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 总复习病句 课内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94766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 总复习病句 课内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初一 总复习病句 课内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初一 总复习病句 课内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初一 总复习病句 课内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初一 总复习病句 课内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初一 总复习病句 课内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初一 总复习病句 课内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初一 总复习病句 课内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初一 总复习病句 课内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初一 总复习病句 课内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初一 总复习病句 课内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初一 总复习病句 课内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初一 总复习病句 课内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初一 总复习病句 课内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初一 总复习病句 课内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初一 总复习病句 课内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一 总复习病句 课内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

《初一 总复习病句 课内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 总复习病句 课内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一 总复习病句 课内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

湖北省黄冈市,11,3分)下面语段中划线处有语病,请按要求修改或指出病因。

①"

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

四位一体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新格局的局面正在我市形成。

创作和发送红色短信已蔚然成风。

②通过开展发送红色短信,我们可以③在发展文化和传承文化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市民的素质。

①处重复哆嗦,修改方法是:

②处"

短信"

后面应加上"

的活动"

,该句的病因是

③处语序不当,修改方法是:

17.(2010·

湖南省株洲市,4,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通过这次语文综合性学习,让我们从一个侧面感受到了戏剧的魅力。

B.从小学到现在,你一定有过被小说的情节深深吸引的时候。

C.晚会过后,她那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声,还回响在我耳边。

D.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已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动力

18.(2010·

湖南省娄底市,4,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夏天的白马水库碧波,绿树葱茏,风景如画,是一个旅游的好季节。

B.200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阳光灿烂、繁花似景,20万军民以盛大的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欢庆伟大祖国。

C.经过马拉松式的艰难谈判,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后闭幕。

D.乌鲁木齐发生的"

5事件"

是一起典型的境内行动、境外指挥,有组织、有预谋的打砸抢烧暴力事件。

19.(2010·

福建省福州市,4,3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福州,每到晚上和空闲时间,约上几个好友到乒乓球馆或羽毛球馆挥上几拍,成了时尚。

B."

三坊七巷"

自晋、唐代形成。

于清至民国走向繁荣,见证了闽都福州城市。

C.这些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使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得到了增强和培养。

D.福州市的许多中小学生积极捐款,以实际行动支援玉树灾区的重建。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水何澹澹:

耸峙:

1、作者登临碣石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答:

那苍茫浩瀚的大海上,无边无际,海中山岛突兀耸立。

山岛之上树木丰茂,生机盎然。

随着阵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2、自选角度赏析诗句。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实写海水和山岛,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宏伟辽阔和惊人的力量。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感受。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抱负?

(诗中“若”字用得好在哪里?

通过对大海吞吐宇宙宏大气势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次北固山下》

客路:

1、用形象优美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景象。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视野也因之开阔,静静的水面上和风吹拂,风向不偏,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的江天上。

2、说说“阔”和“悬”的妙处。

“阔”字表现出“潮平”,“悬”字写高高直直挂着的样子。

风顺风和,风儿高悬。

“阔”和“悬”传神的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

3、分析“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的感情。

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之情。

4、任选角度,简要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3)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4)“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5)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5、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大意。

在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正从海上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

《钱塘湖春行》

暖树:

1、说说“争”和“啄”的妙处。

“争”运用拟人法,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用“啄”描写燕子忙碌而兴奋的神情。

这两句描绘出莺燕的动态,表现出了春的活力与生机,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说说“几处”“谁家”精妙之处。

“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

3、赏析诗句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写花草,画面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

马在浅草地上走的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让人目不暇接,神智迷乱。

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美丽和沉醉于美景的春游的人们的感受。

(2)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性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作者有意留白,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4、描绘“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画面。

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的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

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以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天净沙秋思》

1、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游子孤寂愁苦和无限的思乡之情。

2、前三句描绘了九种景物,生动的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请站在“断肠人”的角度描绘这幅图画。

深秋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纷。

带着满身的疲惫,我骑着羸弱的瘦马,独自在古道上缓行。

绕过缠着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鸦雀在树梢盘旋,时时悲啼。

走过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桥畔稀疏的村社里,几户人家已升起了袅袅炊烟。

3、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试举一例简要分析。

(1)运用了寓景于情的手法。

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悲苦之情。

(2)运用了静景和动景相映衬的手法。

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这种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戚。

(3)运用了大量的名词。

即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组成了一幅苍凉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愁苦之情。

练习:

1、《观沧海》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归纳主题。

2、下面的诗句描写沧海的景象,有动有静,试作分析。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次北固山下》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

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5、诗中“几处”“谁家”用得极有分寸,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

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6、“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7、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景象?

课内阅读:

5、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

树上的嫩芽也密了;

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第一句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第二句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也衬托出母亲愉快的心情。

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在对景物描写中充满了诗情画意,为常见的散步提供了美妙的意境。

6、句子赏析: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并与同学交流.

①从字面上看.形容他们走得非常小心.因为走得是小路.惟恐哪一步有闪失.②这个形象很有象征意义.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应该是这样.

7.课文三个部分回忆、依恋、思念之间各有什么联系?

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讨论并归纳:

课文以“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苦芝先生”一句开头,展开了对蔡老师的回忆。

第二部分文章列举了蔡老师的五件小事,写出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的真挚感情。

在此基础上,作者写了“我”依恋蔡老师的两件事。

蔡老师成为孩子们生活中少不了的人。

第三部分是别后的思念,深情的语句抒发了“我”思念老师之情,与开头相呼应。

文章记叙了师生之间的七件小事,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爱学生的美好心灵,更抒发了学生对老师的爱。

文章重点写了师生之间的七件小事。

这七件小事以“回忆、依恋、思念”蔡老师的感情线索贯穿始终。

前五件略写,后两件评写。

这样安排,既使文章的结构疏密有间,更表现了师生之间的感情的步步加深。

1.本文主要写了老师的哪些事迹?

(1) 

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和文字。

(2)老师教我认识和理解大自然。

(3)老师教我理解“爱”的含义

2.文题“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

文中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

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

①“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本来,“我在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

”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里的“光明”一词是用其喻义)。

②_是莎莉文老师让“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

_③_莎莉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什么是爱”。

_。

正如作者自己所言:

“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用中国通俗的话说,就是“再生父母”。

“再塑生命”一词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_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3.提问:

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蔡老师是一个温柔、热情、慈爱、公正、伟大、热爱孩子的老师。

(1)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她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这些说明蔡老师温柔,热爱学生。

(2)她教我们跳舞,让我们观察蜜蜂吃蜂蜜,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

这些说明蔡老师热情、慈爱的性格。

(3)蔡老师排除“我”和“小反对派”的小纠纷,说朋蔡老师公正、伟大的性格。

4.提问: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

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我”是一个机灵纯正、天真活泼、尊师好学的学生。

记叙文中的抒情,有助于直接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1)“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

”写出“我”的调皮、机灵。

表现了一个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理解。

(2)“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表现“我”的天真活泼。

(3)接近文学、爱好文学、模仿老师写字的姿势,说明“我”聪明、好学、尊敬师长。

(4)梦里导师,更表现“我”尊敬爱戴老师。

6、提问:

“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

”全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为什么改用第二人称“你”?

一般的情况下,一篇文章的人称应前后一致。

这里由于抒发感情的需要,变换人称,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从而抒发了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的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

用第二人称直接抒情,更加亲切。

3、读了本文,你认为莎莉文老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

海伦是怎样一个学生?

___莎莉文老师是个热爱学生、讲究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善良和蔼、充满智慧和耐心。

海伦是个聪明、好学、坚强而又感情丰富、热爱生活的学生。

《散步》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后来发生了分歧: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

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

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

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

“走大路。

④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

“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⑤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

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2.第④段划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第⑤段中画线句子反映了人物品质,体现了的家庭关系。

4.文末一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有什么言外之意?

请简单说一说。

5.选文反映了一家人之间怎样的思想感情?

《秋天的怀念》

1、本文在内容上主要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但作者却不以“怀念我的母亲”为题,而以“秋天的怀念”为题,好在哪里?

题目为什么叫秋天的怀念?

2、最后一段的赏析?

末段划线句子通过对菊花绚丽烂漫的描写来表达作者对秋天特有的情思,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两点情思。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花开得正烂漫。

3、句子赏析

(1)“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句中“挡”写有意的动作还是无意的行为?

请说明理由。

(2)已悟透生活中的作者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你所理解的“母亲”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全文概括归纳。

(3)“悄悄”,"

偷偷”,“眼边红红的”等词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情感?

4.简要解析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1)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开得烂漫。

  

《我的老师》

1、第二部分记叙了有关蔡老师的哪七件事?

哪几件详写?

哪几件略写?

这样评略安排有什么好处?

2.这七件事的次序可以不可以打乱?

为什么?

5.课文三个部分回忆、依恋、思念之间各有什么联系?

《再塑生命的人》

1.本文叙述了莎莉文老师教“我”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赞扬了_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阅读1-5段,看看作者在安妮莎莉文老师出场前安排了哪些内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莎莉文老师送“我”布娃娃的用意何在?

她是如何教“我”学会“水”字的?

4.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

5.莎莉文老师是如何让我认识、了解大自然的?

6.莎莉文老师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爱”的?

7.文题“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

8、读了本文,你认为莎莉文老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

《春》

阅读3、4节,回答以下问题。

1.体会下列句子中词语的生动性: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钻:

②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闹:

2.第一段写草,哪些词语突出了春草的特征:

,突出了春草怎样的特征: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作者写春花从哪几个角度进行观察描写的?

突出了春花哪几个方面的特征?

(二)

阅读5、6节,回答以下问题。

1.“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道你的眼”,这句话刻画出雨中的树叶和小草的什么特点?

2.“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是如何表现春雨的特点的?

3.“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中“逼”字突出了小草        的特点。

“逼”字的作用是

(三)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1.文章结尾连用了三个比喻来形容春天,它们分别突出了春天景象的什么特点?

有什么深刻含义?

2.三个比喻的顺序能否颠倒?

《济南的冬天》

阅读第2节,回答以下问题。

1.文段第一句是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2.指出作者描绘景物的观察角度。

3.文中“晒”“睡”“醒”用得很贴切,你是怎样理解的?

4.“小摇篮”比喻        ,作用是,“小”照应了前面一词。

⑴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⑵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A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B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1.第⑵段的描写对象是,其特征是。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此句中的“卧”字用得极妙,理由是。

3.划线句A采用了的修辞手法,把水写得灵气、多情。

句中“绿的精神”指的是:

4.划线句B是一个比喻句,其本体是,喻体是。

5.这两段文字表现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____________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____________上一道银边。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____________着;

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____________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根据课文,在文段横线上填词。

2.文中“这件花衣”具体是指____________,山的“肌肤”是指。

3.第一句话“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的“妙”体现在哪里?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把这两段景物描写具体表示空间的词语依次写出。

山上→()→()→();

()→()→()。

6.从文中找出比喻句,完成下面的表格,体会这种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表达作用

顶雪矮松

亲切温暖

山坡

(穿上)

卧雪小村庄

济南的冬天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