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古诗词下册必背知识点.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95487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古诗词下册必背知识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八年级古诗词下册必背知识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八年级古诗词下册必背知识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八年级古诗词下册必背知识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八年级古诗词下册必背知识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八年级古诗词下册必背知识点.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八年级古诗词下册必背知识点.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八年级古诗词下册必背知识点.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八年级古诗词下册必背知识点.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八年级古诗词下册必背知识点.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八年级古诗词下册必背知识点.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八年级古诗词下册必背知识点.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八年级古诗词下册必背知识点.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八年级古诗词下册必背知识点.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八年级古诗词下册必背知识点.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八年级古诗词下册必背知识点.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古诗词下册必背知识点.doc

《八年级古诗词下册必背知识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古诗词下册必背知识点.doc(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古诗词下册必背知识点.doc

八年级古诗词下册必背知识点

1.《过零丁洋》中考试题集萃

1、诗中第二联,运用在比喻的方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2.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3“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儒家经典。

4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5、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

(2分)

6、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2分)

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如: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7、首联写了作者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

因科举而走入仕途和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己亥杂诗》中考题集锦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采用了哪种抒情方式?

抒发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借景(物)抒情(间接抒情)(1分),诗人抒发了继续为国家(民族)效力(或:

对理想和信念执著追求)的思想感情(1分)。

2、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3、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

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或:

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或:

表现了他一贯的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两句,移情于物,是新生命的赞歌。

落花的生命并未终结,而是获得了新生。

它化作春天的泥土,为培育新一代的鲜花发挥作用。

“落红”“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著追求。

王老师已经退休五年了,还一直做我们的课外辅导,他这种退而不休的精神,正如龚自珍诗句描写的那样: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啊!

4、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

既有卸甲归田的惆怅 ,也有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

5、这首诗前两句中的“浩荡离愁(离愁)。

”这一词语直接描写了诗人的心境

4、《山坡羊潼关怀古》中考题集锦

1、简要赏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作者以满腔义愤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人民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语言刚正率直,说理入木三分,表现了深刻的思想性。

2、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3、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

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

请说出理由。

“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字,既写出了潼关被群山包围的险要地势,又赋予了群山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

或:

“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

《行路难》中考题集锦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为后人称道,试简要分析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突出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2、诗中引用两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引用姜太公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

3、诗中采用“垂钓碧溪”和“乘舟梦日”(限填四字)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有为于当世的理想。

4、诗中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出诗人自信的性格。

(答“积极”“豁达”“倔强”“乐观”等也可)

6、“欲渡黄河冰塞川,将行太行雪满山”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世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

7、形象的比喻和善于用典是这首诗的写作特点。

请说说“行路难”比喻什么?

并写出诗中的一个典故(用计中文字作答)及诗人运用这个典故的用意。

(3分)

比喻:

仕途受阻(1分)典故:

长风破浪(垂钓碧溪、乘舟梦日边)(1分)用意:

希望实现政治理想(希望得到皇帝的重用)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考题集锦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⑴本诗以“雪”为线索,“雪”共出现四次,依次组成四个画面,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四幅画面的内容。

答:

①八月飞雪苦寒图②军营饯别奇寒图③东门惜别惆怅图④别后雪地思乡图

⑵“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忽”字好在哪里?

整句有什么妙处?

答:

“忽”字不仅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而且传出诗人赏雪时非常惊喜的心声。

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动人。

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变幻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明丽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暖意和生机。

充分展示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

⑶说说“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诗在结构或写法上的妙处。

答:

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手法上,运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⑷诗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表达感情方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试描述一下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限40字)

答:

写友人已去而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

二者都写出了分手时凝望友人远去的情景,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

山路盘旋,大雪纷飞,诗人向友人招手,友人的身影越来越小,诗人的手还停留在空中。

已看不见友人身影,只看到雪地上留下一串串马蹄的足迹。

《饮酒》中考试题集萃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诗人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

以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

“悠然”二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真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2、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悠然,闲适,恬淡,自然的心境。

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见”字表现出悠闲不经意,体现出与自然融为一体,而“望”字是有意的向远处看,体现不出物我合一的境界。

4、请找出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请谈谈你的看法。

不同意。

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6、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7、“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

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2、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

请结合划线诗句,作简要分析。

①“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②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3、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所称赞。

试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哲理两个角度,说一说你的理解。

(3分)

答:

(1)思想感情:

此联表现了诗人身经危难,仍保持坚定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精神。

(或“虽身经危难却不消极气馁,而是保持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和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

(2)哲理:

旧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

(如回答“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规律”亦可)

4、诗的颔联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1)闻笛赋:

①怀念故友

(2)烂柯人:

②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5、奠定本诗感情基调的词是凄凉伤感。

后转化为积极乐观(或:

慷慨激昂)

6、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28、《赤壁》中考题集锦

1、初中三年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

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田园,有的刻划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

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咏史诗。

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

2、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答怀才不遇,有志不得伸等也可。

3、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4、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

为什么?

不好。

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5、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_________;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

_______ 。

诗人杜牧和 ________合称“小李杜

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周瑜、李商隐

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7、赤壁之战中,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因此有人认为,杜牧作本诗的目的是为曹操叫屈。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何?

杜牧其实是借《赤壁》表现这样的感叹:

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考题集锦

1、第①段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和伤感。

2、第③段中的“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诗里具有两种作用:

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特定的氛围、气氛;二是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悲凉、悲哀、凄凉)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的伟大胸襟蓄势。

3、怎样理解“长夜沾湿何由彻”这句话?

答:

作者慨叹生活的困窘和无奈,只希望能早点天亮,反映了作者眼前生活的艰难。

4、你认为此诗之所以能震撼读者的心灵,除了诗歌本身的艺术魅力以外,最重要的是什么原因?

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你的看法。

这首诗之所以震撼人心,最重要的原因是诗人忘我的精神、博大的胸襟,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的诗句,表现出作者在自己生活极度艰难的情景下,依然不忘忧国忧民,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6、本诗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的人道主义思想,请你用现代观念,结合上文评价杜甫的思想。

答:

杜甫舍己为人的人道主义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他虽遭不幸,但还忧国忧民,为民呼喊,即使自己被冻死也心甘情愿;我们生活在和平幸福年代,更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7、就主题思想而言,读了这首诗歌后,我们会自然联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经典名言?

请任意举出一例:

(古今的例子均可)

答:

如:

①孔繁森为了阿里地区的藏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

②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