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之地壳运动规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9240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965.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复习之地壳运动规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高考地理复习之地壳运动规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高考地理复习之地壳运动规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高考地理复习之地壳运动规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高考地理复习之地壳运动规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高考地理复习之地壳运动规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高考地理复习之地壳运动规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高考地理复习之地壳运动规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高考地理复习之地壳运动规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高考地理复习之地壳运动规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高考地理复习之地壳运动规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高考地理复习之地壳运动规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高考地理复习之地壳运动规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高考地理复习之地壳运动规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高考地理复习之地壳运动规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高考地理复习之地壳运动规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高考地理复习之地壳运动规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高考地理复习之地壳运动规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高考地理复习之地壳运动规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高考地理复习之地壳运动规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复习之地壳运动规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地理复习之地壳运动规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复习之地壳运动规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复习之地壳运动规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地壳运动的类型

运动类型

岩层运动方向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对地形的影响

形成

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

举例

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

台湾海峡的形成、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

相互关系

①它们相伴发生;

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

③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3)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地区,常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两大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板块的划分:

(见课本)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板块张裂区[来源:

Zxxk.Com][来源:

学#科#网]

板块碰撞区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运动方向

←|→

→|←

形成地貌

裂谷、海洋、海岭

高大山脉

海岸山脉、海沟、岛弧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

喜马拉雅山脉、阿尔

卑斯山脉

安第斯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弧、海沟

示意图

【探究】六大板块图的常考区域

(1)属于亚欧大陆的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却属于印度洋板块。

与阿拉伯半岛相邻的非洲板块朝北运动,与亚欧板块相互挤压形成东西走向的阿尔卑斯山。

(2)南极洲板块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最北几乎达到了北回归线,这意味着落基山脉是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的,而安第斯山脉则是南极洲板块同美洲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的。

(3)雅鲁藏布江谷地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分界线,珠穆朗玛峰位于印度洋板块。

(4)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上,是两个板块彼此分离形成的,其面积会越来越大;

地中海位于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上,面积会越来越小。

2.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作用因素

作用过程

对地貌的影响

侵蚀

冲刷河床,使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坡面流水使坡面地表破碎

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

瀑布

、峡谷是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是流水侵蚀的结果

沉积

在搬运过程中,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形成山麓冲积扇;

河流中下游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

河流入海口形成三角洲

在干旱地区,风扬起沙石,吹蚀地表;

侵蚀形成大片的戈壁和裸岩荒漠

形成风蚀谷地、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戈壁、裸岩荒漠

堆积

风在搬运途中,当风速减小或气流受阻时,导

致风沙堆积

形成沙丘、沙垄、沙漠外缘的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

3、几个易混的知识点

(1)地壳不等于岩石圈。

地壳的范围是地表至莫霍界面,平均厚度17千米;

岩石圈的范围是地表至软流层,平均厚度100~110千米。

岩石圈不仅包含地壳而且还包含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2)风化作用不同于风力作用。

使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与生物等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现象的作用,叫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与风的关系不密切,而风力作用是指风的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

4、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区别

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的热能

太阳辐射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使地表趋于平坦

①两者同时存在,同时对地表形态的变化起作用。

②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

③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

展起主导作用

【例1】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

读图回答

(1)~

(2)题。

(1)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

A.②B.③C.④D.⑤

(2)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

A.Ⅰ——①B.Ⅱ——③

C.Ⅲ——⑤D.⑥——Ⅰ

【例2】

(2013年高考·

广东卷·

第1题·

4分)

(1)图示为某地实景图。

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A.搬运作用B.风化作用C.变质作用D.地壳运动

【例3】

(2012年高考·

山东卷·

第3题·

4分)

(1)图示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例4】

江苏卷·

第7、8题·

8分)图示是某流域地质简图,甲、乙、丙三地有砾石堆积物(见图示右下角照片),在甲地砾石堆积物中发现了金刚石。

读图回答

(1)—

(2)题。

(1)含金刚石堆积

物的成因是()

A.冰川沉积 

B.流水沉积C.风力沉积 

D.风化残积

(2)图中

可能找到金刚石矿的地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例1】DA【例2】D【例3】D【例4】BB

注:

金刚石矿属于内生矿床,其伴随岩浆岩而生成。

三、图解各种外力的关系

各种外力作用互为条件、密切联系、共

同作用、塑造地表,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

四、外力作用形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形成的相应地貌特点

(1)不同的区域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

②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

③高山地区以冰川作用为主;

④沿海地区以海浪作用为主。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地貌:

①流水作用:

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

因此,上游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②冰川作用:

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

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

③风力作用:

在干旱地区,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

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等。

(3)外力地貌的应用

①风向的判定。

②河流流向的判定。

五、河流地貌

(1)河流侵蚀类型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方向

向河流源头

垂直于地面

垂直于两侧河岸

对河谷的影响

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特别强调

伸长

加深

展宽

(2)河流堆积地貌

组成

部分

分布

地貌特点

对农业生

产的影响

洪积

冲积

平原

山前

水流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水流变慢,泥沙沉积,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各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土壤深厚肥沃,既

不旱也不涝,是高产田所在地   

河漫滩平原

河流

中下

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堆积体,堆积体在枯水季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宽广

土壤肥沃,易旱易涝,粮食产量不稳定  

三角洲平原

河流入海口的海滨地区

河流到达海岸入海口时,流速极缓,河流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

土壤肥沃,易盐碱化,影响农业生产   

六、河流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质点作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

在离心力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于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图所示)。

七、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及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一般而言,河流在上游多为高原、山地,以侵蚀为主,中游搬运,下游沉积。

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

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受此影响,聚落分布也不同。

(如下图所示)。

【例1】读地壳运动较稳定状况下的河流上游至下游下蚀速度与侧蚀速度的理论关系示意图,回答

(1)~

(2)题。

(1)一般情况下,“V”形谷在哪条曲线代表的河段上最典型(  )

A.abB.cdC.deD.df

(2)df线最可能代表下列哪条河流的河段(  )

A.鄂毕河B.圣劳伦斯河C.黄河D.莱茵河

【解析】

(1)越往河流的上游,落差越大,河水的下蚀作用越明显。

(2)df线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地上河具备这样的特点。

【答案】

(1)A

(2)C

【例2】如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

(1)~

(2)题。

(1)甲处的地貌类型及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是(  )

A.峰林 滑坡B.冲积扇 泥石流

C.新月形沙丘 地震D.火山锥 火山喷发

(2)形成甲处地形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河流泥沙的堆积作用B.地质年代风积作用

C.地质年代岩浆喷发D.第四纪冰川堆积作用

BA

练习:

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

下图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示意图。

1、图示的板块边界是(  )

A.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B.大洋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C.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边界D.大陆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2、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相关的是(  )

A.东非大裂谷B.日本列岛

C.阿尔卑斯山脉D.落基山脉

读某地质剖面图(③为石灰岩),完成3~4题。

3、对于图中各岩石的分类,说法错误的是(  )

A.②属于沉积岩 B.③属于沉积岩 

C.④属于变质岩 D.⑤属于岩浆岩

4、图中岩石按照形成的顺序,由老到新的排列最可能的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③⑤①②④

C.③①②④⑤ D.⑤①②③④

美国66号公路(洛杉矶----芝加哥)沿线有世界上最大、最绚丽的化石林集中地。

读图,完成5题。

5.化石林中的树干化石形成环境及过程对应正确的是()

A.I——②B.II——④CIII—⑥D.I——①

读下图,回答6~8题。

6.图中字母m、n依次分别表示(  )

A.洋壳和陆壳B.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

C.陆壳和洋壳D.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

7.按照发生时间由早到晚的排序是(  )

A.Ⅰ-Ⅱ-ⅢB.Ⅱ-Ⅲ-ⅠC.Ⅲ-Ⅰ-ⅡD.Ⅲ-Ⅱ-Ⅰ

8.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岩石性质最可能与下图相一致的是(  )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2013·

江苏地理)下图是甘肃省敦煌市地貌类型图。

高大的鸣沙山环抱着月牙形洼地,泉水在洼地汇聚形成月牙泉(见下图右下角照片),素以“千年不干”著名,但近年来日趋干涸,当地政府发出“拯救千年月牙泉”的呼吁。

读图回答9~10题。

9.月牙形聚水洼地的成因是(  )A.大湖萎缩而成B.古河道残遗而成

C.人工挖掘而成D.风力侵蚀而成

10.泉水日趋干涸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暖,蒸发增强B.降水变少,雨水补给减少

C.风沙沉积,古河道淤塞D.地下水补给量不断减少

雁荡山位于我国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境内。

现代地质学研究表明,雁荡山是一座具有世界意义的典型的白垩纪流纹岩古火山。

左下图为地壳物质循

环示意简图,右下图为雁荡山峡谷景观图。

据此完成11~12题。

11.左上图中可以表示雁荡山山体岩石类型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12.形成右上图示峡谷景观的地质作用是(  )

A.①B.②C.③D.④

第四纪时欧洲分布着大面积冰川。

读图回答13~14题。

13.欧洲大陆冰川南侧边界走向如上图所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B.海陆位置C.洋流D.地形

14.上图中A半岛多峡湾海岸,形成峡湾海岸的最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海浪侵蚀B.冰川侵蚀C.流水侵蚀D.冰川堆积

下图是中亚地区某咸水湖地质剖面图,湖底

的基岩为玄武岩,在玄武岩之上为各类沉积岩。

近几年,该湖泊面积逐渐萎缩。

据此回答15~16题。

1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N地缺少含煤岩层⑤,说明该地古气候不适合森林的生长

B.从构造上看,该地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

C.①→⑥岩层的新老顺序是由老到新

D.该湖泊最可能是咸水湖而不是淡水湖

16.据图可以推测,M、N两地经历的地质运动过程是(  )

A.M地所在

的岩层没有经历过上升和下降

B.M地所在的岩层经历上升和下降的次数多于N地

C.N地所在的岩层至少经历过升—降—升—降的过程

D.N地所在的岩层只经历过升—降—升的过程

某河谷一块高约二百米的巨大沉积岩崖壁上分布着许多直径小于一米的洞穴,河谷所在流域一直为亚热带湿润气候环境。

读崖壁洞穴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示意图,回答17~18题。

[来源:

学&

科&

网Z&

X&

K]

17.洞穴形成最有可能受到的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C.冰川侵蚀D.海水侵蚀

18.下列叙述最合理的是(  )

A.年平均河水位线在持续上升B.海拔越高洞穴形成的时间越晚

C.海拔越高岩石年龄越老

D.高处洞穴较少,可能是久经外力作用而消失

流水侵蚀是重要的侵蚀作用,其侵蚀地表强度与地形、降雨、植被、土壤等因素密切相关。

读图,回答14~15题。

19.读土壤结构图,图中何种土壤受流水侵蚀作用相对较弱(  )

20.读坡角与侵蚀强度关系图,当坡角超过40°

时,流水的侵蚀强度反而逐渐变小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坡面植被覆盖程度越来越好

B.降雨强度减弱,坡面流量减小

C.坡面径流流速减小

D.受雨面积减小,坡面流量减小

下面左图为我国某河流某一河段河

道的走向,A岛是河中一个江心洲,右图表示此江心洲一年内面积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21~22题。

21.该河应位于我国(  )

A.东北地区D.华南地区C.西南地区D.东南地区

22.下列关于该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该河段的流向为自西向东,则乙河道将慢慢变浅

B.江心洲常发育在河流上游水流较快的地方[来源:

学科网ZXXC.若甲河道为该河的主航道,则该河段的流向为东南流向西北

D.若该河的上游修筑水坝,则江心洲面积增长速度减慢

云南玉溪月考)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桥”,下图是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几座“天生桥”。

读图,回答23~24题。

23.以上“天生桥”所在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  )

A.黄土桥  B.海蚀桥  C.喀斯特溶蚀桥 D.风蚀桥  24.喀斯特溶蚀桥的形成与下列哪些物质循环有关?

(  )

①地壳物质循环 ②碳循环 ③水循环 ④生物循环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自然界中,相邻河系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会有一个河系发展成为主河系。

由于分水岭被破坏或迁移造成的河流袭夺,称为主动河流袭夺。

下面右图是左图中方框处的分水岭迁移图,该处分水岭从I经Ⅱ演化到Ⅲ,分水岭最终被切穿,发生河流袭夺现象。

读图,回答3~4题。

25.左图中最终河流流量减少的河段是(  )

A.a   B.b   C.c   D.d

26.右图中导致分水岭迁移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化作用B.风力侵蚀C.流水侵蚀D.流水沉积

答案:

1-5ACACA6-10DBDBD11-15BDABD16-20CADAD21-26ADADACA

4.2山地的形成

一、地质构造、构造地貌及其实践意义

地质构造

背斜

向斜

断层

产生原因

原本水平的岩层因受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发生弯曲变形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岩石能承受的程度,岩体发生破裂断开

结构特征

岩层向上弯曲,中部岩层老,两翼岩层新

岩层向下弯曲中部岩层新,两翼岩层老

断裂面两侧的岩体发生明显的错动、位

构造地貌

地形上,常形成山岭

地形上,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

地形倒置

“背斜成谷”。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体断裂破碎,容易被流水、风侵蚀成谷地

“向斜成山”。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实践意义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隧道的良好选址

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

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分布

泉水、湖泊分布地:

河谷发育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的回避处

原因或依据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最上为天然气,中为石油,下为水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且不易储水

裂隙

发育,岩石破碎易开采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压力

岩隙水易沿断层线出露;

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岩石不稳定,易诱发断裂活动破坏工程;

水库易渗漏

二、、判读地质图的一般步骤

地质图分为剖面图和平面图,根据以下步骤进行判读分

析:

1.看图例、比例尺:

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出露哪些岩层及其新老关系;

看比例尺可以知道其缩小的程度。

2.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图示是向斜还是背斜,地层有无缺失,各层是否含有化石,含什么化石,化石是什么地质年代形成的;

有无断层,断层部位在什么地方;

有无侵入岩,是什么时代侵入的,地质构造与矿产分布有什么关系等。

(以下五图中A、B、C、D均表示岩层,且岩层年龄A>B>C>D)

(1)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如下图)

(2)若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地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

(3)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

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

二是当时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

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4)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形成的。

(5)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

3.分析图内的地形特征,有的地质平面图往往绘有等高线,可以据此分析山脉的走向,分水岭所在、最高点、最低点、相对高差等。

若不带等高线,可以根据水系的分布来分析地形特点,一般河流总是从地势高处流向地势低处,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地势的高低起伏状态。

二、图文分析地质构造的应用

三、山区交通线的选取原则与原因

影响

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

原因

实例

方式

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

①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

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

西藏先有新藏、青藏、滇藏等公路,后有青藏铁路

线路走向

①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②线路一般呈“之”字或“8”字状(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

③避开陡坡和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

④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

⑤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

⑥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

选线一般应按地形大势来确定路线的走向。

原因:

①尽量节约建设成本;

②降低技术难度;

③工程施工要安全;

④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

(如果选取最直、最短的线路,就必须开拓较多的山坡,填平沟谷,建造较多的桥梁或隧道)

①同蒲铁路沿汾河谷地伸展;

②陇海铁路的西段沿渭河谷地伸展;

③襄渝铁路沿汉水谷地伸展;

④成昆铁路按地形大势曲折伸展

线网密度

一般来说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大

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这样可以方便人们的出行,吸引较多的客货流,从而提高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

新疆的南疆铁路和兰新铁路均沿山麓分布,连接绿洲

【例1】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

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

读图,回答

(1)~

(2)题。

(1)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

A.褶曲隆起B.褶曲凹陷

C.断裂下降D.断裂上升

【例2】读某地等温线分布及地质剖面图,回答

(1)~

(2)题。

(1)该处的地形及地质构造是(  )

A.背斜成山B.向斜成谷

C.背斜成谷D.向斜成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