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校联盟靶向卷百校联盟靶向卷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6725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7.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校联盟靶向卷百校联盟靶向卷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百校联盟靶向卷百校联盟靶向卷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百校联盟靶向卷百校联盟靶向卷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百校联盟靶向卷百校联盟靶向卷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百校联盟靶向卷百校联盟靶向卷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百校联盟靶向卷百校联盟靶向卷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百校联盟靶向卷百校联盟靶向卷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百校联盟靶向卷百校联盟靶向卷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百校联盟靶向卷百校联盟靶向卷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百校联盟靶向卷百校联盟靶向卷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百校联盟靶向卷百校联盟靶向卷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百校联盟靶向卷百校联盟靶向卷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百校联盟靶向卷百校联盟靶向卷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百校联盟靶向卷百校联盟靶向卷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百校联盟靶向卷百校联盟靶向卷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百校联盟靶向卷百校联盟靶向卷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百校联盟靶向卷百校联盟靶向卷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百校联盟靶向卷百校联盟靶向卷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百校联盟靶向卷百校联盟靶向卷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百校联盟靶向卷百校联盟靶向卷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百校联盟靶向卷百校联盟靶向卷答案.docx

《百校联盟靶向卷百校联盟靶向卷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校联盟靶向卷百校联盟靶向卷答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百校联盟靶向卷百校联盟靶向卷答案.docx

百校联盟靶向卷百校联盟靶向卷答案

百校联盟靶向卷-百校联盟靶向卷答案

百校联盟2016课标版猜题卷语文-高考《考试说明》调研卷

(二)(详细答案版)

  百校联盟2016课标版猜题卷语文-高考《考试说明》调研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南北无隙山水言情

  汪为胜

  传统的中国山水画理论体系中盖有南北画派之分。

归纳而言,北派山水画以布置全山大水为主要特征,推崇刚健苍劲的壮伟之美。

画中多气象萧疏、烟林清旷、峰峦浑厚、杂木丰茂,多取正面山形的崇高正大之感,飞瀑流泉,长松巨木,着意表现雄伟浑穆的意境,同时刻意表现北方山石的质感,石质坚凝,棱角分明,风骨雄浑。

从艺术手法来看,格法森严,画家们对待画面中的林木、山石、云雾、烟霭、岚光、风雨、雪雾、人物、关城、寺观、山居、舟船等极为重视,墨法精微。

  而南派山水画因南方特定的地形特征,则呈现出草木茂盛、烟云氤氲、秀丽温婉的艺术风格。

南派山水画崇士气、尚率真、重笔墨而不重实景,画家着力表现江南特有的宁静、平和与烟云秀润之景,具有鲜明的江南特色,亦反映出文人雅士们关于山水“可居”“可游”的理想化精神向往。

  南北画派着力点的不同使其形成所谓“南势北气”的风格特征。

自近代以来,以傅抱石与陆俨少为代表,在南北画风的融合上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与实践。

他们将中国画北派的雄浑与南派的秀逸相结合,创作出章法新颖、画意深邃、自成一体的绘画。

傅氏纸上浇铸笔扫千军绝顶气脉,又有墨色韵律的丰致;陆氏造古新之强悍奇幻云烟,而不乏笔墨精微之精神。

而当代画家中,做此融会之工者亦有其人,雷正民先生当属其中之佼佼者。

其凭借丰厚的生活素材和深厚的艺术素养,在融集南北、推陈出新的绘画创作中做出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尝试。

  雷正民的山水画归纳起来,应当说是突破传统形式派别上的区分,通过富有成效的写生方法,经过概括、整理,重新构筑新的山水画秩序。

这个秩序既尊重传统的法度,又不拘于传统的窠臼,在立定笔墨为主的基础上,不时引入水彩、水粉或者版画等其他因素融入画中,常给人既朴素自然、意蕴深长又不乏惊艳之处的别样感受。

  当然,雷正民的山水画不仅仅是形式语言上的把握,更重要的是其回归自然的旨趣和对天地人的哲思。

从北方灿烂的秋山到南方的古镇桥影,从飞瀑奔腾的浑灏壮宏到幽谷思情的小桥人家,既有峻拔雄奇,又不乏飘逸清新,画家把热爱自然、敬拜自然的深沉情感挥洒在笔墨之间,清晰透彻地表达了画家的文化心理选择,也是艺术上的深情告白。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雷正民的山水画去芜存菁,突出个性。

其破笔散锋的斧劈与浓淡墨色的渲染,使得他笔下的山水既有北方山石的气概又兼具南方清丽婉约、浑然天成的气象;二度平面法的构筑方式,赋予了山川在雄浑激荡中也不乏隽永与秀韵的特征;而以泼墨与泼彩表现气象,将恢宏与幽深紧密地结合,确为南北画风融会贯通之佳作。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中国山水画从艺术风格上看,北派格法森严、墨法精微,南派则崇士气,尚率真,重笔墨而不重实景。

  B.北派山水画,以布置全山大水为主要特征,推崇刚健苍劲的壮伟之美,着意表现雄伟浑穆的意境。

  C.南派山水画,反映的是文人雅士们关于山水“可居”“可游”的理想化精神向往,因而呈现出秀丽温婉的艺术风格。

  D.传统的中国山水画理论体系中有南北画派之分,因着力点的不同而形成了所谓“南势北气”的风格特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北派山水画中多峻拔雄奇的峰峦、飞瀑流泉、长松巨木,南派山水画则着力表现江南特有的宁静、平和与烟云秀润之景。

  B.中国山水画南北画风融合之工者,近代以傅抱石与陆俨少为代表,当代雷正民先生当属佼佼者,雷氏作品的艺术成就要高于傅、陆二人。

  C.傅抱石的画作既彰显气势又讲究墨色韵律的丰致,陆俨少的画作景物奇幻又不失笔墨精微之精神,两人的绘画都章法新颖、画意深邃。

  D.雷正民能够在融集南北、推陈出新的绘画创作中取得卓越成就,重新构筑新的山水画秩序,得益于他丰厚的生活素材和深厚的艺术素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雷正民的山水画既尊重传统,又不拘于传统,在立定笔墨为主的基础上,注重引入水彩、水粉等其他因素,常给人别样的感受。

  B.雷正民的山水画寄寓着雷正民对自然的热爱、敬拜之情,清晰透彻地表达了雷正民的文化心理选择,也是其艺术上的深情告白。

  C.从北方灿烂的秋山、奔腾的飞瀑到南方的小桥人家,雷正民的山水画突出表现了回归自然的旨趣和对天地人的哲思,而不注重对画作形式语言上的把握。

  D.雷正民的山水画堪称南北画风融会贯通之佳作,与雷正民巧妙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将北方与南方山水的特点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不无关系。

  【答案】

  1.C

  2.B

  3.C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从文意看,“呈现出秀丽温婉的艺术风格”的原因是“南方特定的地形特征”。

此项中“文人雅士们关于山水„可居‟„可游‟的理想化精神向往”和“呈现出秀丽温婉的艺术风格”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雷氏作品的艺术成就要高于傅、陆二人”的说法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傅抱石、陆俨少与雷正民在南北画风的融合上都做了成功的探索和尝试,并没有比较傅、陆二人与雷正民艺术成就的高低。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而不注重对画作形式语言上的把握”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雷正民的山水画不仅仅是形式语言上的把握,更重要的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褚遂良,散骑常侍亮之子也。

遂良博涉文史,尤工隶书,父友欧阳询甚重之。

太宗尝谓侍中

  ①魏徵曰:

“虞世南死后,无人可以论书。

”徵曰:

“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

”太宗即日召令侍书。

太宗尝出御府金帛购求王羲之书迹,天下争赍古书诣阙以献,当时莫能辩其真伪,遂良备论所出,一无舛误。

  十五年,迁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

太宗尝问曰:

“卿知起居,记录何事,大抵人君得观之否?

”遂良对曰:

“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书人君言事,且记善恶,以为鉴诫,庶几人主不为非法。

不闻帝王躬自观史。

”太宗曰:

“朕有不善,卿必记之耶?

”遂良曰:

“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君举必记。

  十七年,太宗问遂良曰:

“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舜、禹者十余人。

食器之间,苦谏何也?

”遂良对曰:

“雕琢害农事,纂组②伤女工。

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太宗以为然。

遂良前后谏奏及陈便宜书数十上,多见采纳。

其年,加银青光禄大夫。

二十一年,以本官检校大理卿,寻丁父忧解。

明年,起复旧职,俄拜中书令。

  二十三年,太宗寝疾,召遂良及长孙无忌入卧内,谓之曰:

“卿等忠烈,简在朕心。

昔汉武寄霍光,刘备托葛亮,朕之后事,一以委卿。

太子仁孝,卿之所悉,必须尽诚辅佐,永保宗社。

”又顾谓太子曰:

“无忌、遂良在,国家之事,汝无忧矣。

”仍命遂良草诏。

  高宗即位,赐爵河南县公。

永徽六年,左迁潭州都督。

显庆二年,又贬为爱州刺史。

明年,卒官,年六十三。

  (选自《旧唐书·褚遂良传》,有删改)

  【注】①王逸少:

王羲之。

②纂组:

赤色的绶带,泛指精美的织锦。

  4.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B.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C.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D.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5.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B.“侍书”,古代官职名,指辅导太子学业、掌管文书的官员,宋明时为翰林院属官。

  C.“便宜”,既指利于治国、合乎时宜的办法或建议,也指因利乘便。

文中用的是第一个意思。

  D.“丁父忧”,指遭父亲之丧。

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丁忧期间,一般不准为官。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褚遂良精通书法。

褚遂良擅长隶书,欧阳询十分看重他;唐太宗认为虞世南死后,除了褚遂良没有人可以谈论书法。

  B.褚遂良忠于职守。

褚遂良兼知起居事期间,在和太宗的一次对话中表示要忠于职责,即使君主有不好的言行也会如实记载。

  C.褚遂良深得信任。

太宗病危时召褚遂良及长孙无忌入内室托付后事,并告诉太子只要有这二人在,国家的事就不用担心了。

  D.褚遂良仕途坎坷。

太宗时褚遂良曾官拜中书令,高宗时赐爵河南县公,但后来被贬为潭州都督、爱州刺史,卒于官任上。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争赍古书诣阙以献,当时莫能辩其真伪,遂良备论所出,一无舛误。

  

(2)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书人君言事,且记善恶,以为鉴诫,庶几人主不为非法。

  【答案】

  4.D

  5.B

  6.A

  7.

(1)天下的人争着携带古代书法作品到朝廷献给太宗,当时不能分辨这些墨迹的真伪,遂良详细论述它们的出处,没有一点差错。

  

(2)现在的起居官,就是古代的左右史,记录人君的言行,而且记录善恶,作为鉴戒,希望君主不做非法的事。

  【解析】

  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注意区分几个选项的差别,关键点在“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和“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两处,对这两处正确断句关键在于理解“渐”的含义,“渐”在文段中是“事物的开端”的意思,不能解释为“渐渐”,这样,应在“渐”之后断开。

5.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辅导太子学业”说法错误,“侍书”是侍奉皇帝、掌管文书的官员。

  6.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根据原文可知,太宗认为虞世南死后,无人可以论书,魏徵听后向太宗推荐了褚遂良,故选项中“唐太宗认为虞世南死后,除了褚遂良没有人可以谈论书法”曲解文意。

  7.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备注】褚遂良,是散骑常侍褚亮的儿子。

遂良广博地涉猎文史,特别擅长隶书,他父亲的朋友欧阳询非常看重他。

太宗曾经对侍中魏徵说:

“虞世南死后,没有人可以谈论书法。

”魏徵说:

“褚遂良下笔刚劲有力,很有王逸少书体的风格。

”太宗当天就下诏任命遂良为侍书。

太宗曾经拿出皇室府库的金帛求购王羲之的书法真迹,天下的人争着携带古代书法作品到朝廷献给太宗,当时不能分辨这些墨迹的真伪,遂良详细论述它们的出处,没有一点差错。

  贞观十五年,遂良升任谏议大夫,兼管起居事。

太宗曾经问他说:

“你主管起居,记录什么事,一般来说人君是否可以观看?

”遂良回答说:

“现在的起居官,就是古代的左右史,记录人君的言行,而且记录善恶,作为鉴戒,希望君主不做非法的事。

没有听说帝王亲自观看史书

  ”太宗说:

“朕有不对之处,你也必定记下来吗?

”遂良说:

“遵守道义不如忠于自己的职责,的。

  臣的职责在于用笔记载,君王的举动必定记下来。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遂良说:

“舜制造漆器,禹雕饰祭器,当时劝谏舜、禹的有十几人,食器这种小事,为什么苦苦劝谏呢?

”遂良回答说:

“过分雕琢妨害农业生产,精编细织妨害女红。

首创奢淫之风,就是国家危亡的开端。

漆器不能满足,必定用金制作,金器不能满足,必定用玉制作。

所以诤臣必定在错误刚开始发生时劝谏,等错误发展到极点,就没有什么可以再去劝谏的了。

”太宗认为他的话有理。

  褚遂良前后数十次上奏谏书及陈奏利于治国、合乎时宜的办法或建议的奏章,多被太宗采纳。

这一年,加授银青光禄大夫。

贞观二十一年,遂良以本官的身份检校大理卿,不久因父亲去世离职。

第二年,褚遂良被起用恢复旧职,不久担任中书令。

  贞观二十三年,太宗病危,召遂良及长孙无忌进入他的卧室,对他们说:

“你们忠直刚烈,朕都记在心里。

从前汉武帝委托霍光,刘备委托诸葛亮,朕死后之事,一切都托付给你们。

太子仁义忠孝,这是你们全都知道的,必须竭诚尽力辅佐太子,永远保住宗庙社稷。

”又回头对太子说:

“有无忌、遂良在,国家之事,你不用担心了。

”于是命遂良草拟诏书。

  高宗即位后,赐遂良河南县公的爵位。

永徽六年,遂良降任潭州都督。

显庆二年,又被贬为爱州刺史。

第二年,遂良死在任上,终年六十三岁。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临江仙

  陈克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②。

岁华销尽客心惊。

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③何处是?

我缘应在吴兴④。

故人相望若为情。

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①本词作于1134年冬,词人时年五十三岁,此前,他曾撰写《东南防守利便》上奏朝廷,力主抗金之议,收复中原,不被采纳。

②江城:

指建康,今江苏南京。

③齑盐:

原指切碎

  了的腌菜,这里指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④吴兴:

今浙江湖州市,词人当时意将隐居于此。

  8.词的开头两句“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有何作用?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9.词的结尾“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和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表达愁绪的方式有何不同?

  【答案】

  8.起首两句写出兵祸不止,以至于“胡尘直到江城”,这一形势点明词人哀愁、感慨的原因,诉说对进犯者的谴责和对造成此局面的昏庸朝廷的不满,为全篇奠定基调。

  9.陈词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用“夜雨”“孤影”“窗灯”这三个意象,营造了凄凉的氛围,表达内心的愁苦之情;李词直抒胸臆,借助夸张、比喻的手法,表达内心的无限愁苦之情。

  【解析】

  8.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9.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备注】【诗歌鉴赏】这首词起承转合,意脉不断。

起首两句指出:

十年来兵祸不止,以至于“胡尘直到江城”。

这一形势,是词人哀愁的原因,也是他欲别故人的原因。

此词发端处揭出感慨的原因,为全篇奠定基调。

“岁华”三句,说自己消磨了岁月,稀疏的胡须已全白如雪,衰老的面孔流着涕泪,涕泪在冬天的寒风中结成冰粒。

下片情绪更为低沉。

词人想到自己一生将尽,以后终老何处呢?

“送老”二句,意为何处是我的终老之地?

大概就是这吴兴之地吧。

年老力衰,又能去向何方呢?

“故人”句,想象别后故人孤愁情状。

“别愁”两句是说在下雨的深夜,孤灯伴着孤影,满腹离愁别绪,难解难排。

国破之忧和离别之愁,郁结于词人心头。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借前贤能够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的句子是:

“,”

  

(2)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手法,感伤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语句是:

“      ,      。

  (3)《论语·,为政》中强调做学问态度要端正、做人要诚实的语句是:

“            。

  【答案】

(1)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小山村

  沈祖连

  小山村,树绿水清,开门见山,山路弯弯,早有鸟儿啁啾,晚有山雾缭绕。

虽然远离城市,缺乏城里的物质文明,可他们也一代代地繁衍了下来。

  小山村是和谐的。

小山村有一个杂货店,这就是城里的百货商场、超市;小山村有个肉摊,这就是城里的菜市场;小山村有一个小酒馆,这就是城里的饭店酒家;小山村有间小屋,小孩在这里认字,这就是城里的学校;小山村还有一个卫生室,这就是城里的医院。

而我所讲的故事,就是在这个卫生室里发生的。

  医生的拿手技术是治疗各种疼痛,凡腰痛腿痛手脚痛及各种无名肿痛,经他治疗,没有不好的,这是他祖上传下来的绝技。

与其说医生的医术高明,不如说是医生的药物独特。

凡此种种疼痛,医生总要使用一种很独特的草药,这种草药叫“一粒珍珠”,也叫“一粒金丹”。

刚从土里挖出时,呈银白色,就像一颗颗珍珠,而经太阳一晒,便慢慢变成金黄色,活脱脱一颗颗金丹。

看不出这小物竟有神奇功能。

病人痛得咧着嘴来,经过一番拨弄,多是笑着走出去的。

  据说医生的先祖当年游历海南,在五指山遇到奇人,才得此偏方。

到了医生手上,已传了四代。

几代人都有着极好的口碑,为人解痛,不图不取,一家人始终住着那低矮小瓦房。

不过小瓦房也没什么不好,小山村里的人全都住这种小瓦房。

  当然,作为小山村独家医院,只凭一个单方是不行的,见天有几个这样的病人?

多数是感冒发热伤风咳嗽,于是,医生也就附设了内科外科儿科妇科。

每天不管看病抓药的人怎样,医生总是有条不紊地工作。

他在门口设个排队处,那排队方式竟也独特,每人一块瓦片,或正方形或长方形或不规则形,上面也用瓦片写着一个号。

瓦片做笔,瓦片做纸,写出的号码倒也清晰可辨。

每次进来一个人,只要你拿出瓦片,那号码是不会错的,依顺序来,不挤不乱。

来的都是本村本乡的人,再急也得排队,除非别人主动让你,否则还真不好意思插队。

这天来了辆小轿车,贼黑贼黑的,一直开到了卫生室门口。

车里下来一个年轻人,再打开右边的门,扶出另外一个人。

被扶的是个上了年纪的男人,头发都变白了。

看他一手支着腰胯,一定是痛得不轻。

医生正在给村人看病。

门外集着一堆手拿瓦片的村人。

来人自然没有瓦片。

坐在最外边的黎三问,是来看病吗?

  是啊,不看病跑来干什么?

  是的,不看病来这儿干什么。

说得平常,可村人都不大喜欢这种大大咧咧的样子。

黎三随手递给他一块瓦片,他却不要,挤到前面,先是掏出烟,顺手抽出一支,塞到医生嘴中,随手打着火机递过去,不由你不抽。

一口喷出来的白烟,使得整个屋都香了起来。

医生说,啥烟,这么香?

  香吗?

那就留给你慢慢抽。

那人将那包烟放到了桌上,告诉你,大中华,三块五一支。

啊?

那可不敢要啊。

  那算什么?

我们路远,先帮个忙,让我们看吧。

  医生稍显为难地看了看外边手持瓦片的村人。

村人见来人也不多,就一个,也就默许了。

大概一刻钟,看好了,那人将一张大票留在桌上,问,够了吗?

  要不了这么多,我找钱给你。

  不用找了。

说着便扶着男人往外走。

那人走了,秩序又恢复了正常。

  过了几天,那人又来了。

照样不用瓦片,照样留下一包好烟,照样先看,照样给了一张大钱。

只是在走时,向医生要了这里的电话。

  好几天没见那人来了。

这天有人跑来叫医生到大队部去接电话。

医生丢下了正在看的病人,出去了。

好一会儿才回来,跟村人说,真对不起,我有点事得到城里一趟,明天回来。

说着收拾东西,匆匆出门。

村人便只好将手里的瓦片放下。

反正也没啥大病,明天就明天吧。

  到了第二天,医生真的回来了,是那辆贼黑贼黑的小车送回来的,于是瓦片又派上了用场。

又过了十来天,那辆贼黑贼黑的车又来了,是那个开车的单独来的。

医生看看手拿瓦片的村人,虽然眼里掠过了一丝内疚,还是上了那车一溜烟地走了。

从此,医生十天半月也不回来一次,回来也是匆匆地小住一夜,第二天又走了。

村人也再不用瓦片了。

  半年之后,小山村里出现了一幢小洋楼,那是医生家的。

  小洋楼面对小瓦房,鹤立鸡群,自成风景。

只是村人每每路过,那眼睛总是斜视的。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两段交代了小山村的环境,突出小山村质朴、和谐的特征,同时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引起下文。

  B.文中“与其说医生的医术高明,不如说是医生的药物独特”,含有对医生的讽刺,为下文医生背弃医德做铺垫。

  C.每天来治疗疼痛的没几个人,“于是,医生也就附设了内科外科儿科妇科”,从中可以看出医生追求利益的心理。

  D.开贼黑贼黑的小车的年轻人,办事不按规矩,对于其搞特权的行为,村民虽然十分不满却又无可奈何。

  E.小说在看似平淡、没有冲突和对抗的情节中,揭示了现代人的价值观、物质欲望对桃花源式的古老文明的侵蚀,发人深省。

  

(2)小说中的“医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的结尾很有深意,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中“瓦片”多次出现,有何作用?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EA

  

(2)①质朴、善良:

凭借祖传的药方,治病救人,一家人住着低矮的小瓦房;②起初有极好的口碑:

为人解痛,不图不取,受人称赞;③背弃医德:

因为治疗一个特殊的病人,逐渐和乡亲们疏远,盖起小洋楼,受到村民的鄙视。

  (3)①“小洋楼”和“小瓦房”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医生的变化;②村人每每路过眼睛是斜视的,表明医生被村人鄙视;③通过居所的对比和村人的态度,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态度,升华主旨;④和小说开头交代的小山村的环境形成对照,发人深省。

  (4)①“瓦片”是医生看病排号的凭证;②“瓦片”是小山村人质朴、诚信、守规矩的象征;③“瓦片”失去作用象征着医生医德的丧失;④“瓦片”命运的变化构成文章的暗线,使文章的结构严谨;⑤“瓦片”是在“一张大票”面前失去作用的,引发人们的思考,深化文章的主旨。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含有对医生的讽刺,为下文医生背弃医德做铺垫”说法错误。

C.当时村民多数是感冒发热伤风咳嗽,医生附设内科外科儿科妇科是为村民考虑,并没有刻意追求利益。

D.“村民虽然十分不满却又无可奈何”不合文意,文中说村民“见来人也不多,就一个,也就默许了”。

  

(2)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主要是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主要是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进行描写,侧面描写主

  要是通过其他人物进行烘托或对比,有时还要注意环境对人物形象的烘托。

答案的表述方式一般为性格特征+具体的事例,事例只要能证明性格特征就可以。

注意分条作答,各条之间不能重复。

  (3)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小说结尾的“深意”,文章结尾段落所写的是医生盖了小洋楼和村里人对医生的态度,从“小洋楼”与“小瓦房”的鲜明对比中可看出医生的变化,即医生变得富有,却丧失了医德。

从村里人对医生的态度中可看出作者的态度,即对医生进行批判,对使医生发生改变的现代人的价值观、物质欲望进行批判。

明确了这些,便不难得出答案。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瓦片”的深意和作用,从表面上看“瓦片”是村民排队看病的凭证,深入挖掘可知它象征“质朴、诚信、守

  规矩”,然后分析“瓦片”在串联文章结构、暗示文章主旨和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即可。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王永志:

“大总师”飞天梦

  李舒亚

  一户贫农家的孩子,起初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不曾想命运却推着他的梦想越走越远,他也逐渐成长为中国高科技重大专项——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

中国人千年的“飞天”梦想终在他的引领下成为现实。

这位总设计师就是王永志。

  1932年,王永志出生在辽宁省昌图县的老房村,他们家主要靠租种财主家的土地和外出打工为生,他通过观察富人家孩子背着书包打雪仗的行为得到启示:

求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1952年,王永志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1955年开始了在莫斯科航空学院的留学岁月,1961年3月王永志婉言谢绝了莫斯科航空学院副院长克里莫夫想让他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的挽留,登上了归国的国际列车。

  20世纪70年代后期,人到中年的王永志被任命为中国新一代战略导弹的总设计师。

他形容自己成了“那个总在探索的人”,永远在研究最前沿的新型号。

  1988年底,仍停留于纸上谈兵的“长二捆”,凭着三页草图拉到了第一单大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