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96505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docx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docx

课外古诗词诵读

浣溪沙⑴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⑵,去年天气旧亭台⑶。

夕阳西下几时回⑷?

无可奈何花落去⑸,似曾相识燕归来⑹。

小园香径独徘徊⑺。

一、作者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

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二、注释译文

(一)词句注释

⑴浣溪沙:

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沙,一作“纱”。

⑵一曲新词酒一杯:

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诗意:

“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

一曲,一首。

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

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

酒一杯,一杯酒。

⑶去年天气旧亭台:

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

此句化用五代郑谷《和知己秋日伤怀》诗:

“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

”晏词“亭台”一本作“池台”。

去年天气,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

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旧,旧时。

⑷夕阳:

落日。

西下:

向西方地平线落下。

几时回:

什么时候回来。

⑸无可奈何:

不得已,没有办法。

⑹似曾相识:

好像曾经认识。

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

燕归来:

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燕归来,春中常景,在有意无意之间。

⑺小园香径:

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

因落花满径,幽香四溢,故云香径。

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

独:

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的意思。

徘徊:

来回走。

(二)白话译文

填曲新词品尝一杯美酒,时令气候亭台池榭依旧,西下的夕阳几时才能回转?

无可奈何中百花再残落,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独自在花香小径里徘徊。

三、作品鉴赏

全词抒发了悼惜残春之情,表达了时光易逝,难以追挽的伤感。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

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

“夕阳西下几时回?

”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修辞:

对仗工整。

为天然奇偶句,此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

理解: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然而这暮春天气中,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

生活哲理: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小园香径独徘徊”,即是说他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心情无法平静。

这里伤春的感情胜于惜春的感情,含着淡淡的哀愁,情调是低沉的。

采桑子1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2,绿水逶迤3。

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4。

无风水面琉璃滑5,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6,惊起沙禽掠岸飞7。

一、创作背景

这组词是欧阳修晚年退居安徽颍州西湖时所作。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

迩来俯仰二十年间······思颍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思颍诗后序》)。

二十二年之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

从43岁至颍州到65岁归颍定居,欧阳修在颍州居住的日子共有3年多,也因此对颍州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晚年致仕后,他或结伴同游,或乘兴独往,经常徜徉于画船洲渚,充分领略了颍州的山水风光,把西湖风物之美和对西湖的喜爱之情诉诸笔端,写下了纪游写景的组词《采桑子十首》。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

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历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

卒谥文忠。

政治上曾支持过范仲淹等的革新主张,文学上主张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

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

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

有《欧阳文忠集》。

二、注释译文编辑

(一)词句注释

1.采桑子:

词牌名。

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阕各四句三平韵。

2.轻舟:

轻便的小船。

短棹:

划船用的小桨。

西湖:

指颍州西湖。

在今安徽省阜阳市西北。

3.绿水:

清澈的水。

逶迤:

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

4.隐隐:

隐约。

笙歌:

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5.琉璃:

指玻璃,这里形容水面光滑。

6.涟漪:

水的波纹。

7.沙禽:

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二)白话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

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

看,那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相见欢①

朱敦儒

金陵②城上西楼③,倚清秋④。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⑤,簪缨⑥散,几时收⑦?

试倩⑧悲风吹泪,过扬州⑨。

一、作者简介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

靖康、建炎间,屡召不起。

1133年(绍兴三年)以荐补右迪功郎,1135年(绍兴五年)赐进士出身守秘书省正字(校正文字的官吏)。

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

晚落致仕,除鸿胪少卿,秦桧死,依旧致仕。

1159年(绍兴二十九年)卒。

有词三卷,名《樵歌》。

朱敦儒早年以清高自许,不愿做官。

北宋末年大变乱发生,他经江西逃往两广,在岭南流落了一个时期。

朱敦儒一生的七十多年中,做官的时间很短,长期隐居在江湖之中,被称为“天资旷逸,有神仙风致”的词人。

所以,他的作品有很大一部分反映闲适的生活。

创作背景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

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

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二、注释译文

(一)词语注释

①相见欢:

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等。

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金陵:

南京。

③城上西楼:

西门上的城楼。

④倚清秋:

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⑤中原乱:

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⑥簪缨(zānyīng):

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⑦收:

收复国土。

⑧倩:

请。

⑨扬州:

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二)白话译文

倚靠在南京西门上的城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流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

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三、作品鉴赏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登高》中也说:

“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

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

“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

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

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

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

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

“几时收?

”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

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悲风,当然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

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

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

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如梦令⑴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⑵,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⑶,误入藕花深处⑷。

争渡⑸,争渡,惊起一滩鸥鹭⑹。

一、创作背景

此为忆昔之词,非当时当地所作。

李清照十八岁之前到汴京,二十四岁时,翁舅赵挺之被罢相,不久她便随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离开京城到了青州,也离开了与她有诗词唱和之谊的前辈晁补之、张耒等人。

赵明诚是金石学家,“屏居”初年,李清照的创作雅兴,一度转移到与丈夫共同搜集、整理、勘校金石书籍方面。

所以此词当是作者结婚前后,居汴京时,回忆故乡往事而写成的,也就是词人十六七岁至二十三四岁之间的作品。

细审作者行实,此词大致可系于她十六岁(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之时,是时她来到汴京不久,此词亦当是她的处女之作。

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二、注释译文

(一)词句注释

⑴如梦令:

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

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勗创作。

《清真集》入“中吕调”。

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

⑵常记:

长久记忆。

溪亭:

临水的亭台。

⑶兴尽:

尽了酒宴兴致。

⑷藕花:

荷花。

⑸争:

怎,怎么。

⑹鸥鹭:

泛指水鸟。

(二)白话译文

还记得那次在溪边亭中游玩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兴以后大家乘着夜色赶快掉转船头,却不料走错了路小船划进了藕花深处。

怎么出去呢?

怎么出去呢?

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鸣鹭。

三、作品鉴赏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

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