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4234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xx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xx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xx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xx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xx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xx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xx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xx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xx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xx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xx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xx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xx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xx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xx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xx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xx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xx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xx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docx

《xx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xx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docx

xx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

xx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xx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这一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生态文明提出新要求,社会治理发生新变革,政府管理探索新模式。

按照努力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中的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中的先行者,营造兼具活力与魅力的高品质xx的要求,为推进本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根据《xx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二五”工作回顾

“十二五”期间,围绕“建设文明生态和谐区”的要求,以创评国家文明城区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区复核为目标,依托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污染减排等工作平台,持续稳步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1.环境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新建青草沙南汇支线及青草沙凌桥支线,新区供水水源全部切换为青草沙原水,告别了取用内河水的历史。

新区北片污水收集系统基本建成、基本消除管网空白点,污水处理率达到90.67%;南片进一步完善污水主干系统,污水处理率达到74.90%,为区域污水收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建成并投入使用日处理生活垃圾2000吨的xx黎明资源再利用中心和日处理540吨的湿垃圾应急处置设施,完成新区第一座半地下式转运站唐镇垃圾分流转运中心的建设,对高桥、陈行、合庆、高行垃圾压缩设备进行了升级改造,全区运行的生活垃圾转运站共12座,平均日转运生活垃圾约3769吨。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置利用及处置工作全面完成,全区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99.96%以上。

2.污染排放总量持续下降。

基本完成建成区直排污染源截污纳管,全面完成245台燃煤(重油)锅炉和145台工业窑炉的清洁替代工作,淘汰黄标车14540辆。

20个保留工业区块已开发区域污水纳管率基本达到100%。

结合104产业区块转型升级、“六大行业”落后产能关停、195区域传统产业转型、198区域企业关停等,累计完成280项企业结构调整,基本完成粘土砖、印染、金属延压全行业退出,四大工艺减少近一半,有效地削减了污染物排放总量。

累计削减化学需氧量327.24吨、氨氮61.43吨、二氧化硫2512.53吨、氮氧化物917.39吨,基本实现“十二五”既定的减排目标。

3.生态环境建设稳步推进。

加快生态建设项目的落地,促进绿地、林地、湿地协调发展,推进滨江森林公园二期工程、开天窗补绿、南汇生态专项等外环生态专项工程建设,累计完成外环生态专项建设面积约138公顷;推进沿海防护林、道路、河道、两侧防护林、农田林网建设,完成造林约1.5万亩;推进金海湿地公园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建设。

截至2015年底,全区森林覆盖区域达17068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4.10%;大力推进河道生态治理,“十二五”期间陆续开展了张家浜河道整治工程、迪士尼围场河工程、迪士尼中心湖工程、上海大型客机总装基地护场河整治工程、瞿家港河道整治工程、沈沙港河道整治工程,并推进赵家沟航道整治工程前期工作,共完成河道整治总长度120.96公里;配合迪士尼项目和大型客机总装基地项目,开展了配套水系及内部河道水系建设,开展了周康航、惠南、航头、南汇新城等大型居住区基地水系建设,结合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开展中小河道轮疏,逐步呈现“水清、面洁、岸绿、有景”的水环境面貌;通过实施以农村道路、桥梁、河道整治、污水治理、低水压改造、村宅综合整治、公建配套、村庄绿化等八个方面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改造,使基本农田保护区域内涉及212个行政村20万农户的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整体提升,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4.市容环境面貌不断改善。

对合庆、老港等重点地区开展拆违、市容、水务、绿化林业、市政道路等多方面的综合治理;老港垃圾填埋场整体转型初见成效,老港一至三期现已处于逐步封场状态,老港五期通过利用垃圾焚烧发电上网,提高了生活垃圾的资源利用率,有效地控制二次污染,减少了臭味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高化地区初步形成体系完整、分类科学、目标明确的监管新模式,高化臭气整治项目取得积极突破。

全面完成“特定区域”环境治理三年行动计划495个点位的整治,推进疏导点建设、渣土污染整治、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暴露垃圾整治等城市管理顽症的治理;道路清扫、垃圾清运中转、公厕管理、水域保洁、绿化养护、林地抚育、市政管养等各行业的管理和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世博后,各级道路保洁作业时间普遍达到了16小时及以上,通过陆续开展“道路洁净工程”和文明行业创建工作,新区道路保洁优良率达到90%以上;公众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认可程度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2014年新区公众对城市环境满意率总体评价得分67.29%,高于同期上海市全市水平(66.45%)。

5.城市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十二五”期间,新区始终保持高强度的环保投入,环境监测、监管和安全应急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区的水、大气、噪声、辐射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全区13个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全部实现PM2.5在线监测,从2014年6月5日起xx空气质量信息实现网上实时滚动发布;不断拓展网格化管理的功能,网格化管理内容在原10大类120种事部件基础上拓展为16大类201种事部件,新增地下空间、市场监管、街面秩序、小区管理、农村管理、治安维稳等管理内容,开展6个街镇的网格化综合管理重心下移试点。

(二)“十三五”形势分析

1.从国家层面来看,生态文明建设为环保市容事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认识高度、推进力度、实践深度前所未有。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要求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明确了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是国家环境保护战略和总体工作思路的重大转变。

此外,大气、水、土壤三大治理计划相继出台,体现了国家环境综合治理的决心和力度;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的新机制体现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决心;新《环境保护法》出台和“两高”司法解释等进一步强化了全社会环保责任,加大了违法责任追究和惩治力度;环境绩效将纳入政绩考核,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进一步强化,环境标准严化步伐进一步加快。

2.从市层面来看,城乡协同发展为环保市容发展提供新思路。

上海市是长三角城市的龙头城市,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的建设,将促使上海市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市委、市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战略位置,把环境保护作为本市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三个导向”和“四个底线”,协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用地减量化、重点区域综合整治等重大举措。

这些都为上海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3.从新区层面来看,城市定位为环保市容事业发展提供新空间。

“十三五”是xx新区加快推进二次创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要在推进落实好“十二五”期间全市对xx提出的国家改革示范区、“四个中心”核心功能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区定位的基础上,向具有标志性的全球城市核心区的远景目标迈进,基本建成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风貌,开放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营造兼具活力与魅力的高品质xx。

绿色、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是建设高品质xx的核心要素,处于二次创业关键期中的xx,面临人口、土地、资源环境等多重刚性约束,追求绿色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最为强烈,势必要在绿色转型中走在前列,必须确保生态环境底线约束,这些都从客观上要求改善环境质量,提高森林覆盖率,提升资源循环利用和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城市生态的感受度,环保市容行业作用举足轻重。

新增长和外部动力孕育xx新发展机遇的同时,xx自身在转型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还面临许多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是环境质量与生态宜居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以细颗粒物(PM2.5)、臭氧为主要因子的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突出。

以工业排放、工地码头扬尘、汽车尾气等为主要来源的综合性污染所带来的细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等污染因子,造成区域灰霾现象依然严重。

主要水体氮、磷普遍超标,部分中小河道污染严重,城乡水环境差异明显。

此外,交通噪声仍是区域重要环境问题,xx机场南北噪音区矛盾比较突出。

绿林规划建设面临土地瓶颈,生态规模同国内外同等水平城市差距明显,生态空间结构布局均衡性、系统性问题突出,管理水平待提高、生态景观和服务功能发挥不够充分,难以满足广大市民健康和休憩需求。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水平仍待提升。

供水能力不足,南片地区高峰日供水缺口预计达50万吨。

污水收集系统尚不完善,南片支管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存在管网空白区,生活污水直排现象突出。

已建雨水排水管网已经不能满足国家强制标准与实际排水需求,区域排水问题亟待解决,此外,尚有15座雨水泵站存在旱流放江现象,污染不容忽视。

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待提高,环卫设施用地选址难以落实,极大地限制了行业硬件的发展与提升,预计“十三五”期末,xx新区需新增3000吨/天的生活垃圾处理能力;生活垃圾收集运输体系还有待完善,源头垃圾分类质量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三是市容环境管理综合体系仍需完善。

xx新区地域广阔、外来人口多、城市二元结构显著,城市管理顽症难题尚未有效破解,公交车冒黑烟、工地渣土等问题在一些区域还比较严重;“重心下移”、“管镇联动”的体制机制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机制尚未健全等。

管理倚重于政府部门,公众的参与面不广、参与度不深,与强化自律、自治、共治要求差距较大。

由于辖区范围大、设施量较多、现场作业动态性强,而管理手段较为粗放,信息化程度不高,管理人员难以实时掌握情况,成为推进城市综合管理标准化体系建成的薄弱环节。

二、规划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引领xx新区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民生保障工作。

以建设“开放、创新、高品质”的xx为主线,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营造兼具生态良好、产业绿色、环境宜居的美丽xx。

以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为引领,主动服务于自贸区和科创中心建设,为xx新区建设成为上海“四个中心”和全球城市风貌的核心功能区提供强有力的生态环境保障。

(二)基本原则

1.统筹协调、重点突破。

坚持民生优先,全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以切实改善环境质量、保障人居环境健康安全为根本出发点,强化全领域、全过程依法治理环境污染;全力提升区域污染防治能力和公共设施社会服务能力,推进全社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市管理和城市更新各项工作,着力解决市民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全面保障城市生态环境安全。

2.生态文明、绿色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持续推动生产生活方式转变。

严守生态红线,优化区域生态空间布局和功能;控制发展底线,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相协调;提高准入基线,加快推动发展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变。

3.改革引领、创新驱动。

坚持机制创新,不断完善环境综合治理体系。

进一步完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强化环保监管核心能力;强化分类指导,分级管理,落实多部门齐抓共管,提升综合管理和协同防治力度,形成社会合力。

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加快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目标任务

为全面提升xx新区未来五年的生态环境,本规划着重从绿化林业建设、水务管理、大气污染防治、噪声污染治理、土壤污染防治、湿地保护、固体废弃物管理、市政道路管养、公用事业管理、民生服务等10个领域,提出以下目标任务:

(一)绿化林业建设

“十三五”期间,围绕“增数量、提品质、调结构、惠民生”的要求,构建“一核、双环、三网、多点”的生态网络结构,形成多层次、功能复合的生态开放空间。

到2020年,新增森林面积5万亩,新增绿地24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8%。

1.建设“一核、双环、三网、多点”的生态网络

根据xx新区未来人口和产业布局,以及土地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统筹生产生活生态,构建形态多元、功能复合的城市生态开放空间,打造“一核、双环、三网、多点”生态网络结构。

加大生态工程建设投入力度,使居民有更多亲近大自然的活动空间。

2.构建功能良好的绿地林地系统

“十三五”期间,进一步挖掘造林潜力,高强度推进绿地、林地建设,完善“滨江滨海、五道七带、多片多点”的绿地结构布局,打造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不断优化和提升公共绿地的服务功能,全面提升重点区域绿色开放空间品质,着力对老城区优化布局、补盲区,营造绿色廊道体系,提高xx居民就近享用绿色空间的便捷性和对环境品质提升的获得感。

重点推进实施“七大类”工程项目,支撑目标任务的实现。

其中:

中心城以外区域以造林为主,构建大生态空间框架;中心城周边绿林合一,营造多功能的绿色开放空间;中心城内及环外集建区,建设和改造提升并举,优化布局、弥补盲区、提升功能品质。

(1)重点区域造林工程。

新建老港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周边生态防护林工程15840亩,新建合庆生态廊道工程1460亩。

(2)生态廊道建设工程。

重点推进G1501沿绕城高速、S32申嘉湖高速、S2沪芦高速、东大公路、大治河、黄浦江等市级生态廊道建设约10000亩。

(3)生态公益林建设和经济果林建设。

结合镇域环境整治、镇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农林水三年行动计划和美丽乡村建设,实施18000亩生态公益林建设(含区级生态廊道、沿海防护林等)。

结合农业结构优化和产业政策扶持,建设经济果林5000亩。

(4)外环生态专项工程。

继续推进本轮建设项目221公顷,包括:

滨江森林公园二期、开天窗补绿、南汇生态专项、高东镇张家宅、金桥镇陆行段。

争取启动新一轮建设项目1293公顷,包括:

三林地块、周浦康桥地块、张江地块、川沙地块、唐镇金桥曹路地块、度假区北片区地块。

(5)中心城周边楔形绿地工程。

加快推进张家浜、森兰楔形绿地建设,启动建设三林、北蔡(含御桥)楔形绿地,启动研究三岔港楔形绿地,新建绿地1141公顷。

(6)中心城内及环外集建区公共绿地建设工程。

黄浦江沿岸滨江绿地体系建设和慢行道贯通,形成连续的绿色开放空间,新建绿地98公顷;前滩完成整体开发出形象,新增绿地23公顷;南汇新城重点区域功能打造,新建绿地291公顷。

推进川杨河绿廊建设,新建绿地173公顷;推进周康航、航头、民乐、曹路的大居配套公共绿地建设,新建112公顷;推进成熟居住区周边规划已批而未建的公共绿地建设以及零星公共绿地建设,新建171公顷。

结合道路新建同步实施配套绿化,新建268公顷。

(7)公园绿地改造提升工程。

完善五级公园体系,重点提升社区公园、微型公园(街头开放式休憩绿地)的可达性及休憩功能;继续实施世纪公园等6座老公园改造;改造或提升完善休憩绿地,实施道路绿化景观和功能提升,统筹实施林荫道、慢行步道、绿道,开展挖潜增绿行动,多种乔木林,提高绿地空间的森林面积。

加强行业引导和监管,推进各类项目用地内附属绿化的同步建设、按专业导则建设,新增绿地1000公顷。

推进屋顶绿化、桥柱绿化等多途径立体绿化40公顷,推进沿江立体空间绿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亮点片区。

大力推进“绿化特色街区”、“园林街镇”等创建,实施夜公园开放,提升人民群众的环境获得感。

(二)水务管理

“十三五”期间,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统筹协调,努力实现“资源利用集约节约、防汛保障完备可靠、河道环境生态良好、农田水利绿色高效、水务管理高效智能”的目标。

到2020年,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及丧失使用功能(劣于V类)的水体,2个国考断面、37个市考断面达到水质考核目标;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78%;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5%以上,城镇污泥处置率达到90%;水面积率达到10.56%,重要地区海塘全面达到200年一遇,黄浦江防汛墙基本达到千年一遇高潮位设计标准;中心城区的区域除涝按照“20年一遇”标准逐步改造,郊区基本达到“15年一遇”标准,并逐步向“20年一遇”标准过渡;中心城建成区排水标准逐步达到“五年一遇”标准,城镇建成区排水标准不低于“一年一遇”标准;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75,节水灌溉面积覆盖率达80%。

1.加大水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

(1)加强源头治理。

加大农药、化肥等地表径流和禽畜牧场等面源污染治理,对不规范畜禽养殖场和养殖户实施调整关闭,到2020年,新区畜禽养殖总量要控制在17.2万头标准猪。

结合“五违四必”,关停拆除不符合规划要求的违法企业和违章建筑等沿河直排污染源。

在新区各街镇小区实施截污纳管和污水治理工程。

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将现有城镇污水管网系统1公里范围内的农村生活污水实施截污纳管,无纳管条件的农村地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采用就地处理的方式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到2020年,新区农村生活污水的有效处理率不低于75%。

(2)深化河道综合整治。

以重污染河道和中小河道为重点,加快推进截污纳管,采取岸边整治、轮疏、生态治理等综合措施开展河道整治,打通断头浜,沟通水系,增加水动力。

完成住建部下达的黄潼港和北咸塘浜2条段建成区黑臭河道及列入市考核的68条重污染河道的治理工作,确保2017年前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以国考断面和市考断面为重点,编制“一河一策”治理方案,推行“河长制”,将水质达标与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198”区域建设用地减量化等工作相结合,按期完成39个断面水质达标任务,确保2020年前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

实施全区镇村级河道整治及轮疏长度3049公里,改善水环境面貌。

加强内河航道养护作业,主要为航道疏浚清淤。

(3)提高城镇污水处理能力。

扩建海滨和临港两座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从25万立方米每天提高到40万立方米每天,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确保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

加快海滨、临港2个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设施建设,污泥处置率达到90%以上,减少二次污染;实施申江南路、沪南公路、人民西路、下盐公路等9个污水管网新建和改造工程,新建污水管道41.39公里。

(4)加强生态河道建设。

配合市重大项目及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实施,加强河道水环境治理,推进生态河道建设,计划每年实施1-2条段,主要对规划河道进行整治,通过对市重大项目相关的骨干河道及支河的疏拓整治,加强生态护岸、景观河道湖泊等工程建设,打造特色水系,进一步改善全区生态环境面貌,实现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并重。

2.完善防汛排涝安全体系

(1)开展骨干河道整治。

结合上海市226条骨干河网规划及xx新区“五横六纵”在内的59条段骨干河网规划,“十三五”期间,在原有河网布局基础上,计划实施骨干河道综合整治长度112公里,骨干河道大中修长度40公里,河道设施养护率达到100%,充分发挥水系整治的综合效益。

(2)加强海塘防汛墙达标建设。

按照《上海市海塘规划(2012—2020)》部署,完成重要地区海塘达标工程建设,提高其余地区海塘防洪标准。

“十三五”期间,开展银川围堤等海塘达标建设,预计完成总长度为11.673公里;新建防汛物资储备基地工程。

全面完成外环越江隧道两侧黄浦江岸线千年一遇设防标准达标建设,防汛墙达标1.118公里,实现xx新区黄浦江防汛墙全线达标,进一步提升全区防洪安全保障能力。

(3)建设完善城镇排水体系。

新建张家浜雨水泵站、前滩地区(ES4)雨水泵站、通用地块雨水泵站等13个排水泵站,中心城基本消除雨水排水空白区;对张家浜雨水排水系统等已建系统实施完善和提标改造;对中心城深层雨水调蓄隧道工程启动方案研究。

加大对老镇区暴雨积水地区的改造,明显改善排水能力,在惠南、张家浜等区域开展积水点改造和管道预防性修复工程等,推进新建地区径流系数控制,进一步提高防汛应急处置能力。

(4)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按照上海市贯彻落实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在南汇新城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推行绿色基础设施和低影响开发技术,加大雨水回收利用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从源头削减径流总量并减少城市面源污染影响。

到2020年,南汇新城“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要基本形成低影响开发雨水技术与设施体系。

统筹各类用地开发和道路、园林、水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

建筑与小区、绿地系统、道路与广场、排水系统新建和改建工程应达到规划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指标,试点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80%。

3.改善农业灌溉设施和服务水平

围绕农业发展需求,结合xx新区农林水三年行动计划,在现状农业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提升农田水利配套设施现状,使xx新区农业与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相适应,建成配套齐全、灌排通畅、安全高效的农田水利体系。

按照上海市农林水三年行动计划的工作要求,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域开展13万亩粮田、4200亩设施菜田、5800亩经济作物等配套农田水利设施工程建设,通过实施土地平整、泵站建设、沟渠配套、机耕道路、喷微灌和自动监控等工程,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

到2020年末,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75,节水灌溉面积覆盖率达80%。

4、提升全方位服务管理体系

(1)完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加快落实水资源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抓紧研究制定能操作、可检查、易考核、有奖惩的评价考核标准。

在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中,新区将进一步细化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优化城镇供水、工业用水、农田灌溉、生态环境用水,实现水量水质的实时监控管理体系;完善新区水文基础设施建设与监测;进一步提高水务智能应用管理,构建新区感知、协同、决策、服务为核心的信息化平台。

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和行业监管水平,针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进水务事业可持续发展。

(2)提高水务科技创新能力。

“十三五”期间,充分利用水面积遥感信息成果,分阶段建立、整合和完善全区水务信息化数据平台;建设在线水质监测和自动信息采集系统,逐步实现信息采集自动化、数据传输即时化、预测预警模型化、决策分析智能化的水务和水环境科技管理水平;以国际先进、成熟的信息集成和实时模拟技术为手段,实现快速水情、水质变化形势分析和风险评估,实现对示范河网和管网排水系统的暴雨内涝、水质变化和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实时预警预报。

(3)提升水文服务水平。

“十三五”期间,xx新区将继续巩固、提升现有国家重点水文站服务水平,建立城市水文监测专网,建立水文监测专网控制中心,配套径流实验场、水质分析室、气象观测场、水文观测亭和办公管理房;优化水文站网,不断满足社会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对水文资料的要求;提升水环境监测水平,保持与行业标准同步,消除安全隐患,提升全区水环境监控能力;建立地表水取水实时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逐步推广先进适用的取水计量设施,提高科学监测和精细化管理水平。

(三)大气污染防治

“十三五”期间,在全面落实新区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围绕能源、产业、交通、建设等重点领域,进一步深化强化防控措施,继续加大治理力度,加快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到2020年,环境空气质量(AQI)优良率达到80%以上,PM2.5年均浓度保持在42微克/立方米左右,降尘量控制在5吨/月平方公里以下。

1.强化工业大气污染防治

(1)加快锅炉、窑炉清洁能源替代。

到2017年,完成美亚金桥(13台,共307蒸吨)、张江热力(2台,70蒸吨)、中隆纸业(1台,130蒸吨)共16台集中供热锅炉的清洁能源替代或调整关停;2016年底前基本取消经营性小茶炉、小炉灶等分散燃煤(或其他高污染燃料)设施。

(2)加快工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

“十三五”期间完成全区VOCs污染源的改造和整治,确保达标排放,重点完成300家被列入上海市VOCs整治名单企业。

此外,在新区面上还要重点对有机化工原料制造、合成材料、化学药品原药制造、初级形态的塑料及合成树脂制造、合成橡胶制造、合成纤维(聚合体)制造等6个行业重点企业实施挥发性有机物泄漏检测、修复(LDAR)和开停工维检修期间的VOCs控制措施。

(3)加快产业结构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