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97102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一、《论语》十三则:

(一)《论语·宪问》(二则)

目标定向: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德与言,仁与勇”的辩证关系。

2.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教育学生做一个真正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方法:

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事实上:

一种文化也孕育着一种文明。

“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东方文明,正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铸就的辉煌。

   当我们掀开那悠久的历史,深入那灿烂的文化,研读那深邃的思想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古代强国,领略到的是堪称世界奇葩的灿烂文化,惊叹的是凝聚着民族智慧的伟大发明。

   让美国《人名年鉴手册》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孔子,其思想博大精深;享有世界级艺术奇观之称的敦煌莫高窟光彩照人;被日本人顶礼膜拜的是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僧鉴真。

不仅如此,我们的诸子百家的“大争鸣”比欧洲的“文艺复兴”早了两千多年;我们的元杂剧比莎士比亚的剧作早了几个世纪;我们的“芦沟晓月”让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叹为观止。

所有这一切都堪称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奇葩、世界艺术的精华。

   伟大的祖国:

不朽的文化、深刻的思想、精辟的学术,穿越历史的隧道,跨越无垠的时空,影响着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全世界诸多的人们。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让他们的思想点燃我们思想的火花、心灵的明灯。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1、有德者必有言:

子曰: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2、以德报德:

或曰:

‘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

“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1、孔子说:

“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不一定有德行。

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气,有勇气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这一章解释的是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

这是孔子的道德哲学观,他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所以,人除了有勇以外,还要修养其他各种道德,从而成为有德之人。

2、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

”孔子说:

“那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

应该用正直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1、为什么说“有德者必有言”呢?

2、“以德报怨”是道家思想,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你赞同哪一种抱怨方式?

为什么?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1、一个有道德的人一定有精妙的言论,这是言行一致;但有精妙言论的人未必都是有道德的人,因为生活中难免有心口不一的奸佞之人。

一个仁者一定有大勇,无私无畏,见义勇为;而勇者却不一定有仁,有的人惊世骇俗,一朝之忿而不顾身家性命,这只是匹夫之勇,是血气方刚之辈。

“德与言,仁与勇”的辩证关系在这里被孔子一言道破。

2、报德、抱怨是人们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其实这是一个做人的原则问题。

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以直道而行,是主张明辨是非的。

六、引导实践,修养身心

1.在生活中,你能分辨言行一致、或心口不一的人吗?

怎样才能成为言行一致的人?

2.现实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到“以直报怨”或“以德抱怨”,宽容地对待别人?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一、《论语》十三则:

(二)《论语·卫灵公》(四则之1、2则)

目标定向: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教诲,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2.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教育培养学生“仁爱孝悌”、“重义轻利”、“谦和礼让”、“真诚守信”等各方面的美德。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方法:

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由于孔子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有很深刻的认识,《论语》中颇多言简意赅、富含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

它对很多文化名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很喜欢《论语》,曾经借用《论语》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给他的女儿们取名为李敏、李讷,希望她们成为少说空话,多做实事的人。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1、子曰:

“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

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通“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子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1、孔子说:

可以跟他交谈而不跟他交谈,这是失去了可以交谈的人。

不可以跟他交谈而跟他交谈,这是浪费言词。

明智的人既不失人又不失言。

(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

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

2、孔子说:

“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杀身成仁”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

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呢?

其实,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

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

“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

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重仁义是儒家的重要思想。

这关系到个人的修养以及对生命价值的看法。

当生与义矛盾时,孟子也说要“舍生取义”,对“杀身成仁”你是怎样看的?

六、引导实践,修养身心

   孔子说:

可以对一个人直言不讳,那人便是自己的朋友。

如果看到他发生错误,宁可对他下一个警告,即使他现在因此对自己不谅解都可以,但等到他失败了,就会想到我对他说的话是有益的,那就是对得起人。

你能做到“不失人吗”?

   从人生经验中知道,朋友之间这样,在家庭中亲人之间也是这样,正在对方不如意的时候,去提出问题来谈,谈了也是白谈,这是时机不对。

所以,人与人之间,说话真难。

学校里同学之间相处,经常会碰到这种事情。

你能做到不失言吗?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一、《论语》十三则:

(二)《论语·卫灵公》(四则之3、4则)

目标定向: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教诲,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2.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教育培养学生“仁爱孝悌”、“重义轻利”、“谦和礼让”、“真诚守信”等各方面的美德。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方法:

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讲述《令狐荐贤》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唐宣宗教界时,令狐绹任宰相,他想向唐宣宗推荐李远,因为唐宣宗听了别人的话,死活也不答应。

令狐绹认定李远有真才实学,对宣宗说:

“我们不能因为谁言辞动听而提拔他,也不能因为一句话埋没了人才啊!

”唐宣宗连连点头,李远去了杭州后,果然把杭州治理得井井有条。

   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

什么事都要经过深思熟虑,不能听了花言巧语就上当,更不能因为一句话埋没了人才。

   孔子认为,在评价和了解一个人的时候,不能只是看他说了什么,还要看他做了什么。

孔子最初对人是听到人家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但是后来,他从弟子宰予白天睡懒觉这件事上认识到这种看法的偏颇,于是改变了原来的想法,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认为,对一个人,不仅要听他说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观其行”,也就是要考察人的实际行为。

  历史上“以言举人”结果却坏了大事的例子很多,比如战国时的赵孝成王以言取人,任用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代老将廉颇,结果赵军在长平之战中大败,四十万赵军被俘活埋。

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诸葛亮素有知人之名,但也同样犯了以言取人的毛病,用了言过其实、不懂实战的马谡当大将,结果失了街亭,最后不得不“挥泪斩马谡”……明代学者王夫之评价孔子所说的“以言取人,失之宰予”,这句话是千古以来言语虽简短,却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话。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3、子曰: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4、子贡问为仁。

子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3、孔子说:

“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有价值的言论。

4、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

孔子说:

“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

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1、什么是君子呢?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在民间已为人们所熟知,说明了什么道理呢?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孔子注重因材施教,对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提问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如颜渊问仁,孔子说:

“为仁由己”;仲弓问仁。

则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结合颜渊、仲弓、子路等人的性格、经历,想一想孔子为什么要对“为仁”这个问题做不同的解释。

六、引导实践,拓展延伸   

1、你是如何“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的?

2、课外阅读《论语》,积累关于君子之德的言论,看看那些是自己应当具备的美德。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一、《论语》十三则:

(三)《论语·季氏》(四则之1、2则)

目标定向: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交益友与损友的利害关系。

2.明确何谓有益的乐趣,何谓有害的乐趣。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方法:

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好的孩子们在一起,攀比的不是梳妆打扮,吃喝玩乐,而是成绩,大家暗中较劲,你追我赶,看了就叫人舒心。

且不要说恶友,即使交上一个不对路的朋友,麻烦也就接踵而至。

初中的孩子,世界观尚未形成,这种年龄的孩子尤其有逆反心理,自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了,父母的话很难听进去。

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家庭环境、生活习惯,不同审美观点、生活情趣,不同处世原则,不同学习态度的朋友,便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重视交友,就是传统的文化也非常重视交友的重要。

俗话说:

“鱼有鱼伙,虾有虾伴。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就是正统的儒家思想也十分重视交友的选择。

孟母三迁接芳邻,是重视孩子耳濡目染的教育典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是理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1、孔子曰: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①。

友直,友谅②,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③,友善柔④,友便佞⑤,损矣。

  【注释】①损:

损害。

②谅:

信实。

③便辟:

阿谀奉承。

④善柔:

当面恭维,背后诽谤。

⑤便佞:

花言巧语。

 

2、孔子曰: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注释】节礼乐:

孔子主张用礼乐来节制人。

骄乐:

骄纵不知节制的乐。

佚:

同“逸”。

晏乐:

沉溺于宴饮取乐。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1、孔子说:

“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

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们,这是有益的。

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 

2、 孔子说:

“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

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

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1、人生不可无友,交友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该交怎样的朋友呢?

2、人生须有快乐,人们对于快乐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养成自己的快乐观呢?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我们应怎样培养“道人之善”的乐趣?

六、引导实践,修养身心

孔子曰:

“乐多贤友”,你是否以交了贤明朋友为快乐?

读读房龙著的《与世界伟人谈心》,谈谈你是否经常与古往今来的为人谈心?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一、《论语》十三则:

(三)《论语·季氏》(四则之3、4则)

目标定向: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君子有三戒。

2.明确没有私心是孔子教育的真谛。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方法:

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于丹女士说:

在我们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要去用理性的侵绳去约束自己的情感和欲望的野马,达到中和调适,使人生更有意义,使社会更加和谐。

孔子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对人慎戒,生命的成长虽是连续不断的历程,但呈现阶段性,每一个阶段都有特殊的发展任务与危机,惟有透过学习,才能顺利度过危机,找到生命的意义。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1、子曰:

“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2、陈亢问于伯鱼曰:

“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

“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

‘学《诗》乎?

’对曰:

‘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

‘学礼乎?

’对曰:

‘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

“问一得三:

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注释】陈亢,字子禽,是孔子弟子。

伯鱼,名鲤,孔子之子。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1、孔子说:

“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

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 

2、陈亢问伯鱼:

“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

”伯鱼(孔鲤)回答说:

没有呀。

有一次我父亲独自站在院子里,我“趋而过庭”(什么叫“趋”呢,“趋”就是小步快走,是表示恭敬的动作,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地走过去,这叫“趋”。

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快步从庭院里走过),父亲说:

“学《诗》了吗?

”我回答说:

“没有。

”他说:

“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

”我回去就学《诗》。

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院子里,我快步从院子里走过,他说:

“学《礼》了吗?

”我回答说:

“没有。

”他说:

“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行事。

”我回去就学《礼》。

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

陈亢回去高兴地说:

“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    

   陈亢对同是学生的老师儿子孔鲤有所羡慕,理所当然,于是侧面向孔鲤了解孔子在家中是否为他开小灶,而孔鲤回答的也同样听老师说过,但陈亢没有失望,反而能“问一得三”。

知道老师表理如一、言行一致,对学生一视同仁,并未因孔鲤是自己的儿子而留有私心。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当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思想文化意识的并存。

再读孔子的三戒,有什么现实意义?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人生活在社会里,无欲无求似不可能,但怎样才能在社会生活中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绪呢?

六、引导实践,修养身心

   《诗礼传家》讲了“庭训”的来历。

后来,“庭训”专指父亲的教诲。

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在古代就叫“庭训”,有时也泛指家庭教育。

中国人自古注重庭训家教,你读过知道哪些关于庭训家教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一、《论语》十三则:

(四)《论语·阳货》(三则之1)

目标定向:

1积累文言词语,

 2归纳析孔子及其弟子有关观点;

3能结合实际,对孔子观点作出自己的评析。

教学方法:

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同学们谁知道“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成语的意思及出处?

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出处《论语·阳货》: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

‘割鸡焉用牛刀。

’”示例“~”?

不劳温侯亲往,吾斩众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耳。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回)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

‘割鸡焉用牛刀。

’”示例“~”?

不劳温侯亲往,吾斩众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耳。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译文】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

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

阳货对孔子说:

“来,我有话要跟你说。

”阳货接着说:

“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

”孔子说:

“不可以。

”阳货说:

“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

”孔子说:

“不可以。

”阳货说: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

”孔子说:

“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评析】阳货是孔子在政治上非常鄙视和反对的“乱贼臣子”,孔子不愿意与其交往,更不愿意去他手下做官。

但是却屈于礼制的要求,不得不在接到阳货送来的礼物之后回拜他。

可见这样的礼制本身就是有缺陷的,孔子明明知道这是阳货的计策,还要去,是为不明智。

孔子内心根本就不想去见阳货,所以故意选择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访,这样种行为本身是不诚实,是一种虚伪。

“邦无道则不仕”是孔子学术的一个重大原则,可是面对阳货对这一原则的批判,孔子居然被驳斥得哑口无言,连声称是,可见,孔子主张的这一原则是多么软弱无力。

事实上,从孔子为管仲的行为辩护,以及孔子面对弟子的反对和质疑还要坚持去为谋反的公山弗扰的手下去做官,都可以看出孔子对“邦无道则不仕”这一原则,是自相矛盾的。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由孔子的观点我们亦可以看出,儒家思想作为个人修身养性提高道德水准的思想则可,要想作为治国安邦的思想,也许以前曾经有效过,但是在今天,是已经完全落伍和不适用了。

六、拓展延伸 丰厚文化底蕴

1“《诗》三百首”为什么可以“一言以蔽之”?

2孔子认为“好学”者必须具备哪两点?

为什么颜回死了,孔子就说没有了“好学”者?

3孔子说“诵《诗》三百”“虽多,亦奚以为”其实质是在强调什么?

4陈亢为什么要质问孔子的儿子伯鱼?

5伯鱼的回答说明了除了说明孔子强调学诗学礼的重要性外,还是说明了什么?

6陈亢为什么而“喜”,这个“喜”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7“割鸡焉用牛刀”是一个比喻,那么其中的“鸡”和“牛刀”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8“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这话原本是谁说的?

它与上一段是怎样关联的?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强调突出什么?

它对社会发展将产生怎样影响?

9孔子最后说这句话时应该是怎样的神态?

子游和其他同学又应该是怎样的情状?

10“六言”是指哪六种品德?

11说这“六蔽”其用意是强调什么?

12学诗对于自己有什么好处?

对于做人又有什么意义?

至少也有什么作用?

13孔子告诫儿子如果不学《周南》《召南》,就“犹正墙面而立”,这个比喻是要说明什么?

14子游为什么瞧不起子夏的学生弟子?

其中所表现出来的知识观与孔子与什么关系?

15子夏为什么又说子游的话是错误的?

他与子游的分歧点在什么地方?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一、《论语》十三则:

(四)《论语·阳货》(三则之2)

目标定向: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恭、宽、信、敏、惠的儒家思想。

2.明确孔子教育的真谛。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方法:

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于丹女士说:

在我们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要去用理性的侵绳去约束自己的情感和欲望的野马,达到中和调适,使人生更有意义,使社会更加和谐。

孔子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对人慎戒,生命的成长虽是连续不断的历程,但呈现阶段性,每一个阶段都有特殊的发展任务与危机,惟有透过学习,才能顺利度过危机,找到生命的意义。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原文】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

“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1、【译文】子张向孔子问仁。

孔子说:

“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

就是仁人了。

”子张说:

“请问哪五种。

”孔子说:

“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

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2、理解恭、宽、信、敏、惠的含义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评析】“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这些确实都是人类的美德,作为个人的道德修养,能够具备这些自然好。

但是如果认为具备了这些美德就一定能有怎样的好处,那就不很妥当了,甚至也是非常靠不住的。

比如,一个人庄重固然可以避免受到庄重的人侮辱,但却不一定能避免受到不庄重的人的侮辱。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一个人诚信,自然会比不诚信的人优先受到任用,但是诚信只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之一,仅仅做到诚信还是远远不能满足被任用的要求的,被任用的主要因素还是要有才能。

至于做到慈惠,原本是做人的本份,如果是为了方便使唤人才去故意慈惠,那未免失去了慈惠的本意。

六、拓展延伸

仁的发现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一、《论语》十三则:

(四)《论语·阳货》(三则之3)

目标定向: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孝的儒家思想。

2.明确孔子教育的真谛。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方法:

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我们提倡爱的回报,古人讲善有善报,看看孔子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宰我问:

“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

“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

”“女安则为之。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

“予之不仁也。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译文:

   宰我问:

“三年守孝期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行礼,礼必坏;三年不奏乐,乐必崩。

陈谷吃完,新谷又长,钻木取火的老方法也该改一改了,守孝一年就够了。

”孔子说:

“三年内吃香饭,穿锦衣,你心安吗?

“心安。

“你心安你就做吧。

君子守孝,吃鱼肉不香,听音乐不乐,住豪宅不安,所以不做,现在你心安,那么你就做吧。

”宰我走后,孔子说:

“宰我真不仁德,婴儿三岁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

三年的丧期,是天下通行的丧期。

难道他没得到过父母三年的怀抱之爱吗?

重点字词:

期(一词多意)     女(通假字)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从以上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孔子的心目中,三年之丧这一礼制,并不是毫无意义的一种形式,实际上,它是儿女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恰当的方式。

一个真正热爱和怀念父母的人,会自觉地遵守这一规定,否则便于心难安。

这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孔子称之为仁。

仁既是礼所由生的内在根据,也是人们自觉守礼的内在动力。

只有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