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经方辨治实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95355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7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面瘫经方辨治实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面瘫经方辨治实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面瘫经方辨治实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面瘫经方辨治实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面瘫经方辨治实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面瘫经方辨治实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面瘫经方辨治实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面瘫经方辨治实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面瘫经方辨治实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面瘫经方辨治实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面瘫经方辨治实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面瘫经方辨治实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面瘫经方辨治实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面瘫经方辨治实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面瘫经方辨治实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面瘫经方辨治实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面瘫经方辨治实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面瘫经方辨治实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面瘫经方辨治实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面瘫经方辨治实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面瘫经方辨治实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面瘫经方辨治实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面瘫经方辨治实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面瘫经方辨治实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经筋篇》,经云:

“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引颊移口”。

可见在《内经》时期,古代医家就对该病有了较为初步的认识。

历代医家论治面瘫内容极为丰富,思路非常活跃,形成了诸多学说。

相关论述如下:

1.1病因中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瘫的病因主要分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

(1)内因。

面瘫发生的内在因素,如《类证治裁》曰:

“口眼喎斜,血液衰涸,不能荣润筋脉”。

喻嘉言《医门法律》中亦曰:

“口眼喎斜,面部之气不顺也”。

指出周围性面瘫是由人体内部血液衰涸,不能荣润面部筋脉所引起。

(2)外因。

《灵枢·

经筋》曰:

“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

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

认为风寒、风热之邪侵袭面颊部经筋,使面部气血阻滞,筋肉失养,故而发为口眼歪斜。

《诸病源候论》曰:

“偏风口喎,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又“……口喎邪僻,是风入于颌颊之筋故也。

”“风邪入于足阳明,手阳明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喎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

均认为外感风寒是诱发本病的主要外在因素。

(3)不内外因。

《金匮要略·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曰:

“脉络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

隋代《诸病源候论·

偏风口喎候》指出:

“体虚受风,风入于颊口之筋也。

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偏急不调,故令口喎僻也。

”认为患者平素体虚,正气不足,则脉络空虚,卫外不固,一旦外邪侵袭面部经筋,则面部气血运行失调,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则发为面瘫。

1.2病机关于周围性面瘫的病机研究,历代医家亦多有涉及。

如《诸病源候论》曰:

“……其经筋偏急不调……口喎僻也”。

《医学入门》亦曰:

“风邪初入反缓,正气仅急,牵引口眼喎僻”。

而明代楼英《医学纲目·

卷十·

肝胆部》则认为“左右面颊寒热不同,相互牵引所致”。

现代中医教材认为“手、足阳经均上行于头面部,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外感风寒,乘虚入中在部经络,导致经气阻滞、筋脉失养而面瘫[12]”。

1西医学对面瘫的认识

1周围性面瘫的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

周围性面瘫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尚不十分明确。

通过文献研究,周围性面瘫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血运障碍因素目前关于周围性面瘫病因和发病学主要的观点是面神经血运障碍。

面神经进入内听道后便一直在曲折而狭窄的骨管内走行,血运较差,易引起缺血性损伤[2]。

由于某种原因引起血管运动神经反射、神经营养血管收缩、致使供血区缺血,导致组织水肿,压迫神经引起面瘫,这些机制可相互联系,形成恶性循环[3]。

李氏等[4]发现Bell麻痹组被发现更为集中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异常,血浆纤维蛋白原偏高,血液黏度增大,导致面神经微循环障碍更重,神经内水肿更难消退,从而使骨管内压力迟迟得不到减轻,使面瘫难以自愈。

郑氏[5]采用血液流变仪检测138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和90例健康人(对照组)的血液流变学,结果发现,男性和女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各种切变率、全血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故认为血黏度升高、血液流动缓慢、微循环障碍是面瘫的病理改变之一。

1.2病毒感染因素病毒原性学说是目前广泛接受的学说。

1972年McCormick[6]提出Bell麻痹的HSV感染假说。

王氏等[7]在小鼠耳廓背面划痕接种HSV-1,造成面神经麻痹模型,认为HSV-1存在于脑干和大脑皮层面神经运动核放射区与面神经麻痹的出现关系密切。

刘氏等[8]复制出单纯疱疹病毒性面神经炎的动物模型,认为HSV-1能够在宿主感觉神经节内长久潜伏,在某些因素的刺激下再次激活。

JulianN等[9]用多聚酶链反应技术从急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面神经中检测出疱疹病毒DNA。

姚氏等[10]发现60%的周围性面瘫伴有病毒感染的前驱症状,即先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耳后疼痛,1~3天后出现面瘫,且认为单纯疱疹病毒为最强相关的感染。

1.3环境损害因素寒冷刺激亦可诱发面瘫。

Zealear等[11]用冷空气刺激动物鼓膜后,成功地引发了部分动物面神经复合动作电位不同程度的下降,甚至完全瘫痪,为冷空气刺激为急性面瘫原因的假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1.4其他因素据文献报道[6],引起周围性面瘫的病因尚有梅毒、麻风、隐球菌脑膜炎伴艾滋病、结核性脑膜炎、结节病、头部外伤、桥脑出血、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肿瘤。

总之,确切的病因未明,长期以来认为本病与嗜神经病毒感染有关。

受凉或上呼吸道感染后发病,可能是茎乳孔内的面神经急性病毒感染和水肿所致神经压迫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而产生面神经麻痹。

不过多数人认为,本病亦属一种自身免疫反应。

部分患者可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膝状神经节炎。

2.中枢神经性面瘫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

中枢神经性面瘫,是因损害的部位在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即当一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时,引起的面神经麻痹。

其简单的鉴别方法是,看患者额纹是否消失。

一般额纹消失者是周围性面瘫,额纹不消失是中枢神经性面瘫。

当然,通过CT等检查,诊断更确切,治疗可以更有针对性。

近年来,由于神经电生理检查技术及神经活检的进展,周围神经病变检出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四章面瘫中医诊断

第一节病因病机

中医理论认为,周围性面瘫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导致气血痹阻,面部少阳经络、阳明经筋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而患病[2]。

董坚等[3]认为本病属经筋病侯,面部是手足三阳经筋特别是阳明经筋散布结聚之处,经筋循行表浅,易感外邪,本病是因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外邪乘虚而人,经气失于正常布散气血痹阻,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而发。

贾明珠[4]认为面神经炎主要由于人体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脉络,气血痹阻,经脉失养而致,另外,风痰痪血阻滞脉络亦能导致本病。

李艳萍等[5]认为本病的主要原因是面部络脉气血空虚,易为风寒、风热之邪侵袭,以致经气阻滞,气血不和,经筋失养,纵缓不收而发病。

郭飞等[6]认为该病多由于外邪引发,且以风寒证居多,而正虚则与气虚多见。

宿修英[7]认为面瘫属于邪侵表浅经络。

总之,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瘫属于经筋症侯疾病,人体的手足三阳经筋聚集于面部,经筋于面部的表浅循行,极易受到外邪的侵人,患者的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则会导致外邪侵人,经气无法正常运行,从而导致气血痹阻,患者面部的经筋失去供养,则造成筋肉的功能障碍。

同时,风痰血阻与脉络的阻滞也会导致周围性面瘫的发生。

周围性面瘫多数是由于外邪侵人引起,并且以风寒证最为常见,其中又以正虚和气虚最为多见[l]。

第二节临证分型

周围性面瘫在中医上可以辨证分为四种类型:

风寒袭络型,治疗原则为温散寒邪,常用的方剂为荆防败毒散,并随证加减治疗;

风热袭络型,治疗原则为疏风清热,常用的方剂为银翘散,并随证加减治疗;

痰瘀内络型,治疗原则为祛风化痰,常用的方剂为桃红四物汤配合二陈汤,并随证加减治疗;

风痰阻络、气血亏虚型,治疗原则为补气养血、祛风化痰,常用的方剂为牵正散,并随证加减治疗。

研究结果显示,辩证治疗的临床效果满意[8]。

也有学者根据周围性面瘫的不同分期,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周围性面瘫分为:

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以及并发症期。

急性期,一般为发病后的第1一7天,采用针灸与中药联合治疗,针刺宜选择远部穴位,并尽量避免局部取穴。

常取的穴位有合谷、足三里、列缺、曲池、大椎等,以泻法行针,达到平补平泻的目的。

足三里穴易以补法行针,同时配合面部闪罐疗法可以有效的将患者体内的引邪外出。

口服中药治疗主要为牵正散,并随证加减治疗,风寒的患者加用防风、白芍、桂枝、大枣、甘草、川芍治疗;

风热的患者加用金银花、薄荷、荆芥、连翘、甘草治疗;

如果患者伴有舌前味觉消失或者减退、听觉受到影响,则说明胃腑受累,给予患者加用石膏、大黄、知母治疗;

伴有耳后和耳下疼痛的患者,听觉受到影响,甚至耳周可以见到疤疹,则说明少阳经受累,给予患者加用龙胆草、牡丹皮桅子、甘草、板蓝根治疗。

同时,急性期的患者还需要给予适当的西药治疗,以尽快消除患者的局部水肿情况,从而减轻面部神经的损伤。

静止期,一般为发病后第8一15天,是周围性面瘫的最佳治疗时期。

针刺宜选择局部的穴位,并配合远部穴位的选择。

常取的穴位有足三里、黯风、四白、颊乍、阳白、地仓。

局部穴位的刺激强度以中等为宜,足三里穴以补法行针,其余穴位均使用平补平泻法行针。

中药以自附片、全蝎、娱蛤、偶蚕、赤芍、白芷、陈皮、地龙、山药、葛根等为主,并随证加减治疗9[]。

恢复期,一般为发病后第16一30天,针刺宜选择近部穴位,同时配合远部穴位的选取,并且使用透针、深刺以及电针配合治疗,针刺的刺激强度明显增加,以达到唤醒患者的面部神经功能的目的。

常取的穴位有足三里、三阴交、太阳、黯风、颧骼、血海。

如果患者伴有额部症状,则增加阳白穴加果患者伴有口角歪斜,则增加地仓穴。

中药以补阳还五汤与牵正散联合使用,并随证加减治疗。

并发症期,一般为发病30d后,患者的病情未见好转,甚至有并发症的发生,如面肌痉挛、挛缩等现象。

穴位的选择同恢复期,但针刺方法明显不同,近部穴位以浅刺为主,可以采用毛针刺法,但不可以使用电针,可以对患者的患处进行艾灸治疗。

远部穴位可以深刺,以补法行针。

中药选择四物汤与玉女煎联合使用,并随证加减治疗。

研究结果显示,根据周围性面瘫的不同分期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满意[10]

第五章面瘫与方证

(1)风寒袭络证:

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

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

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气虚血瘀证:

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4)风痰阻络、气血亏虚型

1临床分期论治

1.1急性期发病1周以内此期为面神经炎症水肿进展期此期应避免强刺激,慎用针刺治疗,或者以循经远取穴为主治疗,禁用电针治疗以激惹病变神经,加重神经组织的水肿,延缓水肿的消退,从而影响预后在治疗上以中药辨证治疗及激素治疗为主一般起病多由风邪客络所致,多治以清热解毒之法方用:

金银花30g,连翘15g,板蓝根30g,大青叶30g,车前草30g,木通15g,萹蓄15g,瞿麦15g,六一散30g,茯苓15g一般发病后24~48h内开始对患者采用强的松治疗,剂量为1mg/kg体重,每日晨起顿服,连用1周,然后在第二周内逐步减量至停用也可视情况而按每两天递减强的松10mg的剂量服用

1.2静止期发病1~2周以内此期是治疗面瘫的关键时期,因此时是神经纤维再生的关键时期治疗以中药辨证治疗为主,此期病以气血瘀滞为主,法当行气活血通络方用:

黄芩20g,生栀子15g,大黄10g,牛蒡子12g,黄芪20g,当归15g,川芎15g,茯苓15g,车前子30g,丹参30g强的松的使用可视疗效而逐步停用临床上赵老师有只用一天激素的也有连续使用两周激素的情况在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灵活使用激素有助于减轻水肿,改善面神经在神经管内的受压状态,可防止面神经变性,使残留的面肌瘫痪有所减轻并加速恢复过程

1.3恢复期发病2周~1个月此期已停止使用激素如恢复较慢可加以针刺治疗针刺治疗以局部取穴为主,配合循经远取穴针刺处方如下:

循经取患侧上星、太阳、下关、阳白、地仓、颊车、巨髎、颧髎、口禾髎有些穴位可以一穴多针或用透刺法以增强针感,如阳白四透,丝竹空与攒竹分别透刺向鱼腰穴等远取穴取双侧合谷施以提插泻法双侧风池施以捻转泻法每次留针20min,每日1次也可使用电针治疗,注意一旦麻痹恢复运动,即应终止电理疗,否则也可引起面肌痉挛在中药治疗上适当增加补气药,并加用一些具有深搜络脉功能的虫类药方用:

黄芩20g,黄芪10g,远志12g,赤芍15g,炙黄芪20g,川芎15g,茯苓15g,益母草30g,丹参30g,甘草8g,地龙9g除了急性期可以确定为1周左右外,其静止期和恢复期要视具体病情而定,不必绝对化拘泥于以上的分期。

面瘫的中医辨证施治应注意什么

面瘫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种,症状、脑电图、脑CT可资鉴别。

这里所说面瘫以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同侧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面部被牵向健侧为主要特征,即周围性面神经瘫痪。

现代医学认为大多数是由急性非化脓性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炎引起,故又称周围性面神经炎、面神经麻痹。

属中医学“口眼斜”、“吊线风”、“卒口僻”范畴。

在病因病机方面,中医认为是由络脉空虚,感受风邪或寒邪,致气血凝滞,肌肉纵缓不收所致,但不排除伏邪诱发和体质倾向。

络脉具有易郁易滞的特点,易为邪气所伏留结聚。

伏邪可乘络虚或挟新邪而发;

若素体阳气偏虚,则易为风寒湿所袭,形成寒湿阻络证;

若素体阴血不足,内有郁热,则易为风湿热所袭,或风寒湿邪从化蕴热,形成湿热阻络证。

在治疗方面,总以“通畅络脉”为目的,采用分期辨证治疗。

早期以络实为主,当祛邪通络、兼和营卫。

如感受寒邪,症见患侧眼睑不能闭,口角歪向健侧,患侧面部紧束疼痛感,伴麻木,面色白,或大便溏泄,舌苔薄白、舌质淡,脉弦。

治宜温经散寒、通络解痹,用牵正散加味,药用白附子、僵蚕、全蝎、白芷、羌活、防风、天麻、麻黄、牛蒡子、红花、地龙、细辛、柴胡。

若感受风热,症见口眼歪斜,患侧呈麻木火烧样疼痛,偶有眼皮跳动。

伴面红目赤,五心烦热,或心烦易怒,大便燥结,小便黄,舌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数或滑。

治宜疏风清热、活络止痛,方选大秦艽汤加减,药用秦艽、川芎、当归、白芍、生石膏、黄芩、白芷、生地黄、薄荷、钩藤、胆南星、菊花、连翘、僵蚕、全蝎、地龙。

中期虚实夹杂,当化痰消瘀,通畅脉络。

如痰湿内阻,除见口眼斜外,尚有头重如蒙,颜面麻木、知觉较差,面色青黄,耳塞耳聋,呕恶痰涎,纳食不香,大便不爽,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或滑数。

治宜理气化痰,祛湿通络,方选二陈平胃汤、牵正散加减,药用陈皮、半夏、苍术、厚朴、茯苓、白附子、僵蚕、全蝎、天南星、地龙、枳实、红花、川芎。

若瘀血阻络,则患侧颜面色暗或有瘀斑,间有抽掣样疼痛,往往日轻夜重,舌苔薄,舌质暗或边间有瘀斑,脉细涩或弦。

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选通窍活血汤加减,药用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生姜、地龙、僵蚕、全蝎、白附子、胆南星、半夏、威灵仙、络石藤、郁金。

晚期络虚为主,当培补肝肾、健脾益气、化瘀通络。

若肝肾阴虚,面瘫多伴口干咽燥,两目干涩,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头晕耳鸣,夜寐不宁,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养肝肾,降火通络,方选二至丸、大补阴丸、牵正散加减,药用生地黄、龟甲、女贞子、墨旱莲、山茱萸、牡丹皮、泽泻、丹参、川芎、红花、白附子、僵蚕、全蝎、白芥子、黄柏。

若脾肾阳虚,面瘫常伴面色白,倦怠乏力,或畏寒肢冷,腰膝或少腹冷痛,大便溏薄或尿有余沥,舌苔薄白或白腻,舌体胖大,脉沉弱。

治宜温补脾肾,化痰通络,方选温经汤、桂枝茯苓丸加减,药用桃仁、赤芍、红花、黄芪、党参、桂枝、茯苓、半夏、吴茱萸、牡丹皮、僵蚕、全蝎、白附子、鹿角霜、三七粉。

在辨证服药的同时,配合中药外治大有裨益。

如猪牙皂200g,研细末,取适量用陈醋调成糊状,涂患侧颊车、地仓穴,每日换药2次,10天为1个疗程;

或用枯矾、生川乌、草乌各等分,加冰片或麝香少许,用纱布包如枣核大小,左歪塞右鼻,右歪塞左鼻,2小时取出,每日3次;

或用羌活、独活、荆芥、忍冬藤、防风各20g,猪牙皂30g,细辛8g,薄荷8g,僵蚕、蝉蜕各15g,放药罐中加水1000ml,煎沸后趁热熏洗患侧面部,并以文火维持药液沸腾状态,每次20~40min,3天为1个疗程。

值得注意的是,面部血管神经非常丰富,刺激过度会适得其反,所以不能操之过急,而且针灸疗法不宜过早采用。

第六章面瘫西医诊断

第一节临床症状

1.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为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病变在一侧中央前回下部或皮质脑干束。

临床仅表现为病灶对侧下部面肌瘫痪,即鼻唇沟变浅、口角轻度下垂、而上部面肌(额肌、眼轮匝肌)不受累。

常见于脑血管病。

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为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病变在面神经核或核以下周围神经。

临床表现为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0~40岁最为多见,男性略多。

绝大多数为一侧性,双侧者甚少。

发病与季节无关。

通常急性起病,表现为口角歪斜、流涎、讲话漏风、吹口哨或发笑时尤为明显。

可于48小时内达到高峰。

有的患者在起病前几天有同侧耳后、耳内、乳突区或面部的轻度疼痛。

体格检查时,可见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

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面部被牵向健侧。

面部肌肉运动时,因健侧面部的收缩牵引,使上述体征更为明显。

患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露齿、鼓气和吹口哨等动作。

闭目时瘫痪侧眼球转向内上方,露出角膜下的白色巩膜,称Bell现象。

鼓气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

进食时,食物常滞留于患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

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正常吸收而致外溢。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时,病变在面神经管内和管外的临床表现不同,还可以进一步根据伴发的症状和体征确定病变的具体部位。

临床上不同部位的面神经损害出现不同临床症状:

面神经核损害,除表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外,常伴有展神经麻痹及对侧椎体束征,病变在脑桥。

常见于脑干肿瘤及血管病。

膝状神经节前损害,因面神经管内鼓索神经受累,出现舌前2/3味觉障碍;

镫骨肌分支受累,出现听觉过敏,过度回响。

膝状神经节病变除表现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听觉过敏和舌前2/3味觉障碍外,还有耳廓和外耳道感觉迟钝、外耳道和鼓膜上出现疱疹,称亨特综合征(Hunt’ssyndrome),多系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

茎乳孔附近病变,则出现上述典型的周围性面瘫体征和耳后疼痛。

面神经麻痹患者通常在起病后1~2周内开始回复,大约80%的患者在几周及1~2个月内基本回复正常。

1/3患者为部分性麻痹,2/3为完全性麻痹。

在后者中,约有16%不能回复。

面神经炎如果恢复不完全,常可伴发瘫痪肌的挛缩、面肌痉挛或联带运动。

瘫痪肌的挛缩,表现为患侧鼻唇沟加深、口角反牵向患侧、眼裂更小。

临床常见的联带征系指患者瞬目时即发生患侧上唇轻微颤动;

露齿时患侧眼睛不自主闭合;

试图闭目时患侧额肌收缩;

进食咀嚼时,患侧流泪伴颞部皮肤潮红、局部发热及汗液分泌等表现。

这些现象可能是由于病损后再生的神经长入邻近其他神经纤维通路而支配原来属于其他神经纤维的效应器所致。

故面神经麻痹的定位诊断,首先要区别是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还是中枢性面神经麻痹。

若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还要区分病变是在脑干内还是脑干外。

这种明确的定位对疾病的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第二节辅助检查

无须作特殊检查。

但下列检查有助于不典型病人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及判断神经损害及恢复情况。

(一)检测面神经兴奋阈值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能估计预后。

兴奋阈值测定一般在病后7天内检查。

健康人应有持续时间0.1秒的恒定电流刺激双侧面神经,双侧面神经的兴奋阈值差异不大于2mA。

如兴奋阈值在正常范围,或健侧与患侧之间兴奋阈值差在3~5mA预后良好;

兴奋阈值差》10mA,预后差;

兴奋阈值差在5~10mA,其预后介于二者之间。

CMAP波幅测定发病3周内患侧CMAP波幅下降为健侧的30%以上,可能在2个月内恢复;

下降为健侧的10%~30%,在2~8个月恢复;

下降为健侧的10%以下,恢复较差,需6个月~1年。

肌电图的面神经传导支配有帮助速度测定,对鉴别面神经是暂时性传导障碍,还是永久性失神经。

(二)脑脊液检查:

查如无蛋白一细脑分离现象可除外格林一巴利综合征。

(三)血常规、颅脑CT等检查:

可帮助鉴别和确定病因。

第三节鉴别诊断

根据起病形式和典型的临床特点,周围性面瘫的诊断并不困难,但需与能引起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其他疾病相鉴别。

1.吉兰-巴雷综合征多为双侧周围性面瘫,伴对称性四肢迟缓性瘫和感觉障碍,脑脊液检查有特征性的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2.神经莱姆病伯氏螺旋体感染导致的面神经麻痹,多经叮咬传播,为单/双侧面神经麻痹,常伴发热、皮肤慢性游走性红斑,或关节史,可累及其他脑神经。

临床可应用病毒分离及血清学试验证实。

3.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常伴其他脑神经麻痹,以动眼、外展及面神经麻痹居多,可单独发生。

4.继发性面神经麻痹常继发于腮腺炎或腮腺肿瘤、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等,有明确的原发病史及特殊症状。

5.后颅窝病变桥小脑角肿瘤、多发性硬化、颅底脑膜炎及鼻咽癌颅内转移等原因所致的面神经麻痹,大多起病缓慢,常伴有其他脑神经受损症状,或各种原发病的特殊表现。

第二部分治疗面瘫

第一章中医治疗精要

第一节常用中药

第二节古今效方

第三节外治技法

一、韩秀珍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

面瘫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

中枢性面瘫是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间的损伤,伴有一侧肢体的活动不利,面部表情肌发生瘫痪,而颜面上部的肌肉并不出现瘫痪,闭眼、扬眉、皱眉均正常。

双侧眼眉高度相同,但颜面下部会出现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不全,口角歪向健侧,鼓腮时漏气。

周围性面瘫是由于损伤面神经和面神经核而引起的,不伴有肢体的活动不利,表现为患侧额纹消失,双眉眼高度不等,眼睑闭合不利,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或可伴有听觉过敏和舌前1/3味觉消失。

周围性面瘫分为急性进展期和稳定期。

急性进展期的时限为1周(18周岁以下的患者可以将这一期限延长为2周),急性进展期即采取治疗对于整体的愈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面瘫患者的诊断比较容易,重要的是区分中枢性与周围性面瘫。

是否伴有同侧肢体的活动不利,以及颜面部以上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