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92626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59.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4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

5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调节的原则与途径

6生物放大作用

第6章农业的资源与效益

1农业生态系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第7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1自然信息流与人工信息流的比较

2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与能物流的关系

3成本外摊、收益外泄的含义

4解决经济外部性的途径

5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基本特点

6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层次

第8章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可持续农业

第9章中国的生态农业

1生态农业、中国生态农业的含义

2中国生态农业的特征

3中国生态农业技体系的特点

考试题型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三、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农业生态学重点

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首先提出生态学

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列提出“生态系统”

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提出“食物链”“生态金字塔”

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写成《生态学基础》

生态系统:

是指由环境和占据该环境并联系在一起的生命有机体所构成的动态整体。

生态系统特点:

1具有生命性。

2具有地区性。

3具有演替性。

4具有动态平衡性。

5具有开放性。

按人为干预程度划分1自然生态系统2驯化生态系统3人工生态系统

热力学第一定律:

自然界发生的所有现象中,能量不会消失也不会创造,只能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

(数量)

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传递方向和转化效率)能够保持较高的自由能和较低的熵值。

初级生产: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能量的过程称初级生产

总初级生产力(pg)指在一定面积上、一定时间内植物合成的有机物质总量。

次级生产者:

初级生产者以外的其它有机体,利用初级产品进行物质生产,能量积累的过程。

十分之一定律:

次级生产者转化初级生产的产品过程,大约只有10%转化为次级产品的能量

食物链:

源于绿色植物的食物能,能过一系列取食与被取食的转化关系,使各生物有机体紧密联系的营养序列。

类型:

根据能流发端、生物成员取食方法及食性不同,可划分为1捕食食物链(草牧或活食食物链)2腐食食物链3寄生食物链

生态金字塔可分1数量金字塔2生物量金字塔3能量金字塔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路径:

1植物—草食动物—食肉动物2各营养级中的一部分死亡的生物有机体、排泄物和残留体进入腐生食物链,在分解者作用下,被还原为CO2、H2O和无机物质。

3各营养级生物有机体在代谢过程中都要呼吸消耗能量,并以热能形式消散于环境。

特点!

进出的平衡性2不可逆转性(单向、非循环)3耗损性

“十分之一定律”著名生态学家林德曼发现,食物链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率在5-20%之间,平均10%,大约有10%的能量转变为下一营养级的生物量,其余90%消耗于采食者的选择浪费,排泄和呼吸消耗,这就是著名的“十分之一”定律。

根据“十分之一定律”,一个国家或地区,要想改善食物结构,多吃肉、奶、蛋,就必须注意维持一定的人地比例和努力提高初级生产和能量在营养级之间的转化效率;

否则,在人多地少,生产力低下,转化效率不高的国家和地区,缩短食物链,以素食为主。

物质循环的特点:

1可循环往复利用2物质流和能量流密不可3生物在循环中占有特殊地位4生态系统内部存在稳态机制

水循环中的主要问题是:

1,地区间分布不均匀2.过度开采,形成“地下漏斗3.水资源污染。

碳循环中的突出问题:

产生“温室效应”

磷循环中的问题是:

1.全世界磷的贮量有限,磷是不可代替资源。

2大量使用打破原有平衡,带来环境问题

环境:

存在于生物有机体周围的影响有机体生命活动的所有外界力量、物理条件(光、热、水、土、气)及其它有机体的总和

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的总和。

生境:

指生物有机体居住的地方,是具体的特定地段上对生物起作用的环境总和。

生物圈指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上限达海平面以上10Km以上的高度,下限达海平面以下12Km深处。

植物对不同光照强度的适应,可分阳性、阴性、耐阴植物。

根据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反应和要求可分酸土、碱土和中性植物。

耐性定律:

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有一个生态学最小和最大最的界限,限存在一个最低限和一个最高限,两限之间称耐性范围。

限制因子的应用1某地适种作物的确定2原有生态条件的改造3确定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及解决途径4指示植物的利用。

生物的生态适应1生态型(分气候、土壤、生物生态型)2生活型

生态位:

一个生物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状况,而这种位置和状况决定了该生物的形态适应、生理反应和特有行为。

内禀增长率:

当建立了稳定不变的年龄分布时,这时的种群在无限制条件下的增长率,也称做生物潜能。

指数增长常见于细菌,浮游生物,某此昆虫及一个生杂草。

种群波动的情况1非周期性的波动;

2周期性的波动。

原因:

1非密度制约2密度制约

生态对策:

指生物朝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

r对策:

体积小、数量多、寿命短、存活率低,但繁殖率高,具较大的扩散能力(昆虫、杂草、细菌及一年生短命植物)

k对策(多年生种子植物,乔木,脊椎动物)

正相互作用:

互利共生(豆科植物与固氮细菌)

生物种间的他感效应:

由生物体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能在生物体间传递信息,并导致生物体相互作用的现象。

又称克生作用。

农业生产中对种间关系的利用:

1利用种群间的互利共生、互容关系,实行间作套种、人工混合林的建立。

2蜜蜂与虫媒授粉作物的互利关系3利用种群间的捕食与寄生、竞争等负相互关系,生物防虫防草。

生物群落:

指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里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群落的结构:

1垂直结构(群落的成层现象)2水平结构(指作物分布)3时间结构

群落的边缘效应:

指在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较相邻群落增大的现象。

由于群落交错区的环境较复杂,异质和多变、能为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定居提供条件,从而为更多的动物提供食物、和隐蔽条件。

原生演替:

指在没有任何生物的裸地上开始的群落演替。

次生演替:

指在原有群落被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

逆行演替:

在通常情况下,群落的演替总是由简单、不稳定和生产力低向复杂、较稳定和生产力高的方向发展,但在某些外力作用下,群落也可能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即发生逆行演替

顶极群落:

群落演替系列最后达到稳定阶段,称为顶极,演替最终形成的稳定群落,叫顶极群落。

顶极群落的特征:

1它是系统内部与外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达到平衡的稳定系统2它的结构和物种相对稳定3有机物质的年生生产量与群落的消耗量和输出量平衡,没有生产量的净积累4顶极群落若无外来干扰,可以自我延续存在下去。

群落演替理论在农业生产上应用:

1对撩荒地植被演替的控制2农田土壤肥力变化与作物演替利用3人工模拟群落演替进展,促进植被的建立和恢复4建立仿自然顶极群落结构的人工群落。

生态平衡:

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维持着某种协调状态。

生态平衡失调:

指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压力或冲击时,系统的平衡受到影响,如压力或冲击超过了生态系统承受力或阈限时,自我调节能力降低,以至消失。

结构上的标志:

1一级结构缺损2二级结构发生变化

功能上的标志:

1能量流动受阻2物质循环中断

1自然原因(气候、病虫害)2人为原因(资源不合理开发、工业“三废”)

农业生态系统:

在人类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系统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照人类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组成1农业生物系统2生态环境系统3人工调控系统

为什么说农业生产的实质是能量转化的生物学过程?

太阳能不能直接为人类或动物直接利用,必须经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才能进入食物链转化利用,农产品中70%左右的不能直接被人类利用的产品只有通过其它动物,转化为肉、奶、蛋产品供人类利用,畜禽也只能利用第一生产中的一部分,其余除呼吸代谢消耗外,随粪尿排出体外,人类又以施肥等方式将这部分归还土壤,满足土壤微生物对能量需求。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特点:

1。

农业生态系统以草牧食物链为主。

2.农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短。

3.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效率较高。

4.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开放性强。

5.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具有双通道特征。

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有:

1.选育高光合强度品种。

,2.改善群体结构,充分利用光能。

3.改革种植制度,适长光能利用时间。

4.增加辅助能投入。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产出:

1.目标性产出。

2.非目标性产出。

扩大农业生态系统能流的途径:

1.调整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扩大绿色面积,提高对太阳能的吸收、固定和转化效率。

2.坚持农牧结合、种养并举的农业发胀方向,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3.建立多层次的能量转化结构,减少能量无效损失,提高对能量的利用效率。

4.发展农村经济,增加辅助能的投入,提高光能资源的利用效率。

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

1.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具有开放性。

2.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具有高效性。

3.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平衡自我调节能力差。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输出:

1.农畜产品输出。

2.反硝化作用输出。

3.挥发损失处处。

4.淋溶损失输出。

5.水土流失的输出。

6.燃烧作物秸秆和畜粪损失输出。

论述我国农田养分平衡中的主要问题及保持农田养分平衡途径:

1.我国农田养分平衡中的主要问题①作物秸秆无谓焚烧未能正常还田,是影响我国农田养分平衡的基本原因之一。

②水土流失造成大量养分流失,是影响我国农田养分平衡的又一重要原因。

③豆科作物、豆科绿肥、牧草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也是英献给我国农田养分平衡的原因之一。

④农田营养物质投入不足,氮、磷、钾比例失调。

⑤我国农田养分平衡状况区域间差异悬殊,基本趋势是发达地区较好,边远山区、贫困落后地区差。

2.保持农田养分平衡的途径:

①嘉庆各类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努力提高第一生产力,以生产富集更多的物质,同时还应合理安排种植归还率高的作物类型,扩大豆类作物和豆科牧草绿肥种植面积,实行合理轮作稻茬。

②积极强化牧业,扩大有机物质的生产转化。

③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

④妥善解决农村生活能源匮乏的状况。

农业资源按其来源的分类:

1.自然资源。

2.社会资源

农业资源按其是否具有可更性分类:

1.可更新资源。

2.布可更新资源。

简述我国农业资源的现状:

我国资源绝对量丰富,但资源人均占有量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短缺,将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农业资源的另一特点是,长期不合理开发利用,带来土地退化,水土流失,资源破坏,环境恶化及环境污染等,珍惜一切农业资源,尤其是耕地和水资源,合理经济,高效利用一切农业资源,尽可能持久和提高资源转化效率,形成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资源利用模式。

我国农业环境问题:

1.森林资源破坏。

2.草场资源退化。

3.土壤沙漠化加剧。

4.水土流失严重。

5.旱涝灾害频繁。

6.工业“三废”污染。

7.化肥、农业及农业废弃物污染。

8.乡镇企业污染。

农业环境保护的途径:

1.建立环境立法,是农业环境保护的基本手段。

2.以防为主,防重于治市农业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3.以农业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市农业环境保护的基本途径。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和理性的标志:

1.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应能充分利用和发挥资源优势,消除不利影响,尽可能地把资源的生产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能保持资源的永续作用。

2.合理的生态结构必须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具体表现为①保持系统输入与输出平衡。

②系统中农、林、牧、副、渔比例合理,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平衡。

③系统中的生物种群组成比例合理,配置得当,它们之间的物质循环和嫩光量转化渠道畅通,达到供求平衡。

3.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还应具有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4.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最终应能保证获得最高的系统产量和优质多样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社会的多种需求。

总之,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最终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较好的生态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

农、林、牧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通过能量、物质的不断交换、转化和循环,彼此密切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统一整体。

次级生产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转化农副产品,提高利用价值。

2.生产蛋白食品,改善人们食物组成。

3.促进物质循环,增强生态系统机能。

4.增加经济效益。

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机制:

1.反馈机制2.适应机制3.生态系统水平的调控。

农业生态系统的直接调控:

1.个体水平的调控。

2.群体水平的调控3.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特点的调控。

4.系统输出的调控。

5.生物环境的调控。

6.区域系统水平调控。

外部系统对农业生态系统的间接调控:

1.商品交换系统的调控作用2.工业、交通及信息系统的调控作用3.科学技术系统的调控作用。

/4.经营管理的调控作用。

生态工程:

应用生态系统原理(如物种共生原理、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等),结合系统工程的优化方法,设计的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及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

农业生态工程:

将生态工程原理应用于农业建设,即形成农业生态工程。

中国生态农业和概念、目标及特点是什么?

中国生态农业:

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应用农业生态工程的方法及现代科技成就,建立起来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及经济有效性的技术集约型农业,它以满足人类社会需要为目的,具有整体性、多目标、多功能、多组分、多层次、良性循环、资源再生、协调发展、建具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新型农业生产体系。

生态农业的目标:

生态农业的机泵目标是使农业成为具有前大自然在生产和社会再生产能力的农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最佳组合和最佳效益。

生态农业的特点:

1.立足全部土地,实行大农业。

2.现代科学技术与我国传统经验相结合。

3.专业化生产与多种经营相结合。

4.自然调节与人工调节相结合。

5.生态农业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生产的稳定性。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同时也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2农业生态学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3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综合体,或者说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4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5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或有机体)的集合体。

6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

7互利共生是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并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流的一种相互关系。

8原始协作是指两种群相互作用,双方获利,但协作是松散的,分离后,双方仍能独立生存。

9化感作用指由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植物的这种分泌物叫做化感作用物质。

10生物群落是指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也可以用来指各种不同大小及自然特征的有生命物体的集合。

11生态优势种在群落中地位、作用比较突出,具有主要控制权或“统治权”的种类或类群称为生态优势种。

12内禀生长率是指在环境条件无限制作用时,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最大相对增值速度,其单位为时间的倒数。

13广义捕食指高一营养级动物取食或伤害低一营养级的动物和植物的种间关系;

14逻辑斯蒂增长在实际环境下,由于种群数量总会受到食物、空间和其他资源的限制,因此,增长是有限的。

由于环境对种群增长的限制作用是逐渐增加的,增长呈现“S”型增长。

15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生物在空间的垂直分布上所发生的成层现象。

16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内由于环境因素在不同地点上的不均匀性和生物本身特性的差异,而在水平方向上分化形成不同的生物小型组合。

17生态位是生物物种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性,即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

18基础生态位在生物群落中,能够为某一物种所栖息的理论最大空间。

19生态位宽度也称生态位广度或生态位大小,就是被一个有机体单位所利用的各种各样不同资源的总和。

20生物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过程。

21环境是指作用于生物个体或群体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包括生物生存的空间以及维持其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与能量(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即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2生态因子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叫生态因子。

23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

24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后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25生境某一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由于生态环境的约束,只能在某一特定区域中生存,则把该区域称为该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的生境。

26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转化固定的食物能通过一系列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使生物成员紧密联系起来的营养序列称为食物链。

27耗散作用利用外界环境的物质,能量等不断的交换,使趋向无序和混乱状态的系统变为有序和稳定的状态叫~。

28初级生产力(量)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初级生产积累的能量或者干物质的量称为初级生产力(量)。

29次级生产是指初级生产以外的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的有机物质进行同化作用,表现为自身的生长、繁殖和营养物质的储存。

30辅助能除太阳辐射能之外,生态系统接收的其他形式的能量统称为辅助能。

31能值是一种流动或储存的能量中所包含的另一种类别能量的数量,称为该能量的能值。

32生态阀值系统在不降低和破坏其自动调节能力的前提下所能忍受的最大限度的外界压力(临界值),称为~。

33生态系统健康指生态系统具有活力、稳定和自调节的能力。

(换句话说,一个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在结构、功能上与理论上所描述的相近,那么它们是健康的)

34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水平下,能够产生生态效益或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或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自然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和。

35社会资源是指通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出来的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的人工资源,如劳力、畜力、农机具、化石燃料、电力、化肥、农药、资金、技术、信息等。

36可更新资源亦称再生资源,这类资源在合理经营管理条件与适宜的自然环境中可以更新、繁衍被人类继续利用,反之也可以衰退、减少甚至灭绝。

37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内,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适应所维持着的一种协调状态。

38生态农业运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吸收现代科学成就,因地制宜,合理组织农、林、牧、副、渔生产,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

(就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建立一种既有利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又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

39生态恢复与重建是指根据生态学原理,通过一定的生物、生态以及工程的技术与方法,人为的改变和切断生态系统退化的主导因子或过程,调整、配置和优化系统内部及其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过程及其时空秩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恢复到原有的乃至更高的水平。

40媒质即“介质”,一种物质存在于另一种物质内部时,后者就是前者的媒质;

某些波状运动(如声波、光波等)借以传播的物质叫做这些波状运动的介质。

又称介体。

用于间接有机电合成的氧化还原体系。

41基底是指经过褶皱,变质作用的结晶变质岩。

42中国生态农业以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新建立起的一种把生态、经济、社会三种效益统一起来的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作为一种经济而高效的农业生态工程技术,能较好的适应我国农业生产的资源现状和经济技术水平,做到资源节约、物质循环再生利用、高效低耗、整体优化设计管理,实现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二、问答题

1、农业生态学的特点

理论实用性、学科交叉性、研究统一性、宏观层次性。

2、为什么说农业生态和自然生态不完全一致

农业生态学更多的要涉及社会、经济与技术问题,因为农业生产本身就是一个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结合在一起的过程;

例如:

从自然生态观点看,森林、草原等是最美观和合理的生物植被,破坏这些植被就意味着生态平衡的破坏;

但从农业发展角度看,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要通过“刀耕火种”毁掉森林、草原,开发为农田,并逐步增加人工投入以提高其生产力。

因此,从农业生态观点看,这种“生态平衡破坏”在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并非绝对的不合理,在某种意义上它反映出人类的进步。

22

3、系统的基本特点

系统结构的有序性(表现在系统的边界和系统的层次两方面)、系统的整体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

4、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组分(环境组分)(包括太阳辐射、无机物质、有机物质、土壤)

5、生态系统与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结构:

a物种~:

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由哪些生物种群所组成及它们之间的量比关系,生物种群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单元。

b时空~:

大多数自然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都具有水平空间的镶嵌性,垂直空间上的成层性和时间分布上

的发展演替特征。

c营养~:

生态系统中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以食物营养关系所组成的食物链,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功能:

a能量流动:

能量是生命活动的动力,沿生产者到消费者到分解者单向流动。

b物质循环:

物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c信息传递:

物理,化学,营养,行为信息的传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