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举例.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96898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举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七年级上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举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七年级上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举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七年级上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举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七年级上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举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七年级上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举例.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七年级上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举例.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七年级上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举例.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七年级上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举例.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七年级上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举例.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七年级上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举例.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举例.doc

《七年级上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举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举例.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上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举例.doc

七年级上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举例

精品复习课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辨析、运用的修辞格(修辞手法)有: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八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当然,教材中还出现的修辞格有借代、引用、反语等。

这里,我现在给大家讲解并一一举例。

1、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

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

明喻、暗喻和借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1)、本体,

(2)、喻体,(3)、比喻词。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则没有。

A、明喻,特点:

甲像乙,常见比喻词: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例句:

A1、晓明跑得如离弦的箭。

A2、幸福像花儿一样。

A3、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花色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

A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此句把“白雪”比作“梨花”。

A5、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A6、日岀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A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8、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B、暗喻,特点:

甲是乙,暗喻没有比喻词,比喻词有:

是、成为等。

例句:

B1、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B2、孩子是祖国的花朵。

B3、美感的记忆,是人生最可珍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

B4、玩累了的女儿就是贪睡的小猫,习惯性地躺在了外面的小床上。

C、借喻,特点:

甲代乙,不出现主体,无比喻词出现。

例句:

C1、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C2、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老舍《济南的冬天》)

C3、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本体是巨浪喻体是翡翠,这句话还用了拟人)

C4、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

C5、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欧仁·鲍狄埃《国际歌》)

2、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

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朱自清)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

C、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朱自清)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

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分三种:

(1)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句:

A、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D、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夸张)

E、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缩小夸张:

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句: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句:

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4、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

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例句:

A、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B、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C、春天用母亲般温暖的怀抱把世间万物叫醒;春天用父亲般的大手扶持着万物生长;春天用少女般的笑脸让世人感受美丽;春天用儿童般的天真让我们感受心灵的呼唤。

D、为了我的爸爸,为了我的妈妈,为了我的亲人,我一等要好好学习。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只对偶,不对仗。

C、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 既对偶,又对仗。

对偶的种类:

第一,正对:

从事物的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相互补充。

上句和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或相补或相衬的对偶叫做正对。

例如: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第二,反对:

上下文的意义相反或者相对。

例如:

满招损,谦受益。

革命家赤胆忠心,虽死犹生;野心家祸国殃民,生不如死。

第三,串对:

上下文意思上相关联(承接、连贯、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这叫做串对。

例如: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对偶从形式上可分为两种。

第一,严式对偶:

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

例如: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第二,宽式对偶:

对严式对偶的五条要求只要有一部分达到,不那么严格。

例如:

我常想:

杨柳婀娜多姿,可谓妩媚极了,桃李绚烂多彩,可谓鲜艳极了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反复的种类:

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如:

A、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连续反复)

B、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间隔反复)

7、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

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简单记为“有问有答”。

A、陶渊明的《饮酒》一诗中有一句话“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B、你问我为什么能达到这种境界?

是因为我心中没有俗念。

8、反问: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

反问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到表达者的真意。

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

如:

A、声音是不太好听,有点沙哑,有点毛毛刺刺的。

可是公开教学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

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

京京心理难受极了。

(黄蓓佳《心声》)用集中反问或连续反问,表达激动的感情,以增强文章感染力。

B、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

(其实人人都要说它美)

C、你上课老是捣乱课堂纪律,我难道不能说你吗?

(其实是可以说你的)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作用:

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分两种:

A、明引(直接引用)

例句:

孔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明显标志是有引号(单引或双引)。

B、暗引(间接引用),没有引号,只知道大意,但不清楚原句。

例句:

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10、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种类:

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

如:

①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例如:

南国烽烟正十年。

(《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

A、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榆钱饭》)

B、多喝点墨水,有什么了不起?

  ⑤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最后一次讲演》)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

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

A、(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其实并不标致)

B、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

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

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精通时事:

这是讽刺的说法,他们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

C、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爱国青年:

指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而狂妄自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称他们为“爱国青年”有讽刺意味)

特别强调:

这些修辞中,考查的最多的是比喻。

同学们请注意:

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多数情况下,“像”、“好象”、“仿佛”表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不是比喻:

(1)表示比较的。

如:

A、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B、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

句中奶奶的形象,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的比较。

C、他还是像过去一样喜欢打乒乓球。

这句中的“像”表示相同,故不是比喻句。

(2)表示推测、揣度的。

如:

A、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B、小丽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这句中用“好像”引出推测,是为了加强语气,说明估计的准确性。

C、这人很面熟,好像在哪儿见过。

这句中的“好像”也是表示推测、判断,不是比喻。

(3)表示例举。

如:

A、本次考试很多同学的进步很大,像张昊、李疏桐等等

B、“你骗谁,像你这样的大官会没有钱?

”句中用“像”字表示把(方志敏)作为例子,说明凡是当官的就一定有钱。

(4)表示想象。

如:

A、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B、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句中用“好像”引出皮鞋匠产生的联想。

C、鸡……咯咯地叫着,用嘴啄着木板,好像说:

“小主人,快放我出去吧!

”句中用“好像”表示作者由鸡的“咯咯叫”、“啄木板”,联想到是对小主人的说话。

(5)表示说明。

  A、猎人微笑着说:

“在大森林里,你不能像个客人,得像个主人……”句中用“像”来直接阐述某一道理。

 B、狼狗连忙半闭着眼睛,说:

“我是狼狗,所以有些像狼……”句中用“像”来指出某种情况。

专题测试

  1、读下面的句子,并完成句后的填空。

  

(1)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

  把()比做().。

  

(2)读书必须如采蜜一样,采过很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

  把()比做()。

  (3)浪涛像顽皮的小孩似的跳跃不定。

  把()比做()。

  (4)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平台上弹琴。

  这句话中把()当做人来写,它会()。

  (5)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句话中把()当做人来写,它有()的品质。

  (6)地球是无私的,它为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

  这句话中把()当做人来写,它有()品质。

它会()。

  2、读下面的句子,判断它是不是比喻句,对的打“∨”,错的打“×”。

  

(1)敌人竟然使用了燃烧弹,邱少云的周围成了一片火海。

()

  

(2)在党的光辉照耀下,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

像雷锋、焦裕录等。

()

  (3)几朵绒毛似的白轻轻地掠过去。

()

  (4)花儿好像在朝我点头微笑。

()

  (5)钢琴声像开始时一样,悄然地消失了。

()

  (6)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似的。

()

  3、下面的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1)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

  

(2)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

  (3)天空里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睛的星星。

()

  (4)我们是革命的队伍,我们的宗旨是什么?

是为人民服务。

()

  (5)有人破坏草坪,我们怎能不管呢?

()

  (6)人民教师是培育人才的园丁,他们的劳动应该受到应有的尊重。

()

  (7)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

  (8)芦苇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

()

  (9)怎样小的小船呢?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纳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

  (10)高粱笑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

  4、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修辞方法运用不当的是()

  A、小刚一提起妈妈,眼泪就像自来水一样喷射出来。

  B、月光如水般倾泻下来。

  C、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

  D、这样的服务态度怎能让人忍受呢?

  

(2)下列句子那句语气最强烈的是()

  A、谁说这本书是他的?

B、这本书不是他的。

  C、这本书不能不是他的。

D、这本书是他的。

  (3)“像”字作用与其它三句不同的是()

  A、他长得真像他的妈妈吗?

B、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C、肩上的煤筐来回晃动,像是打秋千。

D、花丛里还隐藏着像珊瑚珠似的小红豆。

  5、比较下面三组句子,说说每组中的两个句子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A、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

  

B、大白鹅高兴地唱着歌,蹒跚着向我们走来。

  大白鹅向我们走来。

  

C、我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我觉得这个碗很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6、有很多古诗和成语中也运用了修辞方法,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是夸张,“若隐若现”是比喻,“天愁地惨”是拟人。

请你也来写一写。

  成语类:

  比喻()

  夸张()

  拟人()

  古诗类:

  ()

  ()

  ()

  ()

  ()

  提高练习

  1、下面的句段中都使用了两种以上的修辞方法,你知道吗?

  

(1)湖里的睡莲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慢慢地睁开眼睛,欣喜地开放着。

  ()

  

(2)春天的雨像牛毛,像细丝,像绣花针。

()

  (3)这种像棉团似的云是什么?

哦,原来是积雨云。

()

  (4)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

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

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海边的浪花吗?

()

  (5)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

()

  (6)每当秋末冬初,柿树叶渐渐落光,一眼望去,圆溜溜的柿子,像许许多多的红灯笼挂满了枝头,你想,

枫树哪有这一手呢?

()

  2、按要求用修辞方法写句子。

  

(1)弯弯的月亮犹如()。

(比喻)

  

(2)这里的人们非常好客。

(改成反问句)

  ()

  (3)树叶在风中飘来飘去。

  拟人句()

  比喻句()

  (4)任意写一个排比句,突出教师的伟大品质。

 

 3、阅读下面这段话,并完成后面的练习。

  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溪河,河岸上有多少野花呀。

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

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呀。

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色彩:

在松影下开着各种的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的身上。

  

(1)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修辞方法,从词语()可以看出来。

  

(2)文中加着重号的部分是把修辞方法()和()融合在一起。

作者首先赋予大兴安岭以美女的思想行为:

()这是拟人。

冒号后面既用(),又用()。

其中把()比做“绣花鞋”,同时还用“()”字赋予了人的动作。

这些修辞方法的连用和兼用,把大兴安岭的风光描绘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活灵活现的形象美感。

 

 参考答案:

  

  专题测试

  1、

(1)湖面镜子

(2)读书采蜜(3)浪涛顽皮的小孩(4)蟋蟀弹琴

  (5)白杨坚强,不软弱,不动摇(6)地球他有慷慨的品质,会提供矿产资源。

  2、

(1)√

(2)×(3)√(4)×(5)×(6)×

  3、

(1)夸张

(2)反问(3)拟人(4)设问(5)反问(6)比喻(7)夸张

  (8)排比(9)设问(10)夸张

  4、

(1)A

(2)A(3)A

  5、略

  6、成语类:

  比喻:

势如破竹、如火如荼;夸张:

海枯石烂、一日千里。

拟人:

鬼哭狼嚎、兔死狐悲。

  古诗类: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夸张)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设问、比喻)

  三万里河东如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夸张)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拟人)

  拔高练习

  1、

(1)比喻、拟人

(2)比喻、排比(3)比喻、设问(4)比喻、反问(5)排比拟人(6)比喻、反问

  2、略

  3、

(1)拟人亲热

(2)拟人、比喻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啊!

比喻 拟人各种小花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