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和冠脉病变的Logistic回归分析Word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95750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和冠脉病变的Logistic回归分析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和冠脉病变的Logistic回归分析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和冠脉病变的Logistic回归分析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和冠脉病变的Logistic回归分析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和冠脉病变的Logistic回归分析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和冠脉病变的Logistic回归分析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和冠脉病变的Logistic回归分析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和冠脉病变的Logistic回归分析Word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和冠脉病变的Logistic回归分析Word格式.doc

《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和冠脉病变的Logistic回归分析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和冠脉病变的Logistic回归分析Word格式.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和冠脉病变的Logistic回归分析Word格式.doc

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病。

通讯作者:

李军,E-mail:

doctorli1031@163.com,Tel:

13051458913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特色,证候是

中医辨证的对象和论治的依据。

因此,对冠心病中医

证候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提高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的临床

疗效。

本研究以证候要素理论[1]为指导,通过对冠状

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和非冠心病病例的二值Logis2

tic回归分析,探讨冠心病心绞痛的危险证候要素,总

结冠心病心绞痛的病机变化规律,从而为冠心病心绞

痛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入选424

例,均为2004年7月—2006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

属安贞医院和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经冠脉造影的

住院病例。

其中,冠心病心绞痛324例,其中男250

例,占77.2%,女74例,占22.8%;

平均年龄(59.3±

10.6)岁;

合并高血压病203例、糖尿病86例、高脂血

证192例。

非冠心病心绞痛100例,均有胸部不适等

症状而怀疑冠心病入院行冠造检查者,其中男72例,

占72%,女28例,占28%;

平均年龄(58.6±

9.4)岁;

其中,高血压病60例、糖尿病25例、高脂血症57例。

两组病例性别、年龄、合并病构成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均>

0.05)。

1.2诊断标准所有入选病例,冠心病心绞痛诊断均

参照“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诊疗指南”[2]和“不稳定性心绞

痛诊断和治疗建议”[3],均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和排除。

高血压病诊断参照WHO/ISH制定的高血压分类和诊

断标准(1999年)[4]、糖尿病诊断参考WHO于1999年

公布的诊断标准[5]、高脂血症参考WHO高血脂分类建

议(1970年)[6]。

证候要素诊断参照1980年全国冠心病

辨证论治研究座谈会冠心病中医辨证试行标准[7]。

1.3纳入和排除病例标准根据上述诊断标准者均

纳入。

排除下列病例:

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充

血性心力衰竭、重度心律失常、重度肺功能不全;

未控

制的高血压(1周内静息偶测血压≥160/95mmHg);

尿病未达到一般控制标准者等。

1.4冠脉病变程度评定标准采用Gensini积分系

统,对每支血管病变程度进行定量评定:

狭窄小于

25%定为1分;

25%~50%为2分;

50%~75%为4

分;

75%~90%为8分;

90%~99%为16分;

100%为

32分。

以患者的各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积分之和

评价冠脉病变程度。

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

用二值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选用向前逐步法(For2

ward:

Wald)。

自变量赋值方法:

否=0,是=1。

变量进

入回归模型的检验水准为0.05,剔除水准为0.10。

2结果

2.1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证候要素及其相对危险度

分析根据证候要素的分类依据和提取原则[1],并按

证候要素频数和所占比例统计结果,从324例冠心病

心绞痛病例中共提取8个主要证候要素,分别是气滞、

血瘀、寒凝、痰浊、热蕴、气虚、阳虚、阴虚,其中血瘀和

气虚所占比例最多;

用同样的方法,从100例非冠心病

心绞痛病例中提取证候要素,其中包涵了上述8个证

候要素。

冠心病心绞痛及非冠心病主要证候要素的统

计结果,见表1。

以气滞、血瘀、寒凝、痰浊、热蕴、气虚、阳虚、阴虚

8个证候要素为自变量,以冠心病为因变量,进行二值

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对冠心

病发病的相对危险度。

样本量为424例,包括324例

冠心病心绞痛和100例非冠心病心绞痛。

当全部变量

进入方程时,寒凝、热蕴、阴虚的显著性检验概率值

(Sig)分别为0.305、0.451、0.288,均>

0.1,故删除上

述3个证候要素进入方程;

其余5个证候要素的Sig

值均小于0.01,有统计学意义,故选中上述5个证候

辽宁中医杂志2007年第34卷第9期·

1209·

要素变量进入方程。

删除非显著变量后的逐步回归分

析结果,见表2。

结果显示,进入方程的5个证候要素与冠心病均

呈正相关,其中,血瘀的回归系数B值最大,说明血瘀

是冠心病发病的最重要危险证候要素;

其相对危险度

Exp(B)为6.342,提示有血瘀者患冠心病的危险是无

血瘀者的6.342倍。

其他证候要素按相关程度大小排

列依次是气虚、痰浊、气滞、阳虚,相对危险度分别是:

5.464、4.413、3.620、2.873。

可以认为,同非冠心病心

绞痛相比,上述5个证候要素是冠心病的相对特异性

而寒凝、热蕴、阴虚是冠心病心绞痛非特异

性证候要素。

表1冠心病心绞痛与非冠心病主要证候要素统计表[例(%)]

n气滞血瘀寒凝痰浊热蕴气虚阴虚阳虚

冠心病32480(24.7)278(85.8)36(11.1)127(39.2)134(41.1)258(79.6)59(18.2)60(18.5)

非冠心病10015(15.0)63(63.0)1(1.0)24(24.0)47(47.0)52(52.0)22(22.0)13(13.0)

表2冠心病与非冠心病的逐步Logistic回归结果

自变量BS.E.WalddfSig.Exp(B)

气滞1.2870.37012.07210.0013.620

血瘀1.8470.33330.68810.00016.342

痰浊1.4850.33120.14610.00014.413

气虚1.6980.29333.55610.00015.464

阳虚1.0550.3907.31710.0072.873

Constant-2.2370.42727.44210.00010.107

表3冠心病心绞痛积分与证候要素统计

病变程度n气滞血瘀寒凝痰浊热蕴气虚阴虚阳虚

≥10分54164822126441014

10~20分74206323134551111

20~30分4310380171534108

30~40分5094311212341811

40~50分28824813102343

50~60分205178771434

60~70分163155481442

大于70分39930013113397

2.2证候要素与冠脉病变程度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根据各病例冠脉造影积分情况,以10分为单位,将

324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例划分为8个积分层次,分别

是:

≥10分、10~20分、20~30分、30~40分、40~50

分、50~60分、60~70分、70分以上。

各分值层次的

证候要素频数统计,见表4。

8个证候要素为自变量,分别以冠脉病变积分层次为

因变量,进行二值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冠心病心绞

痛不同冠脉病变积分层次的证候要素特征,总结冠心

病心绞痛不同冠脉病变程度的病机变化规律。

样本量

324例。

经逐步回归分析,最后进入方程的各冠脉病

变层次的证候要素结果,见表4。

结果显示,进入方程的证候要素Sig值均<

0.05,

提示均有统计学意义;

所有回归系数B值均为“正”

值,提示各证候要素与相应病变积分呈正相关。

其中,

冠脉病变积分≥10分者有阳虚和血瘀进入方程,提示

阳虚和血瘀是冠脉病变积分≥10分者最重要的证候

要素;

同样根据结果可以看出,10~20分者最重要的

证候要素是痰浊和热蕴,20~30分者为:

阴虚和血瘀,

30~40分者为:

血瘀和气虚,40~50分者为:

寒凝和痰

浊,50~60分者为:

寒凝,60~70分者为:

寒凝和血瘀,

70分以上者为:

气虚、阳虚和阴虚。

上述结果提示,冠

心病心绞痛随着冠脉病变程度的加重,其证候要素

(病机)变化规律是“阳虚血瘀→痰浊热蕴→阴虚血瘀

→气虚血瘀→寒凝痰浊→寒凝血瘀→气、阴、阳均

虚”。

分言之,其本虚的变化过程依次是“阳虚→阴虚

→气虚→气、阴、阳均虚”;

而其标实则呈现出“先热后

寒、瘀痰交替”的特点。

表4冠心病心绞痛冠脉病变程度与

证候要素的Logistic回归结果

因变量自变量BS.E.WalddfSig.Exp(B)

≥10分

血瘀1.5060.50121.02110.0313.659

阳虚1.7770.39433.88710.0494.174

Constant-2.8840.72116.01710.0001.056

10~20分

痰浊1.0500.29610.0210.0284.051

热蕴1.2160.27415.6210.0434.241

Constant-0.7380.57611.6410.2000.478

20~30分

血瘀2.3540.53915.43110.0015.425

阴虚3.3560.40222.78410.0076.427

Constant-2.0730.74217.80810.0050.126

30~40分

血瘀2.9610.69521.91310.0164.615

气虚1.2790.44214.39810.0283.321

Constant-2.0610.7048.56610.0031.127

40~50分

寒凝2.4420.96622.22810.0015.229

痰浊1.3930.44015.79610.0033.481

Constant-2.5060.89217.90010.0051.082

50~60分

寒凝3.1730.96121.49210.0223.233

Constant-1.6570.9732.89710.0180.191

60~70分

血瘀2.7131.09125.42710.0042.040

寒凝3.1101.23620.80710.0073.035

Constant-4.0131.4357.81810.0050.018

70分以上

气虚2.3060.50015.37510.0042.358

阴虚1.1790.42412.17810.0062.196

阳虚1.2600.47811.29610.0082.297

Constant-0.9090.7411.50210.0200.403

2.3证候要素与冠脉病变范围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根据冠脉造影结果,按病变范围将324例冠心病心绞

痛病例分为单支病变、双支病变、三支病变、三支+主

干病变4类。

各类病例的证候要素频数统计,见表5。

表5冠心病心绞痛病变支数与证候要素统计表

病变支n气滞血瘀寒凝痰浊热蕴气虚阴虚阳虚

单支79216772837581116

双支94218793737812220

三支116309395146891619

三支+主干3583111111430105

以气滞、血瘀、寒凝、痰浊、热蕴、气虚、阳虚、阴虚

8个证候要素为自变量,分别以冠脉病变支数为因变

量,进行二值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冠心病心绞痛不

同冠脉病变范围的证候要素特征。

样本量324例。

逐步回归分析,最终进入方程的各冠脉病变层次的证

候要素结果,见表6。

·

1210·

辽宁中医杂志2007年第34卷第9期

表6冠心病心绞痛病变支数与

证候要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因变量自变量BS.E.WalddfSig.

Exp

(B)

单支

寒凝1.3110.6728.21410.0242.365

热蕴1.3310.27011.50410.0112.392

Constant-0.4010.5680.50010.4791.669

双支

血瘀2.1570.46116.31010.0115.180

气虚1.8670.37315.40010.0203.380

阳虚1.5790.35714.63610.0101.784

Constant-2.9480.64420.95510.0001.052

三支

痰浊1.1040.26317.15510.0043.109

Constant1.5580.5141.18010.2771.747

三支+主干

寒凝1.8730.90224.93610.0034.393

阴虚1.6520.41611.45710.0013.918

气虚1.4410.5468.65010.0421.553

Constant-2.6260.8559.43310.0023.072

结果显示,进入方程的各病变支证候要素Sig值

均小于0.05,提示均有统计学意义;

各证候要素回归

系数B值均为正值,提示各证候要素与病变范围呈正

相关。

其中,单支冠脉病变者有寒凝和热蕴进入方程,

说明寒凝和热蕴是影响单支病变的最重要证候要素,

可以认为,冠心病心绞痛单支病变以寒热错杂为病机

特征;

同样根据结果,双支冠脉病变者血瘀、气虚、阳虚

是最重要的证候要素,其病机特征为气虚血瘀、阳虚血

瘀;

三支冠脉病变者痰浊是最重要证候要素,其病机特

征是痰浊壅塞;

三支+主干病变者寒凝、阴虚、气虚是

最重要证候要素,其病机特征为寒凝心脉、气阴两虚。

冠心病心绞痛病机随冠脉病变范围的扩大而变化,其

变化特点是:

寒热错杂→气虚血瘀和阳虚血瘀→痰浊

壅塞→寒凝心脉和气阴两虚。

3讨论

3.1冠心病心绞痛的基本病机为阳微阴弦证候要

素是对疾病病机反映[8]。

本研究从324例经冠脉造影

确诊的冠心病心绞痛病例中提取8个主要证候要素,分

别是:

血瘀、痰浊、气滞、热蕴、寒凝、气虚、阳虚、阴虚。

经Logistic回归分析,认为热蕴、寒凝、阴虚对冠心病心

绞痛和非冠心病心绞痛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而血瘀、

痰浊、气滞、气虚、阳虚对冠心病心绞痛发病有着特异

性。

这里,我们将血瘀、痰浊、气滞、气虚、阳虚称为冠心

病心绞痛相对特异性证候要素,而将热蕴、寒凝、阴虚称

为非特异性证候要素。

相对特异性证候要素反映冠心

病心绞痛的基本病机,也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冠心病心绞痛5个特异性证候要素中,实性者有血瘀、

痰浊、气滞,属阴盛范畴;

虚性者有阳虚、气虚,属阳虚范

畴。

所以,冠心病心绞痛基本病机可概括为阳虚阴盛,

此与《金匮要略·

胸痹心痛短气病》篇胸痹阳微阴弦之

理论相符。

胸痹篇载:

“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

即胸痹心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今阳虚知在上焦,

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原文中“阳微阴弦”

一是指脉候,二是指病机。

就病机而言,胸痹“阳微”系

指上焦心阳不足,“阴弦”则是在下之阴邪如痰浊、水饮、

寒邪等窃虚上乘阳位,痹塞心脉。

根据本研究结果,冠

心病心绞痛阳微主要是心阳虚和心气虚,阴弦主要是血

瘀、痰浊、气滞上乘心脉。

所以,冠心病心绞痛的基本治

则是“温”和“通”,基本治疗方法是温阳益气、活血化

瘀、化痰通络、理气通滞。

3.2冠心病心绞痛病机随冠脉病变而呈现规律性变

化①冠脉病变程度与病机变化:

冠脉病变程度反映

疾病病情严重程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冠心病心绞痛

随着冠脉病变程度的加重,其证候要素(病机)变化经

历“阳虚血瘀→痰浊热蕴→阴虚血瘀→气虚血瘀→寒

凝痰浊→寒凝血瘀→气、阴、阳均虚”过程。

单从本虚

看,随病情进展呈现“阳虚→阴虚→气虚→气、阴、阳

俱虚”过程;

而其标实则呈现出“先热后寒、瘀痰交替”

的特点。

根据冠脉病变程度和证候要素变化特点,笔

者将冠心病心绞痛病程分为初期(≤20分)、中期(20

~40分)、终期(≥40分)3个阶段。

在初期阶段,心阳

虚是发病的先决条件。

阳虚而不能温煦和鼓动,致使

血运不畅而成血瘀;

阳虚而气化失职,则津聚成痰,窃

虚上乘则发病;

痰郁日久则化热,临床上表现苔黄腻、

口苦、口腻者不鲜见。

所以,冠心病心绞痛初期阶段以

阳虚血瘀、痰浊热蕴为病机特点。

发病前,温阳补虚是

预防的主要措施,发病后,当以温阳化瘀、温阳化浊为

主治疗,阻止病情进一步进展。

中期阶段以阴虚血瘀

和气虚血瘀为病机特点。

此阶段血瘀是主要的实性证

候要素,与初期阶段阳虚血瘀不同,主要与阴虚和气虚

密切相关。

因此,治疗应在温阳的基础上,重以滋阴活

血或益气活血以收功效。

当病人表现为胸痛剧烈、痛

彻心背、畏寒肢冷等寒凝血瘀表现时,常预示病情较

重,此时,病情发展进入终期阶段。

此期除了寒凝血瘀

病机外,还表现为寒凝痰浊和气阴阳俱虚的特点。

此,该期的治疗方法,一是重用温阳散寒之品,兼以活

血化痰,二是温阳益气滋阴并施,以顾正气。

②冠脉病

变支数与病机变化:

冠脉病变支数反映了冠脉病变的

范围。

本研究结果显示,冠心病心绞痛病机随冠脉病

变范围的扩大而变化,其变化特点是:

寒热错杂→气虚

血瘀和阳虚血瘀→痰浊壅塞→寒凝心脉和气阴两虚。

上述结果说明,冠脉病变支数是冠心病心绞痛病机的

决定因素之一。

不同病变支的病机特点将为临床治疗

方法的确定提供依据。

如单支病变者以寒凝和热蕴为

病机特点,故当寒热并调,重以温阳散寒,兼以清热;

支病变者以气虚血瘀和阳虚血瘀为病机特点,其治疗

当益气活血、温阳活血;

三支病变者其病机特点是痰浊

壅塞,其治法当温阳化痰通络为主,三支+主干的病机

是寒凝心脉和气阴两虚,故治疗当以温阳散寒、益气养

阴为法。

参考文献

[1]张志斌,王永炎.辨证方法新体系的建立[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

报,2005,28

(1):

2-3

[2]傅向华,孙家安译.美国心脏病学会和心脏协会修订版慢性稳定

型心绞痛的处理指南[S].临床荟萃,2004,19(3):

124-127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

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

(6):

409-412

[4]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47

[5]万士林,陈林,庄俊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与实验室检测[J].国外

医学·

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1,22

(2):

104

[6]陈修,陈维洲,曾贵云.心血管药理学[M].3版.北京:

人民卫生

出版社,2003:

671-673

[7]1980年全国冠心病辨证论治研究座谈会.冠心病中医辨证试行

标准[S].中医杂志,1980,(8):

46

[8]王永炎,张启明,张志斌.证候要素及其靶位的提取[J].山东中医

药大学学报,2006,30

(1):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