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本唤醒情感依情感品味语言.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3695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文本唤醒情感依情感品味语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用文本唤醒情感依情感品味语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用文本唤醒情感依情感品味语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用文本唤醒情感依情感品味语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用文本唤醒情感依情感品味语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用文本唤醒情感依情感品味语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用文本唤醒情感依情感品味语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用文本唤醒情感依情感品味语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用文本唤醒情感依情感品味语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用文本唤醒情感依情感品味语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用文本唤醒情感依情感品味语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用文本唤醒情感依情感品味语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用文本唤醒情感依情感品味语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用文本唤醒情感依情感品味语言.docx

《用文本唤醒情感依情感品味语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文本唤醒情感依情感品味语言.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用文本唤醒情感依情感品味语言.docx

用文本唤醒情感依情感品味语言

用文本唤醒情感依情感品味语言

《端午的鸭蛋》课例鉴赏

该课获2013年“河南省中学语文优质课大赛”初中组一等奖。

执教者:

李静 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希望中学

观察者:

邓海军河南省周口市基础教研室

【学习目标】

1.知内容。

2.悟感情。

3.品语言。

【教学过程】

一、文体课题导入

屏幕显示课题和作者。

师: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散文《端午的鸭蛋》(师板书课题和作者。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和作者。

预备,读。

生齐读课题和作者。

二、出示学习目标

师:

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三个学习目标:

1.知内容。

2.悟感情。

3.品语言。

(屏幕显示学习目标)

三、知内容

师:

昨天同学们已经对课文有所预习了,那你能准确读出这些字音吗?

屏幕显示:

检测预习

门楣腌 络子

苋菜城隍庙

车胤囊萤映雪

籍贯肃然起敬

师:

好,我们找一位同学来读。

生1读字词。

师:

你真棒!

读得一字不错。

请坐。

这里有一个多音字她拿的非常准确,在这里读络子,它还有一个读音,脉络清晰。

同学发现最后一行籍贯的籍是什么偏旁部首?

竹字头,我国古代没有纸,人们是把字书写在竹简上的。

请同学们齐读字词,加深印象。

师:

这篇文章的标题是?

生2:

端午的鸭蛋。

师:

那作者一开始写的就是端午的鸭蛋吗?

生齐答:

不是。

师: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概括这篇文章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开始。

屏幕显示:

知内容

默读,概括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生自主学习。

师:

好,停。

我刚才发现这位同学有着很好的学习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

请你起立,你来说说作者都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生3:

作者先写的家乡的风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还有……

师:

同学,请你暂停,看看题目的要求是概括课文。

你请坐,哪个同学作补充?

生4:

我觉得写了三方面的内容:

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师:

你概括得不但准确而且简练。

请坐。

作者首先介绍的是端午的风俗,接着写了家乡的鸭蛋,最后落笔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的层次就清晰地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作者可谓是层层推进,聚焦鸭蛋。

那作者家乡端午节都有哪些风俗呢?

请同学们跳读第一段,画出相关的词句。

开始。

来,一人回答一种风俗。

生依次回答:

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吃十二红、放黄烟子。

师:

一起来欣赏作者家乡端午节的这些风俗。

(屏幕显示文中提到的风俗。

四、悟感情

师:

在这众多的风俗中,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到底它有何特别呢?

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跳读2—5段,边读边在文中勾画批注。

两分钟的自学时间,开始。

屏幕显示:

悟感情

跳读第2-5段,提取有用信息回答问题:

1.家乡的鸭蛋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介绍它的?

2.作者围绕端午的鸭蛋写了哪些玩法?

寄托了怎样的感情?

师:

下面同桌之间交流看法。

第一个问题。

哪位同学发表见解?

生5:

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高邮鸭蛋的黄是通红的。

师:

说的非常好,请坐。

还有别的同学做补充吗?

生6:

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鸭蛋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生7:

双黄蛋多。

师:

作者说高邮咸鸭蛋于是?

生8:

出了名。

师:

你能在文中找到出名的依据吗?

生9:

“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

哦!

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

高邮咸蛋。

师:

非常好,这样,我们来做个访谈。

同学,你的家乡是?

生9:

安阳。

师:

听说你们这个地方的道口烧鸡好有名啊!

当你听到老师这样说的时候,你的心中就会?

生9:

挺开心的。

师:

有请同桌,如果你去北京旅游,去过吗?

生10:

去过。

师:

当你走在北京的大街上,看到一家饭店门口的招牌上赫然写着:

正宗安阳道口烧鸡,你的心中就会油然而生一种?

生10:

激动,然后还有一种去到外地旅游还能碰到家乡东西的亲切感。

(掌声。

师:

那这份亲切这份高兴实际上就源于对故乡的?

生齐答:

热爱和自豪。

师:

原来这枚小小的鸭蛋上还承载着作者对故乡浓浓的情感。

(板书:

故乡情)高邮的咸鸭蛋不但好吃,还很好玩。

第二个问题,哪位同学想展示你和同桌的探究结果?

生11:

挂鸭蛋络子,晚上捉来萤火虫装在蛋壳里。

师:

同学们看,这就是作者念念不忘的鸭蛋络子。

(屏显图片)。

现在让你挂上鸭蛋络子你还把它当成心爱的饰物,还觉得它好看还愿意满大街跑着去招摇吗?

好,有请这位男同学,我看到你第一时间摇头了。

生12笑:

我不愿意。

师:

为什么呢?

生12:

不爱显摆。

(众笑)

生13:

我也不愿意,原因是这又不是我家乡的东西,我为什么要带着它出去呢?

(众笑)

师笑:

是,我们安阳作为八大古都之一,当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要炫耀的东西可能有更多。

无论是挂鸭蛋络子,还是用鸭蛋壳装萤火虫,这些写的都是作者什么时候的事情啊?

生:

小时候的事情。

师:

哦,原来这枚小小的鸭蛋上还寄托着作者对儿时生活的?

生:

怀念。

师:

那又该是一份怎样甜甜的童年趣啊!

(板书:

童年趣)作者笔下的这枚小小的双黄鸭蛋,承载着作者浓浓的故乡情、甜甜的童年趣。

(画双黄鸭蛋)

五、品语言

师:

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言传达出这些情感的呢?

我们请两位同学朗读课文2.3两段,其他同学在听读的过程中画出你所喜欢的语句,然后谈一谈感受或理由。

屏显:

•品语言

•朗读课文2、3段,画出所喜欢的语句,然后谈一谈感受或理由。

•(提示:

从关键词、情感、修辞等角度进行品析。

生12朗读第2段。

师:

我们朗读课文的时候要尊重原文,“回答之后,对方”?

生12:

“就会”。

师:

143页第二行,“袁枚的《随园食单》有腌蛋一条”接着读。

生12:

袁子才。

师:

哎,对,不能把别人的名字读错了。

生13读第三段。

师: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发现。

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所喜欢的语句?

生14;“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这个句子写出了吃鸭蛋的快感,还有就是一个字突出了特色神韵。

师:

哪个字啊?

生14;“吱”。

师:

“吱”后面有个什么符号?

生14:

破折号。

师:

标点符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

用在这里,它表示?

生14:

声音的延长。

师:

“吱”的一声过后,出来的是什么?

生14:

红油。

师:

真是绘声绘色啊。

这样的词,我们在朗读的时候一定要把它?

生14:

突出出来。

师:

怎么突出?

生14:

重读。

师:

你来试一试?

生14读。

师:

我觉得那种快乐的感觉还是没能充分表达出来,语言的魅力主要要靠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

你愿意再读一读吗?

生再读。

师:

这位同学推荐的这个句子,老师也非常喜欢,除了“吱”,同学觉得这个句子还可以重读哪些词语?

生15:

“扎”。

师:

为什么重读这个词?

生15:

动词。

师:

看来这个句子不但带给了我们快感,还带给了我们动感。

好,请你把这个句子再来读一遍。

生读。

师:

这红油冒得有点急啊。

生16:

“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师:

这句话吟咏了一句诗——

生16:

“曾经沧海难为水”。

师:

什么意思呢?

生16:

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师:

这样的一句诗用在这里,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呢?

生16:

对家乡咸鸭蛋的喜爱。

师:

品尝过家乡的咸鸭蛋,其他地方的——

生16:

没有家乡的好。

师: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生16:

“确实”、“实在”、“完全不能”

师:

那就是全盘否定别处的鸭蛋,我们在朗读时要把这些副词加以强调,你愿不愿意再来读一遍呢?

生再读。

生17:

我喜欢高邮还出双黄鸭蛋,我觉得考试的时候,拿一根油条和一个双黄鸭蛋,应该可以考100分吧?

而且,还是买一送一,多实惠呀!

师笑:

我感觉你从汪曾祺老人那里学到了淡淡的幽默。

确实如此,它寄托了我们对美好事物的期望。

在第一段里,作者写到一种风俗“吃十二红”,那为什么不吃其他颜色的呢?

因为红色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里它象征着吉祥和美好。

你的语言真风趣!

生18: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这样写出了他对家乡的热爱,异乡人只称道鸭蛋,没有赞美高邮别的东西,他就不大高兴。

生19:

不是不高兴,而是“不大高兴”还说明作者对家乡咸鸭蛋闻名全国还是感到自豪的,

师:

作者不大高兴的到底是什么呢?

生19:

总感觉你们了解高邮不够。

师:

对,了解,异乡人对高邮的了解仅限于鸭蛋。

那我们要把这个句子读出来两种感觉,一种是自豪,一种是嗔怒。

生20:

“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这句话流露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师:

“与有荣焉”,作者在文中点缀有古汉语,那你对这个词理解吗?

生20:

与之同感荣耀,作者在文中点缀古汉语,使文章典雅,有书香气息。

师:

你说的真好,请坐。

老师也要给大家推荐一个句子,在第二段第四行:

“我在苏南浙江……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哪位同学来读一读?

生21读。

师:

这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生21:

自豪。

师:

要传达这种自豪,你感觉需要重读哪些词呢?

生21:

“肃然起敬”。

师:

你刚才重读了吗?

生21:

没有。

师:

你愿意尝试吗?

生21:

好。

(再读)

师:

“哦”,这个词能不能去掉呢?

生21:

我觉得不能去掉。

师:

它后面还有一个感叹号,你认为应该读出什么感觉?

生21:

惊讶、恍然大悟。

师:

关于这个“哦”,老师给你一个建议,你可以把它读得再夸张一些,把嘴张大,最好能塞进一枚鸭蛋。

生21:

我不喜欢吃鸭蛋。

师:

没关系,请同桌代劳。

生22读。

(全场掌声)

师:

听课的老师们用掌声对你的朗读表示赞许。

这是一枚小小的鸭蛋,它勾起了作者浓浓的故乡情结,那么同学们,作为一名热爱家乡的中学生,你会对今天远道而来的老师们,介绍安阳的哪些旅游景点?

会推荐安阳的什么特色小吃呢?

一分钟的时间组织语言。

师:

那么在同学们做表述之前,我想先对汪曾祺的语言特色做个小结,刚才同学们对语言的品味实际上就印证了课后练习二的一段话。

屏显: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1.平淡而有味。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

师:

如果同学们做表述的时候,能学着运用汪曾祺语言上的一点点特色,那我们今天就学以致用了。

生23:

对于我们安阳,我想说的是吃小吃方便。

我们安阳早上有个特别有名的扁粉菜,这个不尝那可过不去。

如果是到中午,老师们可以到饭店品尝我们安阳的三不沾,这个也是特别有名的。

到晚上,大家兴许可以去品尝那闻名全国的粉浆饭,虽然有点馊,不过还是很好喝的。

(全场笑。

掌声。

师:

你说话很有条理。

生24:

我觉得那种是男生的吃法,女生的吃法应该米线酸梅汤肉夹馍最好。

不过现在酸梅汤好像贵了一块钱哎。

我推荐的景点是立交桥,当绿灯亮的时候,车往上行,你站在那里,桥就会一摇一晃的,好玩死了,跟那荡秋千差不多。

不过也要注意安全。

师:

好,我一定谨遵你的嘱咐。

(众人笑,掌声。

六、小结课堂

同学们看,平淡的生活中也富含生活情趣和人生意味。

正如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我从第一次读后,买鸭蛋的时候也开始认真挑选,还照着课文尝试了鸭蛋的不同吃法,把自己也当客人招待了一把。

好的文学作品就是这样,于不动声色之中,你便受了它的感染。

七、推荐阅读

课外阅读汪曾祺的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进一步感受他闲适自由的写作风格。

同学们,明年的端午节来的时候,希望同学们过一个快乐幸福的传统节日,当然别忘了吃鸭蛋。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感谢同学们在课堂上的精彩展示,也请同学们用掌声谢谢老师们的陪伴和鼓励。

(全场掌声持续)

【名师观察】

用文本唤醒情感依情感品味语言

《端午的鸭蛋》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

而成功的要诀,在我看来,在于李静老师把握住了适宜的教学内容。

这一点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引导学生体验被文本唤醒的情感,二是指导学生将所体验到的情感通过语言的品味和有情趣的朗读表达出来。

具体来讲,巧妙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基础。

《端午的鸭蛋》全文贯穿了这样一条思路:

第1段,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

第2、3段,说鸭蛋在家乡的知名度以及鸭蛋的特别。

第4段正式涉及正题──“端午的鸭蛋”,着重写了“鸭蛋络子”。

三个层次,缓缓展开,环环相扣,一丝不乱。

这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写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

但也许有读者还会存有一丝疑惑:

文章如此津津乐道谈论“咸鸭蛋”有意义吗?

这就涉及到文章的主旨了。

我们的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

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

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

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

文章从容散淡,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从李静老师在课堂上的表现看,她对文本上述内容的理解是比较到位的,这是她独立阅读、钻研、把握文本的结果;她能捕捉住此文与他文最大的不同点,深入理解文本独有的最特殊最精彩的内涵,即本文的语言特色——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淡淡的幽默,从而融会贯通,完成了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她能准确地把握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连接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这样,李静老师就明确了学生到底该学什么,怎样去学,从而避免千篇一律的教学程式,而她在课堂上呈现给大家的“知内容、悟情感、品语言”三个活动,一步一个台阶,扎扎实实地引领学生走进了文本的深处。

这样的教学设计、课堂构思就呈现出新颖性和实用性。

上海师大的王荣生教授的团队根据对优秀教师课例的分析,初步认定:

语文课堂教学,一堂课的教学环节,以2-3个为宜(即每个环节15-20分钟)。

语文教师备课的功夫,要花在学生学习起点的辨认上,要花在学生学习重点,也就是一节课最终形成的学生学习经验的确定上,要花在2-3个环节的把握上,要设计2-3个能够使学生充分展开学习的教学环节。

而李静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恰恰就是这样三个环节,这样的设计,就能使学生的“学”比较有结构、比较完整,学生的活动也更充分。

正确的方法是保证。

有了预设,课堂生成需讲求方法。

这篇文章是散文,在现行的各套初中教科书中,散文所占比重很大,而这类文本教学的基本策略就是鉴赏,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感知美、接受美、创造美的过程,就是将文本中的美感因素转化为学生个人审美结果和审美能力的过程。

那么,在课堂上,教师如何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其关键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思想水平和文化修养等去思维、判断、理解、联想,既内化为自己的审美体验与感受,又可外化为语言文字的形态——写诗文、写鉴赏文章、有情感地诵读等。

这节课上,李静老师是怎么做的呢?

在“悟感情”这个环节,学生体悟不出汪曾祺先生在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情感来,李静老师说:

“当你在北京的大街上行走,你突然看到一个店铺,上面赫然写着——正宗安阳道口烧鸡,你心中涌起什么感觉?

”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的生活经验顿时被调动起来,那种自豪和对家乡的热爱油然而生。

在“品语言”这个环节,师生对“吱”字的反复咂摸、反复朗读使学生深深体悟到了作者对家乡的眷念与热爱,而那种绘声绘色的动感和快感,也在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中表现得活灵活现。

所谓正确的方法,就是能收到最佳课堂效果的方法,散文的教学,“以读带赏,以赏促读”就是很好的方法。

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的确,我们总在努力追求课堂教学的完美,而实际上课堂有“遗憾”很正常。

比如,对文本的解读还可以更全面、更有深度些。

汪曾祺的散文有两个特点,而这两个特点在本文中都鲜明地体现了出来:

一是“小叙事”——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

二是本文的语言特色——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淡淡的幽默。

李静老师把着力点放在了第二个方面,而对第一个方面鲜有提及。

其实有取有舍也是对头的,只是第一方面也是完全可以在“品语言(不仅是赏析2、3段)”这个环节中体现出来的。

可以尝试这样做:

当学生鉴赏“端午一早……鸭蛋有什么好挑的呢?

……”一句时,让学生猜读“鸭蛋有什么好挑的呢”一句后面的内容,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答案定是丰富多彩的,再和原文相比较,学生就会体会到,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到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

可不是吗?

淡青色的蛋壳就是比白色的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和秀气之别。

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这就是“小叙事”的魅力。

这样去做了,对文本的品析可能会更全面些,学生的积累可能会更丰富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