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6484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416.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设计.docx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实验教案设计.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设计.docx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设计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黄洋小学

 

胡江何正兴

 

一、声音的特性

【提出问题】

1、我们所接触到的各种声音中,有的听起来很尖、很刺耳,而有的听起来却很粗、很浑厚。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实际就是指音调的上下。

既然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那么又为什么会造成音调有高有低呢?

音调的上下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在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一样物体也能发出响度不同的声音。

那么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猜想或假设】

1、声音的音调的上下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2、声音的响度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

【设计实验】

实验方案:

物体的振动有两个参数:

振幅和频率。

振幅是指物体在一次振动中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而频率是指物体一秒钟振动的次数。

所以音调的上下与响度的大小应该与这两个因素有关。

为探究决定音调上下的因素,我们可以利用一把钢尺按在桌子边沿,使它一端悬空,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子边的长度来改变它振动的频率,并保证前后振动时振幅根本一样,观察声音的音调是否发生变化。

在研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大小时,我们可以借助音叉来进展,通过改变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来观察音叉振幅的大小。

但由于音叉的振幅较小,不便观察,我们可以利用乒乓球来放大其振幅。

所需器材:

课桌、钢尺〔或锯条〕、铁架台、乒乓球〔或泡沫小球〕、细线、音叉

【进展实验】

实验步骤:

〔一〕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1、如图1-1那样,将一把钢尺〔或锯条〕紧紧按在桌子面上,使钢尺的一端伸出桌子边沿。

用手拨动钢尺,听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振动频率〕。

2、使钢尺伸出桌子边沿的长度增加或减小,再次拨动钢尺,且保持钢尺振动的幅度与上面的一样,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同时注意听声音的音调变化。

3、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于表1中。

表1

实验次数

伸出桌子边的长度

钢尺振动的快慢

音调的上下

第一次

第二次

〔二〕决定响度大小的因素

1、如图1-2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或泡沫小球〕,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2、改变音叉发声的响度,再将发声的音叉快速轻触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再根据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来推断音叉振幅的变化。

3、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于表2中。

表2

实验次数

音叉发声的响度

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音叉振动的幅度

第一次

第二次

【分析和论证】

1、声音的音调的上下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2、声音的响度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

【评估与交流】

1、在本次探究中,你的猜想与结论是否一样?

如有出入,原因何在?

2、还可以利用哪些器材完成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的实验?

 

二、光反射时的规律

【提出问题】

用激光对平面镜照射,正对着照射、斜着照射,观察反射后的激光亮点,提出以下问题:

1、射向镜面的光反射后将沿什么方向射出?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与法线的位置在同侧、异侧还是重合?

3、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一定相等吗?

4、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吗?

【猜想或假设】

1、激光经镜面反射后,红色的亮点在正对镜面的身前,明确反射后的光线一定是沿原路返回。

2、激光经镜面反射后,红色的亮点位置不固定,明确反射后的光线沿着什么方向射出,无规律可循。

3、激光经镜面反射后,反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可能与激光向镜面入射的角度有一定的关系。

4、反射角可能等于入射角。

【设计实验】

A.如图2-1所示,取一个平面镜M,一可以绕轴ON水平转动的纸板E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轴线ON垂直于镜面,保持纸板E、F在同一平面上。

B.在A实验根底上,让一束激光沿着纸板斜射向O点,同时把纸板F向后转动,观察反射光线,重复几次操作。

C.沿反射光线的反方向用激光入射到平面镜上,观察反射光线的位置。

所需器材:

平面镜、白纸板、激光笔、直尺、水彩笔、量角器

【进展实验】

1、在纸板上画出入射光线AO,反射光线OD的径迹,改变入射光的入射方向两次,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径迹,如图2-2。

实验次数

入射角i

反射角r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按上述实验设计中C分别进展实验,并将结果记录入下表中,如图2-3所示。

入射光线

反射光线

AO

BO

CO

DO

EO

FO

【分析和论证】

由于光在空气中传播我们看不见,无法观察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我们将激光笔贴近硬纸板,根据光的反射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从实验记录中可以看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可以完全重合。

1、分析实验1得出的结论是:

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分析实验2得出的结论是:

光路是可逆的。

【评估与交流】

1、坐在教室前排两侧的同学,常常会看不清黑板上的字,是什么原因呢?

2、人为什么能看到并不发光的物体呢?

 

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提出问题】

1、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跟物体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

2、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还是实像?

【猜想或假设】

1、像与物体的大小是相等的。

2、像和物体分别到平面镜的距离是相等的。

3、像和物体的对应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4、所成的像是只能用眼睛观测的虚像。

【设计实验】

该实验是要探究物体与它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和位置关系。

而所成的像只能在平面镜中看到,其大小和位置并不能进展直接的测量,所以要通过一个外形完全一样的蜡烛来代替镜中的像来完成该实验。

所以,我们先取一块玻璃板,点燃一支蜡烛后立于玻璃板前,让蜡烛在玻璃板中成一个像,如图3-1所示。

然后,拿另一支蜡烛竖立在玻璃板后,前后、左右移动,直到蜡烛与像完全重合,并记下两只蜡烛的位置。

这样,像与物体的大小,以与物体与镜面和像与镜面之间的关系就可通过实验得到。

改变玻璃板前蜡烛的位置,再一次对实验结果进展验证。

所需器材:

玻璃板、大白纸、水彩笔、直尺、火柴、两支一样的蜡烛

【进展实验】

实验步骤:

1、在桌面上铺一大白纸,在纸的中央处画一直线,在直线上竖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

2、把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观察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

3、再拿一只同样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前面那只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只蜡烛的像的位置。

4、在纸上记下这两只蜡烛的位置,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连接起来,用刻度尺测量蜡烛和它所成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并记录于表中。

5、移动点燃的蜡烛的位置,按步骤1-4重做实验,也将测量结果与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于表中。

物体的位置

物体到玻璃板的距离

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像与物大小比拟

A

B

C

2、在一白纸上用墨汁写上A、B、C三个字母,当墨迹未干时将纸对折,然后摊开,这样在纸上就有2个对称的图形,再将一块玻璃板沿纸的对折线垂直于纸面竖起放置,从玻璃板前进展观察,你会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

由此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分析和论证】

1、从表中的测量数据可知,物体与像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是:

物与像的连线垂直于镜面,且物到镜的距离等于像到镜的距离。

2、在实验中,两只蜡烛的外形完全一样,从而能将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了:

物与像的大小是相等的。

【评估与交流】

1、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用玻璃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什么?

2、在玻璃板的同一侧,某同学通过玻璃板看到了同一只蜡烛的两个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四、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提出问题】

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

它们都是利用凸透镜使物体成像。

但是,照相机所成的像比被照的物体小,并且是倒立的;投影仪所成的像比物体大,也是倒立的;放大镜所成的像却是放大正立的。

这是为什么?

凸透镜成像是否有什么规律呢?

1、像的大小、正倒跟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2、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像,在光屏上成放大、缩小的像是以什么位置为分界的呢?

3、实像和虚像是否都能用光屏接收?

【猜想或假设】

1、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使用投影仪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

看来,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可能与物体和像的相对位置有关。

2、无论是照相机还是投影仪〔它们都成倒立的像〕,物体和像都在凸透镜的两侧,而放大镜〔成正立的像〕成像时,物体和像是在透镜的同侧。

看来,像的正倒很可能跟它与物体是否在同侧有关。

【设计实验】

1、拿一个凸透镜,用“太阳聚焦法〞找出凸透镜的焦点,测出焦距。

然后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的火焰,观察到的蜡烛能否用光屏接收,它比实际的烛焰大还是小,此时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满足什么条件?

2、从左到右依次在水平桌面上放蜡烛、凸透镜〔焦距在10cm-20cm之间〕和光屏,如如下图。

所需器材:

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刻度尺、光具座〔或直接利用水平桌面〕

【进展实验】

1、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

观察像的大小、正倒,分别测量物体、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几厘米,放好后重复以上操作,直到在光屏上得不到蜡烛的像。

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进展观察。

怎样才能观察到烛焰的像?

像在什么位置〔只需估测〕?

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

正立的还是倒立的?

按上述操作,把数据填入下表: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

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

像的大小〔放大或缩小〕

像的正倒

分析上表中的数据,按照探究开始时提出的问题,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选取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竖直立在水平面上,用一支点燃的蜡烛作为物体放在凸透镜的左侧,研究烛焰所成的像。

在凸透镜的右侧用一块白色的硬纸作屏,承接烛焰的像。

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较远的位置,逐渐靠近凸透镜,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并用刻度尺测出蜡烛到透镜、光屏到透镜的距离,把观测的结果和测量的数据记录入下表中: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cm)

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cm)

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

像的大小变化特点

【分析和论证】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成像的条件

成像性质

应用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

像的正倒

像的大小

像的虚实

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

照相机

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V=2f

F

倒立

放大

实像

v>2f

投影仪

U=f

不成像

0

正立

放大

虚像

v>u

放大镜

注意:

〔1〕物体靠近焦点,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就逐渐变大。

〔2〕像的正倒、虚实、大小都是相对于物体而言的。

【评估与交流】

为什么有的时候无论怎样左右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不能呈现烛焰的像,其原因可能是什么?

五、固体溶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

有很多物质在熔化时是先变软后再慢慢变成可流动的液体的,如蜡、橡胶、沥青等;而有些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没有变软、变稀的过程,而是直接变成液态,如冰、海波、铁、锡等,那么:

1、不同物质在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是否一样?

2、不同物质熔化时的熔点是否一样?

3、物质由液态变化为固态时,温度变化规律是否一样?

【猜想或假设】

1、不同物质在熔化时虽然状态变化过程有些不同,但要加热温度都会上升。

2、不同物质熔点不同。

3、物质凝固时,温度变化有无规律可循,取决于物质的种类。

【设计实验】

1、把一定量的海波和蜡分别放入试管中后,放在火焰上加热,然后用温度计测量它们的温度变化,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

2、把海波已熔化的试管放入冷水中冷却,再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

所需器材:

酒精灯、试管两支、烧杯、水、温度计、铁架台、石棉网、火柴、海波、蜡、钟表

【进展实验】

1、研究海波的熔化温度,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把结果记录在如下表格中。

时间/min

0

1

2

3

4

5

海波的温度/℃

蜡的温度/℃

2、如图5-2、图5-3所示,用方格纸上的纵轴表示温度,温度的数值已经标出;横轴表示时间,请写出。

根据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便得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根据你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总结海波和蜡在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特点。

3、研究液态的海波和蜡在凝固时的温度变化,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并把相应的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时间/min

0

1

2

3

4

5

海波的温度/℃

海波的状态

时间/min

0

1

2

3

4

5

蜡的温度/℃

蜡的状态

【分析和论证】

1、分析实验1中的数据,得出结论是:

2、分析实验2中的图像,比拟得出结论是:

3、分析实验3中的数据发现:

 

六、水的沸腾

【提出问题】

1、你认真观察过水的沸腾吗?

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

2、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是不是会越来越高?

3、水的沸点是否是个定值?

【猜想或假设】

1、水沸腾时,伴随着大量气泡上升。

2、水沸腾前温度一直上升,水沸腾时温度可能保持不变。

3、水的沸点可能与大气压强有关系。

【设计实验】

为了证实上述猜想1、2,设计如图6-1研究水沸腾的实验装置〔一〕;图6-2所示的实验装置〔二〕是为了验证猜想3而设计的。

所需器材:

烧杯、水、温度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中心有小孔的纸板、钟表

【进展实验】

1、用实验装置〔一〕把烧杯中的水加热至沸腾。

从90℃开始,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并把它填入下表中,然后在方格纸上作出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如图6-3。

时间/min

0

1

2

3

4

5

水的温度/℃

2、用实验装置〔二〕甲把水加热至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T1=℃;移走酒精灯,观测到水停止沸腾后,再换上如图乙设备。

拉伸活塞,立刻又观测到烧瓶中的水发生沸腾。

【分析和论证】

1、水在沸腾时可以观察到有气泡上升,并且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逐渐变大,到达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2、水在沸腾时,虽然继续给它加热,但是水的温度始终保持不变。

3、汽化存在两种方式:

和。

4、液体沸腾的条件是①达到沸点和②继续吸热。

5、液体的沸点还与液体上方的气体压强有关。

【评估与交流】

1、如何缩短水加热至沸点温度的时间?

2、水沸腾时和沸腾前气泡上升过程中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沸腾前气泡少且上升变小,沸腾时大量气泡上升且变大了?

3、水沸腾时,为何烧杯口出现大量的白气?

是否为水蒸气?

4、气压对水的沸点影响关系是什么?

 

七、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有什么关系

【提出问题】

在图7-1中,两个灯泡是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上的。

流过A、B、C各点的电流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

作出猜想。

分三次把电流表接入,分别测量流过A、B、C各点的电流。

你的猜想正确吗?

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否回答:

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

【猜想或假设】

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之间是相等关系。

【设计实验】

分别把图7-1中A、B、C各点断开,把电流表接入,测量流过的电流,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换上另外两个小灯泡,再次测量三点的电流,看看是否还有一样的关系。

下面分别是测量A、B、C三点电流的电路图。

如图7-2

所需器材:

干电池两节、小灯泡两只、开关、电流表、导线

【进展实验】

把测量数据记在下面表中,还可以把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扼要地写下来。

A点的电流IA

B点的电流IB

C点的电流IC

第一次测量

第二次测量

【分析和论证】

在串联电路中,电路中的电流处处相等。

【评估与交流】

实验中电流表是分三次接入电路中的,为什么没有选用3块电流表直接测量?

八、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提出问题】

如图8-1并联电路中干路的电流〔流过C点的电流〕和各支路的电流〔流过A、B两点的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

【猜想或假设】

可能满足并联干路中电流等于各支路的电流之和。

【设计实验】

分别把电路中A、B、C各点断开,把电流表接入,测量流过的电流,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换上另外两个小灯泡,再次测量三点的电流,看看是否还有一样的关系。

分别画出测量A、B、C三点电流的电路图8-2。

所需器材:

干电池两节、小灯泡两只、开关、电流表、导线

【进展实验】

实验次数

A点的电流IA

B点的电流IB

C点的电流IC

第一次测量

第二次测量

【分析和论证】

在并联电路中,流过A点的电流与流过B点的电流、;流过C点的电流与流过上述两点的电流之间的关系是:

【评估与交流】

1、实验中电流表是分三次接入电路中的,为什么没有选用3块电流表直接测量?

2、当电路中两个灯泡不一样大小时,电路中干路的电流和各支路的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

 

九、串联电路各点电压的关系

【提出问题】

如图9-1所示,两个小灯泡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上。

图9-1

1、AB之间、BC之间、AC之间的电压可能有什么关系?

2、串联电路中各局部电路的电压与总电压之间有什么关系?

【猜想或假设】

1、串联电路中的电流是各处相等的,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是否电压也会与电流有一样的规律呢?

2、串联的两个小灯泡能同时发光,说明各局部电路也一定有电压来维持,它们的电压之和是否与电源的电压相等?

【设计实验】

根据猜想与假设,需要对电路中的AB、BC、AC间的电压进展测量。

可以分三次把电压表并联在AB之间、BC之间、AC之间,分别测量这三个电压,比拟三个电压值,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换上另外两个小灯泡,继续用上述实验方法实验,通过屡次测量,看看是否有同样的关系。

把三次测量的电路〔图9-2〕分别画在下面:

所需器材:

干电池两节〔或学生电源〕、小灯泡两只、开关、电压表、导线

【进展实验】

1、观察实验器材,特别是所使用的电压表的量程与对应的分度值。

2、按照图9-1所示电路图连接好串联电路。

将电压表并联在AB之间,经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测出AB之间的电压U1。

将电压值填在实验表格中;再将电压表先后改接在BC之间和AC之间,分别测出BC之间电压U2和AC之间的电压U3,填在实验表格中。

3、换上另外两个小灯泡,用同样的方法进展第二次测量。

实验数据的记录表格:

实验次数

AB间的电压U1/V

BC间的电压U2/V

AC间的电压U3/V

第一次测量

第二次测量

【分析和论证】

通过对实际测量结果的分析回答:

1、测量结果说明了什么?

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2、串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是:

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局部电路的电压之和,即U3=U1+U2。

串联电路有分压作用。

3、将你得出的最后结论与串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进展比拟,发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评估与交流】

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展回顾分析,并思考在探究过程中,实验设计有无不合理的地方,操作过程有无失误,测量结果是否可靠。

交流应贯穿于整个探究活动中,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展交流,也可全班交流。

实验须知事项:

1、在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

2、应按一定顺序连接电路;

3、连接好电路后,先用开关试触电压表的最大测量值为15V的量程,观察电压表指针偏转情况;

4、确认连接无误后再闭合开关,观察示数,如电路电压不超过3V,可改为3V的量程进展测量。

5、要采用更换小灯泡的方法,进展屡次测量。

为什么?

 

十、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提出问题】

如图10-1所示,将L1和L2两个小灯泡并联起来接到电源上。

1、L1两端的电压和L2两端的电压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

2、并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与各个支路两端的电压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实验】

根据猜想与假设,需要对电路中L1两端的电压、L2两端的电压与总电路两端的电压进展测量。

可以分三次把电压表并联在L1两端、L2两端与总电路两端,分别测量这三个电压,比拟三个电压值,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换上另外两个小灯泡,继续用上述实验方法实验,通过屡次测量,看看是否有同样的关系。

把三次测量的电路〔图10-2〕分别画在下面:

所需器材:

干电池两节〔或学生电源〕、小灯泡两只、开关、电压表、导线

【进展实验】

1、按照图10-1所示电路图连接好并联电路。

将电压表并联在L1两端,经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测出L1两端的电压U1。

将电压值填在实验表格中;再将电压表先后改接在L2两端和总电路两端,分别测出L2两端电压U2和总电压U,填在实验表格中。

2、换上另外两个小灯泡,用同样的方法进展第二次测量。

实验次数

L1两端的电压U1/V

L2两端的电压U2/V

总电压U/V

第一次测量

第二次测量

【分析和论证】

通过实验可以得出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是:

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即U1=U2。

 

十一、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

 

【提出问题】

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

【猜想或假设】

1、滑动变阻器为什么能改变连入电路中的电阻?

2、要使灯泡和变阻器中的电流大小一样,变阻器应与灯泡串联还是并联?

3、要能控制电流的大小,应试使用变阻器上的哪两个接线柱?

4、如图11-1所示,当滑片向A端滑动时,灯泡的亮度如何变化?

【设计实验】

实验要求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因此我们应对滑动变阻器的结构有所了解。

在实验之前,观察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完成下面的问题:

1、滑动变阻器主要由几局部组成?

2、变阻器滑片上的小金属片上的两数据的含义?

3、电阻丝什么位置的绝缘漆被刮去了?

4、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是不变的?

5、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最大?

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最小,几乎为零?

6、移动滑片时,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随着改变?

朝哪个方向移动时电阻变大?

分析:

1、构造:

滑动变阻器是由瓷筒、套在瓷筒上外表涂了绝缘漆的电阻丝绕成的线圈、瓷筒上方架在绝缘架上的金属杠、以与套在金属杠上的滑片组成。

2、原理:

靠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丝长度来改变电阻。

3、作用:

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或改变某一导体〔或用电器〕两端的电压,有时还起保护电路的作用。

要使电路中灯泡的亮度发生变化,必须使电路中电流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