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版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解读完整版.ppt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9572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PPTX 页数:58 大小:3.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新版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解读完整版.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2022年新版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解读完整版.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2022年新版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解读完整版.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2022年新版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解读完整版.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2022年新版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解读完整版.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2022年新版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解读完整版.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58页
2022年新版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解读完整版.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58页
2022年新版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解读完整版.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58页
2022年新版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解读完整版.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58页
2022年新版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解读完整版.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8页
2022年新版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解读完整版.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8页
2022年新版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解读完整版.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8页
2022年新版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解读完整版.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8页
2022年新版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解读完整版.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8页
2022年新版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解读完整版.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8页
2022年新版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解读完整版.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8页
2022年新版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解读完整版.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8页
2022年新版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解读完整版.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8页
2022年新版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解读完整版.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8页
2022年新版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解读完整版.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22年新版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解读完整版.pptx

《2022年新版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解读完整版.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新版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解读完整版.pptx(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022年新版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解读完整版.pptx

(2022年版)解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目录,看总览变化看数学变化,解读2022年课程改革9个关键词,新增“三个内容”课程内容上的变化,核心素养解读,11个核心词解读(思维导图)核心素养培养策略,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怎样影响教学?

看总览变化,几个关键词,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时安排强化学科指导加强学科融合注重学段有机衔接,细化核心素养新增学业质量标准增强教学指导性落实“双减”精神,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时安排,从数据看,语、数、外的课时基本平均的安排被打破。

重视语文是我们对于文化自信的体现,而增加科学,减少英语的课时也是减负政策的进一步体现。

强化学科指导,进一步加强了劳动教育,弥补当前教育短板。

加强学科融合注重学段有机衔接,细化核心素养,新增学业质量标准,增强教学指导性,落实“双减”精神,看数学变化,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新增三个内容,核心素养(内涵),核心素养可概括为“三会”,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核心素养在各学段的具体表现对比图,学业质量,学业质量:

使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的要求。

学业质量标准:

是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

学业质量内涵,学业质量描述,各学段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刻画深度与广度不同。

以四则运算为例:

第一学段(1-2年级):

描述四则运算的含义,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运算:

第二学段(3-4年级):

能进行整数四则运算和简单的小数、分数加减运算;第三学段(5-6年级):

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和分数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

性质: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课程目标达成度,终结性评价,目的:

毕业和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为评价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提供重要参考。

命题原则:

坚持素养立德,凸显育人导向;命题规划:

考试形式以纸笔测试为主,与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方式相结合;试题命制:

明确考察意图、创设合理情境、合理设置合理问题、科学制定评分标准。

新增学业水平考试,新增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一、教学研究建议1、区域教研建议重视顶层设计,聚焦关键问题,优化教研方式,2、校本教研建议加强组织建设,聚焦教学难点,创新教研方式。

二、培训建议教师培训是落实课程改革要求、提升育人质量的关键。

精心设计培训内容采用多样化培训方式。

课程内容上的变化,重新划分了学段,“两个学段”分解为“三个学段”,义务教育共四个学段。

小学中段,小学高段,中学,小学低段,学前,形式运算12岁,具体运算612岁,前运算36岁,感知运动02岁,从皮亚杰按照不同年龄段认知发展的水平来看,更加体现了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

明晰了“四基、四能”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1)获得适应未来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它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探索真实情绪所蕴含的关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运用数学和其它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对数学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了解数学的价值,欣赏数学美,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正确的价值观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质疑问难、自我反思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四基”,“四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强调使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简称“四基”)的获得与发展,发展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称“四能”),形成正确的价值态度和情感价态度和价值观。

从关注客观知识技能转移到关注人,发展人的素养的教育。

第一是以生为本;第二是数学特色课程总目标,关注核心素养在跨学段发展中的内在一致性,此次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核心素养的三个“会用”: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三个“会用”是同步发生构成整体的,儿童成长需要时间,类似从种子到大树的变化过程,是生物模型。

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一致性。

“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结构变化,“数与代数”领域增加了“代数推理”。

从狭义的角度来讲,除了运算之外,也有归纳类比。

从广义的角度来讲,比如说我们在做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的时候,强调运算背后的算理,其实就是关注数学的推理。

内容结构变化较大。

“数与运算”特别加强了让学生“感悟数的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和“体会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这两个全新要求;“数量关系”新增了“感悟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的意义”要求,移除了“方程”和“反比例”知识。

过去:

代数计算,几何推理论证代数推理归纳:

从特殊到一般,例如:

自然数的运算律:

类比:

从A到B的“合情合理”,例如:

从自然数的运算律到小数或分数的运算律计算:

算理-广义的“推理”一理性思维,“图形与几何”领域内容结构变化,“图形与几何”领域增加了“尺规作图”。

从客观的角度来讲,每个学段都有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位置与运动。

以度量为例,我们怎样从一维、二维、三维他们保持内在的一致性?

提出了“学生经历统一度量单位的过程,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意义,基于度量单位理解图形长度、角度、周长、面积、体积”的要求。

“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有所微调,将“百分数”融入到了数据的收集之中。

特别强调了不能够只是关注于这些统计表、统计图的制作,因为统计最重要的是统计决策或者要统计决策思想。

“概率与统计”领域内容结构变化,“综合与实践”领域内容结构变化,“综合与实践”领域内容调整变动最大,并且在小学阶段分别列举了13个主题活动和2个项目学习的案例名称及具体活动内容。

主题活动需要具有跨学科的意识,就是一步一步过渡到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

主题活动到项目式学习,就是基于问题的学习或者基于项目的学习。

注重“单元整体设计”,新课标提到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这里的“眼光”既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也不是物理学意义上的,更多的是已有数学经验。

那么要发展核心素养,就需要评估当下已有的素养。

每一个单元、每一节课都可采用“五步追问”:

儿童脑海中的已有观念具有怎样的发展水平?

(评估)与儿童脑海中的已有观念对应的日常概念具有怎样的特征?

儿童脑海中的已有观念可能会产生怎样的认知冲突?

如何协助儿童解决这些认知冲突?

认知冲突解决以后,儿童建构生成的新观念对后续学习生活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核心素养解读,1、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

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会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

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

培养学生量感的方法,在情景体验中让量感生长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将量与计量的教学与常见的生活素材、事物联系起来。

例如:

1千米由多长,让学生去体验感受,并记录自己的步数,再推测自己家与学校的距离。

让操作体验中让量感可触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充分的操作体验,建立单位量的概念,形成量感。

如:

克与千克,让学生称一称、掂一掂,实现量感的表象走向内化。

在深度估测中多层次感悟量感量感的建立,需要合乎情理的估测做支撑,使得学生从感知体验中内化为直觉。

如在让学生估测“我们教学楼有多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先估一层教学楼的高度是多少?

大约三个小朋友那么高,参照一个小朋友约1.3米,估计一层大约4米,再运用类比估测出4层的高度,更容易估出准确的数字。

2、数感,主要是指对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及运算结果的直观感悟。

能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在简单的真实情境中进行合理估算,作出合理判断;能初步体会并表达事物蕴含的简单数量规律。

数感是形成抽象能力的经验基础。

建立数感有助于理解数的意义和数量关系,初步感受数学表达的简洁与精确,增强好奇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数感,培养学生数感的方法,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建立数感通过日常生活将数学概念抽象出来,使学生深刻体会数的含义,形成数感。

例如:

通过创设超市购物的情景,对学生的数感(小数的认识)进行培养。

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展数感引导学生从自身经历或者动手操作中、去感知、获取知识。

例如:

通过摆小木棒让学生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形成数感在学生解决问题时,应尽可能地将数与数的关系,数的运算规则等知识点调动起来,让学生学会应用。

在此过程中学生构建了完善的知识体系,强化对生活中各种数量复杂关系的把握,从而巩固对数感的认识。

有利于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方法并提高自身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数感,3、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感悟符号的数学功能。

知道符号表达的现实意义;能够初步运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和一般规律;知道用符号表达的运算规律和推理结论具有一般性;初步体会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符号意识是形成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经验基础。

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方法,

(1)结合生活情景,唤醒符号意识如:

“用字母表示数”的导入环节。

(2)亲历表示过程,强化符号意识如:

“用字母表示数”探究环节。

4、运算能力,主要是指根据法则和运算律进行正确运算的能力。

能够明晰运算的对象和意义,理解算法与算理之间的关系;能够理解运算的问题,选择合理简洁的运算策略解决问题;能够通过运算促进数学推理能力的发展。

运算能力有助于形成规范化思考问题的品质,养成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原因,积累原型,理解运算意义通过积累和建模的过程,让学生感受运算的意义。

例如:

让学生理解“除法模型”的本质,引导学生运算运算的含义和变化,使得学生将运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理解算理,形成计算方法例如:

“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借助点子图或教具,理解算理,形成计算方法。

重视口算、估算,发炸多重运算能力,几何直观主要是指运用图表描述和分析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能够感知各种几何图形及其组成元素,依据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根据语言描述画出相应的图形,分析图形的性质;建立形与数的联系,构建数学问题的直观模型;利用图表分析实际情境与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几何直观有助于把握问题的本质,明晰思维的路径。

5、几何直观,借助几何直观,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图文表征,沟通联系借助画图,理清解决问题思路,明确问题的解决路径。

数形结合,构建概念,(3)几何直观,探寻本质例如:

“分数的再认识”一课,通过数形结合,理解整体1及分数的意义,空间观念主要是指对空间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关系的认识。

能够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并表达物体的空间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感知并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规律。

空间观念有助于理解现实生活中空间物体的形态与结构,是形成空间想象力的经验基础。

6、空间观念,6、空间观念,如何发展学生空间观念,联系实际,建立直观感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或知识实际,通过呈现不同的图形或物体,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感知。

例如:

认识长方体一课。

借助演示,展示变化过程可借助多媒体教学直观、生动、形象,也可以用实物演示。

如不规则物体一课。

化静为动,纵通知识本质学习多边形面积这一单元时,总是会遇到这一类型的题目,一组平行线间的几个图形的面积相等,求前几个图形的底是多少。

如图:

引导学生静态观察与动态思考相结合:

设计引导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学习过程,从一般化到特殊化交流展示,让模糊、肤浅的认知变得清晰、深刻,发现梯形面积公式具有普遍性。

(当上底是0时,梯形转化成了三角形;当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相等时,梯形就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

在这化静为动的转化过程中,帮助学生明确:

尽管图形的形状在发生变化,但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和始终不变,感悟梯形的等积变形。

),7、推理意识,推理意识主要是指对逻辑推理过程及其意义的初步感悟。

知道可以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规则推出其他命题或结论;能够通过简单的归纳或类比,猜想或发现一些初步的结论;通过法则运用,体验数学从一般到特殊的论证过程;对自己及他人的问题解决过程给出合理解释。

推理意识有助于养成讲道理、有条理的思维习惯,增强交流能力,是形成推理能力的经验基础,7、推理意识,如何培养学生推理意识,新课标进一步指出:

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主要依托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多为算术计算性知识)完成;相应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主要依托初中数学课程内容(多为平面几何推理论证性知识)完成。

因此,为了改变主要依靠初中平面几何知识来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一步到位”的现状,需要在小学阶段利用小学算术乃至代数知识来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重视计算价值,培养学生推理意识,10.25=?

8、数据意识,主要是指对数据的意义和随机性的感悟。

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感悟数据蕴含的信息;知道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而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知道同一组数据可以用不同方式表达,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式。

形成数据意识有助于理解生活中的随机现象,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

8、数据意识,如何培养学生数据意识,精心设计问题情景统计源于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好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

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设计应当符合现实背景,体现其存在的必要性。

一是在数据的整理与分析环节。

要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统计对于解决问题的必要性。

二是在数据收集、处理的方式与方法的讨论环节。

要引导学生设计收集数据的方法,进而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选出最佳方案。

完整开展统计过程数据意识是一种在亲历完整统计过程中培养出的“感觉”,有学者将其称为“数据感”。

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大致分为三段:

收集数据,整理和描述数据,分析数据并作出推断或决策。

实际的教学中,“掐头去尾”式的处理经常遇见,许多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数据的整理和描述环节,而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重视不够。

要重视统计过程的完整经历,从整体上认知,在细节中落实。

有机整合教学资源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必要的补充与完善。

在培养学生“数据意识”的过程中,也是如此。

课内与课外的整合,主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时间的局限。

比如,通过“抛硬币”认识可能性,抛的次数越多,数据中蕴含的规律越清晰可见。

但一节课时间固定,往往需要课外的支撑。

处理的方法,一是适当前置。

二是适当后置。

二是空间的局限。

比如,统计1分钟跳绳的次数,教室无法提供足够的空间三是素材的局限。

比如,统计班上学生家庭藏书的情况。

9、模型意识,模型意识主要是指对数学模型普适性的初步感悟。

知道数学模型可以用来解决一类问题,是数学应用的基本途径;能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大量的问题都与数学有关,有意识地用数学的概念与方法予以解释。

模型意识有助于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增强对数学的应用意识,是形成模型观念的经验基础。

9、模型意识,如何培养学生模型意识,教学方法:

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10、应用意识,应用意识主要是指有意识地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与规律,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能够感悟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可以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初步了解数学作为一种通用的科学语言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建立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

应用意识有助于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发展实践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应用意识,联系生活,渗透应用意识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数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应用意识渗透入生活的点点滴滴。

例如欢乐购物街主题活动,教师通过真实情境下的购物活动,让学生对商品进行定价或者售卖,体验买和卖的操作过程,在定价、付钱和找钱等具体活动中,学会使用人民币,加深对加减运算的理解,形成初步的量感,同时感受货币的作用,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和金融素养。

任务驱动,发展应用意识教师在主题活动中设计具有挑战的探究型任务,能够把课堂教学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学习任务,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形成综合能力。

以“营养午餐”为例,可以设计如下任务:

任务一:

请对照营养标准,看看所选套餐是否符合营养标准。

任务二:

做一回小营养专家,根据营养知识和顾客要求搭配菜谱。

任务三:

调查我们这周的午餐搭配是否合理。

通过任务驱动下的学习,学生从感性选择自己爱吃的套餐,到根据营养标准计算分析,理性选择有营养的套餐,初步掌握了搭配和调整的方法,并结合自身的饮食习惯和身体状况,提出了改进或保持的意见,感受到数学对生活的影响及生命健康中密不可分的作用,学以致用,应用意识得到了发展。

学科融合,深化应用意识课标提倡“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建立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

”强调数学知识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

通过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设计实践活动,以达到提高学生理解问题、处理问题、创造性地使用多学科方法解决问题能力。

以“曹冲称象”为例。

11、创新意识,创新意识主要是指主动尝试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科学情境中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

初步学会通过具体的实例,运用归纳和类比发现数学关系与规律,提出数学命题与猜想,并加以验证;勇于探索一些开放性的、非常规的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

创新意识有助于形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与理性精神。

如何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结合学生兴趣,创新教学氛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日常生活、自然现象、科学情境等),鼓励学生主动从教学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唤醒学生的现实需求和探究意识。

在课堂上,通过信息技术开展“模拟超市”活动,改变问题引领,探索开放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就要先提出一个问题,给学生思考的方向,引导学生突破思维的局限,开启创新的大门。

在这个基础上,学生便能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究,发现更多的非常规的、开放性的问题并加以分析、解决、验证。

开展分层教学,鼓励质疑精神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兴趣等开展分组教学或者分层教学,在开展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在合作与交流中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自信,提高他们的质疑能力和求知探索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