学从国别史地区史角度例说世界史备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9240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0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导学从国别史地区史角度例说世界史备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复习导学从国别史地区史角度例说世界史备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复习导学从国别史地区史角度例说世界史备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复习导学从国别史地区史角度例说世界史备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复习导学从国别史地区史角度例说世界史备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复习导学从国别史地区史角度例说世界史备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复习导学从国别史地区史角度例说世界史备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复习导学从国别史地区史角度例说世界史备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复习导学从国别史地区史角度例说世界史备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复习导学从国别史地区史角度例说世界史备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复习导学从国别史地区史角度例说世界史备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复习导学从国别史地区史角度例说世界史备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复习导学从国别史地区史角度例说世界史备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复习导学从国别史地区史角度例说世界史备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复习导学从国别史地区史角度例说世界史备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复习导学从国别史地区史角度例说世界史备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复习导学从国别史地区史角度例说世界史备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复习导学从国别史地区史角度例说世界史备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复习导学从国别史地区史角度例说世界史备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复习导学从国别史地区史角度例说世界史备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复习导学从国别史地区史角度例说世界史备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复习导学从国别史地区史角度例说世界史备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导学从国别史地区史角度例说世界史备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复习导学从国别史地区史角度例说世界史备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08年全国卷二

④社会立法改革

(二)角度点击

角度一专制王权与民族国家

1、英国专制王权出现的背景

“在中世纪的西欧,由于基督教文化共同体的长期存在和封建割据,民众首先认同自己是一个基督徒,其次是某个地域的人,对国家的认同感淡漠,国家也没有明确的主权”,中世纪的国王只是很多贵族中的一员,中世纪的国家也不存在集中的权力。

权力随着土地分解,国家没有“统一”可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和农业逐步分离,工商业城市兴起,城市市民与经营经营工商业的中小贵族与骑士有了较多的共同利益,彼此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他们开始关心国内市场的发展,要求限制大封建主的专横,消除分裂割据状态。

他们希望国王能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所以逐步开始支持王权,支持王国的统一。

到14世纪,随着社会财富迅速增加,手工业兴起,羊毛衣料出口大增,英国人在对外竞争中越来越认识到本民族共同经济利益的重要性。

此时,相继出现的英法百年大战和红白玫瑰战争终于促成了英格兰民族国家的形成。

①经济:

商品经济及资本主义有所发展而又需要保护发展

②政治:

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改变而又无力改变旧贵族割据局面

③宗教:

罗马教廷的宗教专制妨害英国民族经济发展和国家独立

④对外:

对外战争的推动

2、英国专制王权的积极作用

在民族国家的早期阶段,只有王权是统一国家的强大力量,国王把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铲除封建割据,建立专制统治。

在这个时刻,专制主义是一个进步,王权在维护民族自决和建立民族国家的过程中肩负了重要的使命,为了克服贵族的分裂势力,国王和市民阶层结成联盟,创立了民族国家。

这是一种以君主专制为核心,把王权与国家利益结合起来的新政治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专制的权力保障着国家的稳定,城市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一种在专制君主保护下的商业资本主义发展起来,这是专制王权的特殊历史作用。

都铎王朝的几代君主完成了两项伟大的民族任务——统一和创建民族国家,英国迎来了其发展史上第一个鼎盛的黄金时期。

实行重商主义促进经济发展②政治:

推行集权主义维护统一稳定

奉行民族主义实现国家独立④对外:

推行殖民主义开拓海外市场

3、专制王权的消极影响

尽管专制王权在与整个民族结盟创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深孚人心,但它与民族之间始终存在着天然的矛盾与冲突,为了增加王朝收入,英国专制君主出售专卖权,把许多商品尤其是日用品,列为专卖品,既使商品昂贵,剥尽民间财力,又使生产发展受到严格限制,以致工商业停滞,人民的创新精神受压抑。

同时,专制权力还为一己私利压制国家的自由,这对已经形成自由传统的英国人来说,尤其难以容忍。

专制君主也在英国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后,其存在的合理性也随之消失,并日益成为阻碍社会前进的跘脚石。

①政治专制:

打击资产阶级②经济专制:

盲目征税,商品专卖

③宗教专制:

迫害清教徒④思想专制:

宣扬“君权神授”

总之,专制王权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同时,也可能给民族和国家带来灾难。

我们之所以要把专制王权突出出来,原因之一在于它是英国迈入近代社会的起点,其二在于从现实意义上看,专制王权给国家带来的统一、独立、稳定,这几个关键词是符合当前的主旋律的。

角度二光荣革命与英国道路的形成

1、传统在革命中的作用

17世纪革命的重要理由是国王践踏了《大宪章》赋予他们的古已有之的自由权利。

1689年下院决议中,废黜詹姆士二世的理由是国王力图推翻传统的政体制度,背弃国王与人民之间的初始契约。

革命后的英国制度似乎没有做任何触动:

国王、贵族俱在,上院、下院并存。

保留传统,使冲突对立的双方有了融合妥协的基础,然而,在保留传统的表象下,政体制度却改变了。

光荣革命通过一系列的立法行为实现了对王权的约束,也随之产生了另外一种危险,那就是议会的专权。

由于当时还没有出现完备的分权制衡理论,英国借助议会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传统特质——两院制和两党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种危险倾向的发展。

①发动革命的依据②让步妥协的基础③维护民主的工具。

2、英国式道路的内涵:

正如钱乘旦教授所言:

光荣革命开始了一个现代的英国。

它留下的最深刻的遗产是:

制度变迁可以用非革命的手段来完成,从此后,英国历史上不再出现重大的暴力冲突,和平和渐进的改革成为英国历史发展的特色。

3、英国君主立宪的特点:

新政体兼有民主制(议会下院)、贵族制(议会上院)和君主制(国王)三大要素,形式也还是

13世纪末以来英国政府的传统形式,但其实质内容却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这个变化主要就体现在新政体通过大幅度提高议会的权威实现了对王权的有效控制,并在议会内部实施了某种程度的权力分割与平衡,同时还对个人的自由权力表示了相当程度的承认和尊重。

这就为未来国家民主化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光荣革命)实际上也初步搭好了现代民主政治的大体框架,但是这个框架的严重缺陷也是明显的。

真正的人民受财产资格限制而没有获得参政权。

缺乏对平等价值的关怀,只照顾到了占人口极少数的少数富裕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而广大劳动群众包括中等资产阶级的利益被严重忽略甚至是牺牲了。

①形式:

混合政体。

②实质:

议会至上。

③局限:

贵族政治。

④历程:

逐步完善

总之,穿新鞋常常走老路,而用旧瓶也能装新酒,光荣革命很显然属于后者,它尊重传统又超越传统,使英国在和平稳定的前提下迈入了民主政治的大门,当然,18世纪的英国形成的还只是典型的贵族政治制度,这时候,一个人的统治让位于一群人的统治,但多数人的统治还没有到来,少数贵族把持政权,民众并没有参政的权利。

当历史进入19世纪时,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角度三:

议会改革与现代民主的发展

1、“旧选举制度的荒唐”

光荣革命以来的近150年中,英国议会基本上掌握在资产阶级化的大贵族手中,法律规定,议员必须拥有大量的地产。

议会选举仍实行中世纪沿袭下来的选举制,在选区划分和议席分配等方面也没有改变,下院从没有增加过一个新选区。

而工业革命引起的人口流动,阶级结构变动等因素已经使旧选举制度显得十分荒唐。

东南一些衰败城镇,有的已无人居住甚至淹没在茫茫北海中,却仍有选派议员的权力。

每逢选举,几个贵族便划船到这里进行“水上投票”,而在西北和北部一些人口稠密的新兴工业城市却无权向议会派出自己的代表。

英国选民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极低,选举权的资格限制极为严苛,在选举权利限制方面可谓花样百出。

支持改革的团体“人民之友会”曾发表过一份报告,说英格兰总共400多个议席中,256个议席是由11075个选民选出来的,只要控制这11075个选民,就能控制英国议会,而这对于贵族来说,是易如反掌的事!

于是,腐败之风盛行于政界,政府靠封官晋爵、行贿放账收买议员,进而控制议会多数。

①议席分配不合理;

②资格限制严苛;

③选举手段腐败。

2、议会改革的历史趋势

时间

改革的内容

1832年6月

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取消“衰败选区”;

重新确定下院席位,对选区设置、选举名额进行重新调整分配;

工业资本家取得政治权利。

1867年

改革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使工人阶级大部分得到选举权。

1884—1885年

再次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农业工人和矿工也得到选举权;

男子普选权基本实现。

确立按人口分配议席的原则。

①选举的财产资格限制逐渐降低直至取消;

②选举的范围不断扩大,最终基本实现普选;

③议席分配逐渐从地区代表制向比例代表制过渡。

3、议会改革的原因

有材料显示,1690年,贵族占有土地的比例为15℅--20%℅,一个世纪以后,则上升到20℅——25%,除了从土地上得到收益之外,英国贵族还积极从事工商业,这与欧洲大陆贵族自重身份轻视工商业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18世纪的英国又被称之为“贵族”的世纪。

1688年

1801年

1831年

农林渔牧业

1930万英镑

7550万英镑

7950万英镑

工矿建筑业

990万英镑

5430万英镑

11710万英镑

商业运输业

560万英镑

4050万英镑

5900万英镑

地产房租

250万英镑

1220万英镑

2200万英镑

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

1830年,在法国七月革命的冲击下,英国掀起了改革运动高潮,改革的呼声响彻全国,集会游行此起彼伏。

1836年一场以工人阶级为主体,以争取议会改革为中心任务的宪章运动开始,1837年“人民宪章”起草,包括6项要求:

成年男子普选权,按照代表和人口比例合理划分选区,取消议员财产资格,议员支薪以使工人进入议会,代表无记名投票,议会每年改选一次。

60年代,资产阶级激进派和工会联合起来,再次掀起争取议会选举改革的群众运动,1866年,有20万人参加了在海德公园举行的示威大会。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经济繁荣,实行了义务教育,大大提高了整个人口素质。

议会中的两党为了争取选票,竞相进行改革。

①经济结构的变动;

②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③群众斗争的日益高涨;

④人口素质的大大提高。

⑤欧洲革命的外部冲击

B物质文明的演进

角度一工业革命与社会、道德危机

一、危机表现:

1、信仰危机

随着工业革命的起步,以乡村为中心的传统农业社会逐渐解体,传统价值也开始被打破,无情的市场竞争和无穷的欲望打破了悠闲和社会照顾个人的传统观念。

到17——18世纪之交,经济繁荣所滋长的享乐主义,使无论国教或者清教都无法维持社会的伦理秩序,甚至宗教信仰本身也被怀疑。

早在1730年,来英国访问的孟德斯鸠就发现“英国已经没有信仰了。

如果谁提到信仰,人们会大笑起来”。

哈蒙德夫妇也提到:

在英国,习惯、传统和宗教的约束力从来没有像18世纪这样脆弱过。

2、道德危机

贵族每天用酗酒、赌博来消磨时光,结果负债累累,加剧了官场的腐败。

一个年薪10镑的下院书记官一年可以受贿5000镑。

新兴的工厂主阶层一心只想如何发财,多多赚钱,他们多是来自农村或出生下层的暴发户,有了钱就在自卑驱使下拼命讲排场。

3、社会危机

纺织女工每天干活12——16小时,平均寿命17岁,到1836年,纺织业棉麻毛丝四大部门童工比例分别高达43.4℅、52.5℅、67.35℅、59.7℅.其中女童多达一半以上。

1805——1846年,英国地方法官审理的犯罪从4605人增加到30349人,在不到100万人的伦敦,有小偷1万,妓女5万。

1709——1724年,被许可的赌场遍及各个教区,仅西斯敏特就有赌桌近300张。

二、道德重建

1、民间运动

18——19世纪之交的英国经历了一场席卷全社会的道德革命,福音主义者建立了大量的志愿社团,散发书籍,救济贫民,提倡禁酒,反对赌博,并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改良运动,推动了英国的监狱改革、教育改革、工厂制度改革。

2、国家立法

从1774年到182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系列劳工协议法令,要求工厂主对雇工承担一定的责任,1796年著名的“斯品汉姆兰法”规定对低于一定收入的家庭给予补助。

183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限制雇佣儿童和保证劳动条件的工厂法。

1844年,将保护范围从儿童扩大到妇女。

1855年颁布了第一个安全准则。

在卫生保健方面,在1848年的卫生法后,1860年、1872年和1875年又连续制定了惩治制造和防止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法令。

角度二环境保护与工业革命的迷途

工业化让英国人感受到大工业的威力,享受到它所带来的繁荣和富足,也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次品尝到环境污染苦果的国家。

一、史实梳理

1、河流污染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以及城市人口的增加,不断排放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不经处理的直接排入河流,从而造成英国多条河流被污染的情况。

工业化之前,泰晤士河两岸绿树成荫,景色优美,不仅盛产各类水果,而且是众多禽鸟的天然栖息场所。

工业化的来临彻底改变了泰晤士河的命运,1850年时,泰晤士河变成了一条臭气冲天的污水沟,河中病菌丛生,鱼类等各种水生生物基本灭绝。

2、大气污染工业化时期,英国绝大多数工业城市到处是高耸的烟囱,空气中始终弥漫着煤烟,以至于把鲜红的建筑都熏黑了给人一种阴沉沉的感觉。

据专家的考证,工业化时期的大多数城市,空气中充满了氯气、一氧化碳、硫酸、氟、甲烷和其他大约两百多种致癌物质,这些物质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人们的生命力,造成英国国民体质的恶化。

3、噪音污染19世纪中叶,伯明翰一位耳闻者曾经这样记载:

城里各处机器都在发出震耳的噪声:

铁砧不断发出的当啷声,发动机不断发出的轰鸣声,火焰沙沙,沸水嘶嘶,水蒸气在咆哮,实验室不时的发出雷鸣般的声音人们生活在一片喧闹声中,工人们除了在工作时间不得不接受噪音的折磨外,休息时间也难以逃脱噪音的侵扰。

二、角度点击:

1、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

英国首先开始第一次工业化,几乎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先例可循,工业化时期产生了各种环境污染,当时也有一些人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处理和缓解这些问题的技术和设备完全缺乏;

对于英国人,很多人也没有意识到环境污染会产生怎样严重的危害,因此对各类污染都听之任之;

在当时的英国,工厂的选址,工人区的建造,铁路的建设,甚至城市的污水和垃圾的处理等等,全部被认为是私人的事情,政府都不应该干预,这样在市政当局无为而治、私人企业利润至上的情况下,一股以牺牲环境来谋求积极发展的社会风气就形成了,这必然会导致环境污染的产生和加剧。

①缺乏经验②重视不够③政府缺位④企业短视⑤自由主义

2、英国道路的内涵与教训

到了19世纪下半页,环境污染的加剧已经造成了重大的消极后果,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于环境污染再也不能放任自流了。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改革的进行进一步完善了市政当局的各项职能。

由市政当局出面,通过立法的形式来治理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了。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各大城市先后走上了环境治理的道路,环境不断恶化的势头有所缓解。

在环境污染和治理方面,英国道路的形成有着种种主客观原因,但作为第一个工业化强国的英国,当我们惊讶于其创造的辉煌的工业化文明的同时,切不可忘记它在环境污染和治理方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道路:

①“先污染、后治理”②从自由放任到政府主导、立法治理。

启示:

①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②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于英国历史,还应该引起关注的角度有:

①圈地运动与农业革命②工业革命与社会生活③自由主义的兴衰④两党制与内阁制等

美国史

角度一《美国宪法》的继承与创新

09年全国卷一和卷二都考到了美国宪法,并随之引起了很多争议。

抛开命题的技巧不提,关注宪法无论是从教、学还是考的角度都是无可厚非的。

作为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的成文宪法,其中体现的继承与创新、利益与妥协、原则与程序都是当代的中国,当今的学生应该了解和借鉴的。

下面从宪法的继承与创新的角度谈谈自己的备考思路。

一、联邦制

这一制度“把主要权力如立法、征税、军事、外交等权收归联邦政府,但凡是没有明文列举给中央的权力还必须把它们保留于各州和人民”这是一种典型的两级权力格局。

从邦联到联邦,地方让渡给中央政府许多权力,同时也保留了许多地方权力,这种加强中央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制度创新使得美国既建立了英法等国绝对君主极盛时期的高效政府,又避免了过度集权带来的专制弊端。

既保证了地方的充分自治,又避免了过度自由可能导致的分裂割据。

思考:

1、结合所学指出联邦政府有哪些权力?

2、根据材料分析联邦制的主要特点。

权力:

媾和、宣战、外交等。

特点: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二、分权制

三权分立的政治学说发端于约克,发展于孟德斯鸠,最先试验为成功的制度则出自美国,美国首先将三权分立由一种思想变为了现实的制度。

同时又在实践中对这一制度进行了发展与创新。

在孟德斯鸠的设想中,行使行政权的应该是君主,而美国在实践三权分立的同时又否定了君主制,选择了共和制,规定由总统行使行政权。

关于立法权,孟德斯鸠只是抽象的提出“人民集体享有”,而在美国宪法里,立法权则具体的由一个两院制的国会享有。

同样,为防止国会专制而分割议会的权力,宪法借鉴而又发展了英国的制度。

思考:

1、结合材料指出美国宪法中的三权分立与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有哪些不同?

2、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两院制“借鉴了而又发展英国的经验。

不同:

从抽象到具体;

从理论到实践;

从君主制到总统制。

借鉴:

实行两院制对立法权进行分割,保证决策科学,防止议会专制。

发展:

一扫贵族政治的残余,规定两院议员都由选举产生,没有贵族和平民之分。

三、修正案制

 美国宪法第五条规定 “举凡两院议员各以三分之二的多数认为必要时,国会应提出对本宪法的修正案;

或者,当现有诸州三分之二的州议会提出请求时,国会应召集修宪大会,以上两种修正案,如经诸州四分之三的州议会或四分之三的州修宪大会批准时,即成为本宪法之一部分而发生全部效力,至于采用那一种批准方式,则由国会议决”。

1、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历史价值。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美国宪法的认识。

内容:

美国宪法可以修订,修订必须经过严格的民主程序;

价值:

体现了宪法的严肃性和稳定性;

保证了宪法的生命力和与时俱进。

认识:

是创新和开放、原则和程序的完美结合。

总之,年轻的美国靠智慧制定了历史最为悠久的民主宪法,并由此获得了发展壮大的坚强政治保障,它影响美国,也泽被世界,是美国文明贡献给世界的宝贵遗产,值得我们去了解、体会和研究。

其它角度看宪法

1、利益与妥协

①为解决地方和中央的矛盾创立联邦制,使中央权力既有效又有限,地方政府既放权又自治;

②为解决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创立两院制,使参议院照顾小州利益,众议院照顾大州利益;

③为解决南方与北方的矛盾保存奴隶制,确立“五分之三条款”和“逃奴条款”等。

2、原则与程序

角度二多维视野中的罗斯福新政

无论时新老教材还是考纲课标,罗斯福新政都是它们所关注的重点内容,当然也是高考重点关注的对象。

09年全国卷一和卷二完全没有涉及这一问题,这更也成为我们加强备战的一个理由。

一、社保新政

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还给美国带来严重的集群性的社会问题:

失业人口激增,贫困问题凸显,失业者和流浪汉遍布城乡;

失业工人和农民、退伍军人为生存而奋起抗争,社会矛盾激化;

法西斯分子兴风作浪,社会运行方向迷茫;

信仰崩溃,道德沦丧,社会丑恶现象剧增。

材料一:

1933年12月,罗斯福成立联邦紧急救助署,为该署拨配5亿美元作紧急救济之用。

紧急救济以直接救济为主,即直接向贫困人群发放救济金、食品和其他物质。

1935年,罗斯福认为过多的直接救济会伤害国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激烈反对这种方式而改弦更张。

1935年8月,社会保障法由国会通过,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以“社会保障”命名的法律。

1、根据材料指出罗斯福为什么不主张过多的直接救济?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改弦更张”的具体内涵及其作用。

3、根据材料一分析罗斯福社保新政的主要趋势。

原因:

伤害国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内涵:

以工代赈;

作用:

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拉动经济发展。

趋势:

从紧急救济到立法保障;

从直接救济到间接救济。

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把旧的“四大自由”改成了新的“四大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

其意义是把消灭这种不合理现象列为政府职责和社会目标,帮助“不幸者”是全社会的责任。

传统观念是,只有资本家认为有利可图时,才雇佣工人,这是天经地义的,新政规定了最低工资福利,不仅是从法律观念出发,而且是一种公认的正义的观念。

它保护有劳动能力人的就业的权利,同时规定没有劳动机会的人得到救济的权利。

过去救济工作是从基督教的道德良心出发的私人行为,现在,对公民来说,是应得的权利,对政府来说,是应尽的义务。

二、环保新政

接连出现的自然灾害不得不引起我们对环保问题的关注。

30年代的美国同样发生了严重的环境危机:

1930年美国东部地区严重干旱。

1933—1940年,美国大平原南部广阔地区尘暴频发。

1936年,美国东北部持续暴雨。

干旱、尘暴、洪水使大面积土地被侵蚀,土地肥力大减,草场退化,美国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

就任总统不久,罗斯福即采取措施应对和遏制生态危机。

相继成立了土地侵蚀管理局、民间资源管理队、田纳西流域管理局等;

1933年国会相继通过田纳西流域管理法、农业调整法,1934年制定泰勒放牧法,1935年,制定土地资源保护法,1936年,制定洪水控制法、土壤保护和国内分配法等;

1937年—1941年,各种共建立500多个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大工程以田纳西河流整治工程为代表。

根据材料归纳罗斯福环保新政的具体内容。

①成立环保机构和组织;

②进行环境保护立法;

③实施环保工程建设。

三、外交新政

罗斯福外交1933年11月,美国改变了长期敌视苏联的政策并正式与之建交;

19世纪,美国一直在拉美奉行“门罗主义”,利用各种手段干涉拉美各国事务,在第一次就职演说中:

“我将使美国致力于奉行睦邻政策,美国作为他们的临国,应该坚决尊重他们”;

孤立主义是美国外交的传统,在罗斯福就任总统后一个很长时间内,孤立主义仍左右着美国的外交政策。

二战爆发后,美国修改中立法1941年3月美国制定租借法,准许总统通过租借等方式向“其防务对美国国防至关重要的任何国家”提供防务用品……之所以把外交新政作为罗斯福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因为以上政策均发生在新政时期,并由罗斯福决策,而且还在于外交领域的这些变化与其他领域的措施一样,都与克服美国面临的危机,度过大萧条息息相关。

1、概括罗斯福在外交政策上做了哪些调整与改变?

2、结合具体史实论证“在罗斯福就任总统后一个很长时间内,孤立主义仍左右着美国的外交政策”。

3、如何理解“外交领域的这些变化与其他领域的措施一样,都与克服美国面临的危机,度过大萧条

息息相关”?

改变:

从恶邻外交到睦邻外交;

从孤立苏联到美苏建交;

从孤立主义到参加、领导反法西斯同盟。

论证:

1935年,意侵埃,美国国会通过中立法,规定对所有交战国实行武器禁运;

1936年,得意干涉西班牙内战,美国奉行“不干涉”政策。

理解:

睦邻外交能更好的控制拉美这一重要的原料供应、商品输出和投资场所;

美苏建交可以向苏联输出资本、商品和机器,输入苏联的建设经验;

支援、介入反法西斯战争能全速开动军用工业和相关民用工业,解决就业问题,缓解产品过剩。

总之,罗斯福新政不仅仅是一场经济新政,它的意义远远超过经济领域,造成了资本主义的一次深刻变革甚至是一次再生,新政树立了一种模式,对世界文明的进程影响深远。

其它角度看新政:

1、新政与苏联模式的比较和关系

2、新政与战后美国经济改革的比较

3、胡佛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比较

3、进步主义运动与新政的比较

角度三美国历史上的贸易保护主义

2009年1月29日,美国国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