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文莲答案云霄一中分校八上第六单元练习《诗四首》8.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96928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赖文莲答案云霄一中分校八上第六单元练习《诗四首》8.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赖文莲答案云霄一中分校八上第六单元练习《诗四首》8.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赖文莲答案云霄一中分校八上第六单元练习《诗四首》8.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赖文莲答案云霄一中分校八上第六单元练习《诗四首》8.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赖文莲答案云霄一中分校八上第六单元练习《诗四首》8.doc

《赖文莲答案云霄一中分校八上第六单元练习《诗四首》8.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赖文莲答案云霄一中分校八上第六单元练习《诗四首》8.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赖文莲答案云霄一中分校八上第六单元练习《诗四首》8.doc

答案:

云霄一中分校八上第六单元练习8

《诗四首》练习

4

归园田居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一.理解选择:

1.下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D)

A.这首诗描绘出劳动中淳朴真率的生活情态。

语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流露。

B.“带月荷锄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C.五六句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

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D.“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同样的韵味。

采菊是十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

2.下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

A.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

作者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西晋著名诗人。

“世外桃源”就出自其作品《桃花源记》。

B.“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

前句实,后句虚。

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C.“带月荷锄归”,劳作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

月下的诗人,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

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D.“但使愿无违”中的“愿”蕴含着诗人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里失去自我,要隐居归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愿。

 

3.下面是对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理解,选出不恰当的一句(C)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劳动的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指各种野草。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种豆南山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的艰难写得极为具体。

D、“衣沾不足惜,但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这首五言律诗,语言朴素,意境恬淡,体现了作者悠然的心境。

    

B.颔联描写的是作者自己的躬耕生活,这种生活虽然辛苦,但却充实愉快。

    

C.带月荷锄、夕露沾衣的农耕生活,实情实景,生动感人,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D.作者沉溺于美好的田园生活中,乐于做一个隐士而忘却一切的世俗的烦恼。

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无欲无愿的心境。

5.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开头两句交代劳动的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

B.三、四两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

“荒秽”,各种杂草。

C.五、六两句承“荷锄归”,写回家穿草而行,露沾衣湿。

D.结尾两句抒情,“愿”指辛勤耕种祈盼有个好收成。

6.对诗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B)

A.“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语,前实后虚,相互补衬,完美和谐。

B.“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用语十分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生活的艰难写得极具体。

C.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入诗,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营造的却是醇美的诗意。

D.以“衣沾”写躬耕的艰辛,而归隐生活的乐趣远大于辛劳,故“不足惜”。

7.对陶渊明《归园田居》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诗人在南山下种豆,他不善于种田,但早晚归,不辞劳苦。

“带月荷锄归”,勾画了人的愉快和自豪。

 B.全诗运古诗浑壮豪放的气势于声调格律中。

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

尾联抒情。

 C.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但是,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D.陶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露沾我衣”之语不见丝毫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8、下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归园田居》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句以极富诗意的笔法写出诗人早出晚归不辞辛劳的形象。

B、《归园田居》从表面上看,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其实是传达出诗人归隐田园的心愿也流露出诗人淳朴率真的生活情态,是五首古诗中的精金良玉。

C.作者以一天的劳动为线索,热情歌咏了躬耕生活,表明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愿。

D.陶诗用语过于平淡,缺乏情趣。

如本诗中的“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夕露沾我衣”等。

二.名句赏析:

1.赏析“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诗人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月夜归耕图,把平凡的劳动生活写得这般美好而有情趣,读来亲切,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也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躬耕自食,返归自然的强烈愿望。

2.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愿”指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归耕田园,坚守自己的节操,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2.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厌恶官场,喜爱田园的感情。

3.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没有丝毫修饰,运用口语,平和亲切;“道狭草木长”“带月荷锄归”随口而出,平淡朴素,清新自然,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

4.“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什么?

说明了作者辞官归田,虽耕作不佳却乐在其中,可见其本意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和安适。

5.“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遁世”的?

表达了诗人宁可归隐田园,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愿望。

第二问示例:

归隐遁世是他不满社会现实黑暗,又想保持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的方法。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

(一)选择题:

1.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解析】“雄奇壮美”而非“明媚秀丽”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2.下列对这首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解析】“萧关”是古关名,而非人名

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

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第五、六句“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D.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

“长官正在燕然前线”

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解析:

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

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4.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解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豪放的艺术特色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二)填空题

⒈本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难行程,描绘了边塞奇美壮丽的景象

⒉从体裁上看是五言律诗,从内容上看是边塞诗。

⒊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古诗中常用来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之情,与首句的“单车”相照应。

4.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诗题“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出使。

 

(三)简答题

1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描写什么内容?

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动描绘出了塞外的荒凉萧瑟,运用比喻的修辞,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3全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叙事写景?

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组成了一幅塞外风光图)

4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的画面,并赏析。

大漠无垠、一缕孤烟直冲云天,黄河如带,映衬西天落日残红。

塞外风光多么雄奇壮观。

对仗工整、写塞外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浑(“直”表现孤烟之高,又表现了他的劲拔、坚毅之美;“圆”表现落日之低,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两词表现大漠、长河地区的平阔。

5“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

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余地。

6、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等词语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选出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D)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它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下的一组图画,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

"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

"入"则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

  B、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与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2、诗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

3、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

“山随平野尽”句中哪个字用得好?

试作简要赏析。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4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能清楚地描绘景象,语言通顺得2分

5、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

这两句诗采用衬托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衬托江水的平静,以天上的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一个“下”字,想象奇特,月亮下来了,月影像一面镜子从天上飞下来了。

这两句诗运用形象的比喻、对偶,想象奇伟瑰丽,表现出诗人旷达洒脱的个性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6、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送”字直接点题(扣题),(1分)“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1分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对《登岳阳楼》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而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风霜”一语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2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此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情感苍凉悲壮。

B.“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及远,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

C.“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

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老当益壮的雄心壮志的情怀。

3下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首联描绘出了一幅静谧而惨淡的的夕阳入山图,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心情愉悦,雅兴非常。

  B.颔联中,“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徙倚”二字,便把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C.颈联“万里”“三年”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恰当的表现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

  D.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

“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

  3.下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

近景远景合而为一,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

融人那苍茫的暮色中。

  B.诗的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

C、诗的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D.本诗雄阔慷慨,沉郁超绝,颇有李白之风。

4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融于一体。

5诗歌以“夕阳迟”和“欲暮时”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以“无限悲”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2分)

6《登岳阳楼》一诗中“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逐渐放开,融入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

7诗中“夕阳迟”、“徙倚”分别是什么意思?

夕阳迟:

夕阳缓慢地下沉;徙倚:

徘徊

9试简要分析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一句所含的深意。

“万里”“三年”运用对偶,收到了双重的艺术效果,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遭遇,充满了无尽忧愤之情。

10诗的最后两句,语意双关,意味深长,请简要分析

“风霜”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秋风,又指严峻的政治形势。

“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后的憔悴悲愁之情。

11“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请联系全诗,说说作者心中的“悲”有哪些方面呢?

(3分)

眼前风霜中的枯朽之木和沧桑之波,令作者触景伤情(1分);回想自己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1分);国家破败、动荡之忧(1分);韶华已逝,难图大事,老大伤悲的落寞。

(1分)

12、说说你对“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这句话的理解。

(2分)

此联情景交融,“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互相映衬,且暗喻政治局势之严峻;“老木苍波”既是眼前实景,登楼凭吊古人,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又隐含无限的伤悲,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

附课外阅读答案.1、孙老师夫妇为学生生火,学生烤火取暖。

孙老师的女人担忧没有足够的燃料过冬,孙老师却不在意。

(4分,每处2分,概括合理均可)

2.对学生关怀备至勤劳顾家理解丈夫(或:

支持丈夫)(答出两点即可)

3.突出山村冬天天气严寒,为下文写学生们雪中送炭作了铺垫,也衬托了学生这种行为的感人。

(3分,言之有理即可)

4.示例:

这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学生围在火堆边烤火时欢快的情景,侧面表现了孙老师对学生的爱。

(4分,言之有理即可)

5.学生们送的木炭能满足孙老师夫妇一个冬天取暖的需要。

爱心使孙老师夫妇和学生们在寒冷的冬天里感到温暖。

(或:

孙老师用爱温暖着学生,而学生也用真挚的爱回报老师,使寒冷的冬日充满暖意。

)(6分,每点3分,言之有理均可)

赖文莲老师整理2016/1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