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及评分标准.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95779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及评分标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常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及评分标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常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及评分标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常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及评分标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常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及评分标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常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及评分标准.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常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及评分标准.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常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及评分标准.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常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及评分标准.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及评分标准.doc

《常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及评分标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及评分标准.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常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及评分标准.doc

常州市二○一四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文化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试题共三部分,6页,计21题。

总分值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卷有试题卷和答题卡两个部分。

考生须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的一律无效。

考试结束,试卷、答题卡一并上交。

3.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填写在试卷上,并填写答题卡上的考生信息。

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

1.把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填在指定方格内。

(2分)

袅,细长柔弱的意思,多与纤(▲)细、婀娜(▲)的事物相联系。

《列子》记载:

韩娥姑娘因pán(▲)缠用尽而卖唱来chóu(▲)集路费,很久,大家仿佛仍然能听到yíng(▲)绕在梁柱间的美妙歌声。

后世就用“余音袅袅”“绕梁三日”等来形容歌声和音乐的魅力久久不散。

(材料出自《汉字英雄》)

2.下列有关名著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两项是(3分)【▲】【▲】

A.鲁滨孙出身体面家庭,但厌恶平庸生活,不顾父母反对,私逃出去过冒险生活。

B.历经多次危险,鲁滨孙逃到了伦敦,经过一番奋斗,拥有了一座甘蔗种植园。

C.在孤岛上,鲁滨孙为了获得稳定的食物来源,和星期五一起尝试播种大麦和水稻,虽然连续三次失败,但他锲而不舍,终于成功。

D.我平时叫她阿妈,憎恶她的时候叫她阿长。

其实她是补真阿长的缺,大家叫惯了不再改口——这就是长妈妈称呼的来历。

E.我在父亲的逼迫下背完《鉴略》再去看五猖会,可是,风景、点心、五猖会的热闹,对我而言都已兴味索然。

3.依据材料,为“越辩越明”栏目拟定辩论赛的双方观点。

(3分)

东南大学引导专家教授默默无闻做学问,努力通过学术论文表达思想和观念;也鼓励专家教授上媒体传播新思想和新观念,推出专家教授“新闻贡献率”排行榜,这一做法引起热议。

(材料出自《江苏科技报》)

答:

正方观点:

▲;

反方观点:

▲。

4.例句是为图2(《誓言》)配的说明,请借鉴这一形式给图1(《嘲笑》)也配上一句有警示意义的话。

(2分)

例句(图2说明):

刀剑逼迫下的誓言,未必是真诚的表达。

图1说明:

图1图2

5.很多人担心纸质阅读将败给网络阅读,你也认为“网络阅读会取得压倒性优势”吗?

请探究下列现象,作出你的分析判断。

(4分)

调查显示:

2013年成年国民对图书、报刊的接触时长均有减少;上网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继续增长,电子阅读器接触时长略有下降。

网络知识全世界共享,方便学习。

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对网络文学有“几乎是海量的阅读需求”,低成本的网上付费阅读已经形成趋势。

网络阅读形式花哨、内容庞杂,浅阅读、片断阅读唱主角,更适应现代生活快节奏。

中国有着悠久的书香传统,纸质图书阅读的基础雄厚。

纸质图书能够表现、传达细致入微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经典作品文字精妙,内容厚重、系统。

很多年长的人担忧传统阅读的危亡,认为将海量的网络信息变成“知识”还任重道远。

(材料出自《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等)

答:

6.默写。

(6分)

(1)蓬山此去无多路,▲。

(2)▲,一览众山小。

(3)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4)古诗词中有不少从听觉角度来写的经典句子,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

二、阅读理解(共40分

常语第9页(共9页)

(一)阅读两段文言,完成7~10题。

(共13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材料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苏杭多产梅。

或曰:

“梅以曲、以欹①、以疏为美。

”固②也。

然梅之欹之疏之曲,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③之隐明告鬻④梅者,斫⑤其正,养其旁条,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⑥,而江浙之梅皆病。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

呜呼!

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广贮苏杭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材料出自龚自珍《病梅馆记》)

注释:

①欹(qī):

倾斜。

②固:

本来。

③孤癖:

独特癖好。

④鬻(yù):

卖。

⑤斫(zhuó):

砍削。

⑥重价:

大价钱。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1)芳草鲜美:

(2)渔人甚异之:

(3)遏其生气:

▲(4)安得使予多暇日: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5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然梅之欹之疏之曲,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9.按要求从甲乙两文中摘录相关句子。

(2分)

(1)描写桃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

(2)描写作者“疗梅”方法的句子:

10.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欲穷其林”“穷予生之光阴”的“穷”的用法一样,“悉如外人”“悉埋于地”的“悉”的意思相同。

B.甲文中的“豁然开朗”一扫武陵人心中的疑惧,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乙文借梅议政,抨击了统治者对人才的摧残,表达了思想解放的迫切愿望,与“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追求是一致的。

D.甲文语言质朴、生动,跟桃花源的氛围与人物浑然一体;乙文语言节奏铿锵,极富感情,形象表达了作者的爱憎。

(二)阅读议论文,完成11~15题。

(共13分)

中国花卉文化的发展历程

程杰

①中国花卉文化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阶段。

②一、先秦——中国花卉文化的始发期。

河南庙底沟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出现的五瓣花朵纹饰,《诗经》中的花卉信息以及《楚辞》“香草美人”的系统话语,反映出我国先民对植物花朵的关注和喜爱,展示了我国花卉观赏文化源头的绵远与活泼。

③但这一时期对花卉的观赏尚属自发的、分散的,甚至是偶然的,远未进入普遍自觉的阶段。

远古先民以狩猎生活为主,舞蹈模仿动物,各类纹饰多以动物为题材,很少顾及植物。

商周时期,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植物的实用价值,《庄子》说“桂可食”,《离骚》言“餐秋菊”,《诗经》咏“参差荇菜,左右采之”,都是着眼于食用。

对植物长势旺盛之美的特别青睐,是《诗经》中的普遍现象,这透露出一种关注物质利益的审美心态。

《楚辞》常说到“兰”,也是佩兰、泽兰之类药用、香用植物。

这是一个植物实用意义仍占绝对地位的时期,可称其为花卉植物的“物质实用时代”。

④二、秦汉至盛唐——中国花卉文化的渐盛期。

这一时期,花卉欣赏进入一个自觉的阶段。

咏花赋开始出现,如钟会《菊花赋》。

汉乐府《江南》中的“江南可采莲”以花卉引发情感,到东晋,产生了陶渊明《桃花源记》这样杰出的作品。

隋唐时代,人们主要关注花卉的物色美感,欣赏色、香、味、形、姿等客观形象。

通过鲜花盛开的华艳来体验生命的活力,感受生活的美好,透过花开花落来感知时序的变迁、岁月的流逝,感慨人生的蹉跎、世事的盛衰。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洛阳城中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从欣赏心理上说,这是一个带有鲜明感性色彩的时代,我们称之为“花色观赏时代”。

⑤三、宋元明清——中国花卉文化的繁盛期。

到宋代,花卉欣赏已经形成了独立的文化知识体系。

这一时期有四个方面的特点最值得注意。

⑥一是士大夫园林、园艺活动的兴盛。

苏东坡《和文与可洋州园池三十首》歌咏了30个景致,其中11处属于花卉景点,清朝《扬州画舫录》记录丰富。

二是花卉产业化和民众游赏风气的兴起。

刘禹锡“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可见当时赏花宴游之风的兴盛,到了宋代,有关花市的描写极为常见,洛阳牡丹、扬州芍药都在这一阶段名扬天下。

三是各类花卉园艺著述大量出现。

据园艺史家统计,见于著录和现存的明清农书共1388种,其中花卉类225种。

这些记录全面、系统,构成了我国花卉文化深厚的学术积淀。

四是文艺创作的极度繁荣。

龚自珍用《病梅馆记》针砭时弊,花鸟画中以“梅兰竹菊”为代表的文人写意极为流行。

⑦这一时期的审美、文化意识也进入了一个更高阶段。

人们更加关注不同花色品种的个性特征、风格神韵和观赏价值,追求花卉品格神韵与人的精神气质投合契应,并借以陶冶人的性情意趣,寄托人的品德情操。

“岁寒三友”“四君子”等说法的出现,典型体现了这一审美趋向和精神追求,标志着中华民族花卉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的完全成熟,因此我们将这一时期称为“文化象征时代”。

⑧上述三个阶段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活动内容不断拓展、文化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

三个阶段之间不是此起彼伏、此消彼长,而是累积叠加、不断丰富的过程。

正是如此悠久持续、生生不息的历史过程,最终形成了我国花卉文化极其丰富灿烂的面貌。

(材料出自《阅江学刊》2014年第1期)

11.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议论文,其主要观点是(2分)【▲】

A.中国花卉文化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阶段。

B.中国花卉文化始终贯穿着一种关注物质利益的审美心态。

C.中国花卉文化的最高境界是陶冶性情意趣,寄托品德情操。

D.中国花卉文化的形成是一个累积叠加、不断丰富的过程。

12.请从论据使用的角度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效果。

(2分)

13.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⑥段的说明效果。

(2分)

14.联系第④段具体语境,简析“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透露出的思想情感。

(3分)

15.本文语言准确严谨,请从下列两句中各挑出2个词语加以简要分析。

(4分)

(1)据园艺史家统计,见于著录和现存的明清农书共1388种。

(2)这一时期(先秦)对花卉的观赏尚属自发的、分散的,甚至是偶然的,远未进入普遍自觉的阶段。

(三)阅读散文,完成16~20题。

(共14分)

湖畔夜饮

丰子恺

①前天晚上,我舍不得湖上的春月,向湖畔散步去了。

柳荫下一条石凳,空着等我去坐。

有客来访,名叫西谛,住在葛岭饭店。

家人告诉他,我在湖畔看月,他就向湖畔寻我去了。

我想,西谛寻我不到,一定回旅馆歇息,当夜我就不去找他,管自睡觉。

第二天早晨,我找他未遇,留了名片,请他正午或晚上来我家共饮。

正午,他没有来。

晚上,他又没有来。

②到了八点,我正独酌酩酊,西谛来了。

阔别十年,身经浩劫,他反而胖了,年轻了。

他说我也还是老样子,不过头发白些。

略略寒暄,我问他吃夜饭没有。

他说在湖滨吃了,——也饮一斤酒,——不回旅馆,直接来看我的。

我留的名片,他根本没看到。

我说:

“我们再吃酒!

”他说:

“好,不要什么菜蔬。

”窗外有些微雨,月色朦胧,宜于在灯前和老友共饮。

③家人端了一壶酒和四只盆子出来,酱鸡、酱肉、皮蛋和花生米,我和西谛就对坐饮酒。

墙上正好贴着一首我手写的数学家苏步青的诗:

“草草杯盘共一欢,莫因柴米话辛酸。

春风已绿门前草,且耐余寒放眼看。

”有了这诗,酒味特别的好。

我觉得世间最好的酒肴,莫如诗句。

而数学家的诗句,滋味尤为纯正,天真自然,纯正朴茂,可爱得很。

樽前有了苏步青的诗,桌上的酱鸡、酱肉、皮蛋和花生米,味同嚼蜡,唾弃不足惜了!

④我和西谛共饮,另外还有一种美味的酒肴!

就是话旧。

阔别十年,他沦陷孤岛,我奔走于万山中。

可惊可喜、可歌可泣的话,越谈越多。

谈到酒酣耳热之际,话声都变了呼号叫啸。

谈到我的子女阿宝、软软和瞻瞻——《子恺漫画》里的三个主角,幼时他都见过的。

阿宝和软软正在厢房里和弟妹们练习平剧,我就喊她们来“参见”。

西谛用手在桌子旁边的地上比比,说:

“我在江湾看见你们时,只有这么高。

”她们笑了,我们也笑了。

这种笑的滋味,半甜半苦,半喜半悲。

所谓“人生的滋味”(A),在这里可以浓烈地尝到。

西谛叫阿宝“大小姐”,叫软软“三小姐”。

我说:

“那些画,都是你从我的墙上揭去,制了锌板在《文学周报》上发表的。

你这老前辈对他们小孩子又有什么客气?

依旧叫‘阿宝’‘软软’好了。

”大家都笑。

人生的滋味(B),在这里又浓烈地尝到了。

我们就默默地干了两杯。

⑤我回忆起二十余年前的一件旧事,有一天路遇西谛,他拉住我的手说:

“子恺,我们吃西菜去。

”我说:

“好的。

”我们走到晋隆西菜馆楼上,点了两客菜,外加一瓶白兰地。

吃完后,服务生送账单来。

西谛对我说:

“你身上有钱吗?

”我说:

“有!

”摸出一张五元钞票,把账付了。

于是一同下楼,各自回家——他回闸北,我回江湾。

过了一天,西谛到江湾来看我,摸出一张拾元钞票,说:

“前天要你付账,今天我还你。

”我惊奇而又发笑,说:

“账回过算了,何必还我?

更何必加倍还我呢?

”我定要把拾元钞票塞回去,他定要拒绝。

坐在旁边的同事刘薰宇,过来抢了这张钞票,说:

“不要客气,拿去吃酒吧!

”大家赞成。

于是号召了七八个人去吃酒,直到烂醉。

此情此景,憬然在目。

这岂非人世难得之事!

我们又浮两大白(注:

痛饮两大杯)。

⑥夜阑饮散,春雨绵绵。

我留西谛宿在我家,他一定要回旅馆。

我给他一把伞,看他高大的身子在湖畔柳荫下的细雨中渐渐地消失了。

我想:

“他明天不要拿两把伞来还我!

三十七年(1948年)三月廿八日夜于湖畔小屋

(材料出自《静观尘世》)

16.第③段说“有了这诗,酒味特别的好”,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3分)

17.丰子恺的散文语言如同其漫画,往往寥寥数笔,生动而富于情趣。

请简要赏析下列句子的妙处。

(4分)

(1)柳荫下一条石凳,空着等我去坐。

(2)我想:

“他明天不要拿两把伞来还我!

18.第④段两处提到“人生的滋味”,含义有什么不同?

(2分)

19.本文题为“湖畔夜饮”,却在第⑤段写到二十余年前的一件旧事。

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

(3分)

20.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者把诗、酱鸡、酱肉、皮蛋、花生米、与朋友话旧,当作和西谛共饮时的美味酒肴,情真意切。

B.第①段中“正午,他没有来。

晚上,他又没有来”,表明作者热切盼望和焦急等待故友来访的心情。

C.第④⑤段末尾说“默默地干了两杯”“又浮两大白”,写出了老友相逢、把酒话旧时情绪越来越悲伤的情形。

D.全文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月色、湖水、微雨等景致,为故友重逢夜饮营造出自然、温馨、诗意的氛围。

三、作文(共60分)

21.孩子与老人,是岁月变迁的两个阶段,维系情感的两个端点,生命传承的两种状态,……这里会有感人的故事,纯厚的情意,深沉的思考。

请以“孩子与老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说明:

①要有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

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600字;

④请勿透露考生个人信息。

常州市二○一四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文化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共20分)

1.xiānnuó盘筹萦(共2分。

答对2~3个得1分)

2.B、C(共3分,对一个得2分,对两个得满分。

分析:

B错,“伦敦”应为“巴西”;C错,没有星期五参加,只有“一次”失败而不是“连续三次”)

3.示例一。

正方:

应该倡导专家教授做“新闻贡献”;反方:

不应该倡导专家教授做“新闻贡献”。

示例二。

正方:

给专家教授“新闻贡献”排行是务实之举;反方:

给专家教授“新闻贡献”排行是浮躁作秀。

示例三。

正方:

专家教授应该多通过媒体播晒思想和观念;反方:

专家教授应该多通过学术论文表达思想和观念。

(共3分。

正反方观点没有形成相对或相反关系最多得2分;示例一、示例二不能颠倒——正面和肯定的意见要作为正方,否则最多2分;没有扣住材料重点的最多得1分;不是观点类的表述不得分)

4.答案示例:

(1)嘲笑别人的人,往往会成为别人嘲笑的对象。

(2)嘲笑别人的时候,却被别人笑掉大牙。

(共2分。

其他合理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如果未结合漫画,酌情给分,如:

我们不要嘲笑别人;嘲笑别人是不对的,得1分;如果误解漫画含义,如:

假牙掉了,会被别人嘲笑;或只是描述漫画组成部分,如“图上有一张嘴和一副掉了的牙齿”,不给分)

5.回答网络阅读“不会取得压倒性优势”或者两种阅读“并存”的满分(4分)起评。

回答网络阅读“会取得压倒性优势”、“会走下坡路”或传统阅读“会重振雄风”的3分起评。

回答“说不清”“难以判断”的2分起评。

只作判断,没有材料分析,最多得1分。

答案要点:

①各有长短,关键在人,不在工具。

引导读书应该提倡读什么,而不是通过什么读。

②数据显示,新兴媒体并没有将传统媒体击垮,纸质阅读仍是多数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

③网站运作将更规范,作者队伍将更加成熟,网络阅读会有优势,但不会独霸。

④担心的人显得保守,认为网络阅读会取得压倒性优势的又显得盲目乐观。

⑤我们进入了媒体融合时期,两种阅读会凭借自身优势长期共存。

⑥高雅印刷品市场本来就是狭小的,会继续保持较小规模,但不会消失。

⑦双方已经互动,网络阅读造成分流的同时也伴有读者的回流。

⑧新媒体挖掘商业价值,同时有意识地与传统文学结合,推动网络阅读的健康发展。

共4分。

要点3分,答出一点得1分,得满3分为止。

语言表达1分。

完全照抄材料中的句子而缺少分析,得分控制在0~1分。

脱离材料自说自话,得分控制在0~1分。

深刻程度不是决定因素,探究角度也不限于以上几种,扣住材料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6.

(1)青鸟殷勤为探看;

(2)会当凌绝顶;(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4)不设统一答案。

2分答案示例: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0分答案示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共6分。

每句1分,有错该句不得分。

第4小题连续的两句才能得2分,如有其他答案,符合要求亦可)

二、(共40分)

(一)(共13分)

7.

(1)鲜嫩(新鲜、鲜艳)美丽。

(2)以之为异,即“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

(3)生机(朝气)。

(4)怎样才能(怎么能够)。

(共4分。

关键字词是判分的主要依据。

有小毛病,如写了1个错别字等,可以不扣分)

8.

(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但是梅树枝干的倾斜、稀疏、弯曲,不是愚蠢的、只知赚钱的人以他们的智慧力量所能做得到的。

(共5分,第1句2分,第2句3分。

不要求完全直译,无大错即可得满分)

9.

(1)甲文: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乙文:

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

(共2分。

答对一处得1分)

10.C(2分。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的是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声)

【参考译文】:

苏杭盛产梅。

有的人说:

“梅树以枝干弯曲、倾斜、稀疏为美。

”固然如此。

但是梅树枝干的倾斜、稀疏、弯曲,不是愚蠢的、只知赚钱的人以他们的智慧力量所能做得到的。

有人把文人画士这种独特癖好的隐情明白地告诉卖梅的人,(让他们)砍掉端正的,培养横斜的侧枝,剪除笔直的枝条,阻遏它的生机,这样来谋取高价,于是,江浙的梅树都病残了。

文人画士所造成的祸害的酷烈,竟到了这样的地步啊!

我买了三百盆梅,都是病残的。

我为它们流了三天泪,于是发誓要治好它们。

放松它们,让它们顺着自己的本性长,毁掉那些盆子,把梅都种在地里,解开捆绑它们的棕绳。

唉!

我怎样才能拥有很多空闲的时间,又有很多空闲的田地,大量贮藏苏杭的病梅,耗费我毕生的时间来治疗这些病梅呢?

(二)(共13分)

11.D(2分)

12.这一段事实论据(远古时代,关于“兰”等)、道理论据(引《诗经》句子及相关分析)综合使用,将先秦时代花卉文化自发、分散,远未进入普遍自觉阶段这一观点阐述得明明白白。

(共2分。

讲出一个论据1分,效果1分)

13.这一段运用举例子、列数据、引用、分类别等说明方法,将宋元明清花卉文化繁盛期的概况和基本特征交代得清清楚楚。

(共2分。

讲出两个说明方法1分,效果1分)

14.落叶知秋,预告寒冬将临,柔条迎春,感知生命活力。

诗句通过叶落枝生来感知季节的变迁、岁月的流逝。

感慨人生的蹉跎、世事的盛衰。

(共3分)

15.

(1)“据……统计”,交待数据来源,准确可信。

“见于著录”暗示原著已经失传,确数“1388”包含只存书名和书籍流传两种情况,说明毫不含糊,严谨准确。

(2分)

(2)“尚属”、“甚至”或“远未”连续使用,强调了先秦时代的花卉欣赏还处于低水平状态,“普遍自觉”和“自发”对举,让读者对低水平、较高水平的花卉欣赏状态有明明白白的理解。

论述严谨,表意清晰。

(2分)

(三)(共14分)

16.①苏步青的诗直落明白,天真自然,纯正朴茂,作者很喜欢;②诗中表达的辛酸之余与友人共饮欢聚的内容,正契合作者与西谛旧友相逢的情境。

(共3分。

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

17.共4分。

(1)运用拟人(比拟)的修辞手法,(1分)赋予石凳人的温情,读来亲切而温馨。

(1分)

(2)照应前文加倍还账的内容,(1分)凸显西谛的憨厚和“我”的率真之情。

(1分)

18.共2分。

A处:

作者和友人都人到中年,喜看孩童成年,感伤自己韶华已逝,因而有半甜半苦、半悲半喜的滋味。

(1分)B处:

历经沧桑之后,友情纯正自然,不拘礼节,彼此温暖的滋味。

(1分)

19.①酒逢知己,“话旧”本是与西谛共饮的美味酒肴。

②旧事里同事故友的真挚情谊,为文章增添人情之美。

③用漫画式幽默将西谛的憨厚率真刻画得惟妙惟肖,丰满了西谛的形象。

(共3分。

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

语言表达酌情扣分。

其他分析言之有理也可)

20.B(共2分。

A错,第四段中有“桌上的酱鸡、酱肉、皮蛋和花生米,味同嚼蜡,唾弃不足惜了”;C错,非“越来越悲伤”,而是越来越兴奋激动;D错,没有浓墨重彩地描绘月色、湖水、微雨、花影等景致,只是略微勾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