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会考总复习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9554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58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生物会考总复习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初中生物会考总复习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初中生物会考总复习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初中生物会考总复习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初中生物会考总复习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初中生物会考总复习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初中生物会考总复习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初中生物会考总复习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初中生物会考总复习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初中生物会考总复习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初中生物会考总复习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初中生物会考总复习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初中生物会考总复习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初中生物会考总复习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初中生物会考总复习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初中生物会考总复习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初中生物会考总复习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初中生物会考总复习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初中生物会考总复习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初中生物会考总复习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生物会考总复习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

《初中生物会考总复习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生物会考总复习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生物会考总复习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

5、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动物细胞有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等结构。

植物细胞除此之外还有细胞壁,成熟细胞有液泡,绿色部分有叶绿体。

6、细胞壁有支持和保护的作用。

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

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

只有植物具有,能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的是叶绿体;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有,能使细胞中的一些有机物与氧结合,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的是线粒体。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带有酸味或甜味的液体是细胞液,它存在于液泡中。

7、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染色,它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

DNA上特定的遗传信息片段叫基因,能决定黑眼球或蓝眼球、单眼皮或双眼皮等特征。

8、生物体能由小长大,是源于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分裂时,最先开始的是细胞核。

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

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自己,数量加倍,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进入两个新细胞中。

分裂结束后,新细胞染色体恢复原有水平,和原细胞一样。

9、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

这些相同的细胞通过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生物体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细胞→组织→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植物体。

10、草履虫的身体由一个细胞构成,是单细胞生物,它的呼吸靠表膜(细胞膜)进行。

1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新病毒,就是它的繁殖。

病毒离开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

一旦侵入活细胞,生命活动就重新开始。

细菌体内的病毒叫噬菌体。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1、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即使在条件适宜的环境中,干瘪的、储存时间过长的、处在休眠期的或被昆虫咬坏的种子都不能萌发。

因此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是:

胚是完整的、有活性的,并打破休眠。

2、根的生长要靠:

分生区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和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因为有大量根毛。

所以移栽植物带土砣是为保护_幼嫩的根毛。

3、茎的木质部中有导管,能将根部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向上运输到植株各处。

树皮内侧的韧皮部有筛管,能将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植株各处。

木本植物在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有薄薄的形成层,能不断分裂,形成新的木质部细胞和韧皮部细胞,使茎长粗。

4、花的主要结构是雌蕊和雄蕊。

雄蕊里有花粉,雌蕊下部的子房里有胚珠,与将来接出果实和种子密切相关。

从开花到结果要经历两个重要过程:

传粉和受精。

受精完成后,花瓣、雄蕊以及柱头和花柱都完成了“历史使命”,纷纷凋落。

唯有子房继续发育,最终成为果实,其中子房壁发育成果皮,子房里面的胚珠发育成种子,胚株里面的受精卵发育成胚。

5、绿色植物生活需要水是因为:

1)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2)植物体内水分充足时,植物才能硬挺,保持直立的姿态;

叶片才能舒展,有利于光合作用。

3)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根吸收,并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器官。

6、水分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是叶上的气孔。

蒸腾作用的意义有:

1)形成水分和无机盐吸收和向上运输的“拉力”;

2)可以降低叶片的温度;

3)能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7、天竺葵光合作用的实验——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①暗处理:

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目的:

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消耗尽叶片内原有的淀粉。

②对照实验:

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目的:

做对照实验,看看见光部位和不见光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③脱色:

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酒精中隔水加热,叶片变成黄白色。

目的:

脱色,溶解叶绿素便于观察。

④染色:

用碘液染色,用于检验是否产生淀粉。

⑤现象:

叶片见光部分遇碘液变蓝,被黑纸遮盖的部分不变蓝。

因为见光叶片进行了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淀粉遇碘变蓝,不见光部分因为无光不进行光合作用,没产生淀粉,因此不变蓝。

⑥结论:

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8、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意义: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还通过食物链,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

光合作用与生产生活关系:

要增产、增加甜度、促生长等都要促进光合作用。

保证农作物有效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

合理密植,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9、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用来构建生物体;

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10、呼吸作用:

发生在每个活细胞的线粒体中,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意义:

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

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散发出去。

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及时松土、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

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温度、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增加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11、碳—氧平衡: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

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12、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

呼吸作用:

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二氧化碳+水+能量

 

生物复习知识点(七年级下)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人的由来

1、人类起源的基本观点:

森林古猿是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

2、男女生殖系统最主要的生殖器官分别是睾丸和卵巢,它们的功能是产生生殖细胞,分泌性激素。

3、受精过程指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过程,结果是形成受精卵,新生命由此开始。

受精过程在输卵管内完成。

发育的场所在母体的子宫内。

胚胎发育过程中初期营养来自卵黄,用完后胎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主要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

4、青春期发育特点:

在形态、功能与性发育等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进入青春期的标志特征(显著特征)是迅速长高;

青春期神经调节、心、肺等功能发育更完善;

最突出特征是性发育及成熟(童年期性器官发育几乎是静止状态)。

体重迅速增长不等于长胖。

例1胎儿在母体内生活,氧气的获得是()。

A.通过胎盘由脐静脉从母体血液中获得B.直接从母体血液中获得

C.通过胎盘由脐动脉从母体血液中获得D.通过胎儿呼吸系统获得

例2青春期发育的突出特征是()。

A.身高、体重迅速增加B.性发育和性成熟

C.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大大增强D.心肌收缩力显著增加

例3不是促使森林古猿进化到人的行为的有()。

A.生活到陆地上,直立行走,手足分工B.使用并制造简单工具

C.用语言来进行交流D.群体生活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

1、食物中主要含六类营养物质。

其中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有糖类、蛋白质和脂肪,也是组成细胞的主要有机物,需要被消化成简单成分才能吸收。

糖类是最直接最重要的供能物质,因此病人不能正常进食时,往往需要点滴葡萄糖液。

奶、蛋、鱼、瘦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保证人的生长发育及受损细胞的修复更新。

脂肪通常作为备用能源物质。

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三类结构简单,不需消化即能吸收,不能提供能量。

2、骨质疏松症、儿童佝偻病主要缺乏含钙的无机盐,维生素D能促进其吸收。

缺乏含铁的无机盐,容易导致营养性贫血。

地方性甲状腺肿、呆小症因为饮食中缺碘,可多食海带等含碘丰富的食物等。

夜盲症与缺乏维生素A有关,可多食肝脏等。

粗粮糙米中含较多维生素B1,用于防治神经炎、脚气病、消化不良等。

坏血病与缺乏维生素_C_有关,可多食蔬菜、瓜果。

多食肝脏,对补充维生素A和D均有良好效果。

3、口腔:

牙齿咀嚼和舌的搅拌使食物与唾液混合,初步消化淀粉

咽、食道

胃:

①暂时贮存食物②通过蠕动搅磨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初步消化蛋白质

消化道小肠:

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①通过蠕动使食物与多种消化液混合,将淀粉、蛋白质、脂肪彻底分解成可吸收的物质;

②吸收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及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大肠:

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消化系统肛门

唾液腺:

分泌唾液,含唾液淀粉__酶,能初步消化淀粉

胃腺:

分泌胃液,含盐酸和胃蛋白酶,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消化腺肝脏:

分泌胆汁,不含酶,储于胆囊,经导管流入小肠,能乳化脂肪

胰腺:

分泌胰液,含多种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的酶,经导管流入小肠

肠腺:

分泌肠液,含有多种酶,能彻底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

4、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因为:

①长:

5~6米;

②大:

内表面的皱襞和其表面的小肠绒毛,大大增加小肠内表面积;

③多:

有肠液、胰液和胆汁多种消化液,肠液和胰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多种消化酶;

④薄:

小肠绒毛中有丰富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

其中①②③是与消化功能相适应的,①②④是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

5、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淀粉麦芽糖葡萄糖(淀粉葡萄糖)

肠液、胰液

胃液

小肠

蛋白质多肽氨基酸

脂肪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

6、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的实验:

模拟了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的试管是AB,

模拟了唾液消化的是AC,模拟了牙齿、舌、唾

液的是A。

结果现象:

A试管馒头不变兰,因为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

分解成麦芽糖,因而遇碘不变兰;

B试管馒头变兰,原因是没有唾液,不分解淀粉,因而淀

粉遇碘变兰;

C试管中出现的现象是馒头部分变兰,原因是唾液淀粉酶未与淀粉充分混合,未反应的淀粉遇碘变兰。

结论:

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以及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有关系。

关注几个关键点:

①控制单一变量:

为了更好地说明实验结果仅仅由实验变量决定。

如取的馒头块大小要相同,同时放于37℃的水浴10分钟等等。

②设置对照实验:

因口腔内馒头的变化涉及到唾液、牙、舌多个变量,所以对照组的设置至少需要两组以上,在两两比较中,保证变量唯一。

另外,牙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功能相近,均不能改变馒头的本质特点,只是使馒头与唾液混合得更加充分,因而在实验中作为一个变量来看待。

③温度控制:

酶的催化反应需要适宜的温度,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其反应。

对于唾液淀粉酶,其消化淀粉反应的最佳温度就是37℃,因而要放于37℃的温水中水浴。

④时间控制:

水浴10分钟是因为唾液淀粉酶和馒头反应需要一段时间。

7、合理营养是人们通过均衡的膳食,满足人体每天对能量和营养物质的需求,避免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

“平衡膳食宝塔”:

粮食类应吃最多,果蔬类要多吃,鱼肉禽蛋类与奶类、豆制品类要吃适量,少量的油脂、盐、糖等作为调味品少吃。

如果每天只吃含蛋白质高的食物,不吃或少吃含糖类的食物,会造成糖类提供的能量不够,从而通过分解蛋白质来提供能量,造成蛋白质的不合理利用。

例1花生,民间又称“长生果”,其营养价值很高。

花生红衣能促进血小板新生,对多种出血性疾病都有良好的止血功效。

但是患了下列哪种病的人不适于多吃花生?

A.冠心病B.胆囊炎C.糖尿病D.白血病

例2在小烧杯中倒入10毫升植物油,加入配制的消化液,充分振荡,并置于37℃的温水中。

1小时后,植物油不见了。

请分析所配制的消化液中,最合理的一组是

A.唾液、胆汁、胃液 

B.胆汁、肠液、胰液 

C.胃液、肠液、唾液 

 

D.胰液、肠液、唾液

例3图表示食物通过人体消化道时,淀粉、脂肪和蛋白质消化的程度,字母代表组成消化道的各器官及排列顺序。

请根据该图回答问题:

(1)曲线乙代表的是淀粉的消化过程,其最终被消化为_葡萄糖_。

(2)曲线丙代表的是蛋白质的消化过程。

(3)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胰腺分泌的胰液

从小肠处进入消化道。

(4)若从某部为抽取内容物化验,发现送检物中含有淀

粉、蛋白质、脂肪、麦芽糖和开始消化的蛋白质,则送

检物可能抽取于胃。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

1、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

呼吸道作用:

①C形软骨保证气体通畅;

②使进入的气体温暖(鼻腔毛细血管)、湿润(粘液)、清洁(鼻毛、纤毛、粘液)

③但呼吸道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2、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吸气和呼气完成的。

是呼吸肌收缩和舒张的结

胸廓

容积

扩大、肺随

着扩张

肺内气压减小

胸廓的前后径、

左右径增大

肋骨上提,

向上向外运动

吸气

肋骨间的

肌肉收缩

→→→

收缩→

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廓上下径增大

肺内气压

增大

胸廓容积缩小、

肺随着回缩

左右径缩小

肋骨下降,

向下向内运动

呼气

肌肉舒张

→→

舒张→→

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胸廓上下径缩小

辨析:

●吸气和呼气时膈肌的状态

膈肌位于胸腔底部,自然状态是向上凸的拱形。

膈肌收缩时,肌肉会缩短变粗,因而膈肌顶部是稍下降(而不是更上凸),使胸廓容积增大;

膈肌舒张时,顶部回升,恢复原状,胸廓容积缩小。

●呼吸运动和呼吸作用

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人体通过呼吸运动使外界气体进出肺。

呼吸作用是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

3、肺内的气体交换

(1)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

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是由支气管不断分支形成的大量_肺泡组成。

肺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

①多:

肺泡数目很多,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大大增加了与气体接触的表面积。

②薄:

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_1_层扁平的上皮细胞,便于气体通过。

(2)气体交换的原理——气体的扩散作用:

与一滴蓝墨水滴入清水中扩散开来的现象有些相似,一种气体总是由含量多的地方向含量少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

气体在肺泡与血液间的交换,即这种扩散作用实现的,发生在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原理亦是如此。

(3)实验验证:

实验“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现象显示,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呼出气体与吸入气体相比,氧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

原因是细胞每时每刻都在利用氧,分解有机物获得能量,因此组织处的氧含量是最低的。

但总体上呼出气的氧的含量还是远远多于二氧化碳。

(4)气体交换的过程:

肺泡血液

(5)气体交换的意义:

进入血液中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处,透过毛细血管壁和细胞膜进入细胞;

同时,细胞里的二氧化碳也透过细胞膜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

氧气在细胞的线粒体中分解有机物,释放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这就是呼吸的意义。

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即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机物由消化系统消化食物获得,氧由呼吸系统呼吸空气获得,经循环系统运输到人体各组织细胞处发生反应,产生能量和废物,二氧化碳通过呼吸排出,多余的水通过尿液或汗液排出。

4、煤气中毒的原因:

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能力比氧气大,同时还不易分离。

因此进入到肺泡周围毛细血管的氧得不到运输,组织细胞不能得到足够的氧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而引起全身缺氧,发生呼吸障碍。

因此关键问题是氧得不到运输,呼吸肌的收缩舒张能使气体进入肺,浓度的差异也能使气体进入肺泡周围毛细血管。

5、组织内的气体交换

气体交换

交换对象

交换原理

血液变化

气体的去向

O2

CO2

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细胞

浓度低

浓度高

动脉血变静脉血

血液中的氧合血红蛋白迅速分离,O2扩散到细胞被利用,细胞中CO2扩散到血液被运到肺部

(组织液)扩散扩散

动脉血液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呼吸时,呼出的气体全部是二氧化碳 

B.肺适于气体交换的原因是因为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均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C.人体内二氧化碳的扩散方向是:

静脉血→组织细胞→肺泡 

D.只有深呼吸时,才能把肺泡内的气体全部排出

例2右图是某人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图,

请据图回答:

⑴曲线AB段表示吸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

⑵曲线BC段的变化中,胸廓的前后、左右、上下径都减小。

⑶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那一瞬间是坐标系中的B处,此时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值相等。

⑷在曲线AB、BC段变化中,与呼吸有关的肌肉的变化情况:

AB收缩;

BC舒张。

9右图是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⑴气体由外界进出[7]的过程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

⑵气体进入[7]时,[7]处于扩张状态,此时人体处于吸气状态。

⑶[6]与[7]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它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组织内的气体交换发生在图中的58之间。

⑷二氧化碳从图中的8场所产生,请用图中数字和

箭头表示氧气在人体内出现并经过的途径:

7→6→4→B→D→3→5→8。

(5)图中[8]内的气体同[5]内血液的气体交换后,结果使血液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1、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

(1)血浆:

由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组成。

主要作用:

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2)血细胞:

红细胞:

无细胞核,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数量最多。

运输氧和一部分二氧化碳。

白细胞:

有细胞核,因而能被染色;

比红细胞大,数量少。

吞噬病菌,防御保护。

血小板:

无细胞核,最小,显微镜下不易看到。

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

2、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英文缩写

项目

正常参考值

诊断说明

建议

RBC

红细胞

男:

(4~5.5)×

1012个/L

女:

(3.5~5)×

减少:

贫血、失血

增多:

运动、饱食或缺氧等情况下暂时增多

缺铁性贫血应多吃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Hb

血红蛋白

(120~160)克/L

(110~150)克/L

WBC

白细胞

(4~10)×

109个/L

炎症等

抵抗力低

有炎症时需用药

PLT

血小板

(100~300)×

109个/L

过少:

小伤口便会流血不止

过多:

血栓

用药

3、血管:

种类

结 

功 

出血

管壁特点

管腔大小

血液流速

出血颜色

出血速度

处理

动脉

弹性大

较小

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 

鲜红

猛急

喷射状

指压近心端

静脉

较薄

弹性小

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 

暗红

血流缓和

指压远心端

毛细血管

非常薄:

_1_层上皮细胞构成

十分细小:

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最慢

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充分地进行物质交换

红色

慢慢渗出

4、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功能:

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心脏

心壁:

主要由心肌构成,心室的肌肉壁比心房壁厚,壁最厚的是左心室

左心房(肺循环终点)——连通肺静脉

结构四个腔左心室(体循环起点)——连通主动脉

右心房(体循环终点)——连通上、下腔静脉

保证了血液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

心房→心室→动脉,而不能倒流

右心室(肺循环起点)——连通肺动脉

瓣膜房室瓣(只能向心室开)

动脉瓣(只能向动脉开)

5、血液循环的途径

6、识记要点

:

①记心脏肌肉壁的厚度,区分循环的起止点:

起点都是心室,终点都是心房;

②记心壁最厚的腔——左心室,区分两条循环:

左心室是体循环的起点;

③记血管的功能,整合两条循环途径的规律:

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

以肺循环为记忆突破口:

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体循环: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④记血液成份的变化,理解两条循环的意义:

体循环过程中在组织处发生了物质交换(包括气体交换)使细胞得到氧气和养料,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肺循环过程中在肺部毛细血管网发生气体交换,将全身运回的含氧较少的血液转换成含氧多的血液,血液由静脉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