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坪区白街办郊区失地农民再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9587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高坪区白街办郊区失地农民再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于高坪区白街办郊区失地农民再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于高坪区白街办郊区失地农民再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关于高坪区白街办郊区失地农民再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关于高坪区白街办郊区失地农民再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关于高坪区白街办郊区失地农民再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关于高坪区白街办郊区失地农民再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高坪区白街办郊区失地农民再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

《关于高坪区白街办郊区失地农民再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高坪区白街办郊区失地农民再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高坪区白街办郊区失地农民再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

关键词:

农民失地就业保障安定

背景:

土地是农民最大的财富,如何妥善地补偿安置失地农民,解决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

探索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对策,构建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刻不容缓。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1992年以来,征地数量急剧攀升,失地农民也急剧增加。

现状和困难:

一、我辖区农业和社会保障情况

农业方面:

耕地面积822亩,农业户数646户,农业人口2007人。

主要品种有水稻、小麦、玉米、蔬菜等,2001年小麦种植面积214亩,产量60吨;

水稻种植面积420亩,产量195吨;

玉米种植面积100亩,产量25吨;

蔬菜种植面积525亩,产量525吨。

主要品种有小白菜、大葱、西红柿等。

畜牧业以猪、羊、家禽为主。

社会保障方面:

2011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200户,人数3750人,支出689.68万元,比上年增长11%,月人均153元,比上年增长7%;

医疗求助487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68人次,共支出34万元,比上年增长1.1%。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68户,人数71人,支出4615元,比上年增长20%,月人均65元,比上年增长3.1%。

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330,抚恤事业费支出1.95万元,比上年增长1.5%。

社区服务设施8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个,社区服务站7个。

二、我辖区失地农民群体及就业现状

据调查,目前我辖区失地农民的再就业状况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市场观念较强,头脑比较灵活,有一些技能手艺的,这些人离开了土地,能够较快的适应新的生活环境,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再就业,或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力所能及的小本生意,他们的生活质量相比较以前还有所增加,但这部分人只占少数。

而辖区大部分的一种是由于思想保守,信息不灵,未能及时转产的失地农民。

一些年轻的失地农民偶尔打打零工贴补家用,而另一些年纪大的,特别是女劳动力只能“赋闲”在家,再加上文化教育程度不高、劳动技能缺乏、就业观念脱离实际、年龄偏大等原因,无法找到工作,致使他们基本上失去了经济来源,只能靠土地征用款过日子,成为了无土地、无工作、无生活来源的“三无”人员,逐步进入了贫困行列。

从2001年以来,由于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江东新区经济发展,为建设航空港工业园区,我辖区马官垭村、江村坝村、八角庙村、小龙门村、斋公山村的全部或部分土地相继被统征,房屋建设被拆迁或冻结。

因征地而失去全部或大部分承包土地的农民群体,虽然得到了征地补偿,但解决长久生计是一个大问题,就业成为第一需要。

在解决失地农民生产生活问题上,街道政府和村上主要采取四种形式:

一是与征地企业协商安置;

二是协调市内企事业单位安置,如环卫岗位安置就业等;

三是经劳务公司安置;

四是推进自谋职业,如动员部分有条件的失地农民从事服务业,如市内营运三轮车、卖水果、卖肉卖菜、卖服装、卖早餐或夜市小吃、擦皮鞋等。

除这四种政府推行的就业形式外,失地农民为了生计,部分自行外出打工,或离土不离乡,就地打工谋生。

仍有少部分失地农民没有顺利实现创业或就业,仅以耕作剩余土地为业。

在失地农民群体中,有稳定工作岗位和从事服务行业者有较高的经济收入,生活比较富裕。

经劳务公司安置临时就业和自行出外务工或在市内务工者,生活水平没有明显提高,部分还有所下降。

一旦找不到工做,一家人的生活就成问题,常常为找工作担忧。

没有安置就业者,生活比较困难。

这部分失地农民年龄较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商品经济意识差,缺乏技术和经营经验,从事商业活动屡屡失败,有的又疾病缠身,没有其它出路,其基本生活状况令人担忧,多数靠民政救济维持生活。

总体来看,失地农民就业不稳定和未转业人数占绝大多数,是一个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其就业问题。

另由于修建工业园区施工放炮和5.12地震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多农房处于极度危险的状态,亟待解决。

二、引导失地农民就业上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弱,面对就业竞争,由于年龄、知识、技能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地位,求职比较困难。

就高坪区内而言,可提供的就业空间小,人多岗少,竞争激烈,失地农民文化程度低、非农技能差,用人单位不愿聘用。

失地农民就业最困难的主要有三类群体。

一是女40岁、男50岁以上的大龄失地农民,即使能找到一份工作,大多也不稳定。

二是失地前完全依赖种地为生的纯农民,转业能力差,失地就意味着失业,大多数人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三是生活在偏远地区的失地农民,与城乡结合部的失地农民相比,其就业机会少,择业余地小,观念比较保守对他们择业就业影响很大。

面对就业处于劣势的失地农民,政府引导上还存在一些的比较突出问题。

1、缺乏促进失地农民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激励政策。

就目前的政策而言,种田的农民可以享受粮食直补等各种扶持政策,下岗职工可得到再就业技能培训和各种优惠政策,对农村、农民的各种社会保障也是普遍面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而专门针对失地农民就业等问题的激励政策还是空白。

由于缺乏政策上的扶持,失地农民自谋职业举步维艰,有的刚起步又面临失业。

2、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效果不佳。

近几年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培训的投入不断加大,统计的受训人数也比较多,可收效甚微,适应不了失地农民就业的实际要求,反而造成人、财、物的浪费。

3、基层组织的财力弱,服务不到位。

失地农民在生产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基层组织解决。

但由于基层组织财力薄弱、权力有限,干部素质参差不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导致一些失地农民问题变成无人管无人问的难题。

在组织就业上也没有好的思路,显得无能为力。

建议:

失地农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失去土地给他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如果问题解决不好,将会引发越来越多的矛盾,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解决失地农民出路这个难点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的重要内容。

各级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失地农民的长久生计,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重要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通过促进就业确保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特提出如下建议:

为失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一、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1、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

1999年,国务院颁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其适用的范围就仅仅限于城市居民,而将广大农民排除在保障范围之外。

失地农民既有别于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成为一个特殊边缘群体。

他们既不享有土地的保障,也不享有同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

2007年5月30日起实施的《四川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试行)》,保证了农村中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人或法定抚养人无抚养能力等这部分人群的基本生存条件。

目前这项保障也已实现了基本全覆盖,同时标准每年不断提高。

到今年农村低保累计月人均补助水平达到50元,比上一年提高9元。

其中南充市最低标准为65元/月。

目前这一低保扶助对象中有不少失地困难农民。

2、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

由于劳动能力下降或机会丧失,老年人不再具有收入来源或收入明显减少,而表现为消费远大于产出。

失地农民目前的养老方式主要依靠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

这种以约定俗成的规则,依赖子女供给的养老模式,总是具有一定的风险。

失地农民由于文化素质较低,面临很大的失业风险,这又冲击着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

农民的养老问题历来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尤其当农民失去土地之后。

因此,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将对社会稳定、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推行起到积极的作用。

3、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障。

日益升高的医疗费用支出,对失地农民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压力。

医疗保障作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一个基本面,也应得到加强。

2008年我国将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

2010年,随着南充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意味着将有更多的农民看病可按规定报销部分费用。

随着《市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管理办法》的实施,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由市、县(市)、镇级财政、村集体经济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农民基本医疗保险及大病救助制度已逐渐成形。

4、为失地农民提供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十分广泛,它不仅包括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方面,而且包括人们的精神生活方面。

失地农民不仅有生存权的问题,而且也有一个发展权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农民(包括失地农民)由于缺少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文化素质和知识技能低下,农民失去土地后,他们在社会上的竞争能力十分有限,面临着极大的风险。

为失地农民提供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既可以提高农民素质,增强技能,又可以减少保障基金的支出,增加就业岗位。

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促进失地农民的就业力度,加强对失地农民就业的分类指导,加快促进就业步伐,这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一条根本出路。

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不断拓宽就业空间,增加就业渠道,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努力提供较多的适应失地农民就业的机会。

将失地农民的培训和劳务输出工作结合起来,政府每年拨出一定的专款,有计划地对50岁以下的失地青壮年农民群众实施非农技能培训,通过培训和劳务输出实现就业。

要加大对失地农民的教育力度,促进失地农民转变就业观念、遵章守纪、树立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促进用人单位吸收就业。

5、为失地农民提供法律援助。

失地农民是新的社会弱势群体,当自身的权利受到侵害时,他们往往没有能力支付因启动并进而运用行政救济途径所需的各种成本,但公民接近法律的能力不应受到其他条件尤其是经济状况的影响。

这就要求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时必须为失地农民提供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是社会弱者接近法律、实现其行政救济权的重要保障,它通过提供法律帮助的形式以确保失地农民在其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具有平等的接近法律寻求保护的能力。

二、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意义

1、保障失地农民的日常基本生活,为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立适应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要建立失地农民的低保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等,以此保障失地农民的日常基本生活,安定民心,并为他们进一步发展树立坚实的信心。

对于失地农民而言,失地后的农民,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巨变,他们即使不奢求更好的生活,但是要保证能够维持基本生计和不低于原来的生活水平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因为在新的环境里,工作条件和劳动的方式已改变,收入模式也将是随之改变,新生活难以给他们以稳定的预期。

基本社会保障对失地农民来说就是生存之本。

2、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重视对失地农民利益的保护,这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

按照社会冲突论的观点,社会成员因为利益冲突和利益分配失衡等原因,一旦社会矛盾激化,社会秩序混乱、社会冲突和犯罪事件将会相继产生。

随着失地农民不断增加,其利益保护不力,基本保障无门,进而造成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随时都可能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和冲突。

虽然同样是为了发展,若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城市化步伐太快,必将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造成恶劣的影响,这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长远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3、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重视对失地农民利益的保护,对于城市化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化率提高不仅是人口数量,而是要求市民的全面发展。

失地农民在缺乏社会保障的情况下,是很难实现农民到市民的转变。

同时,这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突出体现。

本着全面、协调、可持续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和要求,对失地农民完善社会保障,有利于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有利于当前转型社会的顺利进行,并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优越性的体现。

4、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而如何合理有效的减少时非常关键的。

从被征地农民的地理位置来看,20世纪90年代之后,征地农民大都是位于城市远郊或乡镇,他们受城市的辐射和影响较低,这与一般农民的特征非常相似。

在大量失地农民非农化之后,他们将面临更加艰巨的转变过程,即由农民到居民再到市民的角色转换,失地农民的这种文化角色冲突将影响他们很长一段时间。

因此,他们的社会保障需求将更加迫切,特别是最基本的保障,如城市最低生活保障。

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探索和开辟一条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出路,这对于解决三农相关问题解决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通过逐步建立和完善解决失地农民长久生计问题的长效机制,促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良性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农民稳定增收,促进社会的长治久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