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识规矩颂》简释南怀瑾精编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6668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识规矩颂》简释南怀瑾精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八识规矩颂》简释南怀瑾精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八识规矩颂》简释南怀瑾精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八识规矩颂》简释南怀瑾精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八识规矩颂》简释南怀瑾精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八识规矩颂》简释南怀瑾精编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八识规矩颂》简释南怀瑾精编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八识规矩颂》简释南怀瑾精编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八识规矩颂》简释南怀瑾精编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八识规矩颂》简释南怀瑾精编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八识规矩颂》简释南怀瑾精编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八识规矩颂》简释南怀瑾精编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八识规矩颂》简释南怀瑾精编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八识规矩颂》简释南怀瑾精编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八识规矩颂》简释南怀瑾精编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八识规矩颂》简释南怀瑾精编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八识规矩颂》简释南怀瑾精编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八识规矩颂》简释南怀瑾精编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八识规矩颂》简释南怀瑾精编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八识规矩颂》简释南怀瑾精编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识规矩颂》简释南怀瑾精编版.docx

《《八识规矩颂》简释南怀瑾精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识规矩颂》简释南怀瑾精编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识规矩颂》简释南怀瑾精编版.docx

《八识规矩颂》简释南怀瑾精编版

《八识规矩颂》简释——南怀瑾

《八识规矩颂》颂文

唐 三藏法师 玄奘 作

  前五识颂

  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瞋痴。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第六识颂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

  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第七识颂

  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第八识颂

  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薰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

了解了上面这些基本道理,现在再来研究玄奘法师所作的《八识规矩颂》。

他把八识分成四类,每一类各作三颂。

现在先讲前五识:

  

(一)“前五识颂一”

  【性境现量通三性】:

前五识(眼、耳、鼻、舌、身)所缘的只是三境(性境、独影境、带质境)中的性境;能缘的只是三量(现量、比量、非量)中的现量;而它的业性,则通于善、恶、无记三性。

  【眼耳身三二地居】:

前五识如果以禅定的境界来讲,进入初禅的时候,鼻、舌两种识还有轻微的作用,到达二禅以上,就完全停止作用;而眼、耳、身这三种识,二禅还有作用,三禅以上就停止了。

道家在静坐中要打通任督二脉、奇经八脉;密宗要打通三脉四轮,都是为了要进入初禅的准备。

这些气脉打通以后,才可以在定中达到停止呼吸。

怎样才算真的停止呼吸呢?

我们可以把灯草或鸡毛,放在入定的人的鼻子前面,灯草与鸡毛都不动了,才算是真的停止呼吸。

在定中停止呼吸,并不死亡,他与死亡最大的区别,就是身体非常软而带温暖,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修道的人,要恢复到婴儿的状态,婴儿就表示柔软。

一般没有实际修证工夫的人,误把入定中停止呼吸的现象,当做死亡,这一类公案很多,现在只提示一个给大家做参考。

  在四川新都有一座宝光寺,是禅宗的大丛林,有一位从终南山下来的出家人,在宝光寺挂单,他禅定工夫很好,宝光寺的人在他入定的时候,弄不清楚,以为是死亡,就把他烧埋了。

等他出定后,找不到自己的身体,就一天到晚鬼叫着:

“我呢?

我呢?

”宝光寺附近有一个很著名的名胜——桂湖,所谓“秋满荷花桂千株”,一到秋天,桂花香飘闻数十里。

有有这么优美的环境,所以,寺中经常都住有几百人。

但是,自从这个和尚闹鬼以后,大家都不敢住,最后只剩下二十几个人。

而这个和尚还是一天到晚的叫:

“我呢?

我呢?

”宝光寺因为经常住的人多,因此厕所像部队的建筑方式一样,一排有几十个位置。

有和尚到厕所里去解大便的时候,他就把草纸送到人的面前,胆小的,一见这情形,吓得拉着裤子就跑了,胆子大的,把纸接过来用,而鬼就开始问:

“我呢?

我呢?

”这样闹了很久。

    后来华山来了一个出家人,与这个鬼是师兄弟,晓得这个情形,就埋怨那些人,为什么一点修持的经验都没有,把入定当做死亡,结果闹成这样,他只好想办法来超度他。

当天晚上就嘱咐寺里,在这个“鬼”原来打坐的房间里,生了一盆火,又准备了一缸水,这个出家人就在房间里面打坐。

到了半夜,鬼又问了:

“我呢?

我呢?

这个和尚就说:

“你在火里头。

”鬼到火里头找了半天,找不到,又跑出来喊:

“我呢?

我呢?

”和尚又说了:

“你在水里。

”鬼在水里也没有找到,又喊着说:

“我呢?

我呢?

”此时和尚就大声的喊他的名字说:

“某人,你知道我是谁吗?

我就是你的师兄。

师弟啊!

你为什么这么笨,你现在水里也去得,火里也去得,为什么还要贪恋那个臭皮囊。

”这个鬼一听,哈哈大笑,就归于寂静,从此就不闹鬼了,因为鬼开悟而解脱了。

  【遍行别境善十一】:

前五识与意识配合起来,所产生心理活动,与三十四个心所相应:

遍行五(作意、触、受、想、思);别境五(欲、胜解、念、定、慧);善十一(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入逸、行舍、不害)。

  【中二大八贪瞋痴】:

又与以下各种心所相应——中随烦恼二(无惭、无愧);大随烦恼八(不信、懈怠、放逸、掉举、昏沉、失念、散乱、不正知);根本烦恼贪、瞋、痴等。

  

(二)“前五识颂二”

  【五识同依净色根】:

净色根与浮尘根有别,人们肉眼所能见到的眼根(眼球)耳根(耳朵)等,应为浮尘根,各浮尘根之内部,尚有一种即现代生理学所讲的眼神经,耳神经等,这些神经系统,还是由四大种所造,属于色法范围,五识的生起,要靠这些神经作用,而神经相状微细,其体清净,故称净色根。

  【九缘八七好相邻】:

前五识虽然有浮尘根净色根依持,如果没有他缘,亦不能生起。

诸识需靠的缘数如下:

眼识九缘(明、空、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耳识八缘(耳识不要靠光明可以听到声音,所以耳识除明以外,只要其他八个缘);鼻舌身七缘(因为鼻、舌、身等三识的生起,不要距离与光明。

所以这三种识除了空、明以外,只要七缘就可以)前五识所需要的缘大同小异,因此好相邻近也。

  【合三离二观尘世】:

这一句所讲的合与离,也就是上一句所讲的要不要空(距离)的道理一样。

鼻、舌、身与香、味、触等外尘,要相合的时候,才有感受,有了距离反而不兴。

眼、耳则不然,一定要有距离,才能够看到东西,听到声音。

其观察尘世,有这样的不同。

  【愚者难分识与根】:

这里所说的愚者,并不是指没有知识的人,相反的,许多博学多闻者,对于人类的生理,也只能了解到眼睛、耳朵等的作用,是靠神经细胞,而神经细胞在唯识学上,只承认是净色根,还是属于物理范围。

一般普通人,因为没有“定”的修持,无法在定中体会出还有一个超出物理范围以外的精神生命作用,这一种精神生命,在唯识学上称为“识”。

所以说,一般普通的人,对于识与根,是很难分别清楚的。

  【变相观空唯后得】:

一般学佛修道的人,在理论上,都懂得说“空”,但是一做起工夫来,比一般普通人还要执著。

例如静坐来说:

有些人在静坐中,拼命想要打通任、督二脉,他对寿命长短、身体健康的欲望,比普通不学佛不修道的人还要厉害。

包括大小乘佛学道理的三十七道品里,四念住的身念住,就是要我们时时把身体观空,而一般学佛的人,反而对身体执著得更厉害。

因此,学佛修道要有成就,应破除把幻化虚妄之相执为实有,同时如肉眼等,亦需突破其限制,达于透视一切物理的质碍,进而观察诸法(实个之究竟),这就是转识成智的功用,也就是超凡入圣的基础。

前五识的转识成智,是在得根本智之后,同时前五识不能直证真如本性,必须由根本智变起真如之相而观之,所以前五识在果位上,称为后得智。

由此,可见要想成佛作祖,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果中犹自不诠真】:

前五识不在因地转,而在果地中转。

所以,纵然修成四果罗汉,还不知前五识的根本在哪里。

虽然说前五识在证佛果之时,转为成所作智。

而成所作智依色根起,外取境相为用,虽属现量,但只能观察诸法事相,不能观察诸法真理,因位如此,果位亦不例外。

它必须在证到根本智以后始转,所以属于后得智,又于果位中不直证真如本性,所以说:

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

前五识所依的根属色法。

色法在菩萨位十地以前均属有漏,必须第八识转为大圆境智,光明初发成佛的一刹那,其所持之五根,始转为无漏色法,依此无漏色法所发之五识,亦成为无漏五智,此五智成办一切佛事,所以称为成所作智。

  【三类分身息苦轮】:

三类者,饿鬼、畜生、地狱;也可说是对地前菩萨示现的千丈胜应身,对二乘凡夫示现丈六劣应身,对余道众生示现各类变化身。

十地以上菩萨及佛,才有资格三类分身。

所以我们不但不要看不起别人,就是一只狗一只猫,说不定就是菩萨的化身。

因为菩萨要度化众生,必须变为其同类,才可接近而度化之。

在所有菩萨当中,我最钦佩地藏王菩萨,民间以为他是幽冥教主,曾发下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豪语。

而其实佛嘱咐他救度现在未来三界众生,并不限于地狱。

可是也只有他有资格敢在地狱度众生,因为他住在地狱,等于住在观光饭店那么舒服。

所以说,能够三类分身的佛菩萨们,他们是永远息灭苦轮。

现代时下一般人谈到禅,认为进到见山不是山就是禅的境界,如果一个人被债务所逼,在心神不定的状态之下,面前走过一个人都认识不清,这种见人不是人难道也是禅吗?

因此,真正的禅,是要讲实证的,同时自己要能够拿出修持的证据来,不然的话,一切都是空谈。

——————————————————————————————————————————

  (三)“意识颂一” 

  【三性三量通三境】:

心的作用、意识的功能最糟糕也最伟大。

佛学上有两句名言: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所以佛学是绝对的心物一元论。

心识的作用,非常微细而复杂。

如果要研究唯识,对于《瑜伽师地论》这本书,一定要做深入的探讨,绝不要认为懂得《八识规矩颂》,就是懂得唯识了。

意识也有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作业。

帮助意识作用的,是前五识,而它幕后的指使人,是第七识,再加上一个后台老板第八识。

《西游记》所描写的孙悟空与牛魔王,也可说是暗喻意识的作用。

前五识是通善、恶、无记三性,而意识却具备了三性。

他能缘的量,通有现量、比量、非量之三量。

他所缘境,通有性境、带质境、独影境之三境。

  现在特别提出请大家注意的,就是“意识自性”。

意识的自性是明了分别。

现在大家坐在这里听课,对我所说的道理,能够很明白的领会与分析,这是意识配合了前五识所起的明了分别作用(当然当它后台老板的第七、第八识也跟着起作用),当你看到我在黑板上写字,口里一边说话,而你们脑子里非常清明,没有一点杂念的时候,这是心里率尔心的突起,当下即是意识配合前五识所缘的现量。

如果借用文字上的描写,就是:

斜风桅渡里,细雨燕双飞。

意识的自性既然是明了与分别,多半属于比量与非量,如果我们在不起分别一念不生的时候,脑子里对现成的境象,明明白白,这一种清明自在的境界,是意识的现量。

不过这种现量,是非常难于把握的。

不管修那一种法门,做那一派工夫,只要在率尔心一起,而不再加以波动,使意识的现量境界,明明白白的、清清爽爽的摆在那里,这就是禅的定慧的起始,即净土的自性弥陀、密宗的曼荼罗有了眉目;也是六祖所悟到的: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是儒家所说的“清明在躬”。

这就是意识的现量。

而这意识的现量与前五识一配合,分别心马上就起来,而分别心大半属于比量,所谓想入非非,更是非量的境界。

因此,要怎样把握住意识的现量境界,正是学道修持的初步。

譬如许多打坐的人,可能都有一种经验,不打坐还好,还蛮清静,一打坐心绪更紊乱,这是什么道理呢?

因为一打坐的时候,我们往往就加上“我要打坐”“我要修道”的心,把意识的现量境界破坏了。

禅宗有一句话:

水净沙明。

就是形容对境一念不生的境界。

在这里特别要注意的,对境无心,并不是对境睡觉。

所以对境无心(无念),是什么都知道,都明白,就是不起分别心。

于此我们便可以体会出智与识的分别,能明白一切的是心,能分别一切的是识。

唯识虽然很难研究,但是能够体会到心、识的作用,可以说大原则已把握住了。

  如果能够到达这种境界,智慧(般若)的成就自己都会感到很惊奇。

这个时候来看一切佛书,就好像是别人在替自己说话一样,同时还可以辨别里面的权实与高低,一切佛理与宇宙法则,就好像是从自己胸中流露出来一样,一点神秘都没有,大道就摆在自己的面前,触目皆是。

  “意识”除了现量的性境外,有时候是现量的带质境,就是把过去的影像保留住,这种情形,产生在男女相悦的心理上特别多。

例如《西厢记》里崔莺莺所做的一首诗: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就是带质境。

当我们心有专注的时候,见到外物一动,就以为是心里所想的东西。

一般人所说的见到鬼,大都是基于这种心理之下的“带质境”。

  上面所提的是“意识”的“性境与带质境”,现在要讲的是与做工夫有很严重关系的【独影境】。

独影境是意识的反面作用。

独影境生起于梦中、精神病状态、快要死亡时候的昏迷中,或打坐定中、昏沉散乱境界的时候。

因此,学打坐的人就须加以注意,在这里可能有打坐工夫很好的人,当你们在打坐中,明了意识不完全清晰,在昏沉不昏沉时有些影子在晃动,这就是独影境。

在打坐中,凡是有境界,有幻影,没有达到清明在躬,都是小脑的脉轮气脉没有打通,还陷在独影的境界里,这是很严重的。

可是独影境也有它转为好的一面,这种独影境界一过去,可转为明了意识,在这转的过程一刹那,就会发起神通作用。

不过神通与神经一线之隔,智慧与工夫没有到达的时候,千万不要乱搞,如果弄不好会被送到精神病院。

刚才临上课之前,有一位同学来与我谈话,说他昨天晚上突然体会到一个境界,问我对不对。

我问他几个问题,他都答得很好,在过去他是无法有这种见解,原来也不是学问很渊博的人,可见人的本性智慧是原有的,只要你达到这个境界,它就会自然的发出来,丝毫无法加以勉强。

  梦中的独影境,在佛学范围归纳为病梦、想梦、思梦、曾更梦、引起梦等。

我们一般人都有这类经验,有时候梦到被鬼压到,这不是湿气重,就是消化不良。

或在梦中往上飞,有时候往下沉,这一部份属于心理作用,大部份还是由于气的上升与下坠之故,这是病梦的大概。

我们对于远离的亲属朋友,往往会在梦中相见,这是由于思想构成的梦。

想与思在唯识学上是有分别的,想比较粗,同时在想的时候,一定带着有像,不想的时候,像就消失了。

而思不同,它在心理的作用上,比较微细。

我们思念一个人,或一样事情,尽管整天忙着做事,而思的念头始终挂在心上去不掉,这是思的作用。

  另有一种梦很奇怪,即引起梦。

引起梦是曾更梦的相反,我们大家平时所做的梦,大都属于曾更梦,曾更就是曾经经验过的。

我试问大家,你们有没有做过从没有见过的东西、或是景像、人物的梦,我们所做的梦,可以说都可用知识与经验来解释的,不过有时候是片断而不完整,有时候比较紊乱而不清晰。

而引起梦就不这样,它是先做了没有经验过的梦境,以后再在日常中出现。

如果禅定工夫能够达到二禅以上,在偶然小昏沉之中,像梦境一样,可以见到没有经验过的东西,这是超过我们这个欲界以外的境象,虽然像梦境一样呈显出来,却倒也颇为真实。

  在佛法里,有一种专修禅定,可以利用做梦的方法,在禅定中发生前知,可以预先知道没有经验过的事情。

这也就是前面所讲的引起梦的一种。

我年轻的时候,倒是时常做过引起梦,很多地方很多人,先在梦中见到,而后才证实的。

例如有一次我去四川峨嵋的一个庙中,就感觉到非常熟悉,原因是我在梦中已经来了好几次。

同时在庙侧面围墙以外,记得还有一条很险隘的山路,询问于住持和尚,据说这条路已经封闭几十年了,现在可能走不通,并且路中有很多大蛇和猛兽,路两旁又是万丈深坑,也没有人敢去。

后来我得到住持的同意,把这一条路打通了,路两旁虽然是万丈深坑,但都长满了草树,把人的视线遮住,所以也不那么可怕。

这一条小路,由于封闭几十年没有人走,因此掉下来的树叶,都烂在路上,积了一层很厚的叶泥,走在上面,又香又软,真是悠哉游哉,使人有飘飘欲仙之感。

此一小径,通往一个山峰,称为莲花峰,我时常躺在莲花峰的石头上,真有“迎面看青天,谁与一般同”之慨。

  因此,我们不要看不起“独影境”,神通的发起还得靠它,而它是由第六意识的功能所发动。

平时有人问到神通,我都不赞成的回说不要打妄想,原因是定力与智慧没有到达那个程度,而整天胡思乱想的要搞这个,恐怕神通发不起来反而弄成神经。

现在为了讲学理,所以也把神通的道理提一下,不过要注意的,神通有时虽可采为宏法的方便,却须谨慎,它可不是道。

一般大禅师们,在还没有悟道以前,有的神通还蛮大,悟道以后,就舍弃神通的玩弄,而进入自性妙用的平实境界,就是这个道理。

在唯识学上,其实还有很多科学性的东西,可惜当时弟子们并没有提出来问,所以释迦佛也保留不讲了。

据我的看法,独影意识的功能,在定中,并不是由于昏沉而发动的,应该已经是“由意识转为妙观察智的神通妙用”了。

  【三界轮时易可知】:

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

我们这个太阳、月球、地球的宇宙,只是欲界中的一小点。

三界包括六道(天、阿修罗、人、饿鬼、畜生、地狱)在内。

轮,就是轮转,在佛学中就是轮回的意思。

过去我在西藏,有一位密宗的大喇嘛告诉我,孙中山先生是色界中大自在天的天主下凡,来救我们中国的。

我们在六道中轮回,并不是佛、菩萨、上帝做我们的主宰,都是我们自己的意识受业力所牵引。

这种道理,我们只要在日常生活中便可体会得到。

当我们的行为或嗜好形成习惯以后,就很不容易改变,这就是业力所使然。

我们不要说得太远,如果现在我们把心中一切烦恼统统放下,就是天堂,如果心中填满一切欲望,当下就是地狱,这不是现在我们都可觉察得到吗!

  【相应心所五十一】:

第六意识与五十一种心理作用相感应。

五遍行:

作意、触、受、想思。

五别境:

欲、胜解、念、定、慧。

十一善:

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六根本烦恼:

贪、瞋、痴、慢、疑、恶见。

二十随烦恼:

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四不定:

悔、睡、眠、寻、伺。

共有五十一个。

  【善恶临时别配之】:

第六意识起念,是善、恶、无记,临时由五十一心所,分别支配与之相应,不会有毫厘之差。

——天机活泼泼——

  一般人在没有“明心见性”之前,所用的是“识”。

识的自性是识别,其作用随境象而变动,所以称做妄识,或神识。

在见道以后,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就转为“成所作智”。

  普通人的观念以为“成道”以后,便“跳出五行外,不在三界中”了,到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境地。

就以静坐入定来说,认为入定是什么都不知道,这是个很严重的错误。

以佛学三世因果来推论,入定如果是什么都不知道的话,来生恐怕会投生畜生道。

这样的静坐,我希望大家千万不要搞。

后来从禅宗转出来的宋明理学所讲的“不动心”,我们切莫望文生义而有同样的错解。

  譬如宋明学案上说,有一个人得了全身硬化的病,在梦中见到一个老人问他:

“你最近病况如何?

”他说:

“已经好一点了。

”老人说:

“我不问你这个病,我是问你的‘心’病。

”他反问:

“我心有什么病?

”老人说:

“你执心不动,安得不病!

”他说:

“我二十年做工夫,就是求得此心不动,怎么算是病呢?

”老人说:

“你是读书人,诗经上面有二句话‘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天机是活泼泼的,你怎么可以认为‘不动心’就是‘道’呢?

你这样执心不动,当然影响到身体生病。

”这个人听了老人的话,出了一身冷汗,就很恭敬的问老人的姓名,老人只答说是青城丈人。

他醒来的时候,发现所盖的棉被与垫被,都被冷汗湿透了,病也因此好了。

由此可见,“入定”“无念”“不动心”绝对不是什么都不知道,这一点请特别留意。

——“转识成智”——

  现在再把八识转成四智的道理,大略的讲一讲:

  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

“眼耳身三二地居”,眼耳身三识在进入三禅以后就停止了作用,可是要等到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的时候,它也跟着转为无漏智,配合六、七、八识,成办一切佛事,所以称为成所作智。

  第六意识本来是“妄想心”,但由于“理”“行”的修持工夫,最先转为“妙观察智”,妙观察智在《金刚经》上说,就是般若(智慧)的境界。

至于第七末那识与第八阿赖耶识,则在修行中分别转为平等性智与大圆镜智。

  就此,六祖慧能大师有二句话描述:

“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

”我们在修行的“因”位上第六意识的妄念空了,达到般若的境界;第七识的我执没有了,对待一切人,怨亲平等。

不过,这两识虽然转了,还是意识的境界,并不能就算是“道”,必定要第八识在“果”位上转为大圆镜智,前五识跟着转为成所作智的时候,才算是有了成果。

后来宋明理学,用了禅宗的道理,换汤不换药的改了名词,说是变化气质。

若以修道来说,变化气质,倒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平时做工夫,如果只是观念与感情有所改变,而没有达到气质的变化,与“道”还是不相干。

就好像静坐中,连身心俱亡的工夫都达不到,只是心理觉得很宁静,身体也很健康,这是静坐中必然会产生的附属品,在过程上讲,当然是好,不能算坏,可是,去道尚远。

——“妄性本空”——

  前面提到意识颂一第三句“相应心所五十一”,是唯识学上,以善的道德行为为前提,将心理活动的状态,分析归纳为五十一种。

这些心所的分类,在年代上虽然比较古老,可是它却极富于现代科学精神,相当精密。

而我们在修行过程中,首先要问自己这方面的心理活动,转化到何种境况,气质变化到何等程度。

就以禅宗上所谓的妄心与妄想,也就是心所的作用来说,我们的心理活动,不管是出于理智或情感,都是飘浮不定,虚妄不实的。

这些没有根的妄心与妄想,根本无法把握得住,它自己的本性是“空”的。

我经常告诉道友们,在静坐的时候,并不需要你去空一切妄想,而一切妄想自然会来空你。

如果一静坐,就存着现在要“静坐”的心理,再加上想空去一切妄想的念头,这不又是一大妄想吗?

  各位当下仔细检察反省自己的思想,就可以发现没有一念可以停留得住,既然停留不住,把握不了,不是空是什么!

而且佛学上所讲的空,是讲万事万物,一切思想、一切观念等等,它的体性本来就是空的。

我们一打起坐来,就拼命的要想去空,这不是与佛学所讲本来就空的道理恰恰相反吗?

禅宗的祖师们,把在静坐中,守窍哪!

打通任督二脉哪!

转河车哪!

斥为装妖捏怪。

不坐还清静,一坐起来,反而忙得要死,这是何苦来哉!

忙了半天,这里气动哪!

那里丹田发热哪!

其实,与“道”毫不相干。

这其中道理非常明白,我们打坐做工夫,才有这些反应,不打坐不做工夫,这些反应就没有了,可见这些反应不是“道”,因为“道”是不生不灭的,不是靠造作出来的。

如果,我们打坐时,对心理的各种状态,与生理的各种感受,都不去理会,慢慢的回返到心“体”的本来状态,这样就对了。

——“人生如幻”——

  由此,可以了解到,唯识学上所讲的五十一心所,以及禅宗所讲的妄心妄想等等,都是幻化的,可是幻化并非没有,不过这一种“有”是幻化而有,并不实在而已。

一般人对幻有极难体会到。

譬如我们对电影、电视、魔术等,很容易体会到它是幻有,而对我们日常所接触的一切,就不容易有同样的体会。

就像我们现在这一堂人,我用妄想心(妄想并不是乱想,请注意)讲课,讲过的每一句话,随时都空去了;你们用妄想心在听,每一个观念、每一个道理,也随时的都过去了,两个钟头以后,所谓“夜静人散时,江上数清风。

”一切都把握不住。

这些由于因缘的凑合,临时的、偶有的现象,都是幻有,而其实也是一种“妙有”。

  事实上,我们这个现有的生命,也是幻有的。

如果一个人可以活一百岁的话,他从一岁二岁三岁……一年一年幻去,幻了一百年,也就把这个生命幻完了,何况“人生七十古来稀”,大多人还活不到一百岁呢。

——“今非昔比”——

  释迦佛有一个弟子,十几岁出家,六十几岁才回故乡,与他同辈的人,还认识他,就说:

“此犹昔人”。

你不是过去小时候的某某人吗?

他回答说:

“吾犹昔人,实非昔人。

”我是像过去的某某人,可是实在并不是原来的人。

唐诗上也有意境相似的一首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音:

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一种道理,可以说与现代的医学与生理学不谋而合。

  在佛学上,认为一个人的生理(身体),以十二年为一周期。

一个人经过十二年以后,连骨骼都换过了;现在的医学,对于人体的新陈代谢,以七年为一大周期,这些都说明了幻有的道理。

现在我们所面对的一切现象,也都是我们意识妄想心所变现出来的,如果学禅而不通唯识,对心理的状态就很难加以体会与反省,达摩祖师要学禅的人,以《楞伽经》来印证,就是这个意思。

 

——“放下也放下”——

  唯识学的内容非常精详而细密,不过却嫌繁琐,令人有迂闷之感,所以又要禅宗的简单放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