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选择题.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96665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选择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古诗词选择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古诗词选择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词选择题.doc

《古诗词选择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选择题.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诗词选择题.doc

诗文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苏州高新区整理资料

1.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而今有人说"床前"不好,应改为"窗前"。

其实,李白所说的床并非寝具,而是说的水井边的一圈栏杆。

有人将诗中的"床"理解为寝具()

A.是对认识的发展B.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

C.犯了教条主义错误D.不是对事实的反映

2.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有著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柳宗元也有名句"欵乃一声山水绿"。

同是一个"绿",可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形容词。

据此回答6-7题。

前后两个"绿"字都是()

A.客观实际B.诗人大脑的产物

C.诗人对客观实际的认识D.诗人的主观想象

3.以下是叙述京杭大运河开凿的四首诗,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帝业兴亡世几重?

风流犹自说遣踪。

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几龙。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来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从哲学上看,南北大运河的开通表明()

A.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变自然

B.人类的智慧具有创造物质的能力

C.自然物的客观存在、属性和规律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物的前提

D.意识能够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4."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自然界是客观的             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C.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D.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

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    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            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苏轼诗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6.这首诗主要说明()

A.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B.意识很难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

7.找出与上述诗句意思相近的选项是()

A.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D.将欲夺之,必先予之

8."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告诉我们()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能动作用       B.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C.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D.事物的前途是光明

9."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其哲学寓意是()

A.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    B.矛盾着的事物及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C.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D.矛盾双方在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10."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这句诗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A.普遍联系B.变化发展C.新事物不可战用胜D.矛盾上事物发展的动力

11.朱憙《观书有感》: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作者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说明观书的体会。

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

(1)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2)规律是客观的,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3)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4)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A.

(1)(4)B.

(2)(3)C.

(1)(3)D.

(2)(4)

12."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

⑴矛盾和事物不可分⑵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⑶事物就是矛盾,矛盾就是事物⑷任何两事物都是矛盾关系

A.⑴⑵⑶⑷B.⑴⑵⑶C.⑴⑵⑷D.⑵⑶⑷

13.南北朝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王安石则有"一鸟不鸣山更幽。

"的名句。

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

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王安石()

A.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B.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C.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       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

14.杨万里诗云: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为增添春节喜庆,植物学家在冬天培育出盛开的莲花。

材料中包含的哲理是()

A.事物随人们的心情而变

B.不同时代,规律有不同的表现

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就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

15.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诗中蕴含的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6."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这两句唐诗蕴涵哲理()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创新不可守旧  B.发展就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新出现的事物变化总比旧事物优越

17."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这句诗蕴涵的哲理是()

A.外因推动着事物的变化            B.联系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条件

C.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事物变化呈现规律性的表现

18."豪化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王安石的这句诗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A.精神追求比物质追求更重要       B.精神满足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的

C.事物总是有其两点而不是一点     D.创造在先,享受在后

19."泾溪有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听说有沉沦。

"这首诗从哲学上告诉我们

A.事物是变化多端,难以预料的

B.遇事三思就能逢凶化吉月

C.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D.真相只对事物本质的反映,假相是时事物本质的掩盖

20."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A.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上相互联结的D.严寒冬天的过去就是春天的到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