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博物馆馆藏特色精品文物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9519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8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博物馆馆藏特色精品文物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安徽省博物馆馆藏特色精品文物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安徽省博物馆馆藏特色精品文物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安徽省博物馆馆藏特色精品文物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安徽省博物馆馆藏特色精品文物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安徽省博物馆馆藏特色精品文物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安徽省博物馆馆藏特色精品文物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安徽省博物馆馆藏特色精品文物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安徽省博物馆馆藏特色精品文物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安徽省博物馆馆藏特色精品文物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安徽省博物馆馆藏特色精品文物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安徽省博物馆馆藏特色精品文物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安徽省博物馆馆藏特色精品文物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安徽省博物馆馆藏特色精品文物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安徽省博物馆馆藏特色精品文物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安徽省博物馆馆藏特色精品文物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安徽省博物馆馆藏特色精品文物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安徽省博物馆馆藏特色精品文物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安徽省博物馆馆藏特色精品文物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安徽省博物馆馆藏特色精品文物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博物馆馆藏特色精品文物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安徽省博物馆馆藏特色精品文物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博物馆馆藏特色精品文物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博物馆馆藏特色精品文物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3.葵花形金盏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一级品

高5厘米口径10.6厘米足径4.4厘米

1952年7月休宁县南宋工部侍郎朱晞颜夫妇合葬墓出土

文字说明:

由六片花瓣组成,每片花瓣的边缘錾刻连续的秋葵花纹。

盏心錾刻六片花叶,中为一花蕊。

俯视金盏,花中有花。

圈足焊接于盏底,边缘錾刻二方连续钱纹一周。

刻工精细,制作精巧,装饰考究,极其庄重华美。

4.六角形金杯金盏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一级品

杯高5.5厘米 口径9.1厘米 足径4厘米

盏高1.6厘米 口径17.6厘米 底径13厘米

1952年7月休宁县南宋工部侍郎朱晞颜夫妇合葬墓出土

杯和盏均作六棱。

杯的口沿和圈足均刻连续的雷纹一周。

杯心刻三朵菱花穿环纹。

盏口錾刻一条精细的二方连续带形雷纹,盏底外周饰菱形二方连续纹,盏心錾刻六组双线编穿的如意纹,寓“六合如意”。

5.双龙金香囊宋公元960年—1127年一级品

长7.8厘米厚0.7厘米

1958年宣城西郊窑场出土

香囊系用两片金叶捶压合成,边缘镌刻连珠纹和草叶纹,两面纹饰一样,均镂刻首尾相对的双龙纹,中空处应是填香料的地方,顶端有—穿孔,用以穿系佩挂。

该香囊在制作工艺上采用捶、刻和压模等工艺制成,既是实用的装饰品,又是精致的工艺品。

(龙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神物,是传统的吉祥象征,常常装饰在人们的日用物品上)

6.金捶揲花卉纹饰片宋公元960年—1127年一级品

2/7长17.5,宽10;

长21.2,宽10

2/20长5.8,宽6.6

7.金宝相花纹带饰宋公元960年—1127年一级品

方形的厚2/5,长8,宽8.5;

圆形的厚2/4,直径8.3×

7.5;

2/13铊尾高0.9长14宽7.7;

2/8铊尾高2,长16.1宽9

8.金发冠元公元1271年—1368年一级品

长13.7厘米宽9厘米高4.4厘米 

1956年4月安庆市范文虎墓出土

顶部及周身均錾刻缠枝花纹,内填珍珠纹,每朵花的中间镶嵌一珠宝饰物做花蕊,镶嵌饰物虽已脱落,但痕迹尚清晰可见。

制作考究、华丽,是一件很好的工艺品,为研究元代首饰的珍贵实物资料。

9.金把杯元公元1271年—1368年

口径7.8厘米,底径5厘米,高2.5厘米

1955年合肥小南门元代窖藏出土

10.金镯明公元1368年—1644年一级品

长14厘米直径8.5厘米

1964年凤阳县文教局交

用扁条形金条螺旋盘绕,两端渐尖,前端用金丝缠绕,后端外侧刻卷云纹。

11.菱花形凤纹银果盒元公元1271年—1368年一级品

通高16.8厘米口径34.4厘米足径26.5厘米

1955年合肥小南门元代窖藏出土

由盖、底和格层组成。

盖顶平,顶面线刻精细,以两首相对飞舞在百花丛中的凤凰为主体,周围10个互相连接的莲瓣。

盖边缘和腹部精刻千姿百态的四季花卉,足部线刻带形卷草纹,格层精刻一株枝叶繁茂的牡丹花。

器身扣合部分做成了母口。

此器制作规整,镌刻刚健匀细,图案新颖,构图紧密和谐。

12.胆式银壶元公元1271年—1368年一级品

通高33,口径9,底径11,腹围61.2

1955年合肥市小南门原孔庙旧基出土

13.银匜元公元1271年—1368年一级品

高5.5厘米口径18.2厘米底径11.9厘米口流长6.7厘米

1955年合肥市小南门原孔庙旧基出土

敛口,卷唇,圆形鼓腹,平底,长流下置云形支托。

素面。

底部刻有一个“杨”字(匜[音仪]为盥洗用具。

仿青铜器造。

14.胆式银壶元公元1271年—1368年一级品

通高51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11.8厘米

侈口,卷唇,颈部细长,胆式腹,圈足。

有盖,盖顶凸起,盖钮作宝珠形。

圈足底部刻双线八思巴文"

杨"

字。

通体光素无纹。

此器比例均衡,线条饱满。

15.银碗元公元1271年—1368年一级品

高5.9厘米口径17厘米底径10厘米

1955年合肥市小南门原孔庙旧基出土

圆形,直口方唇,宽平沿,弧腹下收,平底,喇叭状高圈足。

足与碗底焊接,足根略小于碗底。

通体素面无纹,仅在内底及足外壁打相同戳记"

庐州丁铺"

四字楷书。

16.折沿银盘元公元1271年—1368年二级品

口径17,高0.8,底径13.5

17.银花卉纹带头元公元1271年—1368年二级品

通长13,宽7.5×

6.3

辅助展品:

照片:

1.葵花形金盏正视及俯视照

2.银果盒正视照及分体照

图版:

1.菱花形凤纹银果盒盖面线绘图及腹部展开线绘图

2.双龙金香囊龙纹线绘图

玉器

早在近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的先祖就发现并开始使用玉石了。

中国文化学上的玉,内涵较宽。

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

玉,石之美兼五德者。

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

1.玉耳杯六朝一级品

长16.9宽13高4.8

2.青白玉蝉纹盖瓶西汉一级品

高4.7底径2.2

3.水晶司南佩汉二级品

4.金边玛瑙碗宋公元960年—1127年一级品

高6.4厘米口径13.14厘米底径7.3厘米

1972年来安县相官公社出土

口沿镶金边,深腹微鼓,平底。

此碗器壁较薄,于半透明中朦胧地显露出自然纹理。

口沿饰以金边,显得富丽雅致。

宋代的官宦阶层和富裕之家,往往在瓷器和玉器的口沿上包镶金边,特别是碗、盘、奁等瓷器上的芒口,镶金施彩,甚为流行。

这种锦上添花的包镶技术,更增加了器物的富丽和豪华。

5.玛瑙洗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一级品

高2.8厘米口径9.8厘米底径3.5

通体素面无纹,壁较薄,透光显示出玛瑙特有的鲜艳多样的光泽。

6.兽面纹小玉卣南宋一级品

通高6.83厘米宽7.8厘米

扁圆体,直口,长颈,垂腹,颈部两侧有兽首耳,耳上有穿孔可供穿绳。

腹部有龙形脊。

颈部饰两组对称的兽面纹,腹部饰兽面纹。

7.虎纽玉押元公元1271年—1368年一级品

高2.7厘米边宽3.5厘米

1956年安庆市棋盘山元代尚书右丞范文虎夫妇墓出土

青玉,正方形。

虎钮,虎为卧式,俯首盘尾两目向前平视印面为剔地阳文画押。

8.贯耳玉瓶元公元1271年—1368年一级品

通高7.1厘米口径2.75~3.25

1956年安庆市棋盘山元代尚书右丞范文虎夫妇墓土

盖顶饰蟠螭纹,颈两侧各有一个贯耳。

玉质晶莹温润,为优质和田玉。

(“贯耳”,即对称的纵向中空耳,用以穿绳)

9.心形活环玉坠元公元1271年—1368年一级品

通高8.6厘米宽5.55厘米1.22厘米厚1.22厘米1956年安庆市棋盘山元代尚书右丞范文虎夫妇墓出土

白玉质,上有活环,下坠为心形。

心形坠顶部磨平,镌有一梅花孔。

活环底部打平,琢出一梅花形孔。

坠与活环之间由一梅花形栓柱连接。

整器细腻剔透,构思极为巧妙,再现了元代碾玉工艺的精湛水平。

(活环:

活环技术是我国玉雕工艺的独特技术,早在商代即已出现。

10.玉环元公元1271年—1368年一级品

直径3.7厘米

1956年安庆市棋盘山范文虎墓出土

白玉。

圆环形,环体琢成绳索盘绕状

11.白玉透雕雁纹镶件元公元1271年—1368年

12.白玉螭纹龙钩元公元1271年—1368年二级品

长7.7宽2.5高2.1

13.白玉镂雕鹭鸶荷叶纹炉顶元公元1271年—1368年二级品

高3.6宽4厚2.9

14.白玉镂雕龙纹炉顶元末明初二级品

高4.3宽4.7长4.6

15.青白玉龙纹带侉?

明公元1368年—1644年二级品

16.黄玉卧熊明公元1368年—1644年二级品

长6.7宽4.1高4.1

17.青白玉松竹梅纹花插明公元1368年—1644年二级品

底长6.6宽5.8高9.8

18.白玉浮雕花卉凤头纹带钩清公元1644年—1911年

19.八吉祥玉如意清公元1644年—1911年

通长38.8厘米厚1.13-1.23厘米2.9-30.7厘米

1974年6月庐江县荣树出土

20.玛瑙花生蜜枣莲子佩件清公元1644年—1911年二级品

长5.1厘米宽3.9厘米高2.8厘米

1970年3月长风下塘集余氏墓出土

21.玉双龙耳瓶清公元1644年—1911年二级品

高18.5口径6.1×

3.7底径6.8×

3.7

22.白玉螭耳角光形杯清公元1644年—1911年二级品

高3.6口径6.7×

3.4

23.青白玉龙纹双龙耳扁瓶清公元1644年—1911年二级品

高22口径5×

3.8底径6.2×

3.6

24.青玉凤纹匜杯清公元1644年—1911年二级品

长14宽6.7高5.2

25.翡翠蝙蝠纹秋叶形洗清公元1644年—1911年二级品

长19.3宽10.5高3.8

26.水晶灵芝纹如意清公元1644年—1911年二级品

长30.3宽4.8

27.青白玉杂宝纹如意清公元1644年—1911年二级品

长39宽11.5

辅助展品:

1.金边玛瑙碗

2.心形活环玉坠正视照及分体照

文字图版:

玉之五德:

润泽以温,仁之方也;

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

其声舒扬尊以远闻,智之方也;

不折不挠,勇之方也;

锐廉而不忮,絮之方也。

漆器

我国是世界上用漆最早的国家,原始社会晚期遗址中发现了漆制实物。

早期漆器一般在简单木、竹胎上髹涂,随着漆工艺的发展,逐步出现在各种器物上彩绘、描金、戗金、填漆等,或在器胎上髹漆至一定厚度,再在上面雕刻图案的作法,还有的在漆器上镶嵌金、银、铜、螺钿、玉牙及宝石,以组成华丽的花纹,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

1.描金彩绘云气纹朱雀蛇攫蛇漆豆战国公元前472—公元前221年

通高20.8厘米长20厘米宽14厘米

2003年天长市安乐镇出土

2.张成造剔犀果盒元公元1271年—1368年一级品

高6厘米直径14.5厘米

张成是元代著名的雕漆艺人。

此盒为木胎,采用漆器工艺中剔犀技法制成,首先在器物上髹黑漆百余次,当积成一个色层后再髹朱漆若干次,如此反复。

当累至所需厚度时,用刀剔刻出如意云头纹,漆层断面呈现出三道朱色线条。

盒底边缘有针刻款【张成造】。

刀法圆润,刚劲有力。

此盒漆质坚密,光泽可鉴,令人赏心悦目。

为元代传世剔犀漆器罕见之精品。

3.剔犀云纹六角盒明25.5×

20.5×

9.5一级品

屯溪收购

六角形,満饰剔犀云头纹,深刻见底,斜面露现红、黑线条,层次间叠,共分5层。

4.剔漆如意纹倭角方盘明公元1368年—1644年二级品

边长21.8厘米高3.4厘米

5.剔黄龙纹盘明公元1368年—1644年 

二级品

直径22.5厘米高2.6厘米

6.剔黑“岁寒三友”纹倭角盘清公元1644年—1911年二级品

长15.4厘米宽15.4厘米高2.1厘米

7.竹丝编朱漆描金龙纹八角果盒明公元1368年—1644年 

二级品通高23厘米口径27.3厘米

此盒为木胎,呈八角形盖顶,盖顶用堆漆雕出双龙戏珠图案,且描金施彩。

果盒上下开光,盒身罩以如绢丝的篾编網片,圈足有描金如意纹。

这件果盒编制工整,雕漆精巧,图纹吉祥,色泽富丽,代表了民间的审美习俗。

8.黑漆竹编彩绘人物长方倭角果盒明末清初二级品

长50.3厘米宽31厘米高11.7厘米

盒盖彩绘山水、楼台和人物,或并坐观书,或相对谈沦,或登舟待渡,侍从提壶、抱琴相随。

荷花草木,色用九彩。

周框用细竹丝编成。

盒内活格,髹朱漆。

制作精致,完好如新,弥足珍贵。

9.黑漆彩绘花禽倭角盘清公元1644年—1911年三级品

边长10.6厘米 高1.2厘米

这件彩绘漆碟,漆质莹润坚密,技法纯熟。

画面野逸有趣,生机盎然,犹如一幅绘画小品。

10.黑漆描金人物盘清公元1644年—1911年二级品

口径13高1.3

11.“还初”款黑漆描金人物盘清公元1644年—1911年二级品

口径13.3底径8.5高1.2

12.千里款黑漆嵌螺钿人物纹盘清公元1644年—1911年二级品

口径12.7底径9.4高1.2

13.上林款黑漆嵌螺钿人物纹盘清公元1644年—1911年二级品

直径12.5厘米底径8.8厘米高1.1厘米

14.千里款黑漆嵌螺钿仕女纹盘清公元1644年—1911年二级品1--2

口径12.5厘米高1.1厘米

15.黑漆是政堂款嵌螺钿花蝶纹倭角盘清公元1644年—1911年二级品

边长10.6厘米高1.3厘米

16.黑漆嵌螺钿金箔山水人物纹倭角盘清公元1644年—1911年

边长10.7-----11厘米2.4-8

17.黑漆嵌螺钿花卉草虫倭角方盘清公元1644年—1911年二级品边长11高1.3

18.黑漆嵌螺钿花卉草虫倭角方盘清公元1644年—1911年二级品边长11高1.3

19.黑漆嵌螺钿彩绘花卉夔龙纹果盒明末清初二级品

30.3×

29.5

20.黑漆嵌螺钿山水人物纹酒斗清公元1644年—1911年一级品

口径13.3厘米底径7.3厘米高7.5厘米

21.描金长方漆盒明公元1368年—1644年 

一级品

通高11.5厘米长43.8厘米宽28.3厘米

皖南收购

盖面黑漆开光,光内描金山间庙宇之外,两儒生为一块遗金争执,引来神仙和樵夫观望,盒外壁为编竹丝纹,委角六足,通体边饰黑漆描金花纹,盒内有六个方盘,底部均有“丁未”红漆款。

盖内和盒底部也均有红漆“万历丁未年胡置羲”款。

22.朱漆彩绘如意花卉果盒明末清初二级品

直径33.2厘米高7.5厘米

1.张成造剔漆果盒

2.竹丝编朱漆描金龙纹八角果盒

文字图版:

1.漆器就是用木料或麻布作成器胎,然后在表面上刷上漆。

漆器在较早阶段用木块斫砍制成器形,胎比较厚重,称为斫木胎;

后来将薄木片卷成器形,接口处用木钉钉合,质地大为减轻,称为卷木胎。

后来又出现了用麻布或增帛在模上粘贴数层,去掉内模后,脱胎成型,称为夹纻胎。

2.“剔犀”是指在漆胎上髹两种或三种颜色相间的漆层,每色均髹一定的厚度。

由于各色漆层相间,雕刻处便露出不同的色层。

经过磨光,即为成品。

竹、木、牙雕

竹雕、木雕与牙雕,并称雕刻工艺中的三大门类,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

竹木雕源于竹木器,从使用竹木器的史前时代开始,到竹木雕艺术独立发展并成熟的明清时代,在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

牙雕,是指象牙雕刻品,作为一项特种工艺,在中国艺术史上更是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竹木、金、玉等雕刻器物同为艺林珍赏之品。

.发展到明清时期大盛,雕刻技艺的精湛超越了前代,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独树一帜。

1.木雕李铁拐像清公元1644年—1911年二级品

高63厘米

李铁拐为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

这件作品以黄杨木雕就,造型独特,神态怪异。

作者十分注意突出人物的个性。

他左手执壶,作仰面张嘴喝酒状。

肌肉结实有力,衣纹飘逸,刚柔相济,栩栩如生。

2.红木雕童子牧牛清公元1644年—1911年

高12.5厘米 长27厘米

用名贵红木雕成。

卧牛回首,张口,似发出叫声。

一顽皮牧童左手拉缰绳,爬上牛背。

雕刻精细,刀法娴熟,形象生动逼真,具有浓郁的乡村生活情趣。

3.木雕观音像清公元1644年—1911年三级品

高90.5厘米

4.木雕关公像清公元1644年—1911年

高46.5厘米

5.木雕寿星清公元1644年—1911年

高57.5厘米

6.竹镂雕人物松柳纹香筒明公元1368年—1644年 

二级品

高26厘米径4.5厘米

7.竹镂雕高士松竹香筒明公元1368年—1644年 

长23厘米口径4.9厘米

8.减地浮雕人物笔筒清公元1644年—1911年二级品

高15.5厘米径9厘米

9.竹雕渭尧刻牧牛诗文笔筒清公元1644年—1911年二级品

长14.7口径10底径9.6

10.戊午秋日竹雕三松制松鹤人物笔筒清公元1644年—1911年 

一级品

径11.8高10

苍松树下石桌上置叠书,一老者伫立桌前观望;

一仆脚踩石凳,昂首,左手扶松枝,右手举盏饲松鼠;

另一仆双手托盘站在松下,其边立鹤一只。

旁边刻行草书阴文“戊午秋日,三松制”款。

11.竹镂雕“玄柳子提”人物香筒清初二级品

通高23.8口径4.8底径5.3

12.竹雕童子牧牛清公元1644年—1911年

高18厘米长18.5厘米

取材于一段竹壁丰厚、节心细小的老竹根,似为两节,因材施就。

上节雕作体,节心巧做微凹的牛背,下节雕牛首、牛腿及牧童。

牧童手攀牛角、足蹬牛鼻欲上其背。

耕牛则回首伫立,任其攀援。

作者以简练刀法,成功地刻划出牧童与耕牛之间亲昵和谐的关系,具有强烈的动态美和浓郁的田园情趣。

13.周松崖竹刻赤壁泛舟圆笔筒清公元1644年—1911年一级品

1987年5月18日孙大光捐赠

浅浮雕刻苏轼与两位乘一叶小舟,品茗畅谈。

岸边崖壁上高风翰题识:

行书26个字,下有“松崖”印款。

14.象牙镂雕山水人物香盒明末清初二级品

长3.1径3.1

15.象牙圆雕说书人物明公元1368年—1644年 

高27.5厘米宽14.2厘米

作品用一整段象牙雕成。

人物笑容可掬,神态自然。

线条流畅,极具动感,使人如闻其声。

石桌下雕三只小兽,顽皮可爱,更增加了作品的情趣。

16.象牙雕蹴鞠图笔筒明公元1368年—1644年 

口径11厘米高16.2厘米

蹴踘,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足球运动,起源甚早。

《汉书·

枚乘传》颜师古注云:

“蹴,足蹴之也;

踘,以革为之,中实以物;

蹴蹋为戏乐也。

”蹴踘始见于汉初,盛于唐宋。

《宋史·

太宗纪》:

“会亲王宰相,淮海国王及近臣蹴踘大明殿。

”《水浒传》中的无赖高俅,就是因为善“蹴踘”而深得宋徽宗的宠信。

这件牙刻笔筒,为我们提供了宋代蹴踘的形象资料。

17.象牙雕荷叶形草虫碟清公元1644年—1911年二级品

长19.3厘米宽11.5厘米

作品以一片葡萄叶为碟,碟内再雕葡萄一串,并饰以松鼠、甲虫、菊花等。

构思巧妙,雕刻精致,生趣盎然,实为文房陈设佳品。

18.象牙雕山水高士图笔筒明公元1368年—1644年二级品

高14.2厘米口径10.5厘米低径10.8厘米

19.刻山水图象牙笔杆清公元1644年—1911年二级品

长28.1厘米径0.5厘米

20.象牙画轴清公元1644年—1911年二级品

高8.4径4.9

21.犀角杯明公元1368年—1644年 

口径13.5×

10.5。

底径5×

3.4,高7.5

文字说明:

浅浮雕玉兰花形杯,口大而薄,雕成绽开的花朵状。

枝.叶.蒂萼采用了圆雕技法。

内壁花瓣片片,层次分明,线条流畅,外壁有浅雕的花蕾、叶环绕。

圆雕蒂、茎盘緾在底部,自然形成杯底边。

22.象牙雕松鼠葡萄叶形碟清公元1644年—1911年二级品

19×

12.7×

1.4

1.木雕李铁拐像

2.牙雕说书艺人像

1.牙雕蹴鞠笔筒线绘图

2.铁拐李:

民间传说中为八仙之首。

八仙,民间传说中道教的八个仙人。

即汉锺离、张果老、吕洞宾、李铁拐、韩湘子、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

八仙故事已见于唐、宋、元人记载,元杂剧中亦有他们的形象,但姓名尚不固定。

至明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传》里,始确定为以上八人。

铁画

铁画,原名“铁花”,安徽芜湖特产,始于明末清初的康熙年间,由芜湖铁工汤天池与芜湖画家萧尺木相互砥砺而成,至今已有340多年历史.,为中国独具风格的工艺品之一。

铁画吸取了我国传统国画的构图法及金银首饰、剪纸、雕塑等工艺技法,以低碳钢作原料,以铁代墨,以锤代笔,千锤百炼,锻制而成,.其风格刚劲挺秀、朴实雅健、黑白相间、虚实相生、神似国画。

1.汤鹏草书铁字联清康熙二十五年一级品

长115厘米宽29.5厘米

伪文献会原藏,1947年李则刚在芜湖收购

上联:

“晴窗流竹露”,下联:

“夜雨长兰芽”。

上联右上端草书“丁卯春日”,下联左下端草书“鸠江汤天池”款。

此联从头至尾用一根铁条锻制而成,字体流畅飞动,一气呵成,刚柔兼备,充分显示屈铁盘丝的高超炉锤技巧,为铁字艺术的开创之作。

2.梁应达铁画芦蟹图挂屏清公元1644年—1911年一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