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96176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Word下载.docx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Word下载.docx

共产党员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

虽然国民党内部情况相当复杂,但它已开始成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这次合作实现后,以广州为中心,汇集全国的革命力量,很快开创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新局面。

  

(二)工农运动的发展

  国共合作的实现,促进了工农运动的恢复和发展。

1924年7月,在广州沙面租界爆发数千名工人参加的政治大罢工。

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和农民同盟军问题,强调加强党对工人运动的领导。

1925年5月30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当晚,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开展全上海“罢工、罢课、罢市”的“三罢”斗争。

1925年6月1日实现了“三罢”,全市先后有20万人罢工,5万学生罢课,租界内的中国商人全体罢市,这就是著名的五卅运动。

五卅运动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帝怒潮,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一次大革命高潮的开始。

在五卅运动掀起的全国反帝怒潮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斗争是省港大罢工。

它充分显示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和领导作用,使党进一步认识了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国民革命的思想由南向北,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一股向着帝国主义和军阀势力猛烈冲击的革命洪流。

  (三)国共分裂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

这次大会的历史功绩是,总结国共合作一年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并对民主革命的内容作了比较完整的规定,指出在反对帝国主义的同时,还要反对封建的军阀政治和经济关系。

但对如何正确处理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过程中的种种复杂问题,大会没有做出具体回答,对建立政权和武装力量的极端重要性仍缺乏认识。

  党的四大结束后不到两个月,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

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州建立,国民党右派掀起的反共逆流也在滋长。

蒋介石以所谓中山舰事件为借口,在广州实行紧急戒严,监视并软禁共产党人,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和苏联顾问办事处。

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蒋介石提出所谓《整理党务决议案》,担任国民党中央部长的共产党人都辞去了职务。

  国共合作结出北伐战争胜利的丰硕成果,同时也促进了工农运动的迅速高涨。

但这一切未能遏制革命阵营内部的危机。

蒋介石进一步加紧对军队和政权的控制,迅速膨胀其实力,公开暴露反共面目,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7月15日,汪精卫召开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正式同共产党决裂。

第一次国共合作终于全面破裂,持续三年多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最后失败了。

  这次大革命失败的原因,从客观上说,一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联合力量比革命阵营的力量要强大得多,并且有更多的政治经验;

二是国民党背信弃义地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群众发动突然袭击。

从主观上说,是陈独秀等人在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在大革命的初期和中期,党的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因而获得很大的胜利。

但是,这时的党终究还处在幼年时期,是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方面都缺乏经验的党,是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都懂得不多的党,是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还没有较深刻了解的党。

因此,党的中央领导机关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动摇不定;

在大革命的后期,受了反革命势力的欺骗,没有能够领导全党采取果断有力的措施,最终导致了革命的失败。

  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通过这场大革命,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成为广大人民的共同呼声,党在群众中的政治影响迅速扩大,党的组织得到很大发展,千百万工农群众开始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党还开始掌握一部分军队。

尤其是通过革命胜利和失败的反复,党经受了深刻的锻炼和严峻的考验。

所有这一切,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把革命斗争推向新的阶段准备了条件。

  土地革命,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

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的十年,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党曾两次经受严峻的考验:

一次是大革命的失败,一次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在常人难以想象的险恶环境中,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挠,埋头苦干,渡过最黑暗的时刻,奇迹般地开创出新的局面。

这十年的历史证明:

那种理论脱离实际,照搬照抄外国经验的教条主义,或由一个远离中国的国际指挥中心来指挥中国革命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这十年中,党在指导思想上虽然几度犯过“左”的错误,但终于依靠自己的力量纠正错误,吸取教训,实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实现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把中国革命推向了新的阶段。

  

(一)土地革命的兴起和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在南京建立了政权。

这一政权对外反对苏联、亲近帝国主义,对内竭力维护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限制和压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残酷地镇压、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面对反动派要将革命者斩尽杀绝的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党唯一的选择就是高举革命的大旗,进行武装抵抗。

  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北伐军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揭开了土地革命的序幕。

  1927年8月7日,为彻底清算并纠正党在过去工作中的严重错误,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著名的“八七会议”。

会议彻底清算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

这次会议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党指明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朱德领导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在如何认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从实践上解决了在革命转入低潮形势下,如何把革命的退却与进攻结合起来的问题,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伟大转折。

到1928年初,党先后发动近百次武装起义。

一部分起义很快地失败了。

它们的失败证明:

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决定了企图通过城市武装暴动或攻占大城市来夺取革命胜利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坚持下来的起义军,大多活动在位于数省边界、距离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城市较远的偏僻农村地区,这就为后来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

  农村土地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根本问题,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同土地革命是分不开的。

在各根据地,党领导人民广泛深入地开展土地革命斗争,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党在土地革命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依靠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路线和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土地分配方法,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拥护。

翻身农民踊跃参加红军,积极支持革命,使党领导的革命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为了认真总结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确定革命斗争的路线和任务,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苏联莫斯科召开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决定加强党的建设。

  六大以后,中共中央非常注意党的建设,党的组织有了较大发展。

1929年6月党的六届二中全会召开时,党员已达到69万人,1930年3月,又增加到10万多人。

1930年底,党在全国17个省恢复了省委和许多特委、市委、县委的组织。

  为了解决在农村环境中保持党和红军的先进性的问题,1929年12月下旬,在福建上杭县古田召开了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并通过了古田会议决议。

这个决议是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它解决了在农村环境中,在农民为主要成分的情况下,如何从加强思想建设着手,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建设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

  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所以能够坚持下来并走向复兴,关键在于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这条道路,就是把立足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发动和依靠农民群众,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和各项建设事业,开展以农民为主体的长期革命战争,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最后占领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这条前人没有走过的独创的道路,是在全党的集体奋斗中开辟出来的,其中,毛泽东作出了最卓越的贡献。

他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武装斗争的重心转向农村,创造出坚持、发展农村根据地的系统经验,而且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从理论上初步对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作了阐明。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以及有关这条道路的理论的初步阐明,是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斗争的结果。

毛泽东同志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明确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深刻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的重要性。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因为坚持这样一条思想路线,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所以才能够在中国革命的转折关头,表现出革命的首创精神、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深远的战略眼光,提出关于中国革命发展的战略思想,从而为中国革命指明正确的道路。

尽管革命的发展还会遇到挫折,但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正是沿着这条道路最终走向胜利的。

  

(二)革命的危机与转折

  1931年9月18日深夜,根据不平等条约驻扎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向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了进攻。

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四个多月内,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东北人民陷入亡国的悲惨境遇之中,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关头。

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到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到主要矛盾地位,提出团结抗日的主张。

然而,面对日本的侵略,蒋介石采取妥协退让的政策,将“攘外必先安内”作为国民党最高当局对内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1933年下半年,蒋介石经过半年的准备,发动了对苏区的第五次大规模“围剿”,由于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被迫放弃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1935年1月,党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使党和红军转危为安。

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36年10月长征的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为后来抗日战争和整个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三)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在中共中央率领红军北上到达陕甘地区前后,日本侵略者利用国民党统治者的不抵抗政策,加紧对华北的侵略,使平津上空战云密布,整个华北危在旦夕。

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北平学生在1935年12月9日举行的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中,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由此开始的“一二·

九”运动迅速波及全国。

许多大中城市先后爆发学生运动,各地工人在全国总工会的号召下,纷纷举行罢工,支援学生斗争。

上海和其他地方的爱国人士、爱国团体也纷纷成立各界救国会,要求停止内战,出兵抗日。

抗日救亡斗争迅速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

中国已处在政治大变动的前夜。

把各种要求抗日的力量汇合起来,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御外敌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任务,而这一使命历史地落在中国共产党身上。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分析了日本侵略者打进中国之后社会各阶级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通过《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明确提出党的基本策略任务是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瓦窑堡会议是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全民族抗战兴起过程中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它表明党已经克服“左”倾冒险主义和关门主义,不失时机地制定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将要到来时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表明党在继遵义会议着重解决军事路线问题和组织问题之后,开始努力解决政治路线问题;

表明党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已经能够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蒋介石和国民党中央对日本的态度,在华北事变后也发生了变化。

据此,中共中央通过多种渠道向国民党方面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并公开放弃了反蒋口号,倡导国共两党重新合作。

1936年9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明确提出党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

从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这是党根据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引起国内阶级关系变化的实际状况而做出的一个重大政策变化。

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了蒋介石,逼蒋抗日。

事变一发生,张学良立刻致电中共中央,希望听取中共的意见。

中共中央经过认真研究,决定派遣周恩来去西安,经过谈判,促成事变的和平解决,迫使蒋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联共抗日”等六项承诺。

  西安事变在国共两党重新合作的客观形势逐渐成熟的时候,起了促成合作的作用。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自此以后,内战在事实上大体停止下来,国共两党关系开始改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在中国革命进程和国共关系即将发生重大变化的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大力加强党自身的思想理论建设和政治建设。

1937年5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党的苏区代表会议,批准了遵义会议以来党的政治路线。

接着,又召开党的白区代表会议。

7月和8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哲学(其中的两个部分后经修改,以《实践论》、《矛盾论》为题编入《毛泽东选集》),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法的高度,着重揭露和批判了长期存在于党内的主观主义错误。

这些都为迎接全国抗日高潮的到来,作了政治上、思想上的重要准备。

  1937年开始的全国抗日战争,既是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阶段,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据前两次革命的经验教训,正确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冷静地分析客观形势,制定了克敌制胜的正确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经过了艰苦卓绝、悲壮英勇的八年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革命力量得到发展壮大。

  

(一)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兴起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先后制造了“七七”卢沟桥事变和“八一三”上海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只有全民族团结抗战是中国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

1937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高举起抗日的大旗,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9月22日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实际上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全国各族人民、各进步党派、抗日团体和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侨胞热烈欢迎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并以不同形式参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民族大义为重,制定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正确战略、策略,实施动员人民、依靠人民的正确路线、政策,因而牢牢地掌握了历史主动权,成为团结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

  

(二)巩固及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为了贯彻执行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开辟敌后战场的重要战略决策。

八路军刚开赴抗日前线时,主要是直接在战役上配合国民党军作战,以少部兵力进行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武装的工作。

国民党在抗战初期表现出一定的抗日积极性,先后进行平津、淞沪、忻口、徐州及保卫武汉等战役,并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再加上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日军叫嚣的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彻底破产了。

  1938年10月27日日军占领武汉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日本在坚持灭亡中国的基本方针前提下,其侵华方针有了重要变化:

在正面战场上停止进攻的同时,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以打击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新四军,对敌后根据地实行“大扫荡”和“三光”政策。

与此同时,在日本的诱降下,国民党对日本消极抵抗,对内制造多起反共摩擦事件。

中国共产党对此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打退了第一次、第二次反共高潮。

  另外,中国共产党在同国民党顽固派斗争的同时,采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总方针,特别重视争取和团结中间势力,并且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国民党民主派、地方实力派、著名知识分子等广泛接触,共商国是,使他们了解共产党的主张,并逐步取得他们的信任,巩固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了国民党统治区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

  从1939年冬至1940年春,在国民党反动派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期间,为从根本上回答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毛泽东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工作,系统总结中国革命的独创性经验,先后发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完整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标志着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

  (三)加强根据地建设

  在日军将敌后抗日根据地作为军事进攻主要对象的情况下,党领导人民抗日力量肩负起抗击日军的主要责任。

到1940年底,党领导的军队由抗战开始时的5万余人发展到50万人,还有大量地方武装和民兵。

抗日根据地发展到跨华北、华中、华南的广大地区,加上陕甘宁边区共17块近1亿人口。

党领导的敌后抗战,大量牵制、消灭日军,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逐步成为中国抗战的重心。

  1941年至1942年,是世界法西斯势力极为猖狂,中国敌后抗战最为困难的时期。

党领导敌后军民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创造和运用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水上游击战以及派遣武工队等多种有效的歼敌方法,开展反“扫荡”、反“清乡”和反“蚕食”斗争,给日伪军以有力的打击。

  抗日根据地是全面贯彻和实现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坚强阵地。

党采取多种有力的政策措施,先后在解放区进行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进一步加强了抗日根据地建设,为战胜困难,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与思想基础。

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也是根据地建设的楷模。

1941年5月,中共中央批准颁布《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全面地体现了党的新民主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

  (四)抗战的最后胜利

  1943年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一系列重大胜利,党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也渡过严重困难,进入再发展时期。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隆重召开。

七大制定了党在新形势下的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为了建立新中国,当时重要而迫切的任务是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大会拟定了建立联合政府的具体步骤,制定了新民主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纲领,提出了实现中国工业化的宏伟任务。

大会宣布要让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把能否解放、发展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政党政策的根本标准。

  七大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

  全国代表大会。

它在革命面临新的重大转变的关键时刻,给予全党及时正确的指导,奠定了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的政治和思想基础。

大会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全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1945年上半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阶段。

在中国战场,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发动夏季攻势作战,逐步实现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为转入全面反攻创造了重要条件。

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

随后各根据地对日伪军进行全面反击。

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2日,日本代表在向同盟国的投降书上签字。

日本军队128万人向中国投降。

至此,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胜利结束。

中华民族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中国抗战的历程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是全民族利益最坚定的维护者,是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展为有120多万党员的大党,人民军队发展到120余万人,民兵260多万人,抗日民主根据地面积达到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

所有这些,为夺取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革命跨进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国内外形势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面临着两个命运、两个前途的大决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力量,在国民党坚持内战、拒绝和平的情况下,坚决将革命进行到底,仅仅用三年多的时间就打败了国民党,赢得了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不仅导致了旧中国的灭亡和新中国的诞生,而且从根本上规定了此后中国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发展方向。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力图通过和平的途径来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民主主义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