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学业水平测试的知识点的总结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93333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8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的学业水平测试的知识点的总结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高中的学业水平测试的知识点的总结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高中的学业水平测试的知识点的总结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高中的学业水平测试的知识点的总结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高中的学业水平测试的知识点的总结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高中的学业水平测试的知识点的总结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1页
高中的学业水平测试的知识点的总结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1页
高中的学业水平测试的知识点的总结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1页
高中的学业水平测试的知识点的总结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1页
高中的学业水平测试的知识点的总结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1页
高中的学业水平测试的知识点的总结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1页
高中的学业水平测试的知识点的总结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1页
高中的学业水平测试的知识点的总结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1页
高中的学业水平测试的知识点的总结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1页
高中的学业水平测试的知识点的总结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1页
高中的学业水平测试的知识点的总结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1页
高中的学业水平测试的知识点的总结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1页
高中的学业水平测试的知识点的总结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1页
高中的学业水平测试的知识点的总结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1页
高中的学业水平测试的知识点的总结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1页
亲,该文档总共8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的学业水平测试的知识点的总结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中的学业水平测试的知识点的总结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的学业水平测试的知识点的总结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的学业水平测试的知识点的总结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

战国时期,各大国国君擅自称王,卿、大夫夺位的政变也时常发生,田氏代齐、三家分晋是其中的典型事件。

诸侯争霸战争逐渐演变为兼并统一战争。

为增强竞争力,各诸侯国纷纷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进行变革,以法律的形式打破宗法分封制,确立封建制度。

(2)秦的统一:

春秋战国时期,统一日益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秦王赢政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

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巩固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要求也推动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内容:

(1)皇帝制:

秦王赢政以“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规定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

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中央官制:

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

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3)郡县制: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

郡、县属于皇帝直接控制的地方政权机构,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完全听命于皇帝,无独立特权。

郡县制推行是中央集权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制定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维持各级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和更好地发挥应有效能;

制定细密、严苛的秦法,秦法成为赢政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工具。

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其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负面影响:

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3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

 

A.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①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

但又废除秦朝苛法,有所损益。

②汉朝实行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习惯称三公。

③西汉汉武帝时用布衣为相,用身边侍从、秘书为尚书令等形成“中朝”,用三公九卿的机构称“外朝”。

④东汉光武帝时扩大尚书台的权力,成为决策的中枢机构。

⑤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⑥隋朝以尚书省,內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

唐朝三省分工明确,相权一分为三。

⑦隋唐时期,还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⑧宋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合称“二府”。

后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削弱相权。

⑨元朝综合汉蒙政治制度,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B.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①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继承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二制并行。

郡守和丞相分别是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汉武帝时,解除王国军政大权,分全国为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

②东汉时期,刺史逐步增添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东汉末年,州逐渐演变成地方行政区。

③隋初,隋文帝废除郡级,形成州县两级制。

④唐朝中后期,设置藩镇,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⑤北宋初年,宋太祖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

宋朝地方政权分为州县两级。

⑥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特点:

从汉至元,中央严格限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形成高度的中央集权。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内阁设置:

明太祖废除丞相后,重要政务都要皇帝亲自处理。

为了分担皇帝压力,明成祖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明代的内阁制度至此正式确立。

评价: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军机处设置:

清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跪奏笔录.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它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影响: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但却导致了一人独尊,将国家的命运系于一人之手,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枯。

2.列强入侵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国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A:

鸦片战争1840-1842

虎门销烟;

1939年6月,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2)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打开了中国沿海门户;

(3)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国商定(协定关税).

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

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C.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战役:

丰岛海战、辽东之战、平壤战役、黄海大战(管带邓世昌)、威海卫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结果:

中国战败被迫签定〈〈马关条约〉〉(1895)

(1)、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极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款2亿两白银。

(3)、开放重庆等为通商口岸,日本轮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

(4)、允许日本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反映帝国主义时代侵略特点)

①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此后帝国主义争相在中国划分“划分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巨额赔款迫使清政府向列强进行“政治大借款”,使得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

③在华投资办厂(资本输出),使得西方列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劳动力和市场,沉重打击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D.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

爆发原因:

镇压义和团运动。

清政府与侵略者签定了《辛丑条约》。

内容:

(1)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赔款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作抵押,中国的税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国控制。

(2)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各国驻兵保护。

这样的使馆界就成为列强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地。

(3)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这样,京津到山海关一线的广大地域,就被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

(4)惩办“首祸诸臣”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

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全面抗战地的开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建立的原因:

日本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建立的过程:

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号召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帝出中国。

②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③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④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⑤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建立的意义:

使抗日战争发展成为有工、农、兵、学、听商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全民族抗战。

侵华日军罪行:

日本军队用大屠杀、细菌战、毒气战等残酷手段残害中国人民,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采取“以华治华”的策略,建立汪精卫等伪政权进行殖民统治。

在占领区推行“治安肃正运动”、“治安强化运动”和“清乡运动”,进行残暴的统治。

对敌后抗日根据地频繁“扫荡”,,实行残暴的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

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1)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抗日宣言

(2)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3)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

(4)关外人民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工人罢工、募捐;

爱国工商业者抵制日货,拒收日钞,要求政府对日经济绝交。

(2)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

正面战场:

①平型关伏击战:

1937年太原会战中八路军115师开赴山西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②台儿庄战役:

1938年徐州会战中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取得的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敌后战场:

百团大战:

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发动,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抗战胜利的意义:

①国内:

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②国际: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胜利的原因:

全民族抗战是胜利的根本保证。

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金田起义 

: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金田村率众起义,建号"

太平天国"

《天朝田亩制度》:

目的与原则: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a.土地分配方法:

将土地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好坏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

b.提高妇女地位:

如可分得土地、参加考试、参军任职等。

《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

革命性:

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反封建的积极性。

落后性:

把封建自然经济作为理想化的追求目标,排斥商品经济,与工业化、近代化的时代潮流背道而驰。

空想性:

平分土地无法实施,绝对平分产品更违背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

《天朝田亩制度》无法实施的原因:

从客观上说,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保证实施分田方案。

从主观上说,平均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都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资政新篇》

这是太平天国在后期颁布的一个重要文件,是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

目的:

为了振兴太平天国。

内容:

政治:

主张中央集权,反对结党营私。

提倡广开言路经济:

主张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制度,发展工矿、交通、邮政、金融、水利等事业;

准许私人开办工厂,奖励技术发明外交:

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

文教:

兴办学馆,建立医院,设立社会福利机构

评价:

进步性:

这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空想性:

《资政新篇》:

未能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加上缺少必要的条件,所以没有真正实行.

历史地位:

①它坚持斗争14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②它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③它提出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成为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智慧结晶。

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中国同盟会:

为加强革命力量的联合。

组织基础:

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地点:

1905年日本东京。

领导人:

总理孙中山。

性质:

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三民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

创立民国——民权(是核心内容);

平均地权——民生);

(2)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武昌起义:

时间:

1911年10月10日。

参加力量:

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结果:

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中华民国的成立

成立:

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

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定都南京;

五色旗为国旗;

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是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辛亥革命的意义

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①推翻清王朝,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

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④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⑤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3).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五四运动

直接原因: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线)

过程:

第一阶段:

5月4日—6月初中心:

北京主力:

学生。

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具有反帝反封性质)、“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要求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第二阶段:

6月5日以后中心:

上海主力:

工人(工人阶级由此登上政治舞台)

取得初步胜利:

释放学生、罢免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①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②各阶层的作用:

青年学生起了先锋的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③显示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背景: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中共一大:

时间:

1921年7月23日;

地点:

上海;

制定革命纲领:

最高纲领:

实现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

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是新型工人阶级的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政党;

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也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4).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国民党“一大”:

1924年初,广州;

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国民革命运动由此兴起。

6、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

“党内合作”。

1926年7月,开始北伐,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也被打败,取得了巨大成功。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

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和红军长征。

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

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领导人:

贺龙、叶挺、朱德、周恩来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汉口;

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1927年9月,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

10月,率领工农红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长征:

原因:

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开始长征:

遵义会议: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

A、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B、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C、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A、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

B、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红军长征结束。

抗日战争:

(1937年-1945年)

爆发:

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全国的抗日战争的开始。

A、日本政策:

战争期间,日本军队用大屠杀、细菌战、毒气战等残酷手段肆意残害中国人民,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日本采取“以华制华”的策略,通过建立汪精卫等伪政权,进行殖民统治。

B、国共关系:

在抗日战争中,既存在着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也存在着以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

两个战场相互配合,有力地遏制了侵华日军的步伐。

①正面战场:

抗战初、中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民党组织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十几次大的会战,使抗战进入对中国有利的“持久战”。

②敌后战场:

中共坚持敌后抗战,1937年9月取得了八路军抗战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平型关大捷。

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100多个团取得了“百团大战”的胜利。

C、历史地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持续八年的抗日战争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结束。

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回了宝岛台湾。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意义:

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

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

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的是:

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意义: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数千年来中国社会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当家做主,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这为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一个人口占全人类四分之一的大国里扫荡了帝国主义的势力,从而极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这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

④近代以来的中国革命的经验表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时间、地点:

1949年10月1日、北京。

(2)意义:

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做家做主的新时代。

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一届人大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初步建立: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②发展到新阶段: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①背景: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②目的:

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平等地位与共同发展。

③法律保障: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根本制度,同时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④五大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年)。

⑤意义:

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曲折性。

  

“文革”动乱是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使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

3.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措施及成就:

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首要环节);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加快法制建设,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

加强基层民主选举.

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制国.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进宪法。

意义:

使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高度,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