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绿化专业基础与实务初级生态学部分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94345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园林绿化专业基础与实务初级生态学部分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园林绿化专业基础与实务初级生态学部分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园林绿化专业基础与实务初级生态学部分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园林绿化专业基础与实务初级生态学部分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园林绿化专业基础与实务初级生态学部分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园林绿化专业基础与实务初级生态学部分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园林绿化专业基础与实务初级生态学部分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

《园林绿化专业基础与实务初级生态学部分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园林绿化专业基础与实务初级生态学部分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园林绿化专业基础与实务初级生态学部分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

生态因子的分类;

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生态因子的主导作用;

生物与环境相反作用的基本形成;

研究种群的意义;

种群分布格局的类型;

种群环境容纳量;

群落基本特征;

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

影响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

生态系统的结构;

食物链的类型;

生态金字塔的类型;

生态系统的分类;

生态效率的种类。

掌握:

掌握现代生态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环境与生物的生态关系;

掌握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生态对策的类型及特点;

他感作用及其生态意义;

物种多样性指数的计算与掌握;

岛屿生态理论在自然保护中的意义;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的功能;

举例说明食物网复杂性与生态稳定性的关系;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特点。

1、生态学的概念及其发展

概念:

是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以及生物的生存状态的的一门学科。

发展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生态学建立前期:

公元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之前。

第二阶段:

生态学成长期——萌芽期、成长期、巩固和发展期:

17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

第三阶段:

现代生态学发展期:

20世纪60年代至今。

2、现代生态学的特点

1、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成为主流;

2、动物生态学和植物生态学融合;

3、系统理论得到广泛应用;

4、描述性科学发展到实验性科学;

5、研究对象继续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

6、应用生态学迅速发展。

3、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①运用了先进的科技手段(研究手段的更新)

数学、物理、化学和工程技术;

电子计算机、高精度的分析测定技术;

高分辨率的遥感仪器;

地理信息系统先进技术和手段。

②涉及领域非常广泛,加强横向联系的研究。

(研究范围的扩展)

③研究范畴从宏观、微观向两极逐渐深入。

(研究层次的发展)

④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

4、生态学主要研究对象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非常广泛,从分子到生物圈,从无机环境(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环境(植物、动物、微生物)到人与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

5、环境、环境要素

环境:

以生物为主体,生物体以外的所有自然条件统称环境。

环境要素(环境基质):

构成人类生存环境整体和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组分。

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6、环境的功能及其特征

环境的功能是指以相对稳定的有序结构构成的环境系统为人类和其他生命体的生存发展所提供的有意用途和相应价值。

包括空间功能、营养功能、调节功能

空间功能:

在生物科学中,环境是生物的栖息、生长、繁衍地,且适合他们生长的需要;

营养功能:

包含环境提供给人类和其他生物生长、繁衍所必需的各类营养物质及各类资源、能源;

调节功能:

环境因素具有吸收、净化污染物的功能,使受到污染的环境得到恢复调解,与自净能力的有限性一致。

7、生态因子概念、分类及作用

生态因子:

是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

生态因子的分类

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通常分为5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可概括为非生物因子(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①气候因子:

光、温度、湿度、空气、降水、风、气压、雷电。

②土壤因子:

土壤结构质地理化性质、土壤有机物和无机物、土壤生物。

③地形因子:

地貌、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经纬度等。

④生物因子:

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的各种关系,如种群内部的社会结构、领域、社会等级等,以及竞争、捕食、寄生、共生。

⑤人为因子:

人类对生物和环境的各种作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改造、引种驯化和破坏,以及环境污染的危害。

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不是个别因子,而是多个生态因子的综合。

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互相制约的。

生态因子的作用只能在其他因子的配合下才能表现出来,即各生态因子综合作用于生物体。

环境因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生物对某一个极限因子的耐受限度会因为其他因子的改变而改变。

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

生态因子的主导作用

环境中的生态因子具有等值性和不可替代性,但在不缺乏的情况下,一般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生态因子,对生物体的生存和生态特性等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起决定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也称限制因子。

8、生态作用

各种生态因子对物种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地理分布等所起到的作用称为生态作用

生态因子的等值性和不可替代性

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

9、生态适应与生态反作用

生态适应是指生物随着环境生态因子变化而改变自身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以便与环境相适应的过程。

生态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的。

生态反作用是指生物反过来对环境的影响和改变。

生态适应分两类

趋同适应——不同物种同环境

趋异适应——同物种不同环境

10、种群和种群生态学

种群是在一定时空中同种个体的总和。

种群具有数量、空间、遗传、系统4个特征。

数量特征: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空间特征:

聚群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

遗传特征:

基因库

系统特征:

自组织自调节的系统,以特定生物种群为中心,以作用于该种群的全部环境因子为空间边界组成系统。

种群分布格局类型——均匀型、随机型、集群型

集群型分布形成原因:

种子或幼体扩散,繁殖,物质环境变化,种间相互关系

种群生态学:

研究种群生物系统规律的科学,即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内部成员之间、种群与其他种群之间、种群与栖息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11、生态入侵与生态对策

把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的扩展,使当地生物生存受到严重影响的过程,叫做生态入侵。

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生活史,是生物适应于特定环境所具有的一系列生物学特性设计,人们把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生存的对策,称为生态对策或生活史对策(进化对策)

12竞争与互利共生

竞争是生物为了利用有限的公共资源,相互之间所产生的不利或有害的影响。

资源利用性竞争和干涉性竞争

互利指不同物种个体之间的互惠关系,可增加合作双方的适合度。

如果互利合作是通过自然结合方式共同生存的叫共生互利。

13、生物群落物种多样化

生物多样性三个水平——遗传多样性、物质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群落层次上物种多样性的涵义——种的数目或丰富度;

群落中种的均匀度;

岛屿生物学地理学平衡理论。

14、群落演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初级演替——在起初没有生命的地方开始发生的演替

次级演替——在原有群落消亡或受到严重破坏的地方开始演替

15、生态系统基本概念及分类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由生物与非生物成分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循环和信息交换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一个生态复合体。

生态系统是开放的系统,具有结构特征、功能特征、空间特征,可以自动调控和动态变化。

生态系统分类:

按生物划分:

植物、动物、微生物、人类

按人类活动影响程度划分:

自然、半自然、人工复合

按环境性质划分:

陆地、水域、湿地

任何生态系统总具有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畴,基本组成包括各种生物和无机环境,它们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的范围有大有小,多种多样,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包括其成分和营养结构两方面。

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作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各种生物。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初级生产者:

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及无机物制造有机物。

消费者:

肉食动物,植食动物;

分解者:

细菌、真菌等,将死的有机体分解成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归还到环境中供植物利用。

无机环境因子(光、大气、热、水)

生态系统至少包括1、3、4,从外界输入光能、水、营分和气体、通过内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把多余物质和能量等释放或输出,返回大气、土壤及水圈,所以生态系统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16、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由于取食和被食而形成的链锁关系,生物之间存在的这种连锁式食物传递关系称为食物链。

特征——

十分一定律

环节数目4-5,不超过6个

越是顶端数量越少、生物量越小、能量越小

17、生态金字塔的类型

指各个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

①可采用生物量单位——生物量金字塔(各营养级生物总重量)

②可采用能量单位——能量金字塔(各营养级固定能量)

③可采用数量单位——数量金字塔(各营养级个体数量)。

结论:

①能量从一个营养级流向另一个营养级总是逐渐减少的。

②数量和生物量,由于某些生态系统(海洋生物)可出现倒锥形金字塔,即依次递增

18岛屿生态理论在自然保护中的意义

一般说来,保护区面积越大,越能支持或“供养”更多的物种数;

面积小,支持的种数也少。

但有两点需要说明:

①建立保护区意味着出现了边缘生境,适应于边缘生境的种类受到额外的支持;

②对于某些种类而言,小保护区比大保护区可能活得更好。

在同样面积下,一个大保护区好还是若干个小保护区好,决定于:

①若每个小保护区支持的都是相同的一些种,那么大保护区能支持更多种;

②从传播流行病而言,隔离的小保护区有更好的防止传播作用;

③如果在一个相当异质的区域中建立保护区,多个小保护区能提高空间异质性,有利于保护物种多样性;

④对密度低、增长率慢的大型动物,为了保护其遗传特性,较大的保护区是必需的。

保护区过小,种群数量过低,可能由于近交使遗传特征退化,也易于因遗传漂移而丢失优良特征。

在各个小保护区之间的“通道”或走廊,对于保护是很有帮助的:

①能减少被灭亡的风险;

②细长的保护区,有利用迁入。

19、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其功能

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最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生态功能

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丧失的过程。

营养关系——食物链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的重要形式。

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五个。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推动着各种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循环。

信息传递——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20、湿地生态系统概念及其功能

湿地生态系统是指地表过湿或常年积水、生长着湿地植物的地区。

它是水域和陆地之间过渡性的生态系统,兼具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独特的结构和功能。

其有富养沼泽、中养沼泽和贫养沼泽之分,主要特征:

水文、湿地土壤和过度。

湿地生态系统功能

天然的基因库、潜在资源、净化功能、气候和水文调节功能

21、群落的外貌是认识群落的基础,也是区分不同植被类型的主要标志

22、物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和繁殖单位是种群。

23、中国植被的三级分类单位分别是植被型、群系、群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