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摄影入门必学的技巧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92834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6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码摄影入门必学的技巧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数码摄影入门必学的技巧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数码摄影入门必学的技巧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数码摄影入门必学的技巧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数码摄影入门必学的技巧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数码摄影入门必学的技巧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数码摄影入门必学的技巧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数码摄影入门必学的技巧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数码摄影入门必学的技巧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数码摄影入门必学的技巧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数码摄影入门必学的技巧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数码摄影入门必学的技巧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数码摄影入门必学的技巧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数码摄影入门必学的技巧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数码摄影入门必学的技巧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数码摄影入门必学的技巧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数码摄影入门必学的技巧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数码摄影入门必学的技巧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数码摄影入门必学的技巧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数码摄影入门必学的技巧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码摄影入门必学的技巧Word格式.docx

《数码摄影入门必学的技巧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码摄影入门必学的技巧Word格式.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数码摄影入门必学的技巧Word格式.docx

利用黄色的自定义白平衡产生蓝色光,淡蓝色自定义白平衡产生暖调的橙红色光,我们可以人为控制照片的偏色。

为了令照片更加柔和,采用淡蓝色物体来自定义白平衡即可;

为了令照片更加深邃,采用黄色来自定义白平衡即可。

  在某些拍摄环境下,数码相机预设的白平衡值可能不够用,而白平衡又是十分抽象的概念,难以用简单的数值来描述。

此外,我们可以利用数码相机的白平衡捕获功能,这也是最为准确的方式,不过使用时相对繁琐。

首先找一张你认为最标准的白色物体,一般是白纸或者白色的石膏雕塑。

随后打开数码相机的白平衡捕获功能,将镜头对准标准的白色物体,此时数码相机可以准确地捕获当时环境下的白平衡参数。

  掌握了白平衡,拍摄出的照片就会有准确的色彩表现。

  (三)关于曝光补偿

  曝光补偿(EV)的概念:

摄影其实就是摄影者运用自已掌握的摄影技术通过摄影器材对环境光线的计算、捕捉景物成像的过程。

这个过程与设备的光圈值(控制单位时间进入相机的光通量)、快门速度(曝光时间)以及ISO(感光度,对光线的敏感程度)有关。

如今的传统设备以及DC都会通过自己的内部程序,对环境光线进行计算,自动调整光圈、快门甚至ISO值。

但在复杂的光线及强对比高反差环境下,P(程序自动曝光)挡拍出的照片往往差强人意,效果不是最佳。

这时就需要拍摄者手工对设备进行相应的曝光参数调整,这就是曝光补偿EV(exposevalue)。

  光的补偿、调整的手段很多,一般的有闪光灯、摄影灯、反光板的外源光线补偿;

调整光圈值、曝光时间的光通量参数补偿。

上面这几种补偿的方法,从严格意义上讲应该分类到“光线补偿或曝光控制”的概念中去。

还有就是数码相机特有的EV的调整补偿。

  外源光线类的闪光灯光线补偿,在缺乏其他补光光源情况下补光偏硬,往往会在被摄对象的背景上留下明显的阴影,同时会使被摄主体高反射部分失去层次,失真严重,所以一般很少采用。

  摄影灯可以营造出很好的拍摄效果,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往往局限于摄影棚之内。

  补光效果柔和的反光板对于小场景人像类摄影应用广泛,常用于主体面部补光,其局限性不言而喻。

  光圈以及快门的光通量参数调整,往往由于拍摄过程中需要考虑景深,以及运动物体因素影响,实际运用中会有捉襟见肘的感觉。

  对于现在普及的数码相机来说,最常用到的手法是进行EV的调整,以期达到曝光补偿的目的。

  消费级数码相机大多具备±

2.0EV调节范围,高档些的DC可达可达±

3.0EV。

考验一台DC的指标之一就是它的手动调节功能,而在EV调整中调整精度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一般的以0.3或0.5为级别。

级差越小越能满足拍摄者的创作意图。

  对于初学者来讲,曝光补偿一般用于静物、景物拍摄的场合。

这个场合适合你从容进行参数调整,用不同的补偿值拍摄多张片子,从中选择最佳作品出来。

  正确调整EV值:

在典型欠曝场景(物体亮部的区域较多,如逆光、强光下的水面、雪景、日出日落场景等)使用EV+,在典型过曝场景(物体暗部的区域较多,如密林、阴影中物体、黑色物体的特写等)使用EV-。

简单通俗地说就是“白加黑减、亮加暗减”。

  需要注意的是DC无论在P挡还是S/A挡下,当对EV值进行调整时,相机的光圈/快门参数也会有相应的变化:

P挡下EV调整时,相机光圈、快门都会做出自动调整;

A挡下光圈固定、EV调整会联动使快门的速度变化;

S挡下快门固定、EV调整会联动使光圈大小变化。

但是这些光圈、快门的变化不会影响到最终成像后的曝光补偿效果。

  如果掌握好了ISO调节和曝光补偿的调节,那么数码相机使用起来就会比较得心应手了。

玩熟了数码相机,接着我们就该来看看如果拍摄照片才会好看了。

  摄影的入门技巧

  摄影其实是件既复杂又简单的事情,如果掌握了精髓,就会比较轻松。

首先介绍的是构图,构图是拍好一张照片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

  1.光线的处理

  摄像用光的动态性特点不仅是由摄像的技术要求和造型特点所决定的,它还与不同内容对光线的不同要求有密切的联系。

在纪实性影像中,如纪录片、风光片、纪实性专题片等通常要求在不失真的情况下艺术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光效,注重实景光线的运用,强调真实自然的光效。

而艺术类影像的用光比纪实类要复杂而多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人工处理,但应根据拍摄内容和节目体裁的区别来适度地掌握。

  2.色彩的处理

  色彩能够影响我们的情绪,如拍摄红色,能让人有一种喜庆、奔放的感觉,绿色能让人有一种宁静、平和的感觉,白色让人有一种恐怖、死亡的感觉,在拍摄时应根据主题和内容的需要选择感情特征明确、相互关系鲜明的色彩,进行恰当、灵活地匹配、组合和运用。

  色彩还可以用来表现时间,如红叶象征秋意,橘红的草地告诉我们夕阳正在落山,而姹紫嫣红则显示早晨,而且色彩还能烘托视觉要素的表现力,如肤色红润表现青春年华。

  3.影调的处理

  在影像构图中搞好明暗配置是非常重要的,当我们在画面中选择拍摄对象时,在大面积的亮影调中安置一小块暗影调,或是在大面积的暗影调中出现一小块亮影调,都能够吸引观众的视觉注意力,有利于表现所要强调的对象或主体。

明暗配置在画面构图中还可以用来均衡构图,如果画面一侧是很浓重的暗调,而另一侧是很轻淡的明调,利用构图适当地调整明暗关系,就能够改变这种不均衡的情况,使画面的结构形式稳定、均衡。

  4.线条的处理

  在构图中线条的造型美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画面框架的相互关系。

如拍摄同一根旗杆,虽然现实生活中它是笔直地矗立着的,但是在电视屏幕的画面框架中,它可以居中占满画面,也可以靠边分切画面,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这就要求您在拍摄过程中要能够认识和选择何种构图下被摄主体的线条形式最佳、最能表现和反映其本质、最能传达主题思想和创作意图。

  在掌握了构图以后,我想你离成功就只剩下一点点距离了。

不急,最后来看看我们总结的要点,相信你看完以后剩下的只需要多拍多思考,就能创造出绝佳的照片了。

  “扎马步”-避免抖动带来的危害

三脚架对于菜鸟来说可能是不太常用的配件,即使配置了三脚架的朋友在外出游玩时也常常不愿携带,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拍摄一般不会遇到快门过低带来的手持晃动问题,但是在暗环境下如果不使用三脚架辅助拍摄的话,一般的菜鸟都没有在快门低于1/15秒时“稳如泰山”的功力,这时候相机容易产生抖动,拍出来的照片也就可想而知了。

(数码相机快门在低于1/30s拍摄的时候,在LCD显示屏上会出现“防抖动”的警告标志)

在没有三脚架来固定相机拍摄的时候,就要像武林高手那样学会利用一切方法、地形来达到最稳定的拍摄准备,如果没有三脚架,就一定要借助周围的物体拿稳相机,如靠在树上、将双臂放在栏杆或其他固定物体上,这时如果使用具有旋转镜头(尼康5000,尼康5700,索尼F717,F707等)或者可选择显示屏的数码相机(佳能G2、G3,奥林巴斯5050z等)就再好不过,因为就算靠在栏杆上、地上或者墙上,都可以将LCD朝向自己正面取景,很是方便。

有时候甚至还可以直接把数码相机放置在腰间盆骨凸出的地方进行稳定拍摄。

  “高低决策”-如何降低噪点

在拍摄运动物体,或者在暗环境下拍摄,有时候可以采用高感光度设置来进行,在ISO数值高的时候进行拍摄,快门速度比较快,拍摄起来较容易,但是高感光度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画面的噪点将会增多,实际上这是让许多数码相机用户颇感头痛的两难问题,感光度低,拍摄不易,噪点少,感光度高,拍摄容易,噪点多。

一般来说,采用高感光度拍摄的照片我们都只好缩小分辨率进行欣赏,而这时照片上的噪点就没有那么明显了,简单分析这是因为缩小后图像上的一个像素点是由原先的多个像素合并后得到的,换句话说就是把三个噪点变成一个噪点,这不是很严格的解释,但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现象。

因此利用上面谈到的这个现象,我们可以直接在数码相机上来解决高感光度拍摄噪点多的困难。

不过我们先再来了解一下数码相机噪点产生的原因:

在光线照度低的情况下,CCD单元不能感应到足够的光,在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后的电流强度比较小,而CCD自身通过的暗电流比例相对增加而产生的,那么可以理解为增加CCD感应到的亮度就可以减少噪点。

比如我们把最高像素可达300万像的数码相机按100万像素拍,这样就相当于用3个CCD感光单元当一个用,感光能力相当于增加3倍,图像噪点也就下降了不少。

每款相机在高感光度设置下按照多少像素拍摄的效果最好,这需要用户自己实际体验,我们做个比喻,如果都是在ISO400的设置下,可能2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在640×

480分辨率设置下的拍摄噪点最小,而5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在1024×

768分辨率设置下就能够获得很好的效果。

  “消除雀斑”-避免日期显示在照片上

  传统的相机大部分都有日期打印功能便于日后查询,数码相机也继承了这个功能。

不过照片打上日期后感觉旅游纪念成分很浓,如果是一幅很美丽的风景照打上日期后就会感觉有点多余,如果不打日期又害怕以后忘了拍照时间。

其实,现在的数码相机都支持Exif信息功能,Exif是包含在照片文件头的一段信息,包括了拍摄时的日期时间、光圈、快门、、白平衡、相机型号等详细拍摄参数,有了Exif信息完全可以不再打日期。

数码相机一般可以直接在浏览模式下查看该信息,要想详细查看可以将照片文件传进电脑后,用看图软件ACDSee4.0以上版本查看。

具体步骤是:

先选中想查看的文件然后点击文件“属性”来阅读,或者在WindowsXP系统下直接查看文件“属性”,然后选择“高级”来查看。

  使用数码相机所拍摄的照片,可以使用上图所示的方法,在ACDSee软件中就能轻易查询到这张照片的各种属性,包括分辨率、图像大小、光圈大小、快门时间、焦距、拍摄时间等等一切信息。

  自拍提示用闪光

  数码相机大部分都是电子快门,所以一般不会发出声音,为了方便人们感知快门动作,按快门时都会发出较小的模拟声响。

一般拍照倒没问题,如果是在噪音比较大的场合用自拍功能拍摄,根本就听不见快门声,虽说有自拍指示灯但光线稍亮的环境就不容易看见了,由于不知道什么时候拍完,也就只能像雕塑一样多等一会儿。

其实,我们可以利用数码相机的强制闪光功能,自拍时将闪光模式设置为强制闪光,这样看到闪光就知道照过了。

不用担心强制闪光会对照片曝光有影响,因为光线够的情况下拍照,是否闪光从照片上看是不明显的,光线不够的情况下就更应该闪光了。

  自拍的时候如果自拍指示不明显就可以用闪光灯加以说明,如果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就更应该打开闪光灯进行光线补充。

  广角轻松拍

  许多数码相机镜头的广角都比较小,一般为35-38mm,如果受距离限制必须靠近拍摄时,有时候不能将想拍的景物都摄入画面,这时我们可以利用数码相机照片便于后期制作的特点,以被摄物为中心偏左偏右各照一张或多张,在电脑上用全景软件合成为一张照片,其质量再好的广角镜头照的也比不上。

目前比较常用的全景软件有PanoramaFactory、MGIPhotovista、AdobePhotoElmement等。

如果你对Photoshop熟悉,完全可以用Photoshop。

  左边的照片是用35mm的镜头所拍摄,右边的照片是用28mm广角镜头在同一位置所拍摄的,可以明显看出右边的照片所包含的内容比左边的要丰富很多。

不过目前除了美能达Dimage7系列、尼康Coolpix5000、奥林巴斯5050z等几种数码相机采用了28mm的广角镜头以外,其它大多数消费级数码相机的广角都在35mm以上。

  像这样的全景照片大家可以通过很多软件实现。

在原始素材的拍摄上,目前很多品牌的数码相机都为全景照片的拍摄提供了方便,比如佳能、奥林巴斯等。

室内人像摄影用光技巧

人像摄影的用光或者说如何照明,既是一种基本功,又是体现摄影师水平高低的重要内容。

与调度人物的姿势、安排道具和选择背景相比,用光在人像摄影最终完成的影像上,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因为摄影本来就是在用光绘图。

因此,摄影师们聚在一起,除了谈钱和相机之外,话题往往是使用何种灯具和如何用光之类的事情。

一提到摄影室的用光,就自然地会说到四大样:

1、主光,即决定被摄者照明格局的首选灯光,而其它的灯光则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现代影室所用的主光通常是由柔光灯箱发出的。

之所以采用柔光灯箱,是因为它发出的光线较为均匀,便于控制。

所谓的柔光灯箱,其实就是把一只或数只灯泡放入一个箱体里,通过能使光线散射的柔光箱罩(一般由塑料或纺织品制成)对被摄者照明,箱体越大,灯泡越多,功率越强,照明范围越广。

对于一般的影楼来说,口径为一平方米左右的柔光灯箱就能胜任了。

其照明的距离和角度可根据需要进行任意调整,而曝光量的确定就以主光为依据。

2、补光,也叫辅助光,顾名思义,它所起的作用就是对阴影进行补充照明,使阴影变得浅淡。

其实,补光所用的可以是与主光同样的柔光灯箱,通过照明距离或输出功率来调整它与主光的光比。

如果补光的曝光比主光少3挡光圈的话,其光比就是1:

3,也就是说其结果将得到较深的阴影。

如果补光的强度接近主光的话,比方说相差半级光圈的话,那么阴影部分就变得非常浅淡了。

为了简便起见,补光的光源可以固定在天花板或墙上,只是通过调整输出功率的方式来控制阴影的深浅。

至于怎样才能使补光取得与主光的最佳光比,则只能*反复地试验。

3、背景光。

在大多数情况下,被摄者都与背景拉开一定的距离。

由于光源的照明随着距离的增加而明显地减弱,而背景比被摄者距离光源更远,所以背景的亮度要比被摄者暗许多。

如果按被摄者的照明情况曝光的话,则背景就会显得更暗了,结果是被摄者看起来如同融入黑暗的背景之中。

如果摄影师不介意这种背景效果的话,当然也就用不着背景光了。

但是如果要想把被摄者同背景区别开来的话,则有必要对背景进行单独照明,于是就有了所谓的背景光。

然而,背景光的运用要照顾到背景的色彩、距离和照明的角度等等,搞得不好就会弄巧成拙,因此,需要对背景光进行反复调整才能用得恰到好处。

为了均匀地照明一个无缝的背景,有时会需要使用两盏灯。

4、头发光。

由于人像摄影技术的发展,所谓的头发光已由原来投射到头上的不那么自然的一束聚光,逐渐演变成为一只或多只更加宽广而柔和的灯光,不仅使头发避免成为漆黑一团,而且还能勾画出被摄者的轮廓,因而它又被称为“分离光”。

这种用光方法现在已经使用得相当普遍,为此目的采用的是小型柔光灯箱或条型灯具。

这种头发光还可以采用把一束灯光通过天花板反射的办法来实施,不过要注意控制布光范围,如果照射到鼻子上就不好看了。

上述的4种照明是人像摄影用光的基本方法,这四种方法根据需要可以灵活应用,既可以同时使用4种或两三种,也可以只用主光加上反光板。

至于使用自然光在摄影室或在户外从事人像摄影,所用的光源则是现场的自然光以及反光板,当然,也可以采取自然光与灯光相结合的照明方式。

至此,也许所有的用光方法都涉及到了,这些方法可以说也都够用了,这是摄影师们的常规做法。

但是,对于人像摄影来说,现有的照明方法所拍出的人像有时仍然让人感到似乎缺点什么,总之,一句话:

不够精彩。

那么,有何高招能够解决这个微妙的问题呢?

办法还是有的,那就是再用上一种光——强调光。

强调光的功能就是为人像增添一点亮色,一种冲劲,突出被摄者的形态并增强立体感,或者引起人们对被强调光照明部分的注意。

在摄影室中这种光通常都是小范围的未经散射的强硬光线,很有冲劲。

由此可见,设置这种灯光用不着太大的花费,它甚至用一面镜子把其它的光源,例如一只便携式闪光灯,反射到画面中,就能起到强调的作用。

如果使用闪光灯作光源,可以把它放在一个支架上,通过一只伺服开关,即光电启动器,使闪光与其它的照明同步。

之所以要利用镜子,主要是为了控制强调光的照明范围。

为了获得最佳效果,强调光通常从被摄者的侧后方发出,有时就会射入镜头,结果反而破坏了影像效果。

因此,为了确保镜头不受眩光影响,在强调光与镜头之间应放上用黑纸板做的遮光片。

强调光的强度一般并没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因为不同的摄影师所追求的效果各不相同,不过不妨以超过主光一级光圈的亮度作为试拍的出发点。

然而即便强调光的强度与主光相同,它也会产生一种相当生动的效果,因为其光质比较强硬,而且其照明的角度使光线对着镜头反射。

顺便说一句,如果以闪光作为强调光的光源,那么在测量强调光的强度时,应关闭在场的所有其它光源。

数码摄影中级技巧摄像用光

1)

光是摄像最重要的构成要件,对光线的处理往往要比其它要件重要且难得多。

光不仅仅是使目标在摄像机的CCD上成像,好的摄像师还可以利用不同性质的光线表达出不同的意境来。

任何一种光线都存在着三个要素,即强度、方向和色调。

光的强度

强度描述的是光线的强弱程度,各种光源所发出的光线都有一定的强度。

强光通常是由强光源发出的光线直接照射所造成的,当然较弱的光源通过集聚,光线也可以形成很强的光束。

商业摄影培训网指出强而直接的光会造成明显的阴影,并且清楚呈现出物体的轮廓,所以常用来勾勒物体轮廓;

强光也可增加被拍摄主体的明暗对比,以强调物体表面的纹理、不同色彩或色调之间的反差。

弱而散的光可以减弱被拍摄主体的明暗对比,使物体表面看来平滑细致。

对于摄像的照明,强光源常常要作为主光来使用,是拍摄照明的主要来源。

而弱光源要作为辅助光来使用,它可以减弱主光所造成的强烈阴影,同时不至于投射出多余的影子。

但是光线过强,往往收不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强光下形成的阴影会过于夸张,光影效果不自然。

拍摄时,如果光线过强,可以通过加装漫射屏或反射板等方法,来削弱光线的强度。

和强光相比,散光的光影效果较为柔和自然。

可以使主体受光面均匀,反差适中。

受光源的方向性局限小,是较为理想的光源,在剧情片的拍摄中,散光使用得最多。

光照度

光照度,即通常所说得勒克司度(lux),表示被摄主体表面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光通量。

1勒克司相当于1流明/平方米,即被摄主体每平方米的面积上,受距离一米、发光强度为1烛光的光源,垂直照射的光通量。

光照度是衡量拍摄环境的一个重要指标。

夏天中午阳光最强的时候,室外光照度可达到100000lux以上,很容易形成明显的阴影,这并不一定是一个很理想的拍摄环境。

而大多数室内照度都在300lux以下,一般的摄像机都可以在这种照度下摄像。

商业摄影培训网指出不过,照度越低,拍出灰色或颗粒影像的可能性也越大,这样最好增加照明。

较理想的拍摄条件是光照度在10000lux左右,在这样的环境下拍摄,很容易得到清晰亮丽的影像。

照度不但同光源的发光强度有关,而且和光源到被摄主体的距离也有关。

一般情况下,当被摄主体到光源的距离不变时,被摄主体的照度与光源的发光强度成正比;

相反,当光源的发光强度不变,但与被摄主体距离发生变化时,被摄体上的照度大致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当一个光源照射于前后两个主体上时,光源越近,那么这两个主体获得的照度差异越大;

光源越远,这两个主体接受到的照度越接近。

  (2)光的方向

所有的光都具有方向性,这个概念容易理解。

根据光源与被摄主体和摄像机水平方向的相对位置,可以将光线分为顺光、逆光、侧光三种基本的类型;

而根据三者纵向的相对位置,又可分为顶光、俯射光、平射光及仰射光四种光线。

1、顺光

摄像机与光源在同一方向上,正对着被摄主体,使其朝向摄像机镜头的面容易得到足够的光线,可以使拍摄物体更加清晰。

根据光线的角度不同,顺光又可分为正顺光和侧顺光两种。

正顺光就是顺着摄像机镜头的方向直接照射到被摄主体上的光线。

如果光源与摄像机处在相同的高度,那么,面向摄像机镜头的部分全部能接受到光线,使其没有一点阴影。

使用这样的光线拍摄出来的影像,主体对比度会降低,像平面图一样缺乏立体感。

在这样的光线下拍摄,其效果往往并不理想,会使被摄主体失去原有的明暗层次。

而侧顺光就是光线从摄像机的左边或右边侧面射向被摄主体。

在进行摄像时,侧顺光是使用单光源摄像较理想的光线。

多数情况下我们一般用25°

~45°

侧顺光来进行照明,即摄像机与被摄主体之间的连线,和光源与被摄主体之间的连线形成的夹角为25°

此时面对摄像机的被摄主体部分受光,出现了部分投影。

这样能更好地表现出人物的面部表情和皮肤质感。

既保证了被摄主体的亮度,又可以使其明暗对比得当,有了立体感。

2、逆光

逆光是摄像机对着、而被摄主体背着光源而产生的光线。

在强烈的逆光下拍摄出来的影像,主体容易形成剪影状:

主体发暗而其周围明亮,被摄主体的轮廓线条表现得尤为突出。

逆光拍摄历来是摄像的一大忌。

逆光拍摄,容易使人物脸部太暗,或阴影部分看不清楚。

运用不当还会产生主体色彩不正确、曝光不足等现象。

如果你不是在拍摄另类影片,那么,应尽量避免逆光拍摄,如果非要在这种条件下拍摄应利用反射板等增加辅助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