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华附广雅省实深中四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95748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3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华附广雅省实深中四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广东省华附广雅省实深中四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广东省华附广雅省实深中四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广东省华附广雅省实深中四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广东省华附广雅省实深中四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广东省华附广雅省实深中四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广东省华附广雅省实深中四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广东省华附广雅省实深中四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广东省华附广雅省实深中四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广东省华附广雅省实深中四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广东省华附广雅省实深中四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广东省华附广雅省实深中四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广东省华附广雅省实深中四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广东省华附广雅省实深中四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广东省华附广雅省实深中四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广东省华附广雅省实深中四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广东省华附广雅省实深中四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广东省华附广雅省实深中四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华附广雅省实深中四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广东省华附广雅省实深中四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华附广雅省实深中四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华附广雅省实深中四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宋明理学提倡研究脱离现实的经学,与经世致用思想相悖,故B项错误;

理学依然是属于儒学,儒学在汉代就已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故C项错误;

理学从根本上维护封建统治,规范了社会的秩序,也就维护了封建统治,故D项正确。

27.下表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材料

结论

A

鸦片战争后,外商陆续在通商口岸私自设厂

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提供了条件

B

江南制造总局和发昌机器厂

都是官办企业

C

一战期间,我国工业快速发展

重工业暂时摆脱了列强控制

D

同盟会的《民报》和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

对封建文化进行了系统批判

【知识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维新思想

【试题解析】外商企业在客观上刺激了民族企业的产生,故A项正确;

发昌机器厂是民族企业,不是官办的,故B项错误;

民族企业重点发展轻工业,重工业体系极为薄弱,故C项错误;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中,把孔子看成是托古改制的先人,没有批判封建文化,故D项错误。

【答案】A

28.“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

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

一个重视枪杆,一个重视笔杆;

一个擅长武斗,一个擅长文斗。

”是学者对我国近代某段历史的描述,由此推断(  )

A.该段历史时期是抗日战争B.促进国民革命运动发展

C.国共关系处于对峙状态D.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

【知识点】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

【试题解析】材料中没有反映抗日战争的信息,故A项错误;

抓住材料信息“一个重视枪

一个重视笔杆;

一个擅长武斗,一个擅长文斗”可得,国民革命的失败是因为我党放弃了对党的领导权,放弃了武装斗争,故B项正确;

国共对峙是1927—1937年,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新民主主义的胜利是1949年,材料中没有体现那段历史,故D项错误。

【答案】B

29.依据图5判断,在该“五年计划”时期(  )

A.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B.“左”倾错误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C.国民经济逐渐陷入了瘫痪状态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知识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试题解析】从图中可得信息,重点发展重工业,但从第四年时期,经济下滑,说明我国正

经历“左”的错误的影响。

三大改造完成是是1956年,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超额完成,若A项正确,图中的比值应该逐年上升,故A项错误;

根据图表可得,这段时期应该是1957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的,故B项正确;

根据图表可看出,比值是由升到降,没有瘫痪,故C项错误;

若是改革开放时期,比值应该迅速升,故D项错误。

30.“(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

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

”这实质上反映了在古希腊(  )

A.商业平等是政治平等的现实基础B.商业贸易尊重自由和平等的原则

C.海外贸易活动推动了平等观念形成D.商业上自由平等影响了政治理念

【知识点】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

【试题解析】A项是对材料的描述,没有进一步理解材料,故A项错误;

B项是对材料的歪曲理解,故B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提到海外贸易,故C项错误;

希腊发展工商业,商业上的等价交换的思想影响了希腊的民主,故D项正确。

31.《蜜蜂的预言》是18世纪初一位荷兰医生写的一个蜂群的兴衰史。

最初,蜜蜂们追求奢侈的生活,大肆挥霍浪费,这个蜂群兴旺发达。

后来他们改变了原有的习惯,崇尚节俭,结果蜂群凋敝,终于被对手打败而逃散。

后来学者根据这则寓言提出一个著名的理论。

下列关于这一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B.主张发挥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C.竭力鼓励出口,控制商品进口D.主张政府对经济实行保护主义

【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凯恩斯主义

【试题解析】从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蜜蜂通过增加需求生存,与美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观点一致,他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故A项正确;

B项是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观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反映进出口的信息,故C项错误;

“实行保护主义”的政策是错误的,故D项错误。

32.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

联邦政府可以征税、征兵、发行纸币、决定军事及外交政策;

总统享有行政大权,可以否决国会的立法,还是军队的最高统帅;

国会有权调整国际及州际贸易;

最高法院可以行使最高审判权。

这些规定的意图是(  )

A.加强专制统治B.建立美国的世界霸权

C.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D.确立分权制衡的原则

【知识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

【试题解析】美国是共和制国家,没有国王,故A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提到世界霸权的问题,故B项错误;

美国1787年宪法实行的是联邦制,中央权力大,该宪法的确立吸取了美国刚刚建国时的邦联制的教训,故C项正确;

分权制衡的原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33.斯大林模式虽然在表面上创建起高纯度的公有制计划经济,但其指令性和国家所有制性质与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的设想有着内在的差异。

这说明斯大林模式(  )

A.完全违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B.是对马克思主义改造的结果

C.是科学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不完整的运用

D.有利于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34.1947年杜鲁门总统发表国情咨文,并将其作为“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

由此判断他认为冷战的根源是(  )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

B.苏联保障国家安全与美国称霸全球的碰撞

C.二战后实力大大膨胀的美国试图控制苏联

D.共同敌人法西斯被败后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知识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杜鲁门主义

【试题解析】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在二战中结成同盟,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有着根本的区别,故A项正确;

B项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

“控制苏联”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

D项不是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

35.尤尔根·

哈贝马斯在《包容他者》一书中称“欧盟条约承认成员国的独立和主权,因此,欧盟有义务尊重每一个成员国的民族认同”,同时指出:

“未来欧洲联盟的合法性,在于所有成员国的共同利益,而不在于欧洲的民族自决意识,一个单一的欧洲民族在政治上是不存在的。

”材料认为(  )

A.欧盟体现了统一性和多样性B.民族利益成为欧洲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C.欧洲一体化进程艰难D.欧盟以尊重成员国利益为主要目标

【知识点】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洲一体化(欧盟)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一个单一的欧洲民族在政治上是不存在的”体现出统一性,根据材

料“欧盟有义务尊重每一个成员国的民族认同”体现出多样性,故A项正确;

欧盟的存在于民族利益无关,但不是主要障碍,故B项错误;

欧洲一体化进程顺利,与史实相违背,故C项错误;

D项不完善,故D项错误。

40.(25分)人口流动是人类历史发展中重要的历史现象,它会给不同的文明带来冲击与碰撞,也会促进了不同生产方式的传播与交流。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至元朝我国西部地区(含川陕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单位:

%)

——《中国古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近代英国城乡人口变迁

时间

1750年

1800年

1850年

城市人口(%)

21.0%

27.5%

52.0%

农村人口(%)

79.0%

73.5.0%

48.0%

——引自《近代早期英国的圈地运动与制度变迁》

材料三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示意图

——葛剑雄《移民:

牵动中国历史棋局的人们》

材料四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人数约为100万人左右,2000年即迅速增长到1000多万人,到2005年,全国流动人口达1.47亿,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4779万人。

……据统计,到2008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已累计达139.15万人,广泛分布世界各地,以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或地区为主;

国际劳务人员输出以对外劳务合作派遣为主。

截至2007年底,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478亿元,派遣各类劳务人员419万人。

——中国人大网《中国人口迁移与流动:

60年的足迹》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分布的变化特征及影响。

(6分)

(2)归纳材料二的现象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

并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其影响?

(8分)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与流动的原因。

(5分)

【知识点】

(1)古代中国的经济——西部地区人口分布的变化

(2)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3)新航路的开辟;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试题解析】

(1)第一小问特征,从表中可以看到有两段时间西部人口下降,一段是西晋至

隋,一段是唐以后,这和战争有关,特别是唐以后,急剧下降;

第二小问影响,唐后期,人口不断的南移,人口迁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岭南的开发。

(2)第一小问现象,从表中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增长,农村人口逐渐下降,城市人口逐年增加;

第二小问原因,表中时间大致是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期,正是英国开展工业革命的时期,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

(3)第一小问方向,从图中可以看出有三个方向;

第二小问影响,从全球史观来讲,是加强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使世界逐步融为一体;

从文明史观来讲,使落后地区逐步走向世界近代化,物品的传播丰富了各地人民的生活。

(4)抓住时间“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体制的变化,国民经济快速增长,还有经济的全球化,中国也加入了这股浪潮,如2001年加入WTO。

【答案】

(1)特征:

①西汉至盛唐,西部地区人口比例不断提高;

②唐朝后期至元朝,西部地区人口比例急剧下降。

(2分)

影响:

①推动江南经济发展,南方成为中国经济重心;

②农耕文明范围扩大。

(4分)

(2)现象:

农村人口不断下降,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农村人口。

原因:

①圈地运动的进行;

②工业革命的推动。

(3)方向:

①欧洲、非洲人口大量迁往美洲;

②华人向美洲和东南亚迁移;

③印度人移向非洲、东南亚和美洲。

(任答2点,4分)

①引发北美独立战争;

②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文明)在世界范围的扩展步伐;

③加速了落后地区的开发与进步;

④促进世界人种、物种的交流;

⑤改变了世界人口布局;

⑥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4)原因: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②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快;

③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41.(12分)历史图片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请仔细阅读如下两图(图10、图11),寻找图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对图片进行解读。

要求:

列举信息符合史实,逻辑关系严密,论证充分合理,具备论从史出的基本特征。

【知识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唐代城市发展

【试题解析】小农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男耕女织,在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生活之下的人

民,保守、蒙昧、落后、专制;

从唐长安城平面图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信息是,皇权高高在上,“市”的发展受到了统治阶级的限制,如城市布局规整、“市”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综合两幅图我们可以得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基础,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封建皇权又限制了经济的发展。

【答案】评分标准:

第一等:

(10~12分)

能准确指出《农耕图》与《唐朝长安城平面图》蕴含的历史信息及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角度分析出其实质反映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论证充分合理。

第二等:

(7~9分)

能指出《农耕图》与《唐朝长安城平面图》蕴含的历史信息及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的逻辑关系,并能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角度分析,论证较为充分合理。

第三等:

(4~6分)

能指出《农耕图》与《唐朝长安城平面图》蕴含的历史信息,并能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角度分析。

第四等:

(3分及下)

逻辑关系不清,分析不准确或没有分析,论证不充分或没有论证。

(注:

若从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角度回答可酌情给分,但最高不超过9分;

若从小农经济和城市发展的角度回答,最高计6分)

示例:

《农耕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而《唐朝长安城平面图》整齐划一的规划,严整的布局无不体现着专制主义皇权的威严。

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皇权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

专制主义皇权要维护其统治,就必须要巩固小农经济,从而确保田赋的征收,徭役的征派。

而小农经济由于其自身的脆弱性,就必须依赖外来力量的保护才能生存发展,专制主义皇权正好提供了这种保护。

因此,《农耕图》与《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反映的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请考生在第45、46两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第一题计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5.(15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中国古代法制起源较早,在西周时期时已形成的“以德配天”的法制指导思想,老幼犯罪减免刑罚和过失等法律原则。

春秋时期,以反对“罪刑擅断”、要求“法布于众”为内容的公布成文法运动勃然兴起,如郑国子产“铸刑书”、邓析著“竹刑”等。

战国时期,以魏国李悝制定的《法经》为代表,标志法制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另外,儒家和法家的主要政治法律思想,也都在这一时期内成熟并在政治舞台上发挥广泛的影响。

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成文法法律体系全面确立。

在指导思想上,秦代奉行的是法家学派的“法治”、“重刑”等理论,秦代的法律制度很自然地带有明显的法家色彩。

例如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

在两汉时期,中国古代法制有进一步发展。

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前,主要是“汉承秦制”,就是在秦代留下的法律框架内进行局部改造;

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在指导思想上接受儒家的理论,使儒学成为官方的、正统的政治理论,从此,汉代的法律制度在理论、制度上开始“儒家化”。

隋唐时期,法律儒家化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以《唐律疏议》的制定完成为标志,儒家学派的一些基本主张被精巧地纳入成文法典之中,同时,中国古代的司法体制、诉讼制度也在此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宋代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包括法律制度,仍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宋、明、清时期,基本法典仍是国家法制的基础。

国家法律的基本精神、主体框架,仍然由《宋刑统》、《大明律》、《大清律》等基本法典确定,但是敕、条例等法律形式,在司法实践中却发挥着实际而具体的调节作用。

在封建社会后期,“律”规定着大原则,而“敕”、“例”则从各方面进行补充和小幅度的修正。

作为大原则的“律”相对稳定,较少修改,而起实际作用的附属立法。

从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近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制度开始在中国土地上艰难地生长。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制的特点。

(2)请指出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文件,它有何原则和意义?

(7分)

(1)古代中国法制建设

(2)民国法制建设——《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根据材料“中国古代法制起源较早”可以得到历史悠久;

根据材料“秦汉

时期,中国古代成文法法律体系全面确立”可以得到自成体系;

根据材料“从此,汉代的法律制度在理论、制度上开始‘儒家化’”可以得到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法律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维护的是封建王权。

(2)第一小问文件,根据“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可知,是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二小问原则,《临时约法》效仿的是美国1787年宪法,也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

第三小问意义,可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以及孙中山颁布这部宪法的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的独裁。

(1)特点:

①法制历史悠久;

②法律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③中国法律自成体系;

④法律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⑤皇权凌驾于法律之上。

(2)宪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分)

原则:

确立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三原则。

(3分)

意义:

肯定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彻底否定了中国数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

46.(15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西洋立国,有本有末。

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

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

……彼之所长,循而习之;

我之所短,改而修之。

……以中国之大,土田之广,因地之制,皆可使富也;

用民之力,皆可使强也:

即吾所谓自治也。

舍富强之本图,而怀欲速之心,以急责之海上,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

——郭嵩焘《条议海防事宜》(1875年)

材料二三代以前,独中国有教化耳,故有要服、荒服之名,一皆远之于中国而名曰夷狄。

自汉以来,中国教化日益微灭,而政教风俗,欧洲各国乃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扰三代盛时之夷狄也。

中国士大夫知此义者尚无其人,伤哉卜……三代以前,皆以中国之有道制夷狄之无道。

秦汉而后,专以强弱相制,中国强则兼并夷狄,夷狄强则侵凌中国,相与为无道而已。

自西洋通商三十余年,乃似以其有道攻中国之无道,故可危矣。

——郭嵩焘《使西纪程》(1876年)

材料三光绪二年(1876年),有位出使英国的大臣郭嵩焘,做了一部游记。

里头有一段,大概说,现在的夷狄和从前不同,他们也有两千年的文明。

唆哟!

可了不得。

这部书传到北京,把满朝士大夫的公愤都激起来了,人人唾骂……闹到奉旨毁版,才算完事。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2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郭嵩焘关于中西关系的基本认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郭嵩焘的观点。

【知识点】郭嵩焘

(1)根据材料“西洋立国,有本有末。

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可以得出,西方的本是政治制度,末是发展工商业;

根据材料“彼之所长,循而习之;

我之所

短,改而修之”可以得到,我们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根据材料“舍富强之本图,而怀欲速之心,以急责之海上,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可得,我们想要富强,不但要学习西方的器物,还要学习西方的制度;

根据材料“欧洲各国乃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扰三代盛时之夷狄也”可得,以前我们视西方为夷狄,现在西方视我们为夷狄,说明中国的落后。

(2)郭嵩焘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思想,他指出了中国落后的原因,他的观点是正确的,超越了时代,但当时的中国依然落后、蒙昧,依然跳不出“天朝上国”的迷梦,因此人们嘲笑他。

(1)认识:

①西方治国之本在于政治制度,发展工商业是末;

②中国不仅在器物制度上不如西洋,而且伦理教化也远远落后于西洋;

③过去是中国人把四方看作蛮夷,现在是西方人把中国看作蛮夷。

④要使中国富强,不能只学习西方的造船制器,关键是要先从政治制度上进行改革,不能舍本逐末。

(2)评价:

①他的思想超越了时代,以其独特和前瞻的眼光看待中外关系,不仅冲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理论体系,也推动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出现。

②遭到朝野上下的口诛笔伐,也反映了当时的中国人尚未冲破传统的“贵华夏贱夷狄”(天朝上国)的藩篱。

华附、广雅、省实、深中四校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

文综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40.(25分)

(1)变化特征:

41.(12分)评分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