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周口市鹿邑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卷附答案详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96902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周口市鹿邑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卷附答案详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河南周口市鹿邑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卷附答案详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河南周口市鹿邑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卷附答案详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河南周口市鹿邑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卷附答案详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河南周口市鹿邑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卷附答案详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河南周口市鹿邑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卷附答案详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河南周口市鹿邑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卷附答案详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河南周口市鹿邑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卷附答案详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河南周口市鹿邑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卷附答案详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河南周口市鹿邑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卷附答案详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河南周口市鹿邑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卷附答案详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河南周口市鹿邑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卷附答案详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河南周口市鹿邑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卷附答案详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河南周口市鹿邑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卷附答案详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河南周口市鹿邑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卷附答案详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河南周口市鹿邑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卷附答案详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河南周口市鹿邑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卷附答案详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河南周口市鹿邑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卷附答案详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河南周口市鹿邑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卷附答案详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周口市鹿邑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卷附答案详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河南周口市鹿邑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卷附答案详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周口市鹿邑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卷附答案详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周口市鹿邑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卷附答案详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②,但是“水浒”“三国”故事却依托纸张流传数百年,并将永久流传下去,它们是中国文化经典,是评书艺术的富矿。

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共8分)

材料一近日,一篇题为《请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

》的网文列举了教材和字典中一些常见字的读音变化并引发争议。

例如:

《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诗中本读xiá

,教科书注音却是xié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中“一骑红尘妃子笑”的“骑”诗中本读jì

,教科书注音却是qí

《敕勒歌》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野”诗歌中本读yǎ,教科书注音却是yě……

材料二对此,很多专家、教师等表示不希望轻易更改。

部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表示:

“因为问題复杂,说不清,需冷一冷再请专家来说明。

”主管汉字读音审定的教育部有关部门回应称,读音改变主要是考虑便于推广应用,也考虑了多数人的意见,但目前改编后审音表尚未正式公布,对于古汉语生僻音,还应以原读音为准。

至于新版教材和字典使用调整后的读音,可能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了解得早,率先改革了。

材料三漫画(见下图,沈海涛图)

(1)请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提炼出不少于一条信息。

(2)请介绍材料三漫画的画面内容,并结合前两则材料就此现象给出两点自己的评论。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共16分)

大陈的风

①风儿吹来,吹起我和家乡的对白。

②冬日,历山白雪皑皑,北风从珠坑口吹过来。

但童年的我望着院子天井上空成堆成堆的鹅毛大雪压下来,却丝毫不觉冷,因为脚底下有母亲早已生好的炭火盆。

母亲边哼歌谣边纳鞋底。

鞋底是用一层层旧衣料沾上汤糊贴叠的,很厚,需要拿锥子用力穿孔后穿针引线。

线是用莱园野生的针麻脱干制成,很牢固。

母亲说:

“冬闲田里没活,开春就有新布鞋穿啦。

”此时,母亲满是老茧的手已冻得通红!

那是冬天里的一把火,寒夜里的一束光。

③上小学了,母亲说:

“在学校就要听老师的话,今日的功课今日做掉,明朝还有新功课。

离家时,先把尿留在家中,放学后也要把尿憋回家。

”因为那时没氨水、肥田粉之类。

“拾粪上学”是学校布置的课外作业。

冬日的早晨特别冷,母亲早早准备好畚箕锄头,嘱咐我:

“路旁草丛中人不太走踏的地方狗粪多,运气好还有牛粪。

”寒风吹来,“拾粪上学”“憋尿回家”“作业日清”“尊师崇学”的家教,是母亲树立的最早“家风”,也是母亲对儿子一生的告诫。

④夏日,后垅地塔的番薯田表土如粉,龙前山田的水渠已泛白泥。

少年的我,从上桥头跑到下桥头,口干舌燥。

风神似乎停止了脚步。

只见岩泉溪小鲇鱼在游晃,却不见溪两旁柳树动。

“树头果子莫仰头,菱角塘莫洗手。

‘仰头’以为你想偷水果,‘洗手’,以为你想偷菱角。

”那时放学拔猪草是“家庭作业”。

小伙伴们常常玩“丢杀”(丢小镰刀)游戏到快天黑。

竹篮没盛满,我怕母亲责骂就结伴到生产队的花草田里割一些放在篮底“填充”。

母亲发现后连竹篮一起踩扁,拿起杉树刺的荆条一顿痛打。

母亲的脸从未有过的严肃,母亲的骂从未有过的严厉。

⑤十二三岁时,我已随母亲上山砍柴。

麻索如何捆柴,担柱如何换肩……母亲边示范边说:

“内家烧柴大板艮(大把添柴),老公挑柴抖抖震。

”母亲虽然说不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却让我明白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双抢”(抢收抢种)的时候,生产队二十多个属兔的同龄人比赛割稻谷,第二天我起不来,母亲一边拉我一边说:

“后生侬力气不能晒干,睡一觉又有力气了。

”我说:

“不是下雨吗?

”“雨落早午更,雨伞不用撑。

”母亲没有商量余地。

母亲的话第一次让我感受到她压担子的“绝情”。

能挑一百斤绝不挑九十九斤,捆柴捆足,珠坑水库大坝底挑砂石装满,挑稻谷,挑水,挑栏肥……都是满满的。

“出门就是一天,来回就是一趟,多挑一些合算。

”也许我的腰肌劳损就从那时落下,但坚强品格也从此生长。

⑥忽如一夜春风来,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到户后,家乡生活风生水起。

那时家里四个人口的四亩责任田分散在六七个地方。

母亲起早摸黑,披星戴月,忙得连口水也没工夫喝。

春天雨水充沛,田野里总有我和母亲穿着蓑衣、戴着竹斗笠的身影。

⑦小山村的春夜特别安静,而母亲却总在盘算第二天下雨是否修农具,晴的话去哪块田除草。

“日晴夜雨,百姓做财主”,母亲风雨兼程,眼中总是丰收的憧憬。

邻居用稻谷换麦李、麻桓、粉干的时候,母亲说:

“煮(粥)饭要吃饱,野衣食(零食)不要吃。

”因为母亲的勤俭,家里楼上大谷柜总是满满的,从来没有闹春荒断过粮,还时常借粮给邻居。

⑧重阳节回家,走在老家后栋护村林的环村水泥路上,大陈的风从眼前掠过,风告诉我,风筝再远,也断不了线!

(作者:

陈加斌。

有删改)

7.母亲对“我”的成长产生了哪些影响?

请结合母亲所做之事简要分析。

8.请分别从不同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第二天我起不来,母亲一边拉我一边说:

9.请简要概括母亲的形象。

10.文章以“大陈的风”为题有何妙处?

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

(共12分)

学习是最好的养老

①近期,各地老年大学陆续开学,“一座难求”的火爆情况,让人深切感受到老年人高涨的学习热情。

在合肥,为了进入老年大学,有老人凌晨4点就在校门口排队等待;

在济南,一所老年学校半天时间迎来近30名想要插班的银发学生;

在武汉,某老年大学的热门课程名额一两个小时内就被一抢而空……当下,学习正成为老年人们时尚的生活方式。

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老年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人生时期。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逐渐充盈,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水涨船高。

不少老年人抱着“活到老,学到老”的态度,带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气神,或走进老年大学,参加兴趣小组,学舞蹈、声乐、摄影,练英语、书法、瑜伽……老年教育成为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丰富老年人生活的主要方式。

老年人通过学习,不仅为自己的生活增添色彩,也向周围传递着积极的正能量。

③衰老固然是不可逆的,而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才是对自己负责。

的确,对不少老年人来说,接受老年教育,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老年人因为生理机能逐步衰退,交际圈子有限,生活本就相对单调;

再加上不少老人与子女分居两地,面对“通讯录里的儿女”,老年人也更易因缺少陪伴而产生孤独感。

如今,一些老年人患上“手机依赖症”,各种养生骗局、传销骗局频频盯上老年人,某种程度上和老年人精神生活空虚有关。

老年人通过老年教育,以课会友,学习技能,不仅可以满足被陪伴的需要,也能充实自己的生活,再次挖掘自己的价值。

④“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尤其是在今天,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知识更新迭代越来越快,互联网蔓延到每一个角落,老年人如果不通过学习与社会接轨,就会慢慢“掉队”。

时代阔步向前,不可避免会让老年人陷入一些难以适应的生活场景,对此,学习是有效的解决办法。

老年人可以在不断地学习中,跟上时代脚步,体会到更多获得感。

⑤面对加速到来的老龄社会,老年人如何才能实现从物质层面的老有所养,到精神层面的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毫无疑问,学习,是让他们活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秘诀,是为人生增添晚晴的最好养老。

张凡。

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是如何提出的?

12.请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13.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

请简述理由。

前段时间,黑龙江鸡西一位老人因不会使用微信支付而与超市发生争执,其中虽有误会,但“羞辱我老头不会用微信啊”的质问,依然引人深思。

面对这种情况,学习能让老年人更好地适应时代。

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17题。

(共10分

(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获,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黃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唐开元中,代州都督以五台多客僧,恐妖伪事起,非有住持者,悉逐之。

客僧惧逐,多权窜山谷。

有法朗者,深入雁门山,幽涧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朗多赍①乾粮,欲住此山。

遂寻洞入,数百步渐阔,至平地,涉流水。

渡一岸,日月甚明。

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妇人。

并衣草叶,容色端丽。

见僧惧愕,问云:

“汝乃何人?

”僧曰:

“我人也。

”妇人笑云:

“宁有人形骸如此!

“我事②佛,佛须摈落形骸,故尔。

”因问:

“佛是何者?

”僧具言之。

相顾笑曰:

“语甚有理。

”复问:

“宗旨如何?

”僧为讲《金刚经》。

称善数四。

僧因问:

“此处是何世界?

”妇人云:

“我自秦人,随蒙恬筑长城。

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逃窜至此。

初食草根,得以不死。

此来亦不知年岁,不复至人间。

”遂留僧,以草根哺之,涩不可食。

僧住此四十余日,暂辞,出人间求食。

及至代州,备粮更去,则迷不知其所矣。

注:

①赍:

携带。

②事:

侍奉

(选自戴孚《广异记·

秦时妇人》)

1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便舍船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不舍昼夜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不复出焉

不求闻达于诸侯水落而石出者

15.把语段

(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16.语段

(一)中体现桃花源人热情的句子有哪些?

17.语段

(一)

(二)的主题及主题的表现形式相似又有所不同,请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8~19题。

(共4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来源#:

&

中教@^%网]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8.本诗以描写“杨花”“子规”两种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何用意?

19.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达的情感。

四、作文(50分)

20.任选一题作文。

(50分)

(1)题目:

追梦路上,有你

要求:

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600字左右。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读下面两则材料,然后作文。

①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

(《管子·

乘马》)

释义:

事情都产生于思虑、谋划,成功于努力和实干,失败于傲慢、轻视。

②业精于勤,荒于嬉。

(《进学解》)

学业由于勤奋而精通,由于玩乐而荒废。

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

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2019年初中名校第一次中招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解析

1.B(2分)

【知识点】字音

【解题思路】A项,gōng/gò

ng,ní

ng/nì

ng;

B项,bì

/pí

,xīng/xì

ng,xīn/shēn;

C项,jī/qī,huō/huò

,lù

D项,chá

n,zhuō/duǒ,shí

/zhì

,故答案为B。

2.C(2分)

【知识点】字形

【解题思路】A项,“关连词”应为“关联词”;

B项,“松驰”应为“松弛”;

D项“严惩不怠”应为“严惩不贷”,故答案为C。

3.

(1)天涯若比邻

(2)会挽雕弓如满月(3)群臣进谏门庭若市(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每空1分,有错该空不得分。

共8分)

【知识点】古诗文默写

【解题思路】

(1)

(2)题为直接型默写题,考查篇目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江城子·

密州出猎》,作答时注意易错字“雕”。

(3)题为理解型默写题,考查篇目为《邹忌讽齐王纳谏》,题干中的提示信息为“刚下命令时收到的效果”,考生可据此选择相应诗文中的句子作答,同时注意易错字“谏”。

(4)题为主题型默写题,主题为:

山川湖海易引发诗人的豪情。

考查篇目为《望岳》《观沧海》,题干中的提示信息为“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气概”“吞吐日月的宏伟气象”,考生可据此选择相应诗文中的句子作答,同时注意易错字“凌”。

4.

(1)①示例:

鲁滨逊来到荒岛的第二十四年,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弄一个野人。

一天清晨,鲁滨逊发现不下三十个野人在沙滩上生火煮肉,他们围着火跳舞。

过了一会儿,拖出两个俘虏准备屠杀,其中一个俘虏趁机逃跑。

鲁滨逊开枪打死了追杀俘虏的两个野人,解救了他,并给他起名为“星期五”。

(故事情节完整2分,人物、事件正确无误2分,共4分)

②示例:

鲁滨逊在孤岛上的第二十七年,一天,“星期五”回来报告说发现野人。

鲁滨逊带领“星期五”向野人开枪,救出了一个西班牙人和“星期五”的父亲。

安顿好他们后,鲁滨逊又了解到,在“星期五”的故乡还有十六个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等待救援。

在西班牙人接受严格的书面指示后,鲁滨逊给他和老野人每人一枝枪,弹药和足够的粮食,让他们去拯救西班牙人的同伴。

(故事情节完整2分,人物、事件正确无误2分,共4分)

(2)①示例:

宋江:

仗义疏财、扶危济困,如凡有人有困难找到他,他总是解囊相助不吝惜钱财,所以江湖人送绰号及时雨;

胸怀宽广、广纳贤士,如面对被捉上梁山的好汉,宋江都以礼相待;

有组织能力和军事能力,如三打祝家庄、夜打曾头市、三败高太尉。

(答出两点性格特征并结合事例准确分析即可。

性格特征2分,事例准确分析2分,共4分)②示例:

吴用:

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如在梁山好汉取得胜利的事件中,多数由吴用出谋划策,上梁山前的智取生辰纲,上梁山后的智取大名府、智赚玉麒麟等,吴用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有领导才能,如在解救宋江、戴宗时,吴用全盘谋划,分派人马从各处杀入法场,智取大名府时,派人乔装打扮,混进大名府,派时迁火烧翠云楼。

(性格特征2分,事例准确分析2分,共4分)

【知识点】名著阅读

(1)题考查名著《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情节,作答时注意答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

概括“解救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时,还要写上鲁滨逊派星期五父亲和一个西班牙人回去解救十六个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情节。

(2)题考查《水浒》中宋江和吴用的人物形象,作答时注意题干要求“从正面评价人物”,故只用结合事例评价人物优点,不用回答人物缺点。

5.①除《红楼梦》外②当年说“水浒”“三国”的老艺人早就不在了(意思对即可。

一空2分,共4分。

若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知识点】句子的连贯

【解题思路】由“中国四大名著”“其他三部都是先有说书,后有作品”可知,①空所填必是除去其他三部外的另一部名著,结合常识和“先有说书,后有作品”“‘水浒’‘三国’故事却依托纸张流传数百年”可推知,①空所填内容应为《红楼梦》,由句子间关系可知,所填应包含“除……外”;

由“但是‘水浒’‘三国’故事却依托纸张流传数百年,并将永久流传下去”可知,一是②空前后内容属于转折关系,二是②空所填内容肯定是什么不在了,或“水浒”“三国”的评书艺术,或“水浒”“三国”的说书艺人。

由此,可推出答案。

6.

(1)一篇网文列举了教科书古诗中的“斜”“骑”“野”等字音和字典中一些常见字的读音变化,并引发人们支持修改和反对改动的争议;

(意思对即可。

2分)部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建议先冷一冷,等待专家解释说明;

教育部有关部门回应,改编后审音表尚未正式公布,目前应以原读音为准;

教育部有关部门的主张与语文教科书现有更改的读音产生了冲突。

(答出一点意思对即可。

2分)(共4分。

其他回答能紧扣材料,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知识点】提炼与概括

【解题思路】提炼与概括语段信息时可以关注语段的中心句,中心句往往是首句或尾句,如果没有明显的中心句则需要考生自行整合文字提炼概括。

本题材料一的中心句为首句,由此提炼概括即可。

材料二涉及信息较多,故需要考生结合文字提炼概括。

作答时注意题干要求,每则材料都要提炼出不少于一条信息。

(2)画面内容示例:

画面的主体内容是一个男子在认左手拿着的教科书(或:

书)中古诗的字音。

左边手举告示牌写着“骑”和其读音“qí

”,男子按字原本读音说:

“我们念‘jì

’。

”他用手挠头,滴着汗,头边有问号,很疑惑,不知以哪个为准。

评论:

语文教科书和字典编写人员应该与教育部有关部门就字音尽快达成一致,统一规范用法,以方便人们学习和使用;

教育部应该就此问题给人们一个合理解释,而非推测性答复;

语文教科书及字典编写人员应该对此反思,严谨编写,不能为改革而抢跑;

教育部及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语文教科书、字典的监管,而不能只做事后补救;

修改字音不能只为便于推广应用,还要遵循读音规律和文化底蕴,考虑大多数人意见;

出现这种现象与语文教科书、字典编写人员,教育部和监管部门有关。

(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一点1分,共2分。

其他合理作答亦可酌情给分)(共4分)

【知识点】图文转换

【解题思路】介绍画面内容并据此现象进行评论要充分观察和理解图的构图要素,抓住图设计的巧妙之处,并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图所示现象。

材料三漫画由图和文字组成,图中的文字和人物为主要构图要素,故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漫画现象要由此入手。

出现这种现象,责任无怪乎有教材、字典编写人员,教育部和监管部门,解决问题就是尽快达成统一,规范用法,形成现行标准。

同时,作出负责性回应和反思。

最后描述画面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描述和分析构图要素,如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等。

(一)(共16分)

7.①母亲给“我”生炭火盆和纳鞋底,让“我”感受到母亲对“我”浓浓的爱以及对“我”人生的启发和引领。

②通过“拾粪上学”“憋尿回家”“作业日清”“尊师崇学”的家教,母亲为“我”树立了最早的“家风”。

③母亲告诉“我”“树头果子莫仰头,菱角塘莫洗手”,让“我”明白了要主动避嫌,不做让人误会的行为和事情。

④母亲责骂、痛打犯错的“我”,让“我”明白了不能因贪玩而耽误“家庭作业”,更不能偷窃和撒谎。

⑤母亲让“我”砍柴、割稻谷、挑砂石、挑稻谷、挑水、挑栏肥等,培养了“我”勤俭节约和坚强的品格。

⑥母亲起早贪黑、风雨兼程、借粮给邻居,让“我”明白了勤俭持家、善良睦邻的道理。

(答出四点意思对即可。

一点1分,共4分)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解题思路】本文主要写在“我”的成长中母亲对“我”的悉心教导和陪伴。

本文层次明显,故可以逐段或整合段落内容概括。

根据本文第②段可得出第①点答案;

根据本文第③段可得出第②③点答案;

根据本文第④段可得出第④点答案;

根据本文第⑤段可第⑤点答案;

根据本文第⑥⑦段可得出第⑥点答案。

8.示例:

①使用引用修辞,直接引用谚语“雨落早午更,雨伞不用撑”,体现了母亲劳动的智慧及劳作的勤奋。

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和韵味,增强了说服力。

②巧妙使用谚语“雨落早午更,雨伞不用撑”(或:

方言“侬”),使语言表达新颖、生动、通俗易懂,富有趣味性和生活化。

语言切合人物身份,显得真实、亲切,有利于突出人物形象。

③词语“晒干”“绝情”运用精妙。

“晒干”本来针对的是潮湿的物件,这里却用来说人的力气,用语新颖、幽默,表达生动形象。

“绝情”本义是指人不念情谊,不讲人情。

这里借来形容母亲“压担子”的态度,从词的感情色彩上说,属于贬义褒用,使表达有趣味。

同时,表现了母亲对劳作、对“我”要求严苛,也体现母亲坚决、坚韧和坚强的品格。

④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对劳作、对“我”要求严苛,表现了母亲有劳动智慧、坚决、坚韧、坚强和勤劳的品格。

一点2分,共4分。

其他答案合情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知识点】赏析文章语句

【解题思路】本题未给定赏析角度,考生需要根据语句自己选择赏析角度。

赏析文章语句可从修辞、词语运用(包括动词、形容词等词性及词语感情色彩)、描写手法、语言等角度入手。

作答时注意题干中的“不同角度”四字,选择至少两个角度结合文章内容、情感、主题等进行赏析,同时注意答题模式。

9.她是一位疼爱儿女、注重家教、要求严格、教导有方、勤俭持家的好母亲;

同时也是一位有劳动智慧、辛劳能干、坚韧坚强、睦邻善良、质朴淳厚的乡村农民。

一点2分,共4分)

【知识点】分析人物形象

【解题思路】分析人物形象时要结合文章全文,可从正面和侧面进行分析。

从正面分析时应注意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

从侧面分析人物时应注意文中的周围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本题由题干可知,考生不用结合内容具体分析,只需简要概括即可。

但概括仍要依据文章内容,有的可通过作者的暗示,比如母亲“疼爱儿女”“睦邻善良”,有的可直接检索出来,如母亲“注重家教”“要求严格”“勤俭持家”等。

10.①“大陈的风”表面指的是故乡大自然的风。

②“大陈的风”暗指故乡发展的社会改革之风。

③“大陈的风”蕴含母亲对我人生成长的教育之风,“风”也可喻指母亲。

④以“大陈的风”为题,委婉含蓄,内涵丰富,引人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