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95595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doc

《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doc(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doc

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

1、正确认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性质。

(1)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因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

(2)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什么?

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可以帮助学好其他学科,同时,语文可以传承文化,可以传达社会价值观,从而维系社会的正常运作。

(3)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什么?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

语文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

尊重人、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是语文课程的应有之义。

(4)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内涵是什么?

如果说,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着重指明:

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那么,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重在揭示:

学生“为什么而学”以及“将会怎样去学”。

这四个问题是完整的学习过程的必要的构成部分,是与学习者休戚相关的。

其中,“应学什么”的逻辑前提是“为什么而学”,“为什么而学”的问题是历史地形成的,而不是先验地预成的。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指,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实行;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体的互动。

这也就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2、明确语文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地位。

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可以概括为:

“两个基础、一个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基石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我们可以这样解读: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语文课程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是学生了解和掌握祖国文化的基础。

语文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语文课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3、掌握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四大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