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3532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诗歌鉴赏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诗歌鉴赏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诗歌鉴赏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诗歌鉴赏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诗歌鉴赏专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诗歌鉴赏专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诗歌鉴赏专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诗歌鉴赏专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诗歌鉴赏专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诗歌鉴赏专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诗歌鉴赏专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专题.docx

《诗歌鉴赏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专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诗歌鉴赏专题.docx

诗歌鉴赏专题

课时作业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易错题集训(时间:

45分钟 分值:

56分) 一堑一智,提升能力。

 

一、阅读下文,完成后面1~2题。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

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

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

初,游潛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宋史·黄庭坚传》)

1.下列各组句子中“其”的用法,与“则或咎其欲出者”中“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  B.其重之也如此

C.其词有“瑰伟之文……”D.乐其林泉之胜

解析:

其:

其中的,代词。

答案:

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解析:

表舒缓语气,助词。

A.转折关系,连词/因果关系,连词。

B.在,介词/比,介词。

C.拿,介词/因为,介词。

答案:

D

参考译文:

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

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

而黄庭坚在文章方面诗歌尤其突出,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把黄庭坚配苏轼,并称“苏黄”。

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

起初,黄庭坚游潛皖的山谷寺、石牛洞,喜欢该地方林泉优美,于是自号为山谷道人。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3~5题。

晋平公与群臣饮,饱酣,(  )喟然叹曰:

“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

”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

公披袄(  )避,琴坏于壁。

公曰:

“太师谁撞?

”师旷曰:

“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  )撞之。

”公曰:

“寡人也。

”师旷曰:

“哑!

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左右请除之,公曰:

“释之以为寡人戒。

3.文中括号内应填的虚词是(3分)(  )

A.遂 而 则      B.乃 而 故

C.乃 以 则D.遂 以 故

解析:

注意语境。

答案:

B

4.下列四句中“之”字用法相同的是(3分)(  )

①惟其言而莫之违 ②援琴撞之 ③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④左右请除之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

①②④为代词,③为结构助词,的。

答案:

D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两个“莫”字意义不相同。

B.“师旷侍坐于前”、“琴坏于壁”、“有小人言于侧者”中三个“于”字意思相同。

C.“寡人也”、“是非君人者之言也”中两个“也”字作用相同。

D.“以为寡人戒”的“以为”与《出师表》中“愚以为宫中之事”的“以为”意思相同。

解析:

“以为寡人戒”中“以为”为“把……当作”;“愚以为宫中之事”中“以为”为“认为”。

答案:

D

参考译文:

晋平公与大臣们饮酒,喝得酣畅时,竟然叹息道:

“没有什么事比做人君更快乐,因为他的话没有谁敢违抗。

”师旷在面前陪坐着,拿起琴就撞了过去,晋平公分开衣襟避开了,琴在墙上撞坏了。

晋平公问:

“太师撞谁呢?

”师旷答道:

“刚才有小人在大王身旁说话,所以撞他。

”晋平公说:

“是我说的。

”师旷说:

“啊!

这不是统治人的人应说的话。

”周围的人请求杀了他,晋平公说:

“放了他,把这件事作为我的借鉴。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宁初,聿修以太常少卿出使巡省,仍命考校官人得失。

经历兖州,时邢劭为兖州刺史,别后,遣送白

为信。

聿修退

不受,与邢书云:

“今日仰过,有异常行,瓜田李下,古人所慎。

多言可畏,譬之防川,愿得此心,不贻厚责。

”邢劭忻然领解,报书云:

“一日之赠,率而不思,老夫忽忽,意不及此。

敬承来旨,吾无间然。

弟昔为清郎,今日复作清卿矣。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B.

C.

D.

解析:

C.放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结构。

A.凭借,介词/把,介词。

B.……的样子,形容词词尾/这样,代词。

D.代词/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答案:

C

参考译文:

武成帝太宁初年,袁聿修以太常少卿的身份出使巡察,并受命考核官员的得失。

他经过兖州时,邢劭正担任兖州刺史,两人分别后,邢劭派人送去白色丝织品作礼物。

袁聿修退还白色丝织品不接受,给邢劭写信说:

“今日经过您处,与平日拜访不同,瓜田李下,必须避嫌,古人对此是十分慎重的。

人言可畏,应像防御水患一样(不忽视细枝末节),愿您体会此心,不至于重责。

”邢劭也欣然领会,回信说:

“先前的赠送,过于轻率,未加考虑,老夫不经意间,没有想到这个问题。

敬承来信提示,我并无不快。

您过去是清正的郎中,今天又做了清正的少卿了。

四、(2015·安徽省淮南市第九中学摸底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19分)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也。

初,母梦青龙自怀而出,并见两天人手执香炉来至其所,已而有娠,遂产弘景。

幼有异操,年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

谓人曰:

“仰青云,睹白日,不觉为远矣。

”及长,身长七尺四寸,神仪明秀,朗目疏眉,细形长耳。

读书万余卷。

善琴棋,工草隶。

未弱冠,齐高帝作相,引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

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

朝仪故事,多取决焉。

永明十年,上表辞禄,诏许之,赐以束帛。

及发,公卿祖之于征虏亭,供帐甚盛,车马填咽,咸云宋、齐以来,未有斯事,朝野荣之。

于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

恒曰:

“此山下是第八洞宫,名金坛华阳之天,周回一百五十里。

昔汉有咸阳三茅君得道,来掌此山,故谓之茅山。

”乃中山立馆,自号华阳隐居。

始从东阳孙游岳受符图经法。

遍历名山,寻访仙药。

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已已。

时沈约为东阳郡守,高其志节,累书要之,不至。

性好著述,尚奇异,顾惜光景,老而弥笃。

尤明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地理,方图产物,医术本草。

著《帝代年历》,又尝造浑天象,云修道所须,非止史官是用。

义师平建康,闻议禅代,弘景援引图谶,数处皆成“梁”字,令弟子进之。

高祖既早与之游,及即位后,恩礼逾笃,书问不绝,冠盖相望。

天监四年,移居积金东涧。

善辟谷导引之法,年逾八十而有壮容。

深慕张良之为人,云“古贤莫比”。

曾梦佛授其菩提记,名为胜力菩萨。

乃诣贸阝县阿育王塔自誓,受五大戒。

后太宗临南徐州,钦其风素,召至后堂,与谈论数日而去,太宗甚敬异之。

大通初,令献二刀于高祖,其一名养胜,一名成胜,并为佳宝。

(节选自《梁书·陶弘景传》)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引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    除:

任命

B.于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止:

居住

C.高其志节,累书要之,不至要:

要求

D.恩礼逾笃,书问不绝,冠盖相望笃:

深厚

解析:

“要”通“邀”,邀请。

答案:

C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朝仪故事,多取决焉    而人之所罕至焉

B.乃中山立馆,自号华阳隐居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C.年逾八十而有壮容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D.其一名养胜,一名成胜今其志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与

解析:

都是表顺承副词,“于是、就”。

A项,兼词,于之/助词,不译;C项,连词,但是/连词,表修饰;D项,代词,其中/代词,他们。

答案:

B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陶弘景虽然生活在贵族群中,但关起来门来不与其他人相往来,只以看书为要事,朝廷规仪礼章等事,一般都向他请教决断。

B.陶弘景喜欢著述,更追求奇异,爱惜时间,越老越勤奋,尤其了解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地理、方图产物,医术本草。

C.梁高祖即位后经常写信问候陶弘景,是因为在高祖即位前,素不相识的陶弘景推荐了他并且援引图谶,让弟子进上表示忠诚。

D.陶弘景擅长辟谷气功等养生方法,八十多岁仍显得年轻,十分爱慕汉代张良的为人处世,称他“古代贤人没有谁能比得上”。

解析:

“素不相识”与事实不符,因为“高祖既早与之游”。

答案:

C

10.把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及发,公卿祖之于征虏亭,供帐甚盛,车马填咽,咸云宋、齐以来,未有斯事,朝野荣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太宗临南徐州,钦其风素,召至后堂,与谈论数日而去,太宗甚敬异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等到他出发的时候,公卿在征虏亭设宴与之饯别,因设帐太多车马把道路都填满了,人们都说自宋齐以来,还没有出现过这种事情,朝廷和民间都认为是件有面子的事情。

(2)后来太宗来到南徐州,钦佩他的高风清名,召他到后堂之中,和他谈论了多日才离开,太宗十分敬佩叹服他。

参考译文: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郡秣陵县人。

起初,他的母亲梦见一条青龙从她怀里出来,并看见两位仙人手里拿着香炉来到她的家里,不久她就怀孕了,于是生下了陶弘景。

他小时候就不同一般人,十岁时,看到葛洪的《神仙传》,日夜研究推理,于是有了养生的志向。

他对别人说:

“仰看高空,观看太阳,不感到是很遥远的事了。

”等到他长大后,身高七尺四寸,神态仪表出众,眼睛明亮有神,眉毛宽广,身材很长,耳朵肥大。

读书超过万卷。

善于弹琴下棋,草书、隶书写得很好。

不到二十岁,齐高帝任宰相时,把他封为诸王的陪读,任命为奉朝请。

虽然生活在贵族群中,但一个人关在屋里不与外人交往,只是批改翻阅文稿,朝廷礼仪事务,一般都向他请教决断。

永明十年(492),上书请求辞职,皇帝同意他的请求,赏赐他五匹丝帛。

临行时,公卿官员在征虏亭设宴为他送行,因为饯行而设的帷帐和车马太多,堵住了道路,都说从刘宋、萧齐以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事,朝廷和民间都认为是件很有面子的事情。

自此以后,陶弘景住在句容县内句曲山,他总是说:

“这座山的下面是道教第八洞宫,名叫金坛华阳之天,方圆一百五十里。

过去汉朝咸阳的三茅君修成仙,后来掌管这座山,所以称它为茅山。

”于是在半山腰建一座房子,自称华阳隐居。

开始跟东阳人孙游岳学习符图经书道法。

游历许多名山,寻找访求仙药。

每经过两山间的流水,一定要坐或躺在水中,徘徊吟颂,不能自已。

当时沈约任东阳郡守,敬仰他的志向气节,多次写信邀请他,他都没有去赴约。

陶弘景生性喜好写作,崇信稀奇怪异的事,珍惜时光,到老更是如此。

特别通晓阴阳五行、风水、星象、地形、算卦、山川地理、方图物产、医术草药。

撰写过《帝代年历》,又制造浑天象,他说:

“我造浑天象是修道的需要,不止是史官才用它。

起义军攻克建康城,听说商议禅让的事,陶弘景按图谶推论,好几处呈“梁”字型,于是派弟子进献给皇帝。

高祖很早就与他有交往,即皇帝位后,对他更加礼遇和照顾,不断去信问候,使节的车盖一个接一个。

天监四年(505),移居到茅山积金东边的山谷。

擅长辟谷导引等养身的方法,八十多岁还像年轻人一样容颜不改。

十分羡慕汉代张良的为人,说“古代的圣贤都无法和他相比”。

曾梦见佛传授他菩提记,并称他为胜力菩萨。

于是到贸阝县阿育王塔发誓,接受佛教的五大戒规。

后来太宗到南徐州时,钦佩他的高风清名,召他到后堂,谈论好几天才离去,太宗特别敬重他。

大通初年,派人献两把宝刀给高祖,一名养胜,一名成胜,都是上等的宝物。

五、(2015·浙江省诸暨市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19分)

李谔,字士恢,赵郡人也。

博学解属文。

仕齐,为中书舍人,有口辩,每接对陈使。

周平齐,拜天官都上士。

谔见隋文帝有奇表,深自结纳。

及帝为丞相,甚见亲待,访以得失。

时兵革屡动,国用虚耗,谔上《重谷论》以讽焉。

帝纳之。

上谓群臣曰:

“朕昔为大司马,每求外职,李谔陈十二策,苦劝不许,朕遂决意在内。

今此事业,谔之力也。

”赐物二千段。

谔见礼教凋弊,公卿薨亡,其爱妾侍婢,子孙辄嫁卖之,遂成风俗,乃上书曰:

“臣闻追远慎终,人德归厚,三年无改,方称为孝。

如闻大臣之内,有父祖亡没,日月未久,子孙无赖,引其妓妾,嫁卖取财,有一于此,实损风化。

妾虽微贱,亲承衣履,服斩三年,古今通式。

岂容遽褫衰绖,强傅铅华,泣辞灵几之前,送付他人之室?

凡在见者,犹致伤心,况乎人子,能堪斯忍!

复有朝廷重臣,位望通贵,平生交旧,情若弟兄。

及其亡没,杳同行路,朝闻其死,夕规其妾,方便求娉,以得为限。

无廉耻之心,弃友朋之义。

且居家理务,可移于官,既不正私,何能赞务?

”上览而嘉之。

谔又以时文体尚轻薄,流宕忘反,上书曰:

臣闻古先哲王之化人也,必变其视听,防其嗜欲,塞其邪放之心,示以淳和之路。

五教六行,为训人之本,《诗》、《书》、《礼》、《易》,为道义之门。

故能家复孝慈,人知礼让,正俗调风,莫大于此。

其有上书献赋,制诔镌铭,皆以褒德序贤,明勋证理。

苟非惩劝,义不徒然。

降及后代,风教渐落。

魏之三祖,更尚文词,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

下之从上,有同影响,竞骋文华,遂成风俗。

江左齐、梁,其弊弥甚,贵贱贤愚,唯务吟咏。

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

至如羲皇、舜、禹之典,伊、傅、周、孔之说,不复关心,何尝入耳。

及大隋受命,圣道聿兴,屏黜浮词,遏止华伪。

自非怀经抱持,志道依仁,不得引预①,搢绅,参厕②,缨冕。

开皇四年,普诏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实录。

其年九月,泗州刺史司马幼之文表华艳,付所司推罪。

自是公卿大臣感知正道,莫不钻仰坟集,弃绝华绮,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兹世。

注:

①引预:

引荐。

②参厕:

参与;置身。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博学解属文属:

写作

B.流宕忘反反:

返回

C.何能赞务赞:

赞扬

D.自非怀经抱持自非:

如果不是

解析:

赞:

辅佐。

答案:

C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今此事业,谔之力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B.朝闻其死,夕规其妾吾其还也

C.谔又以时文体尚轻薄樊哙侧其盾以撞

D.子孙辄嫁卖之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解析:

A.两个“也”都表判断语气;B.前“其”作第三人称代词“他”,后“其”祈使语气,相当于“还是”;C.前“以”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后“以”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来”;D.前“之”第三人称代词,“她们”,后“之”指示代词:

“这,此”。

答案:

A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谔在隋文帝登基前已看出他有帝皇的志向,而文帝做丞相时也很看重李谔,他们之间结下了很深的交情。

B.文帝即位后,李谔多次上书反对当时浮华艳丽的文风,文帝或“纳之”或“览而嘉之”都能从谏如流。

C.李谔认为文风不正起自曹魏三祖,他们撰写文章崇尚文词优美华丽,下面纷纷起而仿效,遂成一种社会风尚。

到了江东齐、梁朝,这种文风的危害达到了极点。

D.隋文帝为了端正文风,诏令天下公私文书都要写得符合实际情况,并处分了一位因奏表写得浮华艳丽的刺史,引起在朝官员极大的震动。

解析:

李谔上书多次,但每次上书的内容不相同,不都是反对当时浮华艳丽的文风,而“帝纳之”是对他的上《重谷论》;“上览而嘉之”是对他的为“礼教凋弊”上书。

答案:

B

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是公卿大臣感知正道,莫不钻仰坟集,弃绝华绮。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曹魏三祖)忽略治理万民的大道,喜好雕琢词句的小技。

(2)从此公卿大臣感觉到(圣人学说)是正道,没有人不深入钻研古籍经典,彻底抛弃奢浮华丽的文风。

参考译文:

李谔字士恢,赵郡人。

好学,知道作文章。

仕北齐为中书舍人,有口才,常常接待陈国使者。

北周武帝平定北齐后,拜授他为天官都上士。

李谔见隋高祖有奇异面貌,于是深深与之结交。

高祖为北周丞相后,很亲近他,问他为政的得失。

那时战争连年,国库空虚,李谔上《重谷论》,以讽劝高祖,高祖全然采纳。

高祖对群臣说:

“我过去当大司马时,常求放外任。

李谔陈述十二策,苦劝我不要到外地任职,我于是决意在朝内作官。

如今这番事业,是李谔出的力啊。

”赐他缣丝二千段。

李谔见礼教凋敝,公卿刚死,其爱妾、侍婢,就被子孙嫁掉、卖掉,于是形成了风俗。

李谔上书说:

“我听说,追念远逝的人,善始善终,民德才能归于忠厚;三年之丧无改,才称为孝顺。

我听说朝中大臣,有父亲祖父去世,日月还不久,其子孙为无赖之徒,就瓜分他们的女妓爱妾,嫁了、卖了,以取钱财。

即使只有一个事例在如今,就实在有损风化。

爱妾虽然微贱,但亲自承接先人的衣服和鞋子,为之服丧三年,这是古今的通例。

岂能容忍急急脱下丧服,强迫施上粉黛,让她们在先人的灵牌前哭泣告辞,送到他人的房里去?

凡是看到的旁人,尚且伤心,何况还是人子,怎能如此忍心?

又有朝廷大臣,位高爵重,他们之间平生交好,情如兄弟。

但到朋友死后,却把朋友当作路人,早晨听到朋友死了,傍晚就劝朋友的爱妾改嫁,方便时甚至自己去求聘,以得到他人爱妾为目的,毫无廉耻之心,抛弃朋友的情义。

而且,治家之法,可拿到官府上,既不能正家,又怎能有助于治国?

”皇上看了表章,很赞赏。

李谔又因写作文章的人,崇尚轻薄,转相师法仿效,流宕他途而忘记返回正道,于是上书道:

我听说,古代的先贤圣哲教化人民,必须改变他们的视听,防备他们的嗜好欲望,堵住他们的邪恶放肆的心,显示他们以淳朴平和的道路。

五教六行,是训导人民的根本;《诗》、《书》、《礼》、《易》,是崇尚道义的门径。

所以能够恢复孝顺慈爱,让人人都知道礼让,调正民风民俗,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

凡有上书献赋,写诔文刻铭文的,都是用来褒扬功德,赞扬贤能,注明功勋,证明大理。

如非惩恶扬善,于道义上,不让白写白刻这些东西。

到了后代,风俗教化逐渐差了。

曹魏的三祖,更是崇尚文辞,忽视治国大道,喜好雕虫小技。

下面跟从上头,就如影之随形,响之从声,竞比文采,于是成了风俗。

江东的齐、梁二朝,其弊病就更重,无论贵贼贤愚,只求吟诗咏词,竞比一韵之奇,争比一字之巧。

至于羲皇、舜、禹时的典籍,伊尹、傅说、周公、孔子的学说,不再去关心,何曾进入到耳中。

当大隋王朝承受天命之后,圣人之道很快(开始)振兴,屏退贬黜轻浮(之风),大力阻止华丽虚伪(之习)。

假如不是心怀经典,怀抱朴质,志存于道,心依于仁(的人),(就)不能引荐入仕途。

开皇四年,广泛地诏示天下,官府的、私人的文章书信,都应该是符合实际的记载。

这一年的九月,泗州刺史所写的公文表章华美艳丽,被送到有关的部门问罪。

自此以后,公卿大臣都感觉到了(文章的)正路,没有谁不深入研究古代典籍,彻底抛弃华丽绮艳(的文风),选择先王的完美典籍,在当今之世倡行大道。

15.用“∕”给下面文段断句。

(3分)

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故人亦然夫盗亦人也冠屡焉衣服焉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

答案:

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故人亦然/夫盗亦人也/冠屡焉/衣服焉/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

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

故人亦然。

夫盗亦人也,冠屡焉,衣服焉。

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

参考译文:

物品的所以有隐藏不露的,是为了防备盗贼。

人也是一样。

盗贼也是人,同样要戴帽穿靴,同样要穿着衣服。

他们与常人有所不同的,是安分忍让的心与正直不贪的品格,这种美好的本性不能长久保持不变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