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文言文复习之曹刿论战知识点复习整理.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96862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下文言文复习之曹刿论战知识点复习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九下文言文复习之曹刿论战知识点复习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下文言文复习之曹刿论战知识点复习整理.doc

《九下文言文复习之曹刿论战知识点复习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下文言文复习之曹刿论战知识点复习整理.doc(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下文言文复习之曹刿论战知识点复习整理.doc

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复习资料

1、曹刿论战◇左丘明

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春,齐师[军队]伐[攻打]我。

曹刿请见[召见]。

其[代词,指曹刿]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参与]焉?

”刿曰:

“肉食者鄙[目光短浅],未能远谋。

”乃[副词,于是,就]入见[拜见]。

问:

“何以[介词,凭借]战【以何战】?

”公曰:

“衣食所安[安生],弗敢专[独自专有]也,必以[介词,把]【之】分人。

”对[动词,回答]曰:

“小惠未徧[通“遍”,普及],民弗从[跟从]也。

”公曰: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帛[丝绸物],弗敢加[虚夸]也,必以[介词,用]信[诚信]。

”对曰:

“小信[信用]未孚[为人信服],神弗福[赐福,保佑]也。

”公曰:

“小大之[结构助词,的]狱[案件],虽[即使]不能察[明察,弄清楚],必以[根据,按照]情[实情]。

”对曰: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之[音节助词,凑足音节]属[类]也。

可以[介词,凭借]【之[代词,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服情”]】一战。

战则[连词,就]请从。

公与之[代词,指曹刿]乘[chéng,坐车],战于[介词,在]长勺[鲁国地名]。

公将鼓[动词,击鼓]之[音节助词,无义]。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击了三次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大败]。

【凡循道而行谓之“迹”,车不能循道而行谓之“败绩”。

春秋时代的战争以用兵车进行车战为主,因此,战争中兵车垮了是最大的败仗,是之谓败绩。

】公将驰[驱车追击]之[代词,指齐师],刿曰:

“未可。

”下[下车]视其[代词指齐师]辙[车轮滚过留下的痕迹],登轼[古代车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而[连词,表顺承]望之[代词,指齐师],曰:

“可矣。

”遂[副词,于是,就]逐[追击]齐师。

既[副词,已经]克[战胜],公问其[代词,这,这样]故[原因,缘故]。

对曰:

“夫[fú,发语词,无义]战,勇气也。

一鼓作[激发,振作]气,再[第二次]而[连词,就]衰[衰弱],三而竭[尽]。

彼[代词,指齐师]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旺盛],故[连词,所以]克之[代词,指齐师]。

夫大国,难测也,惧[担心,害怕]有伏[伏兵,埋伏]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倒下],故逐之。

1.本文选自《左传》,这本书的作者相传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它是根据鲁史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由本文引申出的成语有两,一是:

一鼓作气;二是辙乱旗靡。

本文记叙的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以弱胜强的战例,它就是著名的长勺之战。

3.曹刿认为,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在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在敌方辙乱、旗靡之时。

4.第一段中着重写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表现曹刿的取信于民战略思想。

第二段着重写曹刿在战场上的决断能力,两次以“未可”来表现他的善于战握战机,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证明他判断的正确,显示了他的卓越军事才能。

5.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面对齐师的入侵,鲁国的国君、高官和一般老百姓有什么不同的表现?

[答]鲁国的国君:

决心应战,但未清楚能够凭借甚么条件去与齐国一战。

高官:

眼光短浅,对国事不能作出深远的谋略。

一般老百姓:

不理国事,认为国家大事自有执政当权者谋划,自己不必参与其事。

7.曹刿为什么要进见鲁庄公?

[答]曹刿进见鲁庄公,有两个原因:

①曹刿关心国事,知道强敌入侵,希望为国效力,因此进见庄公。

②曹刿有感于朝中高官眼光短浅,见识鄙陋,不能作出深远的谋略,于是请求进见庄公,与他讨论作战的策略。

8.作者在文中记述乡人与曹刿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记述乡人与曹刿的对话,作用有三:

①反映一般老百姓不关心国事,认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②借曹刿的话指出当时鲁国高官眼光短浅,见识鄙陋,不能为国家作出深远的谋略。

③以乡人的自私冷漠,反衬出曹刿关心国事,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爱国精神。

9.曹刿制止鲁庄公下令进攻和追击时,为什么不立即解释原因?

他在什么时候才对自己的做法作出解释?

[答]因为当时两军对垒,形势紧迫,没有时间详细解释。

等到鲁军战胜齐军,可以从容论战时,曹刿才对自己的做法作出解释。

10.在齐鲁长勺之战中,齐强鲁弱,但鲁国竟然能够以弱胜强。

试据课文分析鲁国获胜的原因。

[答]①百姓支持,上下同心:

鲁庄公在施政方面,一切诉讼案件,都能据实情去处理,务求判决公平,他这样全心全意为人民做事,国家一旦有事,人民会全力支持他,奋力对抗外敌。

②礼贤下士,善用人才:

庄公不嫌曹刿身分低微,与他讨论作战凭借的条件,并允许他随军出战,作战时更听从他的意见,让他发挥卓越的军事才能,结果击败齐军。

③战略运用,巧妙恰当:

善用战术,敌疲我打——曹刿深知士气是作战时决定胜负的关键,当齐军击鼓进攻时,鲁军按兵不动,保存士气;直到齐军三鼓,士气竭尽,鲁军便把握「彼竭我盈」的有利时机,一鼓作气,击退齐军。

善审敌情,提防伏兵——曹刿明白兵不厌诈的道理,齐军败走时,他制止鲁军立即追击,以提防敌军诈败,埋有伏兵,直到他看见齐军辙乱旗靡,才决定追击,结果大获全胜。

11.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答]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

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与庄公会面时,曹刿分析了庄公的三次答话。

庄公一答,他认为分衣食,不过左右之人得惠“而民弗及”,是为“小惠”,故民不从。

庄公二答,他认为未孚民望,则神弗福,驳得痛快。

庄公三答,始有所悟,国君忠其事则民服矣,得到他的赞许。

综观曹刿所言,皆着眼于“民”,这就是他的“远谋”。

在战斗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12.曹刿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哪些地方?

请说出两点。

[答]以逸待劳,敌疲我打;善于观察调查,不盲目追击。

13.曹刿在这次战争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了决定成败的关键性作用。

他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所以必待齐师“三鼓”而后鼓,抓住有利战机。

他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所以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

以上两次关键的战术决定了鲁国的胜利。

14.你觉得鲁庄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①从“衣食所安”“必以分人”和“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可以看出庄公是一个关心百姓,爱民如子的君主;②从“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可以看出庄公是一个诚信、孝敬祖宗的君主;③他能以君王的身份接见曹刿,与曹刿讨论战争所凭借的条件,且战时听从曹刿的意见,可见庄公是一个虚怀若谷,善于纳谏且从谏如流的君主。

但他想通过小恩小惠来收买人心,并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神灵的身上,也可以看出他目光短浅,在政治上他是无能的;战时的“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可以看出他急功冒进,在军事上是无知的。

综上观之,鲁庄公是一个虽然无知、无能但却礼贤下士,善用人才的开明君主。

15.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

请谈谈你的理由。

[答]不赞同。

打仗,士兵的士气固然重要,但它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民心的向背,战略战术的运用,军事装备等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特别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也影响着战争的结果。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